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2020-12-01 獵雲網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2月3日報導

12月2日,第二十五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在西班牙馬德裡開幕,將針對包括《巴黎協議》遺留問題在內的多項挑戰提出解決方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在會議開幕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大會將呼籲加強「問責、責任和領導力」,以結束全球氣候的危機。

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樣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11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可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2018年以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取得積極進展。

不難得見,近年來聯合國、多國政府與學術機構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歸根結底,這一系列研究的目的在於兩個最根本的問題: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有多嚴重?對人類又將產生多大的影響?

哨兵一號(Sentinel-1)衛星拍攝的冰山與南極洲的 Laesen-C 冰架脫離,圖片來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氣候變化問題趨向惡化,AI模型顯示亞洲沿海城市都將處於淹沒邊緣

長期以來,海平面上升一直是氣候變化領域關注的重點話題,其嚴重性不容小覷。2019年5月,以布裡斯託大學的Bamber和普林斯頓大學的Oppenheimer為代表的22位資深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融化充滿不確定性,如果碳排放不加控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5℃,那麼2100年海平面將有5%的可能性上升超過2米。屆時,約等於利比亞國土面積大約17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可能會被海水淹沒,多達1.87億人將流離失所,許多小島嶼國家以及對糧食生產至關重要的地區如尼羅河三角洲,將變得非常不宜居。」這篇文章一經推出,不僅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也對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得到超過2000次Twitter轉發和200餘家媒體轉載報導。

另一份由Climate Central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顯示,通過神經網絡加上高精度的衛星高程計算方法,預測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影響到的人群將是之前預測的三倍以上,約有3.6億人受到洪災的威脅,其中約有1.5億人將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陸地上。而到2100年,受到因海平面上升的水害影響的人數將攀升至3.6億人。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圖一顯示了根據模型到2050年生活在淹沒區的人數。受影響人數排名前七的國家是:中國、孟加拉、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胡志明市、上海、孟買、曼谷、巴斯拉等一大批亞洲城市將深受其害,印度1800萬人口的城市孟買和約佔伊拉克十分之一人口的巴斯拉在30年後可能將被全部淹沒,而越南全國約有2000萬人生活在將被淹沒的地區(基於4.5的典型濃度路徑和相對穩定的南極冰蓋假設)。

上圖二顯示了兩種不同的模型下相對增長的受影響人數。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都將產生5-10倍的變化。

珠三角2100年被淹沒區域預測,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圖顯示廣東中山、珠海、順德、番禺、東莞及深圳局部都將受到影響。

上海市,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對於我國而言,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亦首當其衝,水患將不斷侵蝕其中心地帶,並對長三角周邊地區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國家劃定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及周邊的平湖、桐鄉等地區將受到影響,這一切說明了長三角進行生態提升的必要性。

資料顯示,20世紀,全球海平面共上升了約15釐米,但目前的上升速度是當時的兩倍多,甚至還在加速。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由於溫室氣體排放,全球變暖已經使氣溫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了1℃。而最新的《2019年中國氣候變化海洋藍皮書》也顯示,1980年至2018年,中國沿海年最大增水呈增長趨勢,平均每年增加3.16釐米。世界銀行的數據基於以前的模型,預計全球每年要為氣候變化付出的成本約為1萬億美元,而在此模型下影響要超過100倍。在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由於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還在發酵。壓倒性的證據表明,整個生態系統在面臨這一切的時候都是岌岌可危,海洋溫度升高、酸度增加、生產力下降、沿海地區極端事件更為嚴重。

以科技應對氣候挑戰,打造AI+衛星遙感組合拳

針對愈發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與企業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通過逐步完善的政策舉措與不斷升級換代的科研技術,為應對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做出多種嘗試,例如發布《京都議定書》、籤訂覆蓋近200個國家的《巴黎協定》等。

南極巨型冰山脫離冰架進入海洋,圖片來源:ESA的哨兵1號(Sentinel-1)衛星

在技術層面,氣象衛星則成為人們應對氣候問題的重要利器。氣象衛星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種衛星跟著地球一起自轉,固定地觀測某一地區的中短期天氣情況;另一種是極地軌道衛星,不跟隨地球自轉,可以全方位地觀測全球氣候。根據觀測要素及全球變化因子又可以分為大氣碳衛星、氣溶膠衛星、夜間光衛星、森林生物量衛星、冰川衛星和海洋鹽度衛星等。

