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只分冬夏兩季。在喬治王島,它的夏季從前一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底,到了7月出現極夜,但不像中山站那樣持續40至50天。
現在,長城站、中山站已經進入冬季,白天正在變短。兩站的野外科考任務已經全部結束。
新聞事實
3月15日,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一項無須再做通知的規定啟用。從這一天開始,財務處將按照冬季補助標準,為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的27名隊員填報補貼申請,極地考察辦公室稱這一項為「艱苦津貼」。這一標準將發放到11月15日。
之前,3月1日,長城站最後2名度夏隊員結束了夏季科考任務離開了長城站,他們日夜兼程,終於在北京時間的5日回到了家裡,對於留在南極越冬的隊員們來說,他們的冬季生活從度夏隊員離開之日起就已經開始了。
喬治王島上所有的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法爾茲半島的5個站利用「三八國際婦女節」,舉行了一次小規模的聚會,這將是他們在冬季到來之前最後一次的全島行動。
就在西南極洲的喬治王島醞釀最後一次的島上大團聚的時候,在東南極的中山站,去年來這裡越冬的18名隊員,在6日終於搭乘澳大利亞的極地考察船,踏上了回家的旅程,他們將在4月初到達北京。而接替他們的15名隊員,還沒有看清2001年南極拉斯曼丘陵春天的足跡,就已經進入了冬天。拉斯曼丘陵的緯度高於喬治王島,那裡的冬天來得更早。
冬季正在到來,南極各站的越冬任務也正在展開。
長城站,其它科考任務已經結束,只有氣象觀測還在繼續,數據仍每天4次定時發往智利弗雷總統站。中山站,跨冬季的氣象、海冰、高空大氣物理、生態的觀測也有新人接替而繼續冬季觀察狀態。
記者觀察:在南極,每一個站都是一個小的城市。長城站就涉及供電、給排水、垃圾處理、交通、通訊、研究所、食堂、醫院等若干部門。由於經費有限,這些部門基本上都由一人承擔。既然是城市,每個部門就都得進入良性循環,否則你就必須得藉助別人的幫助而生存。因此所選拔的隊員,既要專業精通,還要一人多能。至於探險,在建站完成之後,它僅僅只是人們進一步認識南極的先行官。所以,更多的隊員承擔的是輔助性的工作,然而沒有他們,進一步探索南極只能是紙上談兵。
王建國:站長,1994年在中山站越冬。
喜歡默默地做事,說話時總掛著笑容,所以,在他面前無須掩飾什麼。他很堅定,認定的事,是一定要做的。就像修發電棟的房頂,遇到好天就必須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出現好天就連續工作幾個十幾個小時。他說否則會失去機會。
趙萍:站長助理,負責外聯和總務。
接觸南極只有2年,曾是大學老師。她是一個喜歡讓生活精緻之後再精緻一點的女孩子。她喜歡當天的事當天做完,像前生和南極曾有過契約,她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南極天氣給她的機會。她會在半天之內跑完所有的站,而在暴風雪來之前,她已經可以安靜地呆在房間裡了。
林清:長城站的醫生。
一個喜歡轟轟烈烈,但又喜歡獨處的女孩子。她還負責站上的文體活動,而她本人歌唱得就很好。她也是長城站的環境官員,這一行極符合她的性格,認真做事直言不諱。林清做醫生的機會並不多,她更多的是參加站務勞動。她搬箱子的水平和她做醫生一樣好,到了外站需要幫助的時候,她的翻譯也和她的醫術相差無幾。
周興贊:負責垃圾焚燒、汙水處理,還自願承擔了修修補補的活計。今年是他第二次在這裡越冬。
焚燒車間獨立在長城灣附近,它的旁邊是汙水處理場,在那裡很少看到其他隊員。燒垃圾的時候,老周不大希望有人過去。他說會弄髒衣服,弄傷眼睛。
後來我還去了一次,結果沒有跟完一個班次。當我站在因為太嗆而不得不打開房門的焚燒車間裡的時候,才知道,那裡的溫度與室外相差無幾。在那個環境裡,難受的不僅僅是眼睛。半個小時之後,我的喉嚨、胃和腸子都變得很異樣,我斷難堅持3個小時。但老周每一次都是一定要忙活3小時以上的。
張文義:長城站的氣象官兒。
