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存子(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地球南北兩極獨特的自然環境、罕見的動植物和瑰麗的極地風光,讓人無限神往。對於一些人來說,到地球最邊遠的地方去看一看極具誘惑力而且現實可行。於是,去南極與企鵝拍照、到北極與北極熊共舞,就成了不少旅遊愛好者的夢想。如今,這種非同尋常的旅遊體驗已經流行開來,並被稱為「高端旅遊」。
近年來,豪華郵輪造訪南、北兩極成為熱門航線。圖為來自法國的龐洛郵輪到訪南極。林逸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豐富多彩的極地旅遊資源
作為至今地球上唯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主權國家且蘊藏著豐富資源的地方,南極不設邊卡,無需籤證,在眾多國際法規的約束下成為世界最大的全方位開放自由港。到南極旅遊,第一眼看到的是氣勢磅礴、蒼茫無邊的冰雪。南極的冰川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所包含的淡水量佔全球淡水資源的70%以上。到了南極,自然要和這裡的永久居民——企鵝打個照面。它們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看到人類會主動跑過來點頭哈腰、憨態可掬。在南極還能觀賞到海豹、信天翁等野生動物,運氣好的話甚至能碰上馴鹿。
近年來,為了吸引遊客,南極旅遊的形式日趨多樣化,在固定景點參觀和考察站遊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雪地野營、冰海漂流、追逐鯨魚、直升機歷險等刺激的行程體驗和極限挑戰項目。
與南極不同,北極地區的陸地、島嶼及其近岸海域分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挪威、丹麥、冰島、瑞典、芬蘭8個環北極國家,很多地方有原住民居住。到北極旅遊,可以通過入住當地小鎮、與當地居民交流感受極地生活,了解神秘的紐因特人在極寒環境下如何生存以及因此形成的獨特民俗文化。此外,欣賞顏色璀璨的北極光、高山白雪映襯的苔原、盤繞在山峰間的乳白冰流、蔚藍海灣中的冰架等壯麗自然景觀,追尋北極熊、白鯨的蹤跡,體驗極地沙漠徒步、狗拉雪橇、湖上捕魚、極光狩獵等特色活動,對於前往北極旅遊的人都充滿無窮魅力。
北極風鈴草 陳曉東攝/光明圖片
極地旅遊機遇背後有挑戰
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IAATO)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全世界赴南極遊客總數為44367人,其中中國遊客數量佔全部赴南極遊客的12%,僅次於美國的33%,位居第二位。北極旅遊雖然沒有類似組織的統計數字,但成長態勢與南極相吻合。極地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對於居住在極地的土著人乃至全世界都意味著機會,也構成了挑戰。
隨著航道的發展,北極旅遊不斷升溫,遊覽船隻呈增長趨勢,船舶載客量不斷提高,旅遊景點持續擴大,不同季節旅遊項目得以拓展……這些都使極地附近的國家深受鼓舞,把極地旅遊看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加拿大、挪威、冰島、俄羅斯等國爭相設立獨具特色的北極旅遊路線,推動北極生態旅遊發展。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北極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卻滯後了許多,基礎設施、遊客安全、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顯露。如何避免觸礁、著火、推進器失效、沉船、燃油洩漏等海上事故,提供有效的船舶救助應急反應,對相關國際組織和環北極國家構成了嚴峻挑戰。
南極旅遊業的發展備受國際社會矚目:一方面是近乎苛刻的環保、安全規範;另一方面則儘可能提供和平利用南極的新方式,打破南極僅對政府和科考專業人員開放的格局,讓公眾也有參與機會。目前,南極旅遊業為多國經營者合作開展,除肩負休閒、審美、交流、經濟發展等功能外,還承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甚至潛藏政治意義。
北極熊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當前南極治理模式雖然獲得一些認可,但也面臨新的考驗。隨著世界各國在南極活動的日趨多樣化,南極保護與利用的深層矛盾進一步突顯;同時,對旅遊資源的競爭也成為各國提升南極事務影響力的因素。
單從環保角度而言,旅遊開發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油洩漏和汙染物排放、旅遊者產生的廢物垃圾以及密集人流對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的幹擾,都會給極地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和潛在影響。因此,對於相關國家、旅遊經營者和旅遊者來說,提倡、促進和開展安全環保的極地旅遊,既是要求,也是挑戰。
極地活動亟須規範管理
鑑於極地環境的特殊性和國際社會對極地旅遊的關注,極地旅遊活動中的人員安全和環保要求將會更加務實和具體,制訂和實施可持續的旅遊政策和措施至關重要。
自1991年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IAATO)成立以來,逐步形成《南極旅遊從業者活動指南》《南極遊客活動指南》等行業標準,為遊客及旅遊業經營者提供環保、安全的南極旅遊活動,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該協會每年向《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提交年度報告和旅遊活動概覽,包括控制和規範遊客在南極的登陸和觀光活動、關注船員和工作人員情況、制訂突發事件處置和緊急撤離計劃等。協會還推出「南極探訪須知」,要求每個在南極地區活動的團體和個人必須保持好南極的原始風貌,儘量減少人類的幹擾。目前,IAATO擁有100多家獲得南極旅遊經營資格的會員機構。
IAATO多數成員單位的旅遊業經營範圍除了南、北極,還包括其他環境敏感地區,如熱帶雨林、美國大峽谷、非洲草原等。它們在環境保護和旅遊安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將促進包括極地地區在內的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2017年1月1日,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的《國際極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規則》正式生效實施。該規則涵蓋了極地區域船舶航行的方方面面,包括船舶的設計、建造和設備要求,船員的資格和培訓,營運中的通信和航海安全,消防、救生設施和搜救能力,船舶汙水、生活垃圾和有害有毒物質的處理等,對極地水域航行安全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中國極地旅遊健康起步
作為和平利用極地資源的一種方式,極地旅遊強調人類共有極地資源的權利。面對國際極地旅遊日臻完善和國內需求不斷擴大的形勢,我國應把握時機,積極推動極地旅遊業的健康起步和可持續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在國家層面,應將南、北極列在中國旅遊目的地管理制度中,制定赴極地旅遊的基本政策和法規,讓政府管理有法可依、企業發展有章可循。尤其是前往南極旅遊,因其沒有主權歸屬,必須取得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特殊支持和服務。
在企業層面,應學習IAATO的先進經驗,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真正的高端旅遊不能只體現在稀有和價格上,更應體現在遊客素質和產品內涵上。因此,企業在做好服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不同層次、類型的極地旅遊講座,分享信息資源,傳遞環保理念,確保遊客了解條約體系的相關規定,了解極地環境的脆弱性、敏感性以及環境保護的意義。據悉,我國已有戶外運動旅遊企業通過IAATO的資格認證,這為開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極地旅遊開了個好頭。
在遊客層面,要倡導文明的旅遊行為。除了遵守極地旅遊的相關規定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知識修養和環保意識——畢竟,支付能力只是識別高端遊客的一個重要特徵,但不是唯一特徵。面對蒼茫冰原、廣闊海洋、浩瀚星辰以及可愛的北極熊、企鵝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表現出起碼的敬畏和謙卑嗎?如果每一個去極地旅遊的人都能將這種心靈觸動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到極地的環境保護當中去,那麼這種正能量的傳遞要遠比極地旅遊本身更有價值和意義。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0日 09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