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統計,南極州現擁有42個國家的85個科考站,有1000餘人常年在此工作。
諾伊邁爾三號站
德國-諾伊邁爾三號站,啟用於2009年2月20日,位於阿特卡冰港,隸屬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命名源於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他早在1854年就開始對南太平洋以及南極的水文和氣候進行觀測研究。
科嫩站
德國-科嫩站,啟用於2001年1月11日,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研究所,命名源於德國物理學家海因茨·科嫩,他在上世紀79年-80年的考察中確立了德國第一個南極科考站位置,也就是後來的格奧爾格·馮·諾伊邁爾站(1992年廢止)。
伊莉莎白公主站
比利時-伊莉莎白公主站,啟用於2009年2月15日,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國際極地基金會,命名源於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長女伊莉莎白·泰瑞絲·瑪麗·海倫妮公主,該站是世界首處溫室氣體零排放的極地科考站。
費拉斯少校站
巴西-費拉斯少校站,啟用於1984年2月6日,位於喬治王島,隸屬巴西海軍,命名源於巴西海軍軍官路易斯·費拉斯少校,作為巴西在南極洲的科考先驅,他曾在上世紀70年代兩次搭乘英國船隻遠徵南極,並且說服巴西政府在南極投入科考力量。
昭和站
日本-昭和站,啟用於1957年2月,位於東翁古爾島,隸屬國立極地研究所,命名源於建設時期的日本年號昭和,該站曾一度配置有哈士奇犬來拉動雪橇,因違反《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禁止攜帶任何有生命的植物及動物等進入南極這一規定,而取消配置。
維爾納茨基站
烏克蘭-維爾納茨基站,啟用於1996年2月,位於加林德斯島,隸屬國家南極科學中心,命名源於烏克蘭科學院首任院長弗拉基米爾·維爾納茨基,他被認為是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和放射地質學的創始人之一。
阿蒙森-斯科特站
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啟用於1957年2月,位於南極點,隸屬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極地計劃局,命名源於在1911年12月第一個抵達南極點的羅爾德·阿蒙森和1912年1月抵達的羅伯特·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世界緯度最高的考察站。
麥克默多站
美國-麥克默多站,啟用於1956年2月16日,位於羅斯島,隸屬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極地計劃局,命名源於羅斯島所在的麥克默多灣,而麥克默多這一名字源於英國人阿奇博爾德·麥克默多,他在1841年2月的探險活動中發現了麥克默多灣,麥克默多站是南極洲最大的科考站,可容納1250人。
帕爾默站
美國-帕爾默站,啟用於1968年,位於昂韋爾島,隸屬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極地計劃局,命名源於美國探險家納撒尼爾·布朗·帕爾默,他在1820年駕駛單桅帆船發現了帕爾默站所處的昂韋爾島,而且納撒尼爾·布朗·帕爾默還是一名出色的海豹獵手,事實上帕爾默站目前主要從事的也是極地生物研究。
米爾尼站
俄羅斯-米爾尼站,啟用於1956年2月13日,位於澳洲南極洲領地,隸屬俄羅斯南極考察隊,命名源於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及著名探險家法捷伊·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遠徵時期的補給艦米爾尼號,該站是俄羅斯(蘇聯)第一處南極洲科研考察站。
沃斯託克站
俄羅斯-沃斯託克站,啟用於1957年12月16日,位於伊莉莎白公主地,隸屬俄羅斯南極考察隊,命名源於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及著名探險家法捷伊·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遠徵時期的主力艦沃斯託克號,該站以記錄到地球上最低自然溫度-89.2°C而聞名。
別林斯高晉站
俄羅斯-別林斯高晉站,啟用於1968年2月22日,位於喬治王島,隸屬俄羅斯南極考察隊,命名源於俄羅斯帝國海軍中將及著名探險家法捷伊·法捷耶維奇·別林斯高晉,他是俄羅斯帝國第一次南極探險艦隊的指揮官。
迪維爾站