老張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因為他必須早睡。他早晨5點鐘起床,那時候其他人睡得正香。到了6點,他剛剛幫助別人完成早晨的氣象資料收集,而他收看氣象圖表的時間是在7點鐘。白天他仍然要參加站務勞動。到了吃晚飯的時候,老張又開始第二次收看氣象圖表,這次比早晨的那一次更重要,它關係到對次日天氣的準確判斷。南半球的氣象資料比北半球少許多,僅憑兩份氣象圖表做預報,說法是否準確全憑經驗。所以,老張說他得保持清醒。於是,終於有一天他在飯桌上就睡著了。
李志剛:負責站上的通訊,還負責電子設備維修。但他最重要的是保障通訊的暢通。
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小李的工作帶有天使般的色彩。早飯時他喊誰的名字,大多是他(她)的電子信箱裡有了新的郵件。看著別人在伺服器上把信打開是小李最大的樂趣。讀完信的人,話音和剛進來時是不一樣的,走路的姿勢也有變化,進來像一陣風,走時飄飄像一片雲。小李最擔心的就是電子信箱出現問題。收信發信也是一種寄託,心靈有了期盼,日子過得才有意義。
張來生:廚師,一個看透人生卻割捨不了南極的人。
兩年前在長城站工作了3個月,因為脖子上長了個瘤子,在冬天到來之前離開了長城站。老張說,當年他提前回國,結果,他的活分配給了其他隊員。每次想起來心裡就較勁。所以,他必須再來,就是死也值。
老張從來都是最後一個吃飯,如果有隊員晚到,他就等。剩飯剩菜最難燒掉,飯菜要儘量做的合適,為此他把自己吃飯的順序永遠排在了最後。到了天氣不好的時候,老張會調換菜樣,大家在屋子裡悶時間長了看見餃子都不樂。老張說他不會因此而灰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是他的準則,這樣心才會安靜。
楊志彪:氣象觀測。
他一天要進行4次觀測,除了早晨一次由張文義負責,其它3次的觀測把他從上午12點到夜裡2點的時間,均衡地分成了三部分。因此,他的作息時間與老張正好相反。
在所有隊員裡,只有小楊不用詢問第二天的天氣變化。到了觀測時間,小楊一定會站在觀測場上。所以,小楊早在度夏期間就已經戴上越冬的帽子。室外觀測內容分雲、能見度、天氣現象等11個部分。之後立即編成報文發往智利弗雷站。然後它將和島上在這時間觀測的所有氣象資料一起發往國際氣象組織。據說,氣象資料是全球共享的。在中國,類似這樣的觀測站就有621個。
梁永進:司機兼機械師。
因為他掌握著法爾茲半島唯一一部12噸吊車,所以,他常常和他的吊車一道被邀請到其它站。他是長城站的王牌主力。在坑坑窪窪的石子路上,遇到車子打輪,老梁一樣能讓它畫出漂亮的弧線。只要他開車,馬達聲音就會變得悅耳。在過去的27年,他曾和工程車、牽引車、拖車等十幾種車型打過交道。車子出了毛病,老梁只要用耳朵聽就能診出個八九分。車壞在路上,但凡有點工具,老梁就能讓它走回來。老梁不大願意談論他的工作,在他看來,每人一攤事,要想幹好了都不容易。
徐文祥、衛繼敏、徐啟英:負責發電。
南極各站都有這樣的說法,發電系統正常,越冬就成功了一半。因為,站上吃飯要用電,取暖要用電,通訊要用電,科研也離不開電。
發電房對著門口的牆壁上貼著一幅藍色的標語,這是徐文祥第一次來長城站時寫的,到現在已經5年了。這一次他是發電班的班長。
徐文祥的窗戶正對著發電棟的煙囪,站在房間裡可以看見煙囪裡冒出的白煙。據說,煙是發電機工作的鏡子。在不值班的時候,他會時常坐在窗前觀望一陣,如果煙有變化,他會立即回到發電棟。
衛繼敏,三人中最小的一個。在小衛看來,這一年他可以做一點他平時喜歡但又沒有時間去做的事。他想獨立承擔發電的全套程序,現在他有機會了。在輪休的日子裡,小衛把帶來的計算機零件重新排列組合,他要按他的意願組裝一臺新的電腦。他喜歡攝影,為此,他帶了三腳架。
徐啟英是三人中的老大,他像中國老式家庭裡的大哥,對於發生的事情,他總是採取默默參與的態度。他不輕易表態,但他要說了,話是有分量的。
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惟一的受人類影響最少的地域。是地球留給人類最後一塊不可再生的研究基地。那裡儲存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的地球古環境和宇宙來物信息。
專家訪談
訪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陳立奇。
記者:中國在南極建站已經16年了,那個時候中國經濟正處於艱難爬坡階段,為什麼我們選擇在那個時候奔赴南極?
