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北極」特展 探索北極原住民的文化與創造力

2020-12-03 中國荷都網

北極圈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區域,亦是極晝和極夜現象開始出現的分界線。在這佔地球面積為4%的極端環境中,生活著400萬人口,其中包括40萬土著居民,他們主要依靠狩獵、捕魚和馴鹿放牧為生。

大英博物館新展「北極:文化與氣候」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展覽,讚揚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北極地區的文化與藝術創造力,也批判了斥責現代工業對北極地區生態影響。

展覽「北極:文化與氣候」展出從北極地區出土的多件物品,年代最早可追溯至2.8萬年前,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重要展品包括8件馴鹿皮製作的冬裝;用鮭魚皮製作的家用包袋;用獨角鯨骨與北美馴鹿的鹿骨製作的雪橇;鄂溫克族青銅面具等。

《愛斯基摩人乘舟捕鯨》,攝影師:Kiliii Yuyan

展廳內,捕鯨服高高掛起,仿佛肌肉發達的船員仍在衣服裡,隱約可見。這套服裝是《白鯨(Moby-Dick)》中提到的,是深入了解北極文化的亮點之一。它由格陵蘭西南部的因紐特人(Kalaallit)在1834年之前的某個時間創造,就如同現代救生服,甚至可以通過對管子吹起使其膨脹。不同的是,它是由海豹皮製成的。身穿這種防水盔甲,獵人能從一艘小船跳到鯨魚的背上,然後使用魚叉。它是一種神奇的服裝,不僅是浮力輔助,還被認為可以賦予船員海豹的力量,讓他們能夠在漂浮中忍受最冰冷的海水。

海豹皮做成的捕鯨服魔術服,已有200年歷史。

展覽「北極:氣候和文化」中呈現的物品超出了其實用性。您會感覺,並想像幾千年來,居住在地球上最惡劣地區之一的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如何利用植物群以及周圍的大部分動物來製作工具的。在19世紀,有一個用鮭魚皮製成的包,而在公元前3世紀,一個北極武士則戴了一個鯨魚盔甲,這表明了北極各民族之間組織起了衝突。同時,展廳中一對公元200至400年之間的海象牙雪鏡看起來像是科幻電影《北極朋克》的道具。

展廳中的許多物品都沒有顯示出特定的時間性。英國旅行者約翰·懷特(John White)的畫作來自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統治時期,描繪的是因紐特人女人和她剛出生的兒子,後者正從帽子中窺視這個世界。在邊上的視頻影像中,一位21世紀的北極婦女解釋了今天的她們是如何製作和使用相似的加大版的防風兜帽來裹住孩子。而從精心製作的襯毛皮的服飾和雪橇來看,在因紐特人或薩米人的環境中長大似乎很有趣,即使這些東西是他們是為解決生存問題而設計的。在北極圈,似乎每天都是聖誕節。

約翰·懷特繪製的北極地區的母親和孩子

鑑於北極的當下狀況,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展覽,是一個驚喜,大英博物館對此沒有任何保留。展覽開端,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圖標為我們揭示了北極的冰塊已融化了多少。但這樣的現實也為我們帶來了新東西及轉折點。我們看到有關北極熊飢餓的紀錄片。 我們了解到它們的困境的這一事實並沒有使故事變得更加痛苦。不過,我們所不了解的是展覽揭示的那裡的人的故事。當然,對那裡的人的不了解,並不影響我們對那裡物種的了解。

象牙雕刻品(Carved ivory model group of a dog sled)

海象牙手鐲,俄羅斯亞納遺址,公元前28,000–26,000年

我們所有人的曾經的生活就像這裡所解釋的:3萬年前,冰覆蓋了歐洲。隨著冰川的撤退,農業和城鎮得到了發展。而這場展覽捕捉了選擇繼續在冰河時代生活的人們。一個薩滿的鼓上覆蓋著神秘的痕跡,這是在17世紀的挪威,從一個被指控為「女巫」的薩米人手中奪來的,這也證明了一些考古學家在洞穴藝術品中發現的類似信念。為什麼要繼續在冰上生活? 因為「石器時代的經濟學」可以提供很多東西,並滿足很多條件。這裡敘述的世界看起來很幸福。

策展人Amber Lincoln看著由馴鹿皮製成的兒童套裝,以及由馴鹿骨和浮木製成的雪橇

雪橇(Sledge)

因此,儘管我們想到北極時會有不祥的預感,但這又是一種令人振奮的相遇。這些物品是現代生活的替代品。這個世界上,藝術不是局限於自己的專業——「藝術世界」的商品化奢侈品。每個人都可以做東西,將日常物品變成了美麗而神奇的事物。包括展廳中的定製於1960年代的帶有雪橇的座椅,包括1960年代定製的帶有雪橇座椅,擋風玻璃及持箭頭的人。

