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旅遊:「可持續」比「高端」更有意義

2021-01-21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蘭存子(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地球南北兩極獨特的自然環境、罕見的動植物和瑰麗的極地風光,讓人無限神往。對於一些人來說,到地球最邊遠的地方去看一看極具誘惑力而且現實可行。於是,去南極與企鵝拍照、到北極與北極熊共舞,就成了不少旅遊愛好者的夢想。如今,這種非同尋常的旅遊體驗已經流行開來,並被稱為「高端旅遊」。

  近年來,豪華郵輪造訪南、北兩極成為熱門航線。圖為來自法國的龐洛郵輪到訪南極。林逸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豐富多彩的極地旅遊資源

  作為至今地球上唯一沒有常住居民、沒有主權國家且蘊藏著豐富資源的地方,南極不設邊卡,無需籤證,在眾多國際法規的約束下成為世界最大的全方位開放自由港。到南極旅遊,第一眼看到的是氣勢磅礴、蒼茫無邊的冰雪。南極的冰川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所包含的淡水量佔全球淡水資源的70%以上。到了南極,自然要和這裡的永久居民——企鵝打個照面。它們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看到人類會主動跑過來點頭哈腰、憨態可掬。在南極還能觀賞到海豹、信天翁等野生動物,運氣好的話甚至能碰上馴鹿。

  近年來,為了吸引遊客,南極旅遊的形式日趨多樣化,在固定景點參觀和考察站遊覽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雪地野營、冰海漂流、追逐鯨魚、直升機歷險等刺激的行程體驗和極限挑戰項目。

  與南極不同,北極地區的陸地、島嶼及其近岸海域分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挪威、丹麥、冰島、瑞典、芬蘭8個環北極國家,很多地方有原住民居住。到北極旅遊,可以通過入住當地小鎮、與當地居民交流感受極地生活,了解神秘的紐因特人在極寒環境下如何生存以及因此形成的獨特民俗文化。此外,欣賞顏色璀璨的北極光、高山白雪映襯的苔原、盤繞在山峰間的乳白冰流、蔚藍海灣中的冰架等壯麗自然景觀,追尋北極熊、白鯨的蹤跡,體驗極地沙漠徒步、狗拉雪橇、湖上捕魚、極光狩獵等特色活動,對於前往北極旅遊的人都充滿無窮魅力。

北極風鈴草 陳曉東攝/光明圖片

  極地旅遊機遇背後有挑戰

  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IAATO)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7年,全世界赴南極遊客總數為44367人,其中中國遊客數量佔全部赴南極遊客的12%,僅次於美國的33%,位居第二位。北極旅遊雖然沒有類似組織的統計數字,但成長態勢與南極相吻合。極地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對於居住在極地的土著人乃至全世界都意味著機會,也構成了挑戰。

  隨著航道的發展,北極旅遊不斷升溫,遊覽船隻呈增長趨勢,船舶載客量不斷提高,旅遊景點持續擴大,不同季節旅遊項目得以拓展……這些都使極地附近的國家深受鼓舞,把極地旅遊看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加拿大、挪威、冰島、俄羅斯等國爭相設立獨具特色的北極旅遊路線,推動北極生態旅遊發展。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北極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卻滯後了許多,基礎設施、遊客安全、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顯露。如何避免觸礁、著火、推進器失效、沉船、燃油洩漏等海上事故,提供有效的船舶救助應急反應,對相關國際組織和環北極國家構成了嚴峻挑戰。

  南極旅遊業的發展備受國際社會矚目:一方面是近乎苛刻的環保、安全規範;另一方面則儘可能提供和平利用南極的新方式,打破南極僅對政府和科考專業人員開放的格局,讓公眾也有參與機會。目前,南極旅遊業為多國經營者合作開展,除肩負休閒、審美、交流、經濟發展等功能外,還承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甚至潛藏政治意義。

北極熊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當前南極治理模式雖然獲得一些認可,但也面臨新的考驗。隨著世界各國在南極活動的日趨多樣化,南極保護與利用的深層矛盾進一步突顯;同時,對旅遊資源的競爭也成為各國提升南極事務影響力的因素。

