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象中心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交流會

2020-12-06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曉蘭報導 2月13日至16日,今年首次寒潮天氣過程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國家氣象中心高度重視、統籌安排、全力以赴完成了寒潮天氣預報服務工作。3月6日下午,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共同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視頻交流會。

  交流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胡寧博士寒潮天氣實況及預報服務情況進行了回顧,並圍繞華北東北極端降水、北京雨雪相態轉化、積雪深度特點及預報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北京市氣象臺首席翟亮重點分析了此次北京極端雨雪天氣成因和相態轉化,並且指出相態轉化除0℃層高度外,冰晶含量也很重要。吉林省氣象臺首席胡中明從環流形勢、物理量場、雲圖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吉林極端暴雪天氣過程。安徽省氣象臺首席朱紅芳圍繞預報服務、環流形勢、歷史同期個例及數值模式檢驗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

  河北、內蒙古、遼寧、山東、湖北等省(自治區)氣象臺首席分別介紹了各省的雨雪、降溫大風實況以及預報服務情況,並分享了預報服務經驗。

  中央氣象臺首席何立富、陳濤作補充發言,強調了模式早期誤差檢驗、更深入的過程總結研究以及客觀預報技術研發對提高降水相態、積雪精細化預報能力的重要性。

  此次交流會取得了預期成效,加深了預報業務人員對此類寒潮天氣過程中的雨雪天氣成因、相態轉化機制以及積雪預報著眼點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提升了冬季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服務能力。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中央氣象臺組織3月下旬南方強對流預報技術交流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鑫華報導 4月17日下午,在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下,2020年3月下旬南方強對流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視頻交流會暨第三期暖季試驗聯合視頻會商在中央氣象臺和各省會商室組織召開。
  • 武漢中心氣象臺與國家氣象中心共推強對流天氣預報技術創新
    11月27日,武漢中心氣象臺邀請國家氣象中心專家進行線上指導交流,推動強對流天氣預報技術創新。國家氣象中心專家介紹了基於深度學習的分類強對流短期概率預報技術以及多尺度數值模式融合的強天氣預報工作思路,基於配料法的分類強對流概率預報技術,展示了不同類型的強對流產品檢驗結果,針對智能預報技術方法大賽中涉及的強對流短時預報產品檢驗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 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邀請中央氣象臺首席做強天氣預報分析技術報告
    強對流天氣一直是航空氣象最關注的一類天氣現象,從近年來首都國際機場的航班正點率分析情況來看,強對流天氣是夏季影響航班正點率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造成管制非常規壓力的直接原因。
  • 天氣舞臺頻演「反轉劇」,各種影響因素變幻莫測——氣象預報如何...
    2020年年末,一場強寒潮席捲甬城,日平均氣溫從10.1℃暴跌至-2.5℃,鄞州國家氣象站最低氣溫跌至-6.4℃,並伴有沿海海面11級、內陸地區9級大風。市氣象臺提前10天開始關注這次寒潮過程,經過對天氣形勢的充分研判和會商,精準預報了此次強降溫、大風、雨雪低溫冰凍過程。  塗小萍是市氣象臺資深預報員、正研級高工。
  • 國家氣象中心加強航空氣象技術服務
    此外,在2015年,國家氣象中心還編制了《航空氣象業務發展規劃(2015-2017年)》,實現機場預報36小時內3小時間隔的降水、風、溫度、能見度等要素預報指導產品製作,研發基於GRAPES-MESO的48時內6小時間隔的風、顛簸、低空風切變等航路危險天氣預報指導產品。  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楊波表示,在2016年,該中心將繼續加強航空氣象技術儲備。
  • 讓黨旗光芒在每個預報服務崗位上閃亮——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國家氣象中心迅速制定印發《國家氣象中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工作方案》並細化責任臺帳,通過黨委帶動黨支部,黨支部帶領黨小組,同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領導指示精神和中國氣象局黨組工作部署,激發全體幹部職工愛崗敬業的責任擔當,營造奮勇爭先、攻堅克難的濃厚氛圍,在氣象預報服務中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日前,"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氣象局科技發展處、北京市氣象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氣象中心的領導專家及墨跡天氣VP程倩、技術VP黃耀海出席啟動儀式現場,共同探討課題相關工作的開展進程。
  • 中國建立自主技術氣象事業「晶片」 天氣預報更靠譜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經過10年攻堅,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且基於自主技術,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應用服務。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至今已近40年。
  •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召開