但這又是另一種思想挑釁。動物在這裡無處不在,它們既是圖像又是神話題材的圖騰,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源。 象牙、獸皮、鱗片和內臟,北極的人們發現的生物用途令人眼花繚亂。而捕鯨服所表現出的尊重與必要的暴力與現代經濟的工業屠殺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使北極的動物,如鯨魚瀕臨滅絕,又或是北極逐漸融化的,並非是傳統的北極文化。當地的這些人民生活在自然之中,並與自然保持著平衡。

雪鏡,葉尼塞(俄羅斯),製作於1879年以前

麋鹿勺(Elk spoon)

海象牙材質的針(Walrus ivory needles),俄羅斯

這場展覽最終是對時尚的斥責。因為智慧的人類是一個怪物,先是消滅了猛獁象和尼安德特人,並從那裡繼續發展。展覽揭示了更人性化的人類觀。人類不是魔鬼。北極的人民生活在那裡。對,他們是獵殺北極的動物,但並未破壞它們的世界。如今,這場罕見的展覽使我們看到了人類的英雄氣概。而那隻海豹皮服飾是瘋狂的,是聰明物種驚人的紀念碑。這些聰明的物種跳到了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的鯨魚背上。

針葉林或北方森林, 攝影:Kiliii Yuyan

展覽將展至2021年2月21日。

(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Jonathan Jones系藝術評論員。)