  單從環保角度而言,旅遊開發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油洩漏和汙染物排放、旅遊者產生的廢物垃圾以及密集人流對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的幹擾,都會給極地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和潛在影響。因此,對於相關國家、旅遊經營者和旅遊者來說,提倡、促進和開展安全環保的極地旅遊,既是要求,也是挑戰。

  極地活動亟須規範管理

  鑑於極地環境的特殊性和國際社會對極地旅遊的關注,極地旅遊活動中的人員安全和環保要求將會更加務實和具體,制訂和實施可持續的旅遊政策和措施至關重要。

  自1991年國際南極旅遊組織行業協會(IAATO)成立以來,逐步形成《南極旅遊從業者活動指南》《南極遊客活動指南》等行業標準,為遊客及旅遊業經營者提供環保、安全的南極旅遊活動,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該協會每年向《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提交年度報告和旅遊活動概覽,包括控制和規範遊客在南極的登陸和觀光活動、關注船員和工作人員情況、制訂突發事件處置和緊急撤離計劃等。協會還推出「南極探訪須知」,要求每個在南極地區活動的團體和個人必須保持好南極的原始風貌,儘量減少人類的幹擾。目前,IAATO擁有100多家獲得南極旅遊經營資格的會員機構。

  IAATO多數成員單位的旅遊業經營範圍除了南、北極,還包括其他環境敏感地區,如熱帶雨林、美國大峽谷、非洲草原等。它們在環境保護和旅遊安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將促進包括極地地區在內的生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2017年1月1日,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的《國際極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規則》正式生效實施。該規則涵蓋了極地區域船舶航行的方方面面,包括船舶的設計、建造和設備要求,船員的資格和培訓,營運中的通信和航海安全,消防、救生設施和搜救能力,船舶汙水、生活垃圾和有害有毒物質的處理等,對極地水域航行安全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中國極地旅遊健康起步

  作為和平利用極地資源的一種方式,極地旅遊強調人類共有極地資源的權利。面對國際極地旅遊日臻完善和國內需求不斷擴大的形勢,我國應把握時機,積極推動極地旅遊業的健康起步和可持續發展。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在國家層面,應將南、北極列在中國旅遊目的地管理制度中,制定赴極地旅遊的基本政策和法規,讓政府管理有法可依、企業發展有章可循。尤其是前往南極旅遊,因其沒有主權歸屬,必須取得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特殊支持和服務。

  在企業層面,應學習IAATO的先進經驗,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真正的高端旅遊不能只體現在稀有和價格上,更應體現在遊客素質和產品內涵上。因此,企業在做好服務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不同層次、類型的極地旅遊講座,分享信息資源,傳遞環保理念,確保遊客了解條約體系的相關規定,了解極地環境的脆弱性、敏感性以及環境保護的意義。據悉,我國已有戶外運動旅遊企業通過IAATO的資格認證,這為開展適合中國國情的極地旅遊開了個好頭。

  在遊客層面,要倡導文明的旅遊行為。除了遵守極地旅遊的相關規定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知識修養和環保意識——畢竟,支付能力只是識別高端遊客的一個重要特徵,但不是唯一特徵。面對蒼茫冰原、廣闊海洋、浩瀚星辰以及可愛的北極熊、企鵝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應該表現出起碼的敬畏和謙卑嗎?如果每一個去極地旅遊的人都能將這種心靈觸動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到極地的環境保護當中去,那麼這種正能量的傳遞要遠比極地旅遊本身更有價值和意義。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20日 09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相關焦點

