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名:《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作者:[澳]大衛·戴著 李佔生 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88元
書號:978-7-100-12579-6
[作譯者介紹]
大衛•戴(David Day),澳大利亞歷史學家,曾任劍橋卡萊爾學院研究員,都柏林學院大學、阿伯丁大學和東京大學太平洋與美國研究中心訪問教授,現為墨爾本拉籌伯大學研究員。其著作Claiming a Continent: A History of Australia獲1998年南澳大利亞文學節非小說類大獎,John Curtin: A Life入圍2000年新南威爾斯州總理文學獎斯圖爾特獎。
譯者李佔生先生早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長期從事中國海洋和中國南極外事工作,多次出席國際會議和南極談判,對南極國際條約和法規有深入研究,著有《南極條約體系》等專著。親歷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的談判過程,還參加了中國南極「中山站」的選址和建站等工作,是一位有思想、有成就、有實踐經驗的南極問題專家。
[內容介紹]
自18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的今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南極洲——那片遙遠神秘的冰雪大陸的徵服與探索,探險家、科學家、政府官員、環保人士、商人紛紛登場,上演著一幕幕驚心動魄、曲折跌宕、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本書講述了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探險、科考及地緣政治史。作者遍查歐洲、美洲和澳洲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梳理史實,細緻考證,使得南極洲兩百餘年的歷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現在世人面前。
[書摘]
序
南極洲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原住民居住的大陸。南極探險是人類早期發現和探索南極洲的歷史,也是科學認識南極大陸、解開大自然奧秘的前奏。
早在古希臘時,傳說南半球有一個與歐亞大陸相對稱的、幅員遼闊的南方大陸。這個所謂的「南方大陸」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極洲。為尋找它,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百餘年,探險家們駕駛帆船在咆哮的西風帶航行,在險象環生的冰海中開闢航線,在裂隙縱橫的冰蓋上奮力前行,造就了南極探險史上的英雄時代,他們表現出來的堅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至死不渝的品德為世人所景仰。
1772—1775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率兩艘獨桅帆船「果敢」號和「探險」號完成了一次環球航行,此間他三次穿過南極圈,最遠到達了南緯71度10分。那個時候,有人曾異想天開地認為南極點周圍是一片汪洋大海,聲言可以乘船挺進南極點。後來,一批探險家有很多次南極探險,直到1911年12月15日,挪威人阿蒙森率隊到達了南極點,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一個月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也到達南極點。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後登上南極點,標誌著人類在南極探險歷程中達到了光輝的頂點,書寫了南極探險史上不朽的篇章。一代又一代探險家前僕後繼,一個又一個的南極地理大發現,為科學探索和科學考察掃清了道路,終於迎來了華麗的南極洲科學時代。在南極洲的英雄時代,人們與惡劣的自然條件做鬥爭的同時,相互間還有競爭。在南極洲的科學時代,這裡成了國際科學研究的競技場,科學發現的競爭依然「激烈」。在科學競技場中,時代不同了,但英雄前輩的意志和精神仍然需要學習和傳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1957—1958國際地球物理年暨國際極地年期間,全世界數以萬計的科學家登上了南極冰蓋,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來自不同背景的科學家同心協力、合作,相互支持、救援,完成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合作南極科學考察,開闢了科學時代南極考察國際合作的新局面。但也出現了領土、資源等訴求,以及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合作、安全等實際問題。為確保各國對南極洲的尊重,也為了保護地球上現存的這片唯一的淨土,1959年12月1日12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籤署了《南極條約》(1961年6月23日生效)。條約凍結了領土要求,規定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保證科學考察的自由,促進國際合作,禁止軍事活動和核活動。之後,又相繼籤訂了許多條約和公約,如1991年籤訂的《關於南極條約的環境保護議定書》,為保證南極科學活動和環境保護奠定了法律基礎。1985年10月7日中國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研究日漸深入,南極冰蓋以其獨特和不可替代的稟賦,為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南極冰蓋記錄的地球大氣過去80萬年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的旋迴,冰內氣泡記錄的1750年以來大氣圈溫室氣體濃度不斷攀升的事實,等等,為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地球環境的對策奠定了科學基礎。進入21世紀,南極研究面臨更多科學難題,如南極洲大氣、海洋和冰凍圈之間的相互作用怎樣影響氣候變化?在經歷數千年的相對穩定後,南極海冰開始加速融化,是哪些因素控制著海冰的季節分布和冰量?它的變化對下伏大洋水體和洋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南極冰蓋冰體收支綜合觀測的結果如何?人類和病原體如何影響和適應南極極端環境?南極洲的地殼和地幔結構,生命進化和延續,隕石揭示的太陽系形成的信息,南極大陸有效管理的政策問題,等等。研究這些科學難題,需要全世界科學家參與,更需要年輕一代加入。攻克科學難題的困難和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不一樣,科學家仍然需要勇氣和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是相通的。要了解南極洲歷史和探險史,認識南極英雄時代的代表人物,學習和傳承南極精神,澳大利亞歷史學家大衛·戴撰寫、李佔生翻譯的《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是一本合適的讀物。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來到南極洲,科學家們才涉足這個科學領域。但中國進步很快。21世紀的今天,中國的南極事業一日千裡,世界矚目,新一代極地科學家迅速成長,莘莘學子中不乏南極粉絲,民眾中的南極迷比比皆是。關心和從事南極研究的人們需要南極洲的各種知識,商務印書館刊印這本書,不僅對讀者了解南極歷史,分析、判斷南極事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也為我們了解南極大發現時代前輩們的奮鬥精神提供了史實。
本書翻譯者李佔生先生和我相識已有30多年。佔生早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長期從事中國海洋和中國南極外事工作,多次出席國際會議和南極談判,對南極國際條約和法規有深入研究,著有《南極條約體系》等專著。他還參加了中國南極「中山站」的選址和建站等工作,是一位有思想、有成就、有實踐經驗的南極問題專家。去年,他告訴我正在翻譯此書,作為一個老南極科技工作者,我帶著濃厚的興趣期待分享他的勞動成果,並愉快地接受了邀我寫序的任務。為本書寫序,不僅是老朋友、老同事、老南極的友情聯誼,也是我們對中國南極事業做貢獻的一個機會。目前,中國發展駛上了快車道,中國南極科學事業今非昔比,出現了人才輩出、快速發展的喜人局面。在這個時候,回顧歷史,體會南極精神,對南極各項事業都有裨益。
希望本譯著能起到為中國南極事業添磚加瓦的作用。
秦大河
2016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