相關焦點

  • 加拿大北極清水宣布重組,原住民持股50%
    參與收購的原住民聯盟包括新斯科舍(Membertou)及紐芬蘭和拉布拉多原住民聯盟(Miawpukek),二者將持北極清水公司50%股份,剩餘50%由Premium公司持有。此樁交易將是加拿大原住民針對海產板塊最大的一筆投資。此外,Membertou及Miawpukek原住民還將獲得北極清水公司所有的捕撈許可證,北極清水則擁有許可證的永久使用權。
  • 大英博物館百件文物今日開展 康侯簋等展品首次回國「省親」
    本報記者 吳鏑攝 從砍砸動物骨頭的石器,到產自中國的太陽能充電燈,100件大英博物館藏品今起在國家博物館為參觀者講述200萬年世界史。包括西周青銅重器康侯簋在內的9件中國展品首次回國「省親」,中國製造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器則擊敗iPad,入選展品,以展示人類的創造力。
  • 11月,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將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古埃及的木乃伊堪稱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
  • [圖]谷歌街景地圖團隊探索遙遠的北極
    谷歌街景地圖的新目標--北極。谷歌地圖外展小組成員Karin Tuxen在最新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今天,我們首次到達了加拿大努納武特地區,並與社區成員和政府官員一起,將使用谷歌街景地圖的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來自北極的美麗風景以及因紐特人文化。」 劍橋灣是一個擁有1500人的小村莊,谷歌街景地圖團隊使用谷歌的地圖製作工具,「繪製」當地的道路、河流、湖泊等。
  • 古埃及木乃伊特展亮相安徽省博物館
    5月18日,安徽省博物院和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考古博物館聯合推出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輪迴」特展亮相。圖為在安徽省博物館古埃及木乃伊特展上展出的「阿吉特兌彩繪木棺」。該木棺有女性形象棺蓋和裝飾著男性逝者形象的棺體組成。
  • 探秘北極:神秘的北極有地下種族?北極光是地底下洩露的光芒?
    自古以來,人類對地球的探索一直都沒間斷過,包括世界上最寒冷的南北極。傳說在幾世紀前,在北極的地底下生活著一群遠古部落,他們在地表下有很好的住所。而這個地方被稱為「北方樂土」。對此有學者認為,「北方樂土」的入口非常隱秘,外面人根本找不到,靠近北極地區。到底世界上有沒有這樣神秘而理想的地方呢?請接著往下看。大家都知道北極是一塊終年寒冷地區。
  • 北京下雪廣州氣溫仍有30℃,冰火兩重天不如來看看北極苔原
    康乃狄克海軍博物館神秘海港正在開放一個使用微軟 HoloLens 混合現實耳機的展覽,帶領消費者通過全息圖和空間聲音進入苔原。這項體驗名為《低語:北極現實》,是坐落在北極圈以北 80 英裡處的一個冰凍沼澤地。
  •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11月21日,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當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16件(套)展品和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與古蜀文明又一發展高峰——金沙遺址的內在聯繫。上海大學將圍繞此次展覽舉行多場學術講座,並舉辦「考古工作坊」「美術工作坊」等社教活動。
  • Beyondsea北冰源「北極冰參 探索榕城」海參文化沙龍福州上線
    文化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倘若說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那麼海參文化則能讓一群來自不同行業的人,有了同一個偉大的夢想。2020年05月25日,以主題為「北極冰參 探索榕城」的海參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清涼上線。
  • 學人行走| 因紐特人是如何被加拿大政府「再安置」到北極的
    儘管那時他們也常常和當地原住民進行交流,但其對因紐特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還微乎其微;儘管也有一些民族如歐洲的維京人曾試圖在此安營紮寨,繁衍後代,但最後還是沒有逃脫被北極凜冽的寒風吞噬的命運。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以前,因紐特人幾乎成為加拿大北極地區唯一的主人。由於氣溫低,食物短缺,人口規模不大,增長緩慢,但基本上維持了資源和人口之間的平衡。
  • 中俄北極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合作:傳統知識現代化視角
    其中一些傳統知識現代科學手段還無法驗證,卻在實踐中有效,引發進一步探索與創新。俄羅斯北極原住民對北極生物資源的利用有很長的歷史。中國傳統醫學對藥材的開發與北極原住民對北極生物資源的利用有很多契合點。兩種傳統知識將會給北極生物資源利用帶來新的機遇。中俄兩國都是世界大國,合作開發北極生物資源具有重大意義,而傳統知識現代化為北極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創新途徑。
  • 中國人探索北極的歷程
    1951年   武漢測繪學院高時瀏到達地球北磁極,從事地磁測量工作,成為第一個進入北極地區的中國科技工作者。     1958年  新華社記者李楠乘坐「依爾14」飛機,從莫斯科出發,先後在蘇聯北極第7號浮冰站和北極點著陸,完成北極考察,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中國人。
  • 讀圖|「大英百物展」時間軸:從兩百萬年前的砍砸器開始
    讀圖|「大英百物展」時間軸:從兩百萬年前的砍砸器開始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7-06-30 11:43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地點:閔行區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19日—2021年4月20日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
  • 大英博物館:行走於百科全書的多重迷宮中
    有一次穿越去羅馬時代的英國之前,導展老太太和藹地說。立在這些展廳裡的集合站牌,就像博物館小宇宙裡的一個個時空穿梭機發射臺,每天自動按照時刻表發射去不同的地方。在大英博物館的兩周時間裡,我每天都等不同的導展,幾乎「乘坐」了所有班次的「穿梭機」。只要時間一到,自然有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聚集在站牌下,一位淵博的志願者將準時出現。
  • 探索北極的門戶斯瓦爾巴群島:致想像的盡頭
    這裡是人類向北推進的最後一個定居地,也是探險家探索北極的門戶。朗伊爾城位於北緯78度,距離北極點僅1300公裡,是施瓦爾巴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斯匹次卑爾根的首府。城市坐落在冰川侵蝕的山谷中,以一位1906年到來的美國木材商人朗伊爾命名。每年4月,陽光重回極地,皚皚的冰原慢慢變成另一副模樣。
  • 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辦"每月一縣"《猛獁象故鄉——青岡特展》
    《神奇之青岡 猛獁象故鄉——青岡特展》。焦洋 攝   人民網哈爾濱6月21日電 為進一步提升黑龍江省各地市縣知名度,發掘展示其歷史文化、人文特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6月21日,黑龍江省博物館隆重舉行「每月一縣」系列展覽之二十——《神奇之青岡 猛獁象故鄉——青岡特展》開幕式。 「萬古冰河 古獸樂園」展區。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 央視紀錄片:巨大誘惑 給潔淨北極留下深深疤痕
    伊卡盧伊特的垃圾山  北緯66°34′以北的2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地域廣大,野生動物眾多;極晝極夜交替,為數不少的原住民還沿襲著數千年前祖輩的生活方式破冰船是如何破開三四米厚的堅冰在北冰洋上航行;在北極點無論朝哪個方向邁開腳步都是向南而行;原住民又是如何用最傳統的方式與現代社會共存?  央視財經頻道歷時3年製作的紀錄片《北極,北極!》用8集的篇幅,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對北極的發現歷程、原住民現狀、氣候生態之變、資源礦藏之爭、新航道出現、北極治理合作、北極文化,以及人類應如何與北極相處。
  • 北極初夏丨5月去格陵蘭島,暢遊西岸精華,收穫意外「鯨」喜!
    來到這裡,一定要和當地人一起體驗一下這種來自北極圈最本土的社群文化。因紐特人神秘強悍的古老民族,他們是北極的原住民,也是傳統的狩獵民族,世代生活在這裡,堅強自信的他們在這片凍土上世代繁衍生息,早已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