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南極洲的知名科考站 我國數量位居第五

2020-09-07 不沉的山姆

根據數據統計,南極州現擁有42個國家的85個科考站,有1000餘人常年在此工作。

諾伊邁爾三號站

德國-諾伊邁爾三號站,啟用於2009年2月20日,位於阿特卡冰港,隸屬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命名源於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他早在1854年就開始對南太平洋以及南極的水文和氣候進行觀測研究。

科嫩站

德國-科嫩站,啟用於2001年1月11日,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命名源於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茨·科嫩,他在上世紀79年-80年的考察中確立了德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位置,也就是後來的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站(1992年廢止)。

伊莉莎白公主站

比利時-伊莉莎白公主站,啟用於2009年2月15日,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國際極地基金會,命名源於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長女伊莉莎白·泰瑞絲·瑪麗·海倫妮公主,該站是世界首處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極地科考站。

費拉斯少校站

巴西-費拉斯少校站,啟用於1984年2月6日,位於喬治王島,隸屬巴西海軍,命名源於巴西海軍軍官路易斯·費拉斯少校,作為巴西在南極洲的科考先驅,他曾在上世紀70年代兩次搭乘英國船隻遠徵南極,並且說服巴西政府在南極投入科考力量。

昭和站

日本-昭和站,啟用於1957年2月,位於東翁古爾島,隸屬國立極地研究所,命名源於建設時期的日本年號昭和,該站曾一度配置有哈士奇犬來拉動雪橇,因違反《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禁止攜帶任何有生命的植物及動物等進入南極這一規定,而取消配置。

維爾納茨基站

烏克蘭-維爾納茨基站,啟用於1996年2月,位於加林德斯島,隸屬國家南極科學中心,命名源於烏克蘭科學院首任院長弗拉基米爾·維爾納茨基,他被認為是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和放射地質學的創始人之一。

阿蒙森-斯科特站

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啟用於1957年2月,位於南極點,隸屬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極地計劃局,命名源於在1911年12月第一個抵達南極點的羅爾德·阿蒙森和1912年1月抵達的羅伯特·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世界緯度最高的考察站。

麥克默多站

美國-麥克默多站,啟用於1956年2月16日,位於羅斯島,隸屬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極地計劃局,命名源於羅斯島所在的麥克默多灣,而麥克默多這一名字源於英國人阿奇博爾德·麥克默多,他在1841年2月的探險活動中發現了麥克默多灣,麥克默多站是南極洲最大的科考站,可容納1250人。

帕爾默站

美國-帕爾默站,啟用於1968年,位於昂韋爾島,隸屬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極地計劃局,命名源於美國探險家納撒尼爾·布朗·帕爾默,他在1820年駕駛單桅帆船發現了帕爾默站所處的昂韋爾島,而且納撒尼爾·布朗·帕爾默還是一名出色的海豹獵手,事實上帕爾默站目前主要從事的也是極地生物研究。

米爾尼站

俄羅斯-米爾尼站,啟用於1956年2月13日,位於澳洲南極洲領地,隸屬俄羅斯南極考察隊,命名源於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及著名探險家法捷伊·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遠徵時期的補給艦米爾尼號,該站是俄羅斯(蘇聯)第一處南極洲科研考察站。

沃斯託克站

俄羅斯-沃斯託克站,啟用於1957年12月16日,位於伊莉莎白公主地,隸屬俄羅斯南極考察隊,命名源於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及著名探險家法捷伊·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遠徵時期的主力艦沃斯託克號,該站以記錄到地球上最低自然溫度-89.2°C而聞名。

別林斯高晉站

俄羅斯-別林斯高晉站,啟用於1968年2月22日,位於喬治王島,隸屬俄羅斯南極考察隊,命名源於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及著名探險家法捷伊·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他是俄羅斯帝國第一次南極探險艦隊的指揮官。

迪維爾站

法國-迪維爾站,啟用於1956年1月12日,位於阿黛利地,隸屬法國極地研究所,命名源於法蘭西帝國海軍少將及著名探險家儒勒·迪蒙·迪維爾,他一生探索了南太平洋、西太平洋、澳洲、紐西蘭和南極洲等地。

