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最後的資源寶庫,中國科考隊員用命擠進了南極圈

2020-09-05 天才獵魔人小號

南極,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開發的大陸。這片大陸擁有全球72%的淡水資源、16%的鐵礦石資源、豐富的地下熱能和大量的食用蛋白質(南極磷蝦)。

但是這片大陸可不是誰都能開發的。最早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的12個國家,在1959年籤署了《南極條約》。在《南極條約》籤署的會場上,中國作為新建國的國家,也去參加了會議,希望能有人在南極帶帶我們,一起分享資源。結果被毫不留情的踢了出來,連老大哥蘇聯也不同意我們進去分一杯羹。

這很好理解,之所以這些國家不允許其他國家隨便染指南極的資源,是因為這些國家前前後後爭了50多年,投入了無數的資源,犧牲了無數冒險家,才在南極建立了科考站。

《南極條約》規定:只有在南極圈內設立科考站的國家,才有資格來南極考察!

集全國之力拼一把

為了有資格分享南極的資源,國家決定不惜代價建立科考站。當時國家南極科考團長郭琨臨危受命,帶領科考隊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

但是很可惜,由於技術受限,加上其他國家的打壓,我們的長城站只是建立在了喬治王島上。從地圖上看,長城站並不在南極圈內。

所以長城站建立之後,由於並不符合《南極條約》的規定,因此我國只能作為《南極條約》的協約國之一,並不是締約國。

換句話說,我們只能聽,什麼也做不了。而且長城站位置離南極點過於偏遠,不管是來往國內還是去南極中心考察都是困難重重。

更要命的事情還在後面。

《南極條約》規定,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該繼續並永遠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禁止在南極建設軍事基地和港口、軍事演習和武器試驗等非和平利用的活動,從而保證南極大陸的非軍事化。鼓勵和提倡在南極的科學考察和國際合作,即"和平"、"科研"、"合作"3項基本原則。

儘管 《議定書》禁止了南極的礦產資源活動 , 但有些國家在「科學考察與環境保護」的名義下, 一直在從事著礦產資源的考察與勘探活動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極資源這一敏感問題和國家利益的緊密度 。

之前12個南極強國籤署的《南極條約》在1991年就要到期了。按照當時的國際風聲,條約到期後,各國很難達到平衡籤署新的《南極條約》。這就意味著有很大可能,在南極開展一場圈地運動,大家直接撕破臉皮開始開採資源。

為了讓我們在南極事務上有發言權,在長城站建好僅僅4年後,中國科考隊就再次拉起隊伍出發,要在南極腹地建立中山站。

用命拼出來的中山站

中山站地處南極腹地,氣候條件惡劣。當時與我國關係良好的澳大利亞和蘇聯都勸阻中國,在科技水平不足的條件下,盲目進軍南極腹地,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良言相勸。

當時的中國,連破冰船都沒有。科考隊使用的的極地號,是一艘從芬蘭造船廠買來的二手「抗冰船」。極地號按照技術說明,只能在30釐米厚的浮冰區活動,而要接近南極腹地,需要闖過一米厚的浮冰層,這個區域長達20公裡,不可能繞開。

抗冰船只能在下圖這種少量浮冰的海域航行。

下圖是南極腹地的冰層圖,基本不可能穿越。

巨大的冰山隨時可能把船撞沉,到那個時候別說完成任務了,一船人都可能葬身在南極。

但是緩慢開船也是危機重重。極地號只是抗冰船,不具備破冰能力,必須快速行駛。速度太慢的話,船下的水會結冰。而極地號的破冰能力不夠,就會被船底的冰凍在冰面上,徹底困死。

於是科考隊員仔細尋找浮冰中間的裂隙,在裡面左右穿行。然而,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在航行了幾天後,極地號的左邊發出了一聲巨響,船體被浮冰撞出一個半米大的洞,海水奔湧地流進船艙。也是命不該絕,這個船艙是一個密閉空間,沒有進水太多。

但是為了避免再發生碰撞,科考隊不得已降低了速度,面臨被凍在海面上的風險。

中國人還是很有智慧的,選擇的出發日期很巧妙。行駛了幾天後,南極進入夏季,浮冰開始融化,出現了一條相對寬闊的水道,極地號終於穿過浮冰區了!

