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極地氣候變化為議題的歌劇在蘇格蘭落幕,它是個象徵

2020-12-04 好奇心日報

位於蘇格蘭的皇家格拉斯哥劇院和愛丁堡國王劇院,一部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歌劇《Anthropocene》(人類世)剛落幕。以極端天氣環境作為敘事背景,內容講述一支由7人組成的遠徵科學家團隊抵達北極荒地後的冒險故事,涉及人性分歧、矛盾與對峙。

這不是藝術家們第一次嘗試通過處理極地變化或氣候題材,警示人們氣候問題正在全球發生,且不斷惡化。

「Anthropocene」(人類世)通常用於描述人類對地球產生影響所特有的地質時代。該詞由 2000 年獲諾貝爾獎的大氣化學家 Paul Crutzen 創造。Crutzen 及其小組得出結論:人類在質量上深刻改變了地球系統,並將1950年後的時期稱為「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源於人口數量、一次性塑料、氮肥等系列因素呈指數級增長。

這種敘述也符合劇作家Louise Welsh與蘇格蘭作曲家 Stuart MacRae 對自己作品《Anthropocene》的定義。這是他們第四次合作。Welsh 對該劇描述,「這是個關於人類害怕未知、對不熟悉產生恐懼,在自然之地陷入孤立,從而形成混亂的故事。」

《Anthropocene》劇照

《Anthropocene》劇照

《Anthropocene》劇照

冰塊中被發現的女性。《Anthropocene》劇照

冰塊中被發現的女性。《Anthropocene》劇照

《Anthropocene》劇照

《Anthropocene》劇照

《Anthropocene》劇照

《Anthropocene》劇照

在一個氣候苛刻、孤立的北極環境中,名為「人類世」號的船隻遭遇冰凍受困。一小群探險者陷入絕境,開始爭論,他們本意為找尋生命起源,但卻未獲得明確發現。探險者由科學家、攝影師、記者和水手組成。

隨後在融化冰塊中,他們打撈出一個早期於環境危機中犧牲的女科學家,結果證明她還活著,「人們把我丟下作為犧牲品」。對於該發現,科學家「著迷」,記者打電話給編輯,而船員們感到恐懼。在全白色舞臺設計及北極服飾的寒冷氣氛營造下,「科學發現」的「復活」最終引發一系列極端行為,包括破壞、謀殺及權力鬥爭。

對此,《衛報》稱其為「充滿象徵意義的劇本」,「人們開始失去理智,但故事遠還未結束」仿佛是在暗指處於真實世界中人類對自身環境的選擇。科學雜誌《Nature》主編 Patrick Goymer 評論道,「這部歌劇提供了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上——極端天氣、科學探究、文明級災難的思路」,但他認為該劇更多隻反映了時代問題,而未就氣候變化本身進行深入研究。「這是個十分棘手的話題。」

越來越多的歌劇正在將氣候變化命題搬上舞臺。創作者試圖用批評態度的藝術形式對現況進行幹預。

2015 年,導演 Giorgio Battistelli 與編劇 Ian Burton 創作歌劇作品《CO2》,頗具實驗色彩,過程中,演員扮演的虛構氣候學家 David Adamson 就颶風、全球視頻生產、環保主義進行了幾場演講,並對「京都議定書」氣候會議和 2004 年泰國海嘯等真實事件進行改編。2018 年,另一場結合音樂、舞蹈與故事的歌劇由音樂團體 Afro Yaqui 創作,旨在討論氣候問題與難民危機。其中8位成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包括墨西哥、非洲、中國及歐洲國家,音樂形式多元。

關於圍繞氣候變化的爭論,話題長期以來受科學、經濟學及政治主要影響,而如今,「藝術可以改變世界嗎?」正被推到臺前,更多藝術社區正試圖運用其藝術影響力發表觀點,從而推動與公眾間的直接對話。

以探討氣候問題為中心的歌劇作品《CO2》

自2003年,非盈利組織Cape Farewell Project會邀請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小說家前往極地,針對體驗創作核心作品,同時記錄下旅程日誌。圖片為2005年參與者合影。

