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開發的大陸。這片大陸擁有全球72%的淡水資源、16%的鐵礦石資源、豐富的地下熱能和大量的食用蛋白質(南極磷蝦)。
但是這片大陸可不是誰都能開發的。最早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12個國家,在1959年籤署了《南極條約》。在《南極條約》籤署的會場上,中國作為新建國的國家,也去參加了會議,希望能有人在南極帶帶我們,一起分享資源。結果被毫不留情的踢了出來,連老大哥蘇聯也不同意我們進去分一杯羹。
這很好理解,之所以這些國家不允許其他國家隨便染指南極的資源,是因為這些國家前前後後爭了50多年,投入了無數的資源,犧牲了無數冒險家,才在南極建立了科考站。
《南極條約》規定:只有在南極圈內設立科考站的國家,才有資格來南極考察!
為了有資格分享南極的資源,國家決定不惜代價建立科考站。當時國家南極科考團長郭琨臨危受命,帶領科考隊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但是很可惜,由於技術受限,加上其他國家的打壓,我們的長城站只是建立在了喬治王島上。從地圖上看,長城站並不在南極圈內。
所以長城站建立之後,由於並不符合《南極條約》的規定,因此我國只能作為《南極條約》的協約國之一,並不是締約國。
換句話說,我們只能聽,什麼也做不了。而且長城站位置離南極點過於偏遠,不管是來往國內還是去南極中心考察都是困難重重。
更要命的事情還在後面。
《南極條約》規定,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該繼續並永遠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禁止在南極建設軍事基地和港口、軍事演習和武器試驗等非和平利用的活動,從而保證南極大陸的非軍事化。鼓勵和提倡在南極的科學考察和國際合作,即"和平"、"科研"、"合作"3項基本原則。
儘管 《議定書》禁止了南極的礦產資源活動 , 但有些國家在「科學考察與環境保護」的名義下, 一直在從事著礦產資源的考察與勘探活動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極資源這一敏感問題和國家利益的緊密度 。
之前12個南極強國籤署的《南極條約》在1991年就要到期了。按照當時的國際風聲,條約到期後,各國很難達到平衡籤署新的《南極條約》。這就意味著有很大可能,在南極開展一場圈地運動,大家直接撕破臉皮開始開採資源。
為了讓我們在南極事務上有發言權,在長城站建好僅僅4年後,中國科考隊就再次拉起隊伍出發,要在南極腹地建立中山站。
中山站地處南極腹地,氣候條件惡劣。當時與我國關係良好的澳大利亞和蘇聯都勸阻中國,在科技水平不足的條件下,盲目進軍南極腹地,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良言相勸。
當時的中國,連破冰船都沒有。科考隊使用的的極地號,是一艘從芬蘭造船廠買來的二手「抗冰船」。極地號按照技術說明,只能在30釐米厚的浮冰區活動,而要接近南極腹地,需要闖過一米厚的浮冰層,這個區域長達20公裡,不可能繞開。
抗冰船只能在下圖這種少量浮冰的海域航行。
下圖是南極腹地的冰層圖,基本不可能穿越。
巨大的冰山隨時可能把船撞沉,到那個時候別說完成任務了,一船人都可能葬身在南極。
但是緩慢開船也是危機重重。極地號只是抗冰船,不具備破冰能力,必須快速行駛。速度太慢的話,船下的水會結冰。而極地號的破冰能力不夠,就會被船底的冰凍在冰面上,徹底困死。
於是科考隊員仔細尋找浮冰中間的裂隙,在裡面左右穿行。然而,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在航行了幾天後,極地號的左邊發出了一聲巨響,船體被浮冰撞出一個半米大的洞,海水奔湧地流進船艙。也是命不該絕,這個船艙是一個密閉空間,沒有進水太多。
但是為了避免再發生碰撞,科考隊不得已降低了速度,面臨被凍在海面上的風險。
中國人還是很有智慧的,選擇的出發日期很巧妙。行駛了幾天後,南極進入夏季,浮冰開始融化,出現了一條相對寬闊的水道,極地號終於穿過浮冰區了!
最近的時候,極地號距離陸地只有400米,大家可以肉眼看到中山站的選址。
命運波折,這時候最危險的一幕發生了。
1989年1月14日22點35分,極地號所在的拉斯曼丘陵附近的南極冰蓋突然崩了!巨大的冰山掉入海面,將原來海面上汽車大小的冰塊向科考船擠壓過來。如果被擠壓到,全船人都無法生還。
面對近在咫尺的南極,科考隊開始後退。
在科考船後退的同時,團長郭琨站了出來,以建立長城站的威望召集了考察隊員開會,制定了上中下三個計策。
上策是全體撤退,冰崩只是突發情況,後面一定會好轉。到時候再找機會靠岸。
中策是全體棄船,只有400米的距離,所有人攜帶物資上岸。
下策是退無可退被困住,全船人員隨船過冬,做好被長期圍困的準備。
但是為了全局考慮,大家覺得不能全體撤退,不然任務失敗,對不起家鄉父老。
最後的計劃是,大部隊攜帶物資上岸,留下一支突擊隊,在船上堅守崗位,伺機突圍。
計劃公布之後,大家心裡都明白,選擇上岸活著的希望大,最起碼不會被困死在船上。而一旦冰蓋繼續破裂,船上的人基本不可能倖存。
到了最危急的關頭,科考隊員表現出了捨生忘死的精神。都想加入突擊隊,把活著的希望讓給別人。這個時候,還是郭琨主持了大局,選出8名隊員堅守船隻,其餘人趕緊帶物資上岸。
三天之後,極地號左側冰山再次發生冰崩。
船長操縱船隻後撤躲避,但是進來的海面已經凍上了,退路被封死,退無可退。
8名突擊隊員情急之下拿起了工具想要破冰,但是1米的冰層豈是人力可以撼動?有的隊員拿出了珍藏的香菸與大家分享,畢竟已經沒有繼續保存的意義,不如享受了。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由於之前科考隊離海岸線很近,在冰山撞船之前,海面下的冰山擱淺了,科考隊逃過一劫。
和國內一樣的生活條件
中山站經過了20多年的改造升級後,擁有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等各種建築15座,室內全年26℃。
全站可以吃到新鮮蔬菜,採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由自控系統自動控制灌溉泵、溫度溼度、培植燈以及營養液等。比如中山站已經成功培育出了生菜、白菜和黃瓜等蔬菜,產量雖然不大,但是也能讓大家在南極品嘗到真正新鮮的蔬菜。
如果覺得有趣,請點讚並關注,分享和收藏,給作者寫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