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了新手小白開始寫作需要注意些什麼。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掌握三個寫作公式、三大寫作要素,幫你提高寫作能力。
01 什麼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一篇文章吸引了你,看完之後,覺得這篇文章寫的特別好,於是點讚轉發收藏一條龍。
但是,當有人問你這篇文章具體好在哪裡,你又說不上來,反正就是覺得好。
而作為寫作者,我們還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有時候認認真真寫了一篇文章,抱了很大的期待,但是最後卻反響平平。而有時候很隨意地寫了一篇文章,反而能收穫好評。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寫一篇好文章是靠運氣而不是實力嗎?當然不是這樣!
其實是因為我們不清楚什麼樣的文章是好文章,不明白一篇好文章的底層邏輯。
李笑來曾說:「審美可以並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創造美的人必須有方法論,否則不可能持續創造」。
對於寫作者來說就是如此,讀者不清楚一篇好文章的邏輯情有可原,但是寫作者只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認知,掌握寫一篇好文章的底層邏輯,才能持續不斷地創造優質內容。
那麼,接下來,好文章具備哪些要素?
提供顛覆認知的新知識
什麼樣的文章就是顛覆認知的呢?簡單來說,就是你寫的這篇文章不是為了自嗨,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而是為了創造價值,讓讀者從你寫的文章中學到新知識,甚至改變自己之前對某一個知識的錯誤認知。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提出很多人不知道的新觀點。
而有的人寫文章,就是在記錄自己一天的經歷,早上起床上班,中午加班,晚上坐地鐵回家。
這樣的文章就屬於日記體自嗨,也沒有很多優質的觀點輸出,那麼必然不會成為一篇爆文。
有信息增量且信息密度強
簡單的說,就是一篇文章有乾貨。如果一篇六千字的長文,裡面的四千字內容可有可無,廢話連篇,本來2000字就可以說明白的內容,硬生生撐了三倍字數,而且提到的新概念和認知有限,還一直在重複。
這樣的文章,就像注水的電視劇一樣讓人討厭。
文章邏輯性強,論證精彩
什麼樣的文章就屬於邏輯性強的?簡單來說,就是文章寫的有秩序,不是雜亂無章的。
比如說,有的寫作者尤其是新手,在寫文章的時候不注重邏輯,從文章的結構布局、到語言組織都很隨意,內容很多,素材不少,可看上去與論證的主題毫無關係。
這讓讀者看來就是一頭霧水,抓不住重點,而且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論證有邏輯性,觀點和案例能完美的結合,案例說理性強並能很好地佐證觀點。這樣的文章才能讓讀者心服口服,如果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那讀者怎麼可能買帳呢?
文章通俗易懂,不高冷
它不能高冷,不能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它不能低俗,不能只迎合人們的欲望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寫的文章是為讀者服務的,而這些讀者他們的文化水平、年齡和地域等因素各不相同,就會存在認知差異。因此,你寫出來的文章要接近大眾,能代表大眾群體的閱讀水平,不能寫地太高深莫測讓他們覺得看不懂,同時這個內容又要稍微超過他們的水平,這樣讀者看完才會有獲得感。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寫作者又不能一味地迎合大眾,而寫一些低俗沒有價值的內容。
態度真誠,友好
寫作是寫作者的一種表達方式,也可以說它是讀者與寫作者之間溝通的一種手段。那麼既然是溝通,就要說到溝通的姿態。
寫作者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對讀者我們不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服務者,寫的文章能讓讀者從字裡行間感受到真誠,而不能讓讀者感受到一種說教的態度。
說完了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具備的5個要素。接下來,我們來看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
02 掌握三大基本寫作公式
很多寫作者在寫的時候,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不知道寫什麼,寫著寫著不知怎麼往下進行了,寫的太痛苦了,坐下來一上午都寫不出一千字。
出現了這些問題後,有的人將原因歸結為沒有靈感。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強調,寫作過程中靈感很重要,但是靈感可遇而不可求,沒有一個作家可以靠著靈感長期維持下去。
因此,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寫作並不需要刻意追求靈感。以上問題出現的原因也是因為沒有將持續表達當成一種習慣,沒有掌握一定的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3種常見的寫作公式:
總-分-總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結構,舉個例子,你要寫一座城市的文化,你可以現總體介紹一下這個城市的狀況。然後分別從歷史發展、經濟狀況、人文、政治等方面分開來講,最後再總的來說明。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
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結構,舉個例子,我們寫的主題是「財商教育」,可以先介紹什麼是財商,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應該怎麼做。
論點-分論點-正例-反例-總結
這種結構的應用一般是針對論點提出兩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下分別舉正反兩個例子來論證,最後總結。
當然了,寫文章並不是只有這三種結構,還有很多其他的形式。這只是三種最基本也最常見的公式。等熟悉了寫作之後,其他比較高級的寫作公式也就遊刃有餘。
提高寫作能力的三大要素
說到寫作能力,你覺得什麼是寫作能力呢?有的人會說,寫作能力就等於表達能力。其實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你只認識到寫作的遣詞造句方面,拉開新手和高手的最重要的一個區別不僅僅是遣詞造句能力,還有思考水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你和他看同一部電視劇,你看到的只是男女主婚姻不幸,打架,生活一地雞毛。而別人看到的是導致他們婚姻不幸背後的原因,以及反應到現實生活中,面對婚姻的困境該如何解決。
這就是思考水平之間的差異,你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別人看到的卻是背後的深層含義。
那麼,每天不斷練習思考,提高思考水平就可以寫好文章了嗎?其實這樣練習下來,你依然寫不好,因為在寫作方面,拉開人與人差距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輸入。
什麼是輸入呢?簡單來說就是為了寫好文章,你需要不間斷地學習,不斷地了解。
舉個例子,你要寫一篇關於北上廣的文章,但你沒有在一線城市生活過,又不去看相關的資料、故事、電影等,只是根據自己的感覺憑空想像,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缺乏真實感,甚至很離譜。
寫作需要源源不斷地輸入,而寫作正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輸出的一個過程。
因此,想要提高寫作能力,離不開這三個要素:輸入、思考、輸出。
關於寫作你有什麼好的高招建議嗎,歡迎下方評論,後續持續分享寫作知識,敬請關注,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