陳立奇:南極地區是地球上惟一的受人類影響最少的地域。是地球留給人類最後一塊不可再生的研究基地。那裡儲存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大量的地球古環境和宇宙來物信息,科學界稱它是科學的聖堂,了解全球變化的預警器。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對前往南極考察已經進行了長期醞釀。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發達國家開始廣泛介入南極科學,並在全球掀起了南極熱。當時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院士就提出,地球是一個整體,極地的存在和演化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建議中國在派出的留學生中,要有人學習極地專業。
1962年,在制定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時,一些科學家提議中國要進行南極科學考察工作。1964年,在新成立的國家海洋局的任務中,就有「將來進行南、北極海洋考察」的設想。
1978年,著名的生物學家曾呈奎院士在給方毅副總理的信中提到,到1982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也要提出南極考察,作為擁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國,理應參加這項工作,為將來兩極資源的開發利用準備條件。方毅副總理在信中批示:南極考察是一個大項目,由國家海洋局研究實施。
1980年,在地球物理年到來的前兩年,中國派出了2名年輕的科學家赴南極考察。1981年,中國成立了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南極辦公室。兩年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南極條約》的決議,次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奔赴南極洲,1985年2月建成中國南極長城站。當年,中國被接納為南極條約協商國,1986年中國加入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
1989年2月,中國又在南極圈內的東南極洲建成中國南極中山站。
記者:南極的冬季氣候惡劣,很多科研被迫中斷,這個時候還要留守南極?
陳立奇: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在這些考察站中分常年科學考察站、夏季科學考察站、無人自動觀測站。其中以後兩者居多,而在常年考察站中進入極圈的就更少。
中國的中山站在南緯69度,長城站在極圈的邊緣。南極自然條件雖然惡劣,而常年科學考察站,由於規模大,設施齊備,實驗手段先進,給一些考察項目提供了持續進行的機會。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發現了南極上空中的臭氧空洞,而這一現象多出現在冬末。
此外,南極考察站地處極寒和狂風環境,一切設施需要保暖和維護,所以,全年都必須有人常年留守。這也決定第二年科研項目的實施進行。
記者:16年來,我國在南極科學領域上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
陳立奇:1984年,我國進行了首次南極考察,同時也開展了南大洋科學調查研究。此後,執行了國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學考察計劃,獲得了寶貴的樣品和數據,其中1項獲國家特等獎,3項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進入90年代,我國南極考察活動開始從建站轉為科考。在實施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南極地區對全球變化中的響應和反饋作用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中,「雪龍」船4下南大洋,科考隊3次深入內陸冰蓋,最遠到達1100公裡的DOME-A地區,獲得100米冰雪等樣品。
之後,我國科學家又兩次進入離中山站500公裡的格羅夫山脈地區,進行地質地貌綜合考察,使我國隕石的擁有量擠進了世界前5名。同一年我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聯手,首次在普裡茲灣進行圍繞碳循環研究的沉積物捕捉器投放和回收。在亞南極生態與氣候環境、極地日地系統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
去年,我國的極地研究科學家孫立廣在英國著名的《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這是中國極地科學家首次在國際一流的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
記者:據了解,國外選拔南極隊員採取的是全國一盤棋的方式,中國選拔隊員到目前還不是公開招聘,為什麼?