除了利用衛星數據源,預測模型則是利用AI進行高度修正,正如之前Climate Central在文章所利用的創新技術。一方面以更高解析度和精度的陸地高程模型CoastalDEM替代了NASA的STRM模型。基於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提煉數字高程模型(DEM)是開展對海平面測量的第一步,原來STRM測量的是地表上表面的高程,在植被覆蓋、建築物集中的區域測量的基本是樹頂和屋頂的高度,而不是裸地高度。通過引入神經網絡等算法,垂直偏差從米級降低到分米級;另一方面,則利用AI算法評估對人類的影響。在沿襲了主流關於海平面上升的模型的基礎上,通過把更精準的地表模型和人口預測模型結合,也得出更精準的預測結果。

極端天氣等環境因素不僅將直接造成相關區域的經濟損失,更將對期貨、基金、保險等長期資產配置造成影響。通過數據可以有效地追蹤預測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區域與企業,更可以利用ESG的框架讓投資者避免風險,得到更好的投資信號。在中國,來自微眾銀行的AI團隊重點圍繞衛星遙感數據,結合無人機影像、時空大數據、市場情緒等另類數據追蹤氣候變化及環境數據。通過遙感影像增強方案、多解析度融合對抗學習架構等技術方案,為量化氣候變化下的經濟影響並引導更有效的解決措施打下堅實基礎。其數據源覆蓋了國內從高分一號到六號所有高分系列及國外多種類型衛星數據,已積累超過十年的海量歷史遙感影像數據,實現0.8米高解析度和1天的更新頻率。

依據《巴黎協定》中的約定:需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如今,在預測結果日趨惡化的大環境下,實現全球聯動的可持續發展和氣候適應不僅僅是談判桌上、協議書裡的議題,更是關乎全人類的核心利益,需要更多機構與企業以技術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一同為人類空間共同體做出努力。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寶貴經驗——訪哥斯大黎加前環境...
    新華社聖何塞11月30日電專訪:中國行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寶貴經驗——訪哥斯大黎加前環境和能源部長埃德加·古鐵雷斯新華社記者範小林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哥斯大黎加前環境和能源部長埃德加·
  •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有承諾、中國在行動! 原標題: 今天,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太平洋島國呼籲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新聞—科學網
    第4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開幕前夕,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舉行的氣候變化專家小組會議9月2日呼籲,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應採取切實措施應對氣候變化。
  •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中國網評 | 中國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振雄心 2020-12-19 15: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楊富強: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制定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第一次將適應和減緩緊密結合起來,把適應作為一個同等重要的國家戰略。如何落實和實施國家氣候變化的適應戰略,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應該把適應和減緩,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減碳,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碳減排指標、節能指標、可再生能源發展指標等,都是針對或助力減緩的。我們也應該制定適應的指標,給予重視。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當地時間5月22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八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會議上講話。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將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 開幕致辭 劉寧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CBD COP15中方談判代表、COP15執委辦執行副主任 氣候變化危機和生物多樣性危機是整個全球熱議的話題。
  •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施耐德電氣踐行數據中心"綠色行動"
    雖然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在西班牙馬德裡已經落下帷幕,但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講,」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危險和明顯,COP25必須向世界傳達改變進程的堅定決心」。氣候變化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人們開始愈加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富於雄心的長期目標,將有力推進中國的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文 | 陳奇峰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面闡述了中國在201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政策性文件,也是發展中國家在該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與這些遙相呼應的是,21日,「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在浙江建德發表的「建德共識」更是提出:以生態文明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再次強調了科學應對全球變暖問題這一行動指南。IPCC此次發布的特別報告向人類再次敲響了警鐘。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發布 去年我國單位...
    央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國新辦昨天(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去年我國單位GDP碳強度下降4%。
  • 應對氣候變化 年輕人有作為
    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青年參考》記者 張昊天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只關乎當下,更是為屬於未來的一代代人留下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向著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行動起來。11月20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氣候變化·青春行動」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在與會青年代表、16歲的曾翎眼中,青少年可以在日常小事上踐行環保理念,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個人從小事做起。
  • 【地評線】南方網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展現大國責任擔當
    氣候變化是典型的全球性問題,需要在各國通過努力達成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應對。中國把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全世界面前公布,這樣的承諾和行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軟實力和大氣度。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