康宏站

法國和義大利-康宏站,啟用於2005年,位於冰穹C,由法國與義大利聯合開設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也是繼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和俄羅斯沃斯託克站之後,第三個在南極高原地帶建立的科考站。

世宗大王站

韓國-世宗大王站,啟用於1988年2月17日,位於喬治王島,隸屬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命名源於朝鮮國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

奧伊金斯將軍站

智利-貝納爾多·奧伊金斯將軍站,啟用於1948年2月18日,位于勒戈皮勒角,隸屬智利陸軍,命名源於智利獨立後第一任最高執政長官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該站在1948年2月18日接待了第一位踏上南極洲的最高國家元首 – 第25任智利總統加布裡埃爾·岡薩雷斯·維德拉。

哈雷站

英國-哈雷站,啟用於1956年1月15日,位於布倫特冰架,隸屬英國南極調查局,命名源於英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哈雷彗星也曾以他命名。

錫格蘭尼島站

英國-錫格蘭尼島站,啟用於1947年3月18日,位於南奧克尼群島,隸屬英國南極調查局,命名源於南奧克尼群島的一部分格蘭尼島,面積19平方公裡,最高點海拔高度281米。

巴拉提站

印度-巴拉提站,啟用於2012年3月18日,位於拉斯曼丘陵,隸屬國家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這也是印度第三個南極科考站。

祖切利站

義大利-馬裡奧·祖切利站,啟用於1986年,位於特拉諾瓦灣,隸屬國家科學委員會,命名源於義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和可持續經濟發展機構負責人馬裡奧·祖切利。

斯科特站

紐西蘭-斯科特站,啟用於1957年,位於羅斯島,命名源於英國海軍軍官和著名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他曾帶領兩支探險隊前往南極地區,並發現了南極高原,而南極點就位於南極高原。

卡斯蒂利亞站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站,啟用於1989年,位於欺騙島,隸屬於西班牙陸軍,命名源於西班牙探險家加布裡埃爾·卡斯蒂利亞,西班牙人認為他是最早發現南極大陸的人。

斯維站

瑞典-斯維站,啟用於1988年,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瑞典極地研究秘書處,嚴格來講斯維站只是瓦薩站的一部分,主要從事小型臨時研究並記錄地殼運動。

瓦薩站

瑞典-瓦薩站,啟用於1988年,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瑞典極地研究秘書處。

特羅爾站

挪威-特羅爾站,1990年2月17日,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挪威極地研究所,該站處所的位置風暴頻發,所以設置有一個可以容納8人的應急設施,以防發生安全事故,挪威首相延斯·斯託爾滕貝格曾在2008年1月到訪此站。

中山站

我國目前在南極一共擁有五處南極科考站(包括一處在建),其中三處常年站(長城站、中山站、羅斯海新站)和兩所夏季站(崑崙站、泰山站),五處科考站全部隸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其中長城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啟用於1985年2月20日,位於喬治王島;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啟用於1989年2月26日,位於拉斯曼丘陵;崑崙站是我國第一處以及世界第六處南極內陸科考站,啟用於2009年1月27日,位於冰穹A,也是人類在南極建立的海拔最高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啟用於2014年2月8日,主要作為崑崙站的中繼站,為其提供後勤保障支撐;而正在建設的羅斯海新站位於南極洲東部維多利亞地羅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島,2018年2月7日開工建造,預計在2022年投入使用。