圖片為藝術項目Cape Farewell Project所積累眾多資料之一。創作者為Nick Drake。

圖片中為坂本龍一,參與的是2008年項目。在他後來2017年專輯《async》中有當時參與創作的痕跡體現,採樣了北極冰面下的水流聲。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有當時的影像片段。

比如藝術家 David Buckland,是非盈利國際組織 Cape Farewell Project 的創始人,自 2003 年開始,該項目每年邀請教育工作者、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前往北極,蘇格蘭群島或秘魯安第斯山脈,評論他們所看到及體驗的氣候變化議題,並最終完成不同形式的作品,以激發公眾對於人類未來的思考和想像。

該項目 Cape Farewell Project 已持續多年,至今,有 158 位藝術家參與,包括電影製作人,攝影師,詞曲作者,小說家和設計師等,比如 jarvis cocker、坂本龍一,由此積累了體量龐大的記錄資料、電影、音樂作品、小說等。

針對氣候問題上「藝術可以改變世界嗎?」,墨爾本大學大氣科學教授 David Karoly 曾評論道,「我們無法預測任何特定的藝術作品能否導向某種戲劇性的結果,但藝術提供了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呼吸的文化氛圍,並成為人們中的一部分。」

題圖及配圖均來自劇團網站。

相關焦點

  • 2021年氣候變化議題將迎轉機?BBC列出五大原因
    新的一年,氣候變化、地球變暖的話題,將成為熱門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告訴BBC首席環境事務記者賈斯廷·羅拉特,他認為氣候變化持久戰勝負的轉折點,就在今年。對此,BBC刊文列出2021年氣候變化議題可能出現轉機的五大原因。
  • 「太和新聞」TYISA再次線上研討「氣候變化」議題
    近日,太和智庫國際青年學者聯盟(以下簡稱「TYISA」)再次就「氣候變化」議題舉行線上研討會,主講人塔吉克斯坦國家科學院研究員Jovid Aminov博士以地質學視角解讀了地球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成因以及世界當前面臨的氣候變化現象。
  • ...議題「由冷到熱」——《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紀錄片觀影會在京舉行
    他有兩個女兒,小女兒剛剛3個月。事實上溫旭的這次探險出發時小女兒剛剛出生十幾天,而為了在1月9日小女兒三個月這一天留給二寶一份禮物,他拖著沉重的雪橇,連續行走30多個小時,直抵南極點。極地學院溫旭年輕的妻子虎姣佼是他的事業夥伴,兩人共同發起了<2℃計劃。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23:13 來源:   新華網北京3月23日電(記者樊曦、王優玲)23日是第47個「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生態變化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水文學者日前聲稱,北極和南極的冰層和凍土受到了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但是由於地形和地質狀況不同,南北極冰雪消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極地,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的速度快於其他地區。
  • 極地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霧霾的「幫兇」
    新華社華盛頓3月15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5日說,極地氣候變化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的冬季霧霾問題。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這會影響中國冬季風的傳播路徑與強度,便於區域靜穩天氣形成,不利於空氣汙染物擴散,讓中國東部平原人口與工業中心地區更易遭受嚴重空氣汙染侵襲。
  • 地球平均溫度越來越高,帶動氣候變化議題「由冷到熱」——《氣候...
    「大家好,我是溫旭,是一名探險者,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18個小時前剛剛抵達南極點,現在在南極點跟大家聯繫。」1月10日,《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紀錄片觀影會在京舉行,下午8點,身在南極點的中國青年探險家溫旭打通了北京的衛星電話,電話的這頭是他的妻子和百餘位剛剛看完紀錄片《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的觀眾。現場是紀錄片出品方中華環保聯合會和聯合出品方萬科公益基金會、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在北京舉辦的紀錄片觀影會。
  • 呂薇飾演屠呦呦 歌劇《呦呦鹿鳴》為首都舞臺注入正能量
    民族歌劇展現科學家人格魅力 「囡囡,我的小囡囡,扶著媽媽的痛苦來,爬著爸爸的煎熬來」,該劇講述了屠呦呦從出生到求學、工作等各個階段的故事,揭示了人物內心的情感糾葛及科學家追求夢想的執著精神。這樣一部現實主義題材歌劇,既要表現科學家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精神,又要在音樂創作上打動人心,實屬不易。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在論壇上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 全球:展望2021,氣候變化「勝負轉折點」或許就在今年!