最近的時候,極地號距離陸地只有400米,大家可以肉眼看到中山站的選址。

命運波折,這時候最危險的一幕發生了。

1989年1月14日22點35分,極地號所在的拉斯曼丘陵附近的南極冰蓋突然崩了!巨大的冰山掉入海面,將原來海面上汽車大小的冰塊向科考船擠壓過來。如果被擠壓到,全船人都無法生還。

面對近在咫尺的南極,科考隊開始後退。

在科考船後退的同時,團長郭琨站了出來,以建立長城站的威望召集了考察隊員開會,制定了上中下三個計策。

上策是全體撤退,冰崩只是突發情況,後面一定會好轉。到時候再找機會靠岸。

中策是全體棄船,只有400米的距離,所有人攜帶物資上岸。

下策是退無可退被困住,全船人員隨船過冬,做好被長期圍困的準備。

但是為了全局考慮,大家覺得不能全體撤退,不然任務失敗,對不起家鄉父老。

最後的計劃是,大部隊攜帶物資上岸,留下一支突擊隊,在船上堅守崗位,伺機突圍。

計劃公布之後,大家心裡都明白,選擇上岸活著的希望大,最起碼不會被困死在船上。而一旦冰蓋繼續破裂,船上的人基本不可能倖存。

到了最危急的關頭,科考隊員表現出了捨生忘死的精神。都想加入突擊隊,把活著的希望讓給別人。這個時候,還是郭琨主持了大局,選出8名隊員堅守船隻,其餘人趕緊帶物資上岸。

三天之後,極地號左側冰山再次發生冰崩。

船長操縱船隻後撤躲避,但是進來的海面已經凍上了,退路被封死,退無可退

8名突擊隊員情急之下拿起了工具想要破冰,但是1米的冰層豈是人力可以撼動?有的隊員拿出了珍藏的香菸與大家分享,畢竟已經沒有繼續保存的意義,不如享受了。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由於之前科考隊離海岸線很近,在冰山撞船之前,海面下的冰山擱淺了,科考隊逃過一劫。

幸福的今天

和國內一樣的生活條件

中山站經過了20多年的改造升級後,擁有包括辦公棟、宿舍棟、氣象棟等各種建築15座,室內全年26℃。

全站可以吃到新鮮蔬菜,採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由自控系統自動控制灌溉泵、溫度溼度、培植燈以及營養液等。比如中山站已經成功培育出了生菜、白菜和黃瓜等蔬菜,產量雖然不大,但是也能讓大家在南極品嘗到真正新鮮的蔬菜。

