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召開

2020-12-05 瀟湘晨報

11月27日至29日,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及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舉行。會議由廣東省氣象學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氣象學會天氣學專業委員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和汕頭市氣象局協辦。

廣東省氣象學會天氣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氣象局業務骨幹代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鏈的風險管控與應對」項目專家組及骨幹成員、從事極端天氣氣候預報預警業務及科研的人員,以及其他相關單位專家、學者等共一百餘人參加會議。

會議探討了極端天氣氣候的過程特徵、演變規律、發展機理、預報預警、災害風險、致災機理與管控應對,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鏈的風險管控與應對。

(作者:趙娟 責任編輯:王美麗)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大灣區內建有世界氣象組織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系統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為鄰近國家和地區提供惡劣天氣臨近預報信息、技術和培訓,為響應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建立「全球多災種預警系統」的倡議、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提供區域支撐。
  • 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 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
    近日,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立足大灣區灣情、水情,深入分析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面臨的形勢,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的總體布局,明確了2025年、2035年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目標任務。大灣區水安全保障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總體布局如何?如何做好保障措施?
  • 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今日揭牌
    據悉,新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研究中心,將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注重政策協調,深入研究、協調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空間需求壓力與有限的國土資源之間的矛盾,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對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規劃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議,全面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國土空間規劃決策的科學、民主和法制水平,不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有助提升三地氣象服務
    新華社香港4月29日電(記者張雅詩、王晨曦)中國氣象局29日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全文,香港特區政府對此表示歡迎。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當日表示,粵港澳三地氣象部門多年來一直保持緊密合作和經驗交流,並就重大氣象事件設立溝通聯繫機制。《規劃》的發布可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在氣象方面的合作,包括氣象資料共享、氣象科研創新、氣象人才培訓等,有助於提升三地氣象服務。
  • 【學術會訊】第二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暨粵港澳分子影像高峰論壇順利召開
    12月20日-21日,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主辦的「第二屆廣東省分子影像學新進展學術交流會暨粵港澳分子影像高峰論壇」在廣東大廈順利召開,受邀來自兩岸三地的數十位知名專家教授以及全國各地400餘位代表共同參與了本屆學術盛會。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綜述  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產」「人」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放眼海外,對標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學習與借鑑什麼?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現狀與特徵,以及對國際灣區發展經驗的借鑑,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有何種建議?
  • 極端條件磁共振用戶交流會召開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召開2018年度極端條件磁共振用戶交流會。本次會議旨在依託強磁場中心獨有的「極端條件磁共振」平臺,加強同外部用戶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在高場、多頻、低溫等極端條件下電子自旋共振(ESR)和核磁共振(NMR)的方法發展和應用。
  • 國家氣象中心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交流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曉蘭報導 2月13日至16日,今年首次寒潮天氣過程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國家氣象中心高度重視、統籌安排、全力以赴完成了寒潮天氣預報服務工作。3月6日下午,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共同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視頻交流會。  交流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胡寧博士寒潮天氣實況及預報服務情況進行了回顧,並圍繞華北東北極端降水、北京雨雪相態轉化、積雪深度特點及預報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 極端天氣環境汙染風險管控亟待加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從6月進入主汛期以來,我國186條河流遭受了超過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局部地區已發生洪澇災害。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亟待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範。目前,極端天氣下災害事件發生頻繁。
  • 《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藍皮書》即將發布
    隨著「中國製造2025」、「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出臺和一系列政策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來積極謀劃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系統性戰略布局,相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 我市召開應對冬季極端天氣工作會議
    為科學有效應對雨雪冰凍天氣,防止發生重大事故,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11月29日,我市召開應對冬季極端天氣工作會。市委副書記楊澎參加會議。會議對冬季低溫冰凍雨雪天氣和清掃積雪等工作進行了詳細安排,楊澎針對各部門、鎮辦的職能分工,就應對冬季氣象災害和極端天氣提出了具體要求。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聚焦學前STEM,粵港澳大灣區教師聯合會論壇在華師舉辦
    12月5日,粵港澳大灣區教師聯合會論壇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論壇主題為粵港澳學前 STEM 教育,來自粵港澳的七百餘位教育專家和一線幼兒園教師線上線下共同探討。
  • 觀點|陳新滋: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性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機遇,如何能夠把握好機遇,不管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地區,還是對中華民族今後的發展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第四任校長,中山大學藥學院名譽院長、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校長陳新滋29日在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七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廣州峰會上如是說。
  • 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系列指數發布
    新華社深圳4月10日電(記者孫飛)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深交所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聯合工信部下屬單位賽迪研究院9日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開幕式上,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簡稱:灣創100,代碼:980001)。
  • 學術委員洪為民出席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豐富香港「一國兩制」的內涵,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我堅信,粵港澳大灣區不僅為香港提供廣闊市場,還為香港融入國家『雙循環』提供了絕佳的途徑。」林鄭月娥表示,香港除了持續向大灣區的內地城市提供專業服務等優勢,科技也將是合作優勢,特區政府將以創新科技為工作重點,為香港的青年提供支援。對於香港的青年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是年輕人尋求新機遇的熱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伍淑清認為,香港青少年應扭轉思維,看看深圳河的對岸,去內地走走。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來源:中新網中新網2月2日電日本《中文導報》近日刊發社論稱,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廣東省委在1月3日召開了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了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虎門二橋最後一片節段箱梁成功架設,主線全面貫通。預計2019年5月實現通車,屆時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圖為建設中的虎門二橋。中新社發 廖西平 攝文章摘編如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 對標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矽谷在哪裡?
    而事實上,同為科技創新主導型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有著眾多相似之處。  剖析兩者規劃和發展,廣州PLUS竟發現了一個秘密。  深諳灣區發展之道,粵港澳大灣區從規劃之初,就直接以落點於此:  大灣區定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組織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建設方案》研討會
    5月13日下午,市文旅局組織市大灣區辦及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文廣旅體局負責同志,邀請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等單位文旅行業專家召開研討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建設方案》進行充分討論,主要提出幾點意見
  • 珠江科學大講堂 | 院士跟您談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做客珠江科學大講堂,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講述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超過京津冀,達到12%;經濟增速是世界三大灣區的2-3倍。大灣區的資源非常有特色,資源很豐富,最明顯的是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