    2021年,新的一年,或許新冠疫情將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在全球範圍內,取而代之的熱議話題可能將是氣候變化、全球氣候變暖。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他認為氣候變化持久戰的勝負轉折點或許就在今年。1. 至關重要的氣候大會2021年,世界各國領袖們將匯集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參加第二次全球氣候峰會。
  • 北極英雄,向壯麗的極地世界致敬
    阿克塞爾森的照片揭示了因劇烈氣候變遷,人與自然關係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北極英雄,2020© 拉格納·阿克塞爾森「北極英雄」 (Arctic Heroes)系列是他從1987年至2019年,橫跨了30多年的攝影作品中所精選的系列,憑藉此系列拉格納·阿克塞爾森入圍了2020「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決賽。
  • 「極地氣候」是高緯度寒冷氣候的總稱,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極地冰原氣候和極地苔原氣候「極地氣候」又可以稱為「寒帶氣候」,是對於地處高緯度地區各類寒冷氣候的總稱從氣壓帶風帶的角度來看,極地氣候所在的高緯度地區,多常年受極地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氣候特徵多表現為「終年嚴寒乾燥」,極地氣候控制的地區是地球上最為寒冷的區域。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問題不僅在於科技,而是在我們如何使用它。」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 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不難得見,近年來聯合國、多國政府與學術機構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歸根結底,這一系列研究的目的在於兩個最根本的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有多嚴重?對人類又將產生多大的影響?世界銀行的數據基於以前的模型,預計全球每年要為氣候變化付出的成本約為1萬億美元,而在此模型下影響要超過100倍。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還在發酵。壓倒性的證據表明,整個生態系統在面臨這一切的時候都是岌岌可危,海洋溫度升高、酸度增加、生產力下降、沿海地區極端事件更為嚴重。
  • 2020年國際極地環境變化與保護大會成功舉辦
    本次大會為期三天,來自中國、英國、法國、葡萄牙、瑞士、瑞典和挪威的20位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就北極地區環境變化與保護、南極地區環境變化和保護,以及極地可持續發展三個主題進行了發言,內容涉及全球氣候變化、極地環境汙染、海冰與北極航道
  • 使觀眾為之深深著迷的歌劇,有著怎樣的誕生故事?
    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深深地熱愛著歌劇?他們為什麼會傾其一生演歌劇、寫歌劇、看歌劇呢?為什麼有一些劇迷會不遠萬裡只為欣賞一部新劇或者去聽自己最喜愛的歌者演出,花費巨資只為了享受短暫的特權待遇?縱使20世紀以來歌劇新作的湧泉漸漸乾涸,為什麼歌劇這種經典的音樂形式仍在不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觀眾?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歌劇《駱駝祥子》:用世界藝術語言傳遞中國聲音
    [摘要]國家大劇院歌劇論壇最令人振奮之處在於,它讓世界看到中國的胸懷,全球化時代可貴的攜手合作精神。在很多人眼裡,歌劇是「高大上」而難以親近的藝術。這種看法並不只存在於當下的我們國家。追溯至18世紀英國,著名的詞典編纂家詹森博士將歌劇定義為「荒謬的異國娛樂」,也證明那時的英國百姓沒有多少為opera而著迷的。
  • 寒冷氣候的象徵,苔原上的標誌性「神奇」植物——仙女木!
    走近苔原在介紹仙女木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苔原。凍土帶分布於極地或高山凍土區。極地圈內的凍土帶位於極地偏東帶,風速很大,存在明顯的極地晝夜現象。極地凍土帶終年為冬季,年平均氣溫低於0℃,夏季氣溫僅為0~10℃。此時,只有表層土壤融化,下面是厚厚的凍土。降水被多年凍土阻擋,很難滲入地下,形成一片沼澤池塘。凍土帶的降雨量不到250毫米,但由於蒸發量很小,氣候仍然非常潮溼。
  • 頂尖科學家達成共識: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挑戰是全球合作
    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無論是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協調為主基調的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而並非以政治利益為主導的不良競爭,這也恰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平臺存在的重要性。」2005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西蒙·萊文表示:「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界早已堅定地達成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