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參考消息網援引美媒報導稱,「南極地區被歐洲、澳大拉西亞和北美洲國家白人的利益和意願主宰的舊日子結束了」,俄羅斯、中國、印度、韓國等多國也在資源豐富的南極展開了競爭,其中,中國的相關活動也許是增長最快的。以下是報導摘編。
中國極地科考隊員(資料圖)
在一個布滿冰川、有峽灣和海象的島上,俄羅斯在一座俯瞰其科考基地的小山上修建了南極洲首座東正教教堂,所需木材全部從西伯利亞運來。不遠處,中國工人已對長城站進行更新改造。
長城站是中國在南極洲運營5個基地的計劃中的關鍵,有室內羽毛球場、保護衛星站的穹頂和能容納150人的宿舍。
印度也不甘示弱。該國未來派珀拉提新基地由134個海運貨櫃構建而成,外形很像一艘宇宙飛船。土耳其和伊朗也宣布了在南極洲建立基地的計劃。
報導稱,一百多年前,探險家曾競相把國旗插上南極洲。未來幾十年,南極洲應該作為科研基地得到保護,不得在那裡從事軍事活動和採礦等行為。
但一些國家正紛紛在那裡宣示更大影響力。這些國家不僅將目光投向相關保護條約的到期日,而且還著眼於目前存在的戰略和商業機遇。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專門研究南極政治的學者安妮-瑪麗·布雷迪說:「這些新玩家正在踏入他們所說的資源寶庫。」
報導稱,一些項目聚焦現在誰都可以爭取的南極資源,如豐富的海洋生物。在南極都設有先進基地的中國和韓國正加緊捕撈磷蝦(南大洋的磷蝦非常豐富),而最近俄羅斯也阻撓在南極建立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一些科學家目前正在對開發南極洲冰山的可能性進行研究。據估計,南極洲蘊藏著地球上最豐富的淡水資源。有關國家也在實施太空研究和衛星項目,以擴大本國的全球導航能力。
俄羅斯正在擴充俄版全球定位系統「格洛納斯」的監測站。作為挑戰美國全球定位系統主導地位的舉措,俄羅斯至少已有3個監測站在南極洲投入運營。
俄羅斯研究人員還宣稱,他們最近在鑽透數英裡的堅硬冰層後發現了一個大小與安大略湖相當的淡水湖。
關於禁止在南極採礦的條約將於2048年到期。研究人員最近在南極發現了金伯利巖礦床,暗示那裡存在鑽石。儘管相關評估差異很大,但地質學家估計,南極洲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至少達360億桶。
報導稱,除了南極條約之外,開發這些資源也面臨巨大障礙,如可危及近海平臺的漂流冰山。此外,南極洲地處偏遠,有些礦床所在地受大風侵襲。南極洲面積比歐洲大,冬季氣溫在零下70華氏度左右。
然而,再過30年,技術進步有可能使到達南極洲變得容易得多。甚至在這之前,科學家正尋求確定氣候變化如何開始重塑到達南極洲一些地區的方式。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南極洲冰蓋不穩定,或者導致南大洋的磷蝦數量銳減。
有學者警告說,能源極度匱乏的世界對資源的需求可能促使相關國家就南極條約重新展開談判,在有關禁令到期前為更多的商業活動開綠燈。
報導稱,在南極洲,中國的相關活動也許增長最快。中國的第四個站點2014年開站,目前正計劃建設第五個站點。中國正在建造第二艘破冰船,並在一個海拔13422英尺的冰穹上進行科考鑽探作業(那裡是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
中國官員表示,中國在南極洲的擴張以科研為重點,但他們也承認「資源安全」引發的關切影響了他們的行動。
報導稱,在一些國家擴大在南極洲的活動之際,美國設在那裡的全年運營的站點一直只有3個,南半球夏季時人員有1000多人,包括阿蒙森-斯科特站駐站人員。該站建於1956年,海拔9301英尺,位於南極的一個高原上。美國科研人員背地裡牢騷滿腹,因為他們受到預算限制,而且他們的破冰船也比俄羅斯少很多,致使美國無法在南極洲充分伸展觸角。
如今,南極洲吸引力猶存。2014年,韓國的第二個南極科考站開站,稱將用於測試韓國研究人員研製的用於極端環境中的機器人。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白俄羅斯準備建設該國第一個南極基地。哥倫比亞2015年表示,計劃加入在南極洲設有基地的其他南美洲國家的行列。
倫敦大學專門研究南極洲問題的政治學學者克勞斯·多茲說:「南極地區被歐洲、澳大拉西亞和北美洲國家白人的利益和意願主宰的舊日子結束了。事實上,各國已在南極洲展開地緣政治競爭。」(觀察者網註:澳大拉西亞,Australasia,一般指大洋洲地區,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和鄰近的太平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