南極常年科考站分布圖

根據數量來看,科考站數量最多的當屬俄羅斯和阿根廷,各自擁有7處,其次是美國和智利,各自擁有6處,而我國目前以5處(包括一處在建)的數量位居第五位。

相關焦點

  • 中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 這塊寶地有啥奧秘
    中國的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考察工作,日前已經收官。執行我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科考隊員們現在正乘坐雪龍號船,駛出南極洲,闖過咆哮的西風帶,趕在回家的路上。  我國現有南極科考站四個,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兩個常年科學考察站和崑崙站、泰山站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其中崑崙站由於選址在南極內陸的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設計壽命只有10年。
  • 中國在南極洲建四個科考站,其中一個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站
    目前有30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科研考察站,中國建了4個: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1985年,中國建了第一個科考站長城站,緯度是南緯62°13′01″,在南極圈(南緯66°33′)之外。長城站海拔10米,夏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平均氣溫有隻有-8℃,這在南極洲真是世外桃源。喬治王島不僅有中國的長城站,還有智利、俄羅斯、烏拉圭、韓國等國家建立的科考站。不過喬治王島距離南極大陸仍有約130公裡,在這裡建站還未登上南極大陸。1989年,中國第二個南極科考站中山站,緯度是南緯69°22′25″,這次進了南極圈,也登上了南極大陸,比長城站進了一步。
  • 澳方在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感謝「無價援助」
    為此在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了中國國旗,說明了澳大利亞非常感謝中國幫助。中國製造破冰船「雪龍2」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的新突破,而科考隊員堅毅的信念為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2」揚帆起航。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在這個所覆蓋的巨型冰蓋下面南極洲約有140個以上的冰下水體(包括冰下湖泊),其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冰下湖泊是位於南極洲東部的東方湖,此湖長約250公裡,最寬處約5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此湖的位置接近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的下方,因此得名東方湖(沃斯託克湖),湖面上方是厚約4000米的冰蓋。
  • 2004年,中國為啥把首個北極科考站建在了歐洲的挪威?
    在這個所覆蓋的巨型冰蓋下面南極洲約有140個以上的冰下水體(包括冰下湖泊),其中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冰下湖泊是位於南極洲東部的東方湖,此湖長約250公裡,最寬處約50公裡,面積約8000平方公裡,此湖的位置接近俄羅斯南極科考站東方站的下方,因此得名東方湖(沃斯託克湖),湖面上方是厚約4000米的冰蓋。
  • 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最大的功臣是雪龍2號,給中國長臉了
    南極考察隊據了解這名澳大利亞戴維斯科考站的隊員在中國的幫助下成功撤離,澳方官員以醫療保密拒絕透露他的信息,但是表明他的病情不是因為新冠。而當時中國的「雪龍2號」恰好路過戴維斯站附近,前往大概距離75英裡左右的中國中山站。20號幫忙救援這名隊員,讓其花費時間建造飛機滑翔道。之後美國派出的能在雪地中滑翔的飛機,先接了澳大利亞的醫生,然後去阿峰科考站附近接患者。
  • 這回,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
    在經過中、美、澳三國人員跨越海、陸、空數千英裡的努力後,一名澳大利亞南極科考隊員成功獲得醫療救援,從南極洲撤離。澳方感嘆,這次「幸運地」碰到了中國破冰船。期間,澳大利亞科考站還專門升起了中國國旗。澳大利亞南極局(AAD)局長金·埃利斯(Kim Ellis)在一份聲明中說,「在執行能力、令人難以置信的專業知識和有利天氣窗口期的協同作用下,我們在一周內就將患者從南極洲帶回了澳大利亞。」視頻截圖患者當時位於澳大利亞在南極洲設立的戴維斯科考站。官員們以醫療保密為由拒絕透露他的信息,但表示其病情與新冠無關。
  • 百年瞬間: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成
    1985年2月15日,我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在南極洲喬治王島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建設完成。五天後,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大雪紛飛中舉行。1984年12月,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隊員登上南極大陸上世紀80年代初,已經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了
  • 評論:極地科考,走向海洋強國的必經之路