法國-迪維爾站,啟用於1956年1月12日,位於阿黛利地,隸屬法國極地研究所,命名源於法蘭西帝國海軍少將及著名探險家儒勒·迪蒙·迪維爾,他一生探索了南太平洋、西太平洋、澳洲、紐西蘭和南極洲等地。
康宏站
法國和義大利-康宏站,啟用於2005年,位於冰穹C,由法國與義大利聯合開設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也是繼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和俄羅斯沃斯託克站之後,第三個在南極高原地帶建立的科考站。
世宗大王站
韓國-世宗大王站,啟用於1988年2月17日,位於喬治王島,隸屬韓國海洋研究院極地研究所,命名源於朝鮮國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
奧伊金斯將軍站
智利-貝納爾多·奧伊金斯將軍站,啟用於1948年2月18日,位于勒戈皮勒角,隸屬智利陸軍,命名源於智利獨立後第一任最高執政長官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該站在1948年2月18日接待了第一位踏上南極洲的最高國家元首 – 第25任智利總統加布裡埃爾·岡薩雷斯·維德拉。
哈雷站
英國-哈雷站,啟用於1956年1月15日,位於布倫特冰架,隸屬英國南極調查局,命名源於英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哈雷彗星也曾以他命名。
錫格蘭尼島站
英國-錫格蘭尼島站,啟用於1947年3月18日,位於南奧克尼群島,隸屬英國南極調查局,命名源於南奧克尼群島的一部分格蘭尼島,面積19平方公裡,最高點海拔高度281米。
巴拉提站
印度-巴拉提站,啟用於2012年3月18日,位於拉斯曼丘陵,隸屬國家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這也是印度第三個南極科考站。
祖切利站
義大利-馬裡奧·祖切利站,啟用於1986年,位於特拉諾瓦灣,隸屬國家科學委員會,命名源於義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和可持續經濟發展機構負責人馬裡奧·祖切利。
斯科特站
紐西蘭-斯科特站,啟用於1957年,位於羅斯島,命名源於英國海軍軍官和著名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他曾帶領兩支探險隊前往南極地區,並發現了南極高原,而南極點就位於南極高原。
卡斯蒂利亞站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站,啟用於1989年,位於欺騙島,隸屬於西班牙陸軍,命名源於西班牙探險家加布裡埃爾·卡斯蒂利亞,西班牙人認為他是最早發現南極大陸的人。
斯維站
瑞典-斯維站,啟用於1988年,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瑞典極地研究秘書處,嚴格來講斯維站只是瓦薩站的一部分,主要從事小型臨時研究並記錄地殼運動。
瓦薩站
瑞典-瓦薩站,啟用於1988年,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瑞典極地研究秘書處。
特羅爾站
挪威-特羅爾站,1990年2月17日,位於毛德皇后地,隸屬挪威極地研究所,該站處所的位置風暴頻發,所以設置有一個可以容納8人的應急設施,以防發生安全事故,挪威首相延斯·斯託爾滕貝格曾在2008年1月到訪此站。
中山站
我國目前在南極一共擁有五處南極科考站(包括一處在建),其中三處常年站(長城站、中山站、羅斯海新站)和兩所夏季站(崑崙站、泰山站),五處科考站全部隸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其中長城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啟用於1985年2月20日,位於喬治王島;中山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啟用於1989年2月26日,位於拉斯曼丘陵;崑崙站是我國第一處以及世界第六處南極內陸科考站,啟用於2009年1月27日,位於冰穹A,也是人類在南極建立的海拔最高科考站;泰山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啟用於2014年2月8日,主要作為崑崙站的中繼站,為其提供後勤保障支撐;而正在建設的羅斯海新站位於南極洲東部維多利亞地羅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島,2018年2月7日開工建造,預計在2022年投入使用。
南極常年科考站分布圖
根據數量來看,科考站數量最多的當屬俄羅斯和阿根廷,各自擁有7處,其次是美國和智利,各自擁有6處,而我國目前以5處(包括一處在建)的數量位居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