  • 「南極人」助國人南極圓夢 淘寶試水極地旅遊
    近日,一場別具意義的發布會在杭州西溪淘寶城召開。國內知名品牌「南極人」宣布冠名極之美南極探索之旅,並聯手國內最大的規模銷售及營銷平臺「聚划算」,上線「南極之旅」團購產品。此次合作是國內領先服裝品牌、領先電子商務平臺和高端極地旅行的首次跨界聯合,三方攜手打造極具定製化的全新高端旅行產品業務模式。
  • 極地旅遊火了 你需要怎樣一份攻略
    原標題:極地旅遊火了 你需要怎樣一份攻略   在北極看極光跨年,在南極迎接新春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每年11月開始,都有一群不怕冷的遊客去南北極旅遊,感受真正的冰天雪地。不少遊客還計劃在極地過一個別樣的新年。隨著極地遊熱度上升,多家在線旅遊機構都已開通南北極線路。
  • 極地旅遊「冰火兩重天」:市場走熱 生態脆弱
    今年一個引發諸多關注的現象是北極出現32度高溫,北極熊等極地生物的生存系統遭受巨大破壞。有數據顯示,過去40年裡,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近半。包括我國在內,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多個國家在今年夏天出現極端高溫天氣,一個因素是南北極作為全球氣候的調節功能正逐步弱化。
  • 高客單價的南北極地遊,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與南極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湯妙昌說,相比18世紀初就開始南極考察的西方國家,中國接觸南極科考的時間總體晚了近200年,更別說以個人旅行者的身份到訪這片土地。可近年來,這片最陌生的土地上,改變正在發生。成為少數派通常意義上的「南極」,指的是南緯60°以南的地域,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海域,總面積為5200萬平方公裡。
  • 調控環境承載力,旅遊才能可持續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黃山風景區既科學保護了遺產資源,又提升了遊客滿意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對話會」為何會選擇在黃山舉辦?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因素是,黃山在遺產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鑑。
  • 左馭執行董事韓澤:從產業鏈視角,看極地戶外的投資
    北京2017年9月28日電 /美通社/ -- 左馭執行董事韓澤近日在《中國極地旅遊論壇暨高端旅遊資源洽談會》上,從資源、產品、渠道、營銷全產業鏈視角,發表了對極地戶外投資的看法,並提出廣義的極地旅遊
  • -50℃恐怖「極地漩渦」橫掃加拿大!多倫多極寒持續一周
    陽春三月,本是個柳綠花紅的季節,但是,一股影響極大的「極地旋渦」卻日夜兼程今天,旅遊名勝班芙公園所在的整個阿省體感跌至
  • 文旅新觀察|復星旅文郭慶:國內高端旅遊度假迎來發展機遇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國,隨著高淨值人群和中等收入家庭的群體越來越多,高端消費需求被迅速帶動。而目前國內的高端度假場景、高端度假酒店、度假村在產品供應端上相對匱乏。」郭慶在談到國內高端市場前景時很有信心「如果國內文旅企業能藉助這次內循環機會,把供應端改善做起來,便能夠在消費端拉動內需消費,激發國內市場巨大潛力,助力國內大循環,進而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 搭私人飛機,去極地探險,中國定製旅行悄然興起
    跟團遊顯然不可能實現,而私人飛機、定製旅行已在一些高端客群中悄然興起。有調查顯示,環遊世界、極地探索將成為中國高端旅遊者未來三年計劃中的旅遊主題。相比於過去幾年休閒度假的一枝獨秀,中國高端旅遊者的探險精神正在逐步崛起。
  • 2020年國際極地環境變化與保護大會成功舉辦
    本次大會為期三天,來自中國、英國、法國、葡萄牙、瑞士、瑞典和挪威的20位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就北極地區環境變化與保護、南極地區環境變化和保護,以及極地可持續發展三個主題進行了發言,內容涉及全球氣候變化、極地環境汙染、海冰與北極航道
  • 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它為什麼意義重大?
    9月12日,北京師範大學在京召開「京師一號」(研製代碼:BNU-1)小衛星在軌一周年暨極地遙感數據成果發布會「京師一號」小衛星設計適用於極地和中緯度環境監測,其主要載荷為1臺專門針對極地觀測設計的高動態場景寬幅相機,通過對同一地物自動進行長、短兩次曝光,輸出融合後的圖像。該技術可有效改善冰雪、陸地水體同時存在的高動態場景成像效果。
  • 21世紀的極地環境保護需要更加密切而深入地國際合作
    大會共同主席Jean de Pomereu博士(法大會為期三天,來自中國、英國、法國、葡萄牙、瑞士、瑞典和挪威的20位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分別就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環境變化,以及極地可持續發展與保護三個主題進行了發言,內容涉及全球氣候變化