    新華社北京2月8日電(記者吳晶晶 羅沙)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4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8日建成開站。作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後我國在南極建設的首個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國極地科考史上又一個新起點,也必將成為我國邁向海洋強國的又一堅強基石。
  • 盤點中國在南極的5個科考站,你都認識嗎?
    位於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的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上,東臨麥克斯維爾灣中的長城灣,進出方便,背依終年積雪的山坡,水源充足。該科考站於1985年2月20日正式落成,現有各種建築25座,建築面積總計約4200平方米,夏季可容納60人,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 如果當年不是蘇聯,或許我國就不能在南極建科考站了
    英國是最早對南極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在1908年,英國決定把馬島的領海向南延伸到南極洲。並宣布對南緯50度以南延伸到南極的所有陸地享有主權,英國之後跳出來的就是法國等西歐國家。1955年,蘇聯開始在南極建立科考站,甚至宣布使用核潛艇以及核動力破冰船用作南極考察,而且隨後在南極建立了九個科學考察站,其距離相當,明顯並不是用於科學考察,倒是像圈地運動。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南極大陸被發現之後,各國也開始對其進行主權爭奪,不過最後人類還是決定把南極洲確定為人類共同的財產,並在1959年通過了《南極條約》,確定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中國於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我國的四個南極科考站我國為了在南極大陸進行科學考察,自1985年開始,
  • 雪龍2號千裡救援,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五星紅旗!萬分感謝中國
    近日,外媒報導稱,澳大利亞南極站一名隊員因身體原因,急需回國治療,而我國的南極科考隊接到這一消息後,將此人從南極順利救出,值得關注的是,事後澳大利亞工作人員在南極科考站,特意升起了中國國旗,還親口說到:感謝中國!
  • 學生:這裡是南極洲科考站青島分站
    這一數值打破1961年以來青島氣象臺觀測站最低氣溫極值。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極寒天,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停暖了!因為供熱廠管道發生故障,實際在1月5日就停暖了。不少學生在朋友圈裡吐槽:和北極一樣冷。1月6日起,一股「史詩級」寒潮「入侵」青島。這樣的天兒出門,恨不能把能裹的都裹身上。就是在這樣的極寒天,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停暖了。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美媒:各國在南極洲展開競爭 中國動作或最快(圖)
    中國極地科考隊員(資料圖) 在一個布滿冰川、有峽灣和海象的島上,俄羅斯在一座俯瞰其科考基地的小山上修建了南極洲首座東正教教堂,所需木材全部從西伯利亞運來。不遠處,中國工人已對長城站進行更新改造。 一些科學家目前正在對開發南極洲冰山的可能性進行研究。據估計,南極洲蘊藏著地球上最豐富的淡水資源。有關國家也在實施太空研究和衛星項目,以擴大本國的全球導航能力。 俄羅斯正在擴充俄版全球定位系統「格洛納斯」的監測站。作為挑戰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主導地位的舉措,俄羅斯至少已有3個監測站在南極洲投入運營。
  • 美媒稱各國在南極洲展開競爭:中國動作快
    參考消息網12月31日報導 外媒稱,在一個布滿冰川、有峽灣和海象的島上,俄羅斯在一座俯瞰其科考基地的小山上修建了南極洲首座東正教教堂,所需木材全部從西伯利亞運來。不遠處,中國工人已對長城站進行更新改造。
  • 俄媒:中國南極科考站數量或已超越俄羅斯
    俄媒稱,中國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的正式交付儀式,日前在上海港隆重舉行。考慮到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風生水起,在不久後的將來,中國在南極科考站的數量和質量或將超過俄美。據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7月21日報導,首艘「雪龍」號是1993年在烏克蘭而非中國建成的。
  • 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真三維地圖製作完成
    近日,我國首張南極科考站區真三維實景地圖《長城站真三維實景地圖》由黑龍江省測繪地理信息局製作完成。該地圖具有精度高、現實感強、可量測等特點,能夠直觀反映地物的外觀、位置、高度等屬性,可為科考站區的空間演示、規劃研究、分析評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長城站也成為我國首個將真三維實景地圖用於科考任務的極地科考站區。
  • 澳大利亞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美媒不樂意了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報導,近日,澳大利亞科考隊員正在南極開展為期5天的科考行動。但在實施任務時,澳大利亞戴維斯站的一名科考隊員卻出現了健康問題,並需要緊急撤離。在這期間,恰好中國破冰船「雪龍2號」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