    莊白羽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胡亞 莊白羽報導 7月19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會議系統地總結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十年來的工作,交流了空間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經驗,謀劃了空間天氣業務的未來發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
  • 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召開
    11月27日至29日,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極端天氣氣候及災害風險學術交流會舉行。會議由廣東省氣象學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氣象學會天氣學專業委員會承辦,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和汕頭市氣象局協辦。
  • 二十五個省份氣象部門啟動應急響應 全力應對今冬最強寒潮
    自12月28日以來,今冬最強寒潮天氣持續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中國氣象局於12月27日9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三級應急響應,指導各級氣象部門嚴格落實各類應急預案,及時啟動和調整應急響應,形成部門合力。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1 電腦管計算,人腦管拍板 7月27日上午10時45分,省氣象臺3樓,上一分鐘還安靜的預報中心,此時通過網絡系統,大屏幕上不斷出現滄州、石家莊、邢臺等各地氣象中心工作人員圖像。同時,通過呼叫測試通訊是否暢通的語音系統也不斷傳出動靜。這,就是全年365天雷打不動的天氣會商。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由於農業生產剛剛起步,水利工程條件缺乏,就需要依靠氣象觀測指導農事活動。古代先人所總結出的二十四節氣在當時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今天也為我們所熟知。根據二十四節氣以及長期觀測總結出來的經驗,出現了許多如:「天上魚鱗般,曬穀不用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的天氣諺語。根據史料記載,到漢代時,人們已經開始試著用一些科學的方式來預測天氣了。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部署一種可拓展方案,以便在數值天氣預報 (NWP) 過程中進行編碼,應對未來計算能力和大數據的各種挑戰。ECMWF 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Florence Rabier) 表示:「我們的2025年遠大目標是提高國際天氣預報水平。
  • 【轉載】寒潮來臨,實時氣象觀測不間斷!申城氣象部門早早築起「防寒牆」
    圖說:寒潮天氣來臨之際,閔行區氣象局值班員對路面觀測系統進行巡視維護  彭玉萍攝2021年首場寒潮悄然而至,申城再度冰凍。面臨這樣的天氣「大考」,上海氣象部門的天氣「守護者」們早已做足準備,確保氣象數據一個都不少,築造起一道「防寒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不同下墊面的溫度、溼度、風力等實時氣象觀測數據,不僅是記錄實時的風雲變化,更是為寒潮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預報預警提供重要支撐的寶貴數據資料。因此,確保每個自動氣象站的每臺設備維持不間斷工作非常關鍵。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中國氣象觀測交流會暨2019年度氣象觀測會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簡菊芳 通訊員張本志 李雁報導 2019年12月27日至30日,中國氣象觀測交流會暨2019年度氣象觀測國際會議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會議由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聯合舉辦,旨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產學研用協同促進的氣象觀測技術發展體系,破解氣象觀測核心和關鍵技術難題,引領氣象觀測技術發展,推進氣象觀測現代化,推動我國氣象觀測技術與研究型業務發展。
  • 中國氣象局部署應對寒潮天氣 要求強化監測分析提高服務針對性
    今冬以來最強寒潮天氣將於12月28日至31日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莊國泰要求各級氣象部門全力做好預報服務工作,尤其是強化監測分析,根據不同區域和行業需求提供更加精細和更有針對性的建議。在27日全國天氣大會商後,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進一步部署寒潮天氣氣象服務工作。會議指出,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大風持續時間長,預計將對相關行業和公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要切實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發揚連續作戰精神,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有力保障。一要做好預警發布和應急響應工作,強化聯動會商,加強值班值守,切實落實責任。
  • 寒潮來臨,實時氣象觀測不間斷!申城氣象部門早早築起「防寒牆」
    圖說:寒潮天氣來臨之際,閔行區氣象局值班員對路面觀測系統進行巡視維護 彭玉萍攝2021年首場寒潮悄然而至,申城再度冰凍。面臨這樣的天氣「大考」,上海氣象部門的天氣「守護者」們早已做足準備,確保氣象數據一個都不少,築造起一道「防寒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7月,受連續降雨影響,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潘坪村突發山體滑坡。滾滾泥沙瞬間衝毀了道路,造成數棟民房坍塌。所幸山體滑坡並未造成人員傷亡。原來,依靠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當地居民早已提前撤離。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領域的深入應用,天氣預報預警變得越來越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