寫在最後

如果覺得有趣,請點讚並關注,分享和收藏,給作者寫下去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雪龍號科考隊員談船上生活:一天四餐 果蔬十分缺乏
    連日來,羊城晚報記者用電子郵件等與「雪龍」號科考人員、隨船記者等進行了連線。據了解,科考隊員們現在工作生活狀況良好,「雪龍」號正急速前進奔赴考察地點,爭取能夠圓滿完成科考任務。1月11日晚,科考隊員告訴記者:「船正行駛在南大洋上,向預定海域進發。我們將在2015年在南極建成一個新的考察站,這次去主要是為了建站進行站基勘察。」  此次救援前後耗費不少時間,科考隊員們都感到時間緊迫。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袁紹宏介紹,「雪龍」號會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對科研計劃進行調整。比如新考察站的站基勘察原定的工作計劃是8天時間,每天工作12個小時,工作進行期間居住在船上。
  • 科考發現藏藥「寶庫」
    在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溶洞裡,科考人員格桑頓珠驚喜地發現了大量可入藏藥、用於治療胃病等病症的海水石。此次科考,他在藏北無人區共發現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的藏藥材,並進行深入研究。後來,格桑頓珠撰寫和編輯出版了《藏藥植物學》《藏藥冶煉學》《藏藥藥理學》等藏醫學著作,並成為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這與他當年的科考調研密不可分。根據藏醫藥理論,瑪瑙、琥珀等40多種珍貴礦石均可入藥。
  • 浦東送來了什麼神秘包裹,讓雪龍號的科考隊員歡欣雀躍?
    浦東送來了什麼神秘包裹,讓雪龍號的科考隊員歡欣雀躍?>不久前,停靠在上海的雪龍號、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不約而同地收到浦東方面送來的神秘包裹,讓科考隊員們歡欣雀躍……這是什麼好東西捏?
  • 我國科考隊員抵達北極點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科研人員隨德國「極星」號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啟了「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MOSAiC)」第5航段的科考任務。抵達北極點後,「極星」號將繼續尋找可靠的浮冰,科考隊員在北極點CTD站開展海洋物理、海洋生態與海洋化學綜合調查。  我國17名科考隊員參加MOSAiC航次,其中海洋二所派出5名科考隊員。
  • 【藏北故事】科考發現藏藥「寶庫」
    在這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溶洞裡,科考人員格桑頓珠驚喜地發現了大量可入藏藥、用於治療胃病等病症的海水石。格桑頓珠是西藏藏醫學院(現改為西藏藏醫藥大學)教師,一位在藏醫學頗有建樹的專家。此次科考,他在藏北無人區共發現數十種動植物和礦物的藏藥材,並進行深入研究。
  • 中國科考船在南極突撞冰山,24名隊員受困,鄰國直升機到達現場
    南極被我們稱為第7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這裡雖然有著美妙的風景、萌噠噠的生物,但這裡也險象環生。世界多國在南極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科考站,展開對這片大陸的探索。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南極科考隊繼續前行,探究世界的盡頭當地時間2月28日,南極科考隊成功抵達中國南極長城站科考隊員和南極生物親密接觸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 實習生 雷葉婷 通訊員 餘珊燕春遊去哪兒?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北極科考中「遭遇」北極熊 你知道科考隊員如何與其和諧相處嗎?
    據雪龍探極消息,正在執行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與北極熊緣份不淺,有幾天竟然時不時地遇上北極熊。細細數來,截至7月底已經遇到了8隻北極熊。開展北極科學考察的意義,就是用科學數據闡釋人類與自然的聯繫。人類活動影響自然,自然界發生變化反過來影響人類,這不僅限於北極地區,也會影響到北半球低緯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因此,北極科考,大家都盼望遇到北極熊,能與北極熊「遭遇」,也是一種「幸運」!據悉,考察隊和北極熊一直和諧相處。考察隊員工作之餘,總是渴望有「熊出沒」,能親眼目睹自然環境下自由自在、憨態可掬的北極熊。
  • 大揭秘 為什麼南北極要用冰箱
    當中國唯一的一艘極地科學考察「雪龍」號破冰船,航行過浩瀚無際、風急浪高的汪洋大海,穿梭在冰山林立、暗礁叢生的南極冰區時,可以說,每一位中國南北極科考隊的全體成員,都隨時面臨著生命威脅。用極地科考隊員自己的話說,從長城站返回中山站的途中,「雪龍」號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泰坦尼克」號的覆轍。
  • 中美澳南極科考隊千裡接力送傷員,澳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中方愉快...