陳立奇:根據南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各個國家在選拔考察隊員時都持慎重的態度,並有著一整套嚴格的選拔、培訓、管理辦法。許多國家的站務和後勤人員都是從優秀的軍人中選拔,赴南極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也多是本國從事極地研究有建樹的科學家。
我國南極考察工作也正從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市場經濟管理模式轉變,在吸取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經驗的同時,對站務管理上的一些崗位實行了公開招聘。在科學研究工作方面,我們也已經試行向全國公布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方向指南,每個科研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申請項目,再經專家評審後確定。
當然,對每個擬赴南極的科技人員還是要進行嚴格的身體、心理等綜合素質考核。
記者:中國在南極建站的緯度只有南緯69度,而去年,劉小漢率領的考察隊向南推進了500公裡,到達了格羅夫山,此前,李院生率領的冰蓋隊到達了南緯79度,這是否預示著中國將在更南端建站?
陳立奇:經過了20年的南極考察,我國已經擁有了相當的經驗和實力。但就經濟投入上我們還不能與美國等一些國家相比。因此,在近5年期間,我國的南極考察基本上維持目前規模。
在制定「十五」南極科學研究計劃時,我們考慮在南極最高冰穹,也就是我們考察隊已經到達的地區DOME-A,設自動氣象觀測站。當然,我們也將尋找適當時機,把我們的科考路線從中山站向南極點延伸。
人類早在1899年就已經在南極完成了首次越冬,到了1956年,美國在南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南極考察站,每年至少有300人在那裡越冬。1969年,智利在離它國土最近的西南極建站,並成為西南極最大的考察站,每年有80人在此越冬。
新聞背景
南極地區面積5200萬平方公裡,其中南大洋面積38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領海的13倍;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公裡,與美國和墨西哥面積之和相當,是我國陸地面積的1.45倍,是澳大利亞陸地面積的2倍,為世界第五大陸。
南極地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各種資源。南大洋中的磷蝦儲量高達10億噸,年捕獲量可達2億噸,超過目前世界海洋的捕撈總量。
據最近研究表明,南極儲存著極有開發前景的抗低溫和具有特殊療效的生物基因庫。平均厚度2200米的南極冰蓋佔全球冰川的90%,儲存著世界淡水的72%。
1985年2月20日,中國在西南極洲建成中國南極長城站。4年後,1989年2月26日又在東南極建成中山站。目前,世界上有2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150多個科學考察基地。
世界最大的南極站———美國麥克默多站:位於南緯78度、東經166度,建於1956年2月16日。麥克默多站建有港口,這是世界最南的港口。有可供輪式和雪橇式飛機起降的機場,也有處理海洋、氣象、冰況的地球物理數據的衛星系統。他們的車輛修理間直接建在永久凍土上。
1991年11月18日,麥克默多站建成了主要研究南極在全球變化中作用的規模巨大的實驗室,總建築面積4320平方米。麥克默多站每年有1300人在這裡度夏,近300人在此越冬,6架大力神飛機來往於紐西蘭基督城和麥克默多站之間。它被稱為「南極第一城」。
世界最南的站———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於南極點,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這裡越冬。
阿蒙森-斯科特站建有4270米長的飛機跑道、無線電通訊設備、地球物理監測站、大型計算機等。可以從事高空大氣物理學、氣象學、地球科學、冰川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
由於冰層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動,所以考察站的實際位置已偏離了南極點。為此美國制定考察站重建計劃,現已完成了新油庫和機場跑道工程,整個計劃預計5年完成。
這裡的氣象站就是島上的氣象中心,各站的氣象觀測資料匯集到這裡,然後再發到世界氣象中心。
■採寫/本報記者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