原創 葉偉民 葉偉民寫作 收錄於話題#症在寫作16個
Photo by Valentin-Antonucci
這是「症在寫作」欄目第 26 篇文章
文 | 葉偉民
一個人決心寫作,對未來的理解常常窄化。例如將寫作等同於文學創作,只盯著小說、散文、詩歌而不顧是否自己的菜。
這就很可惜了。好比初遊中國就去了個紫禁城,便回去舉一反三,以為東方每個小區都長這樣;又好比放牧的孩子,天天追著羊跑,卻不知道自己可能是下一個梅西。無論是因不知還是不能,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是可能性的大敵。
寫作也同理,不是提筆寫字就夠了。它是個大觀園,既是技能也是生活方式,甚至可泛化為與世界談談的欲望。於是,「寫什麼」成了大學問,一不小心就會走錯路或作繭自縛。
勞倫斯·布洛克
美國推理小說作家布洛克回首筆耕歲月,有三點體會和建議:
「
1、選擇自己的寫作領域。
我十五六歲時,就認定自己註定要成為作家,我沒想過要寫哪類東西……我開始閱讀大量不同類型的書和雜誌,試圖發現自己能寫的東西。
2、你務必讀得下去。
假如你對某種類型的故事連讀都讀不下去,就別浪費時間了。
3、尋找認同的作家。
後來我明白,某種故事類型我讀得下去,並不意味著我寫得出來。如果你讀這個故事時既認同裡面的角色,又認同作者,那你應該能寫得出這類故事……
我讀伊凡.漢特的《叢林小子》的時候深受震撼。與其說我認同故事中的角色,不如說我認同作者伊凡·漢特……我也決心以犯罪小說為主業。
」
不過,這個來自職業作家的建議,需要轉換一下,才更普適。在此之前,我先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他是中國追螢第一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付新華。我們結識於2007年夏,我在一則不起眼的消息裡知道他,一個環境發展會議,付新華呼籲保護螢火蟲,它們正在消失。
我覺得這是個好故事胚子,找了過去。我們第一次見面在一間半地下室,旁邊是一溜昆蟲培育室,我第一次知道蒼蠅還有這麼多種類。
我們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尋螢,城郊湖畔、夜半深山、村莊、稻田,還有墳地。汶川地震一周年,我們還一起去映秀、臥龍。我在兩篇長篇特稿《再見螢火蟲》和《尋螢記》中記錄了我們的旅程。
付新華教授
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付新華至今仍為螢火蟲奔走,做NGO,做科普。其中一個方式最為難得——寫作,他開自媒體,還出書。他有時候會找我推薦書,或聊聊寫作技巧。他未必想成為職業作家,而是知道,把熱愛之事以文字流傳,將影響更多人。
這個想法並不特殊。一些諸如警察、程式設計師、律師、老師、手工藝人,他們寫各自專業領域的題材,都有相當豐厚的斬獲。同樣,他們未必想成為職業作家,寫作成為他們存世、生活和表達方式,切切實實地獲得了網際網路時代寫作的紅利。
那他們是如何找到寫作領域並源源不斷輸出的呢?從布洛克的建議出發,我們不難找到答案。
1、你喜歡什麼?
寫作不是一件標準化的事情,也不存在共同的起點和路徑。新手容易捨近求遠,就像一個貪心的旅行者,無視屋後大山巍峨,總想著遠方的美景,或者甘願隨大流,就很吃虧了。
不要輕視自己的愛好,大如環球探險,小如跑步釣魚,都能成為你選題的源泉。因為喜歡,你也能更容易堅持下去。
2、你擅長什麼?
喜歡的和擅長的常常是一件事,但也未必。愛好和專長一致,選擇就容易得多。相反,優先你擅長的,那是你最有競爭力的領域。例如,喜歡羽毛球的保健醫生,喜歡旅行的律師,喜歡健身的室內設計師,毫無疑問,後者是更佳選擇。
當然,如果你在專業領域已聲名顯赫,寫寫心頭愛倒也無妨,好比寫烹飪的著名演員、抒發下詩情的科學家、分享攝影的大學者。但對新手或普通人來說,聚焦比多元好。
3、你能給什麼?
讀者為何而來?一定是你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了他的某些問題。籠統來說,必須讓讀者有所得(有用),有所樂(有趣),有所感(共情)或有所悟(道理)。
你能給什麼?只有從讀者角度想清楚這個問題,選題、內容、風格才清晰。不過,也不要過猶不及。過度迎合市場,一時熱鬧,終究會反噬作品的價值。
4、你想要什麼?
每個人寫作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想當職業作家;有人想在專業領域輸出意見,提升影響力;有人想建立個人IP;也有人想提升表達能力,得到更好的職業機會;也有人想提升氣質和魅力;更有人無甚原因,僅僅因為熱愛。
知道為何而寫相當重要。願望和現實,心志和能力如果不匹配,那會因經年累月的落差而痛苦,最終澆滅創作的熱情。相反,知道並堅信要去哪兒,寫什麼,後面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END |
*本文系「葉偉民寫作」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繫授權。
【推薦閱讀】
公號首頁對話框
輸入關鍵詞獲取��
文筆 | 人物 | 特稿 | 讀書
科技 | 伊力亞 | 66號公路 | 商業
專欄 | 採訪 | 習慣
寫作四元素
葉偉民寫作
微信公號:yeweimin121
微博:@葉偉民寫作
知乎:葉偉民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關於寫作方向的誤解與迷茫,你中了嗎? | 症在寫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