    華輿訊綜合報導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科研機構南極局日前罕見地放出了一張中國與澳大利亞國旗一同飄揚在澳大利亞南極科考站戴維斯站上空的照片。這背後則是一段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國南極科考隊各出精銳,千裡接力,將一位在南極圈裡的傷員送往澳大利亞接受治療的感人故事。
  • 科考隊員南海尋鯨記:主要依靠人眼和望遠鏡
    清晨6點30分,兩聲急促的警鈴,驚醒了睡夢中的科考隊員。甲板上傳來驚呼:「一大群熱帶斑海豚!估計超過100頭了!」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  新華社記者張麗芸攝  大家迅速爬出被窩,不顧滿面油光,直接跑上二樓,只見成群結隊的海豚圍在「天龍號」科考船船舷兩側三四米處,上下擺動尾鰭前進,在海面劃出一道道弧線。
  • 科考隊員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採集實驗
    科考隊員海洋浮遊生物多樣性採集實驗 (5/8)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科考隊員大戰車諾比巨鼠?這是怎麼一回事?
    科考人員還發現,時不時有小動物從面前經過。由於小動物們長期看不見人類,所以它們都比較大膽,敢於跟人類接近。科考人員說,他們還看見老鼠,並無異常之處。由於缺乏熱武器自衛,科考隊員當場犧牲了4個人,他們都被巨鼠吃掉了。餘下的5個人在隊長比利的率領下躲進了一間倉庫,倉庫還比較牢固,所以他們暫時安全了。這5個人就呆在倉庫裡面等待外界救援。入了夜,除了比利其他的4個人都出現了高燒和幻覺症狀,個個神志不清,然後開始瘋狂的互相撕咬。原來,白天他們都被巨鼠咬傷了,感染了某種神經病毒,現在就是發作的時候。很快又死了3個人。還有一個人向比利撲去。
  • 「彩虹魚」科考團隊的女隊員
    12月18日,「沈括」號上的女隊員合影。探秘全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巾幗不讓鬚眉。由上海海洋大學和西湖大學聯合組建的「彩虹魚」2018馬裡亞納海溝海試與科考團隊中有8名女隊員,佔科研人員的五分之一。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12月18日,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的女隊員劉豔在「沈括」號實驗室工作。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 30多名科考隊員將穿越神農架 期待遇「野人」(圖)
    作為32年後神農架林區最大規模的一次全面大規模科考活動,這次持續兩個月左右的穿越科考,備受外界關注。  8日開始,記者隨科考隊出徵,並於10日與科考隊一道完成第一條線路的科考穿越。三天時間,科考隊用汗水丈量了40多公裡的林區,穿山越嶺、涉水過河,輕輕撥開了神秘神農架的面紗一角。
  • 【亮吧書房】今天,我們一起進行極地科考之旅
    1959年籤訂的《南極條約》,把南極領土的爭議擱置了起來,把南極的資源問題開發凍結了起來,不允許南極有軍事活動,把南極作為科考的聖地。從此南極進入了科考時代。在1961年生效的南極條約基礎上,漸漸形成了一系列的南極條約體系來管理南極,為科學家研究南極的科學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
  • 「奇駿SUV技術之王」徵服北極科考隊員
    8月14日,北極黃河科考站,東風日產副總經理任勇向南都記者介紹起這款踏足過地球兩極的智酷全能城市SUV車型奇駿。  距離由東風日產、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海洋局共同主辦的「一路向北登峰造極」———東風日產奇駿北極之旅活動啟動15天之後,奇駿作為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活動的後勤保障用車,在科考期間到達了北極核心地帶,為科考隊員提供後勤保障,甚至有科考隊員表示「回國之後考慮買一輛奇駿」。
  • 澳科考隊員急需醫療救護撤離南極 中美聯合伸出援手
    《澳大利亞人報》網站12月20日刊發題為《中國和美國共同幫助救護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員》的報導稱,儘管地緣政治關係緊張,但在美國的協助下,中國正在幫助一名患病的澳大利亞科考隊員從南極撤離。報導稱,一名出現健康問題的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員正被嘗試送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這是一次可能需要花費數周時間的複雜行動。
  • 奧克斯空調與中國南北極科考牽手十年,助力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科考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再次開啟了一次長達100多天的考察徵程。從1984年首支國家科考隊遠赴南極大陸迄今,30多年來共開展了30餘次南極科學考察,10多次北極科考,在中國已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極地科研保障團隊,並建立了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北極的黃河站、冰島站6個極地科學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