  • 金銀湖板塊之——海昌•極地海洋世界測評報告
    海昌地產具有豐富的旅遊地產開發經驗,實力雄厚;海昌•極地海洋世界項目以極地海洋公園為主題,將項目打造成集旅遊項目、旅遊主題商業、休閒度假酒店和景觀住宅為一體的大型綜合社區,建成後將成為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旅遊主題綜合社區;項目所處的金銀湖板塊佔據鐵路、航空、軌道交通樞紐優勢;區域內有著豐富配套資源,如金銀湖溼地公園等,將進化未來中心區發展趨勢。
  • 旅遊+、極地果蔬、鄉村旅遊、人獸衝突!今日「新聞通道」上,熱詞...
    曉娜姆 稻城縣各卡鄉黨委書記 今年我們主抓的是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去年我縣高質量摘帽,並且在縣委、政府前瞻性的規劃布局下,我縣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農業農村基礎條件得到均衡提升,這也使得我們今年更有底氣和信心投身鄉村振興戰略中
  • "雪龍2"號對極地科考有何重要意義?總設計師回應
    原標題:試航半月 「雪龍2」號高分通過「初考」 總設計師吳剛表示,「雪龍2」號對中國極地科考是一場「及時雨」,對建造重型破冰船將更有信心由於船型和航次任務原因,「雪龍」號的科考與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滿足我們極地科考的需求,我們急需一艘更強大的極地科考船。我國在南極有中山站、長城站等科考站,未來可能還會建立更多的極地考察站,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我們怎麼去到那裡。科考船除了具備抵達科考站這一運輸功能外,它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海洋研究平臺,可以搭載很多科考設備,在海上進行長時間觀測。這是我們一定要造一艘全新的極地科考船的原因。
  • 廣外南國極地問題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高水平建設單位
    &nbsp&nbsp&nbsp&nbsp教育部日前向廣東省教育廳下發關於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評估情況的通報,廣外南國極地問題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高水平建設單位」,在全國420所同類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省高校僅有的兩個高水平建設單位之一。
  • 旅遊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旅遊,旅遊有哪些好處
    旅遊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旅遊,旅遊有哪些好處,我說下我小時候的旅遊感應感染吧12年的炎夏天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去西藏旅遊這次美夢成真了,那時候才20歲出頭,坐了五六天的火車終於到了拉薩,第一次這是我去那麼遠的地方旅遊遊玩,前期會有點擔憂,後面才是真正上路後感受是我無比的自由,尤其是西藏的奇麗風光和藏族人對宗教的信奉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熟悉
  • 業績逆勢上揚,從珠峰到極地 波司登的探索永不止步
    而這些突破背後,有一個民族裝備的身影,它以領先行業的品質,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它,就是家喻戶曉的波司登。 早在1999年,波司登就隨同「雪龍」號科考船出徵南極。2019年,波司登與中國南極科考隊開啟合作,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2020年,波司登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極地功能性羽絨服項目組」,共同研發極地羽絨服裝備。
  • 業績逆勢上揚,從珠峰到極地,波司登的探索永不止步
    而這些突破背後,有一個民族裝備的身影,它以領先行業的品質,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它,就是家喻戶曉的波司登。早在1999年,波司登就隨同「雪龍」號科考船出徵南極。2019年,波司登與中國南極科考隊開啟合作,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2020年,波司登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極地功能性羽絨服項目組」,共同研發極地羽絨服裝備。
  • 「極地渦旋」使寒冷被困住,會持續多久?
    1月份,從美國到歐亞大陸,大部分中緯度北部地區的氣候都異常溫和,而阿拉斯加則在持續的嚴寒中瑟縮,北極的海冰面積也略有反彈,迎來了「復甦」。這種模式的核心是一個強大而緊湊的極地渦旋,它位於同溫層,距北極幾公裡。今年冬天到目前為止,「渦旋」還沒有發現任何擾亂大尺度、低水平極地環流、讓大量冷空氣流入中緯度地區的那種大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