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心氣象臺與國家氣象中心共推強對流天氣預報技術創新

2020-12-05 氣象小秘書

11月27日,武漢中心氣象臺邀請國家氣象中心專家進行線上指導交流,推動強對流天氣預報技術創新。

國家氣象中心專家介紹了基於深度學習的分類強對流短期概率預報技術以及多尺度數值模式融合的強天氣預報工作思路,基於配料法的分類強對流概率預報技術,展示了不同類型的強對流產品檢驗結果,針對智能預報技術方法大賽中涉及的強對流短時預報產品檢驗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雙方針對強對流短時預報技術研發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產品改進思路進行深入研討,促進智能預報研發。

(作者:許冠宇 責任編輯:顏昕)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華北空管局氣象中心邀請中央氣象臺首席做強天氣預報分析技術報告
    強對流天氣一直是航空氣象最關注的一類天氣現象,從近年來首都國際機場的航班正點率分析情況來看,強對流天氣是夏季影響航班正點率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造成管制非常規壓力的直接原因。
  • 中央氣象臺組織3月下旬南方強對流預報技術交流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鑫華報導 4月17日下午,在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下,2020年3月下旬南方強對流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視頻交流會暨第三期暖季試驗聯合視頻會商在中央氣象臺和各省會商室組織召開。
  •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分管辦公室、計劃財務處;聯繫生態和農業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中國氣象局災害監測預警評估中心)和預報系統開放實驗室。分管業務科技處、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運行辦公室;聯繫天氣預報室、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
  • 國家氣象中心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交流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曉蘭報導 2月13日至16日,今年首次寒潮天氣過程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國家氣象中心高度重視、統籌安排、全力以赴完成了寒潮天氣預報服務工作。3月6日下午,國家氣象中心聯合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安徽、山東、湖北、湖南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共同召開寒潮天氣過程預報技術總結視頻交流會。  交流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胡寧博士寒潮天氣實況及預報服務情況進行了回顧,並圍繞華北東北極端降水、北京雨雪相態轉化、積雪深度特點及預報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讓黨旗光芒在每個預報服務崗位上閃亮——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
    6月2日至7月23日,我國南方地區共出現了10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其中6月2日-9日,廣東惠州龍門局地累計降雨1084毫米。48天!6月2日至7月19日,中央氣象臺累計發布暴雨預警48天。131期!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6月2日至7月23日,中央氣象臺發布氣象風險預警131期。
  • 強對流天氣如何預報
    嘉賓: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領班預報員 周康輝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敬濤  強對流天氣是指發生突然、天氣劇烈、破壞力極大,常伴有雷雨大風、冰雹、龍捲風、局部強降雨等強烈對流性災害天氣  強對流天氣發展比較快,消散得也快,在所有的天氣類型中最難預報——幾乎為預報員所公認。那麼,強對流預報為什麼那麼難?當前我國的強對流預報水平如何?    1.問:目前,我國在業務上能夠對哪些強對流天氣進行預報?預報水平如何?
  • 強天氣預報:能提前監測到初生對流
    中國氣象報記者牛彥元 通訊員劉鑫華    在目前的觀測條件下,各國對於強天氣信息的掌握都還不夠全面。如今各個國家強天氣預報都採用了潛勢預報的方式,即在某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段裡,某個地區可能會有對流天氣發生,很難作出時間地點精準的預報,距離業務應用還有差距,需要採取臨近預報方式來支持氣象服務。    「風雲四號」發射後,將為強對流天氣預報提供重要的觀測手段。在強對流天氣預警中,快速更新的靜止氣象衛星產品提供關鍵的信息,配合雷達圖像,可幫助預報員提前更長時間發布預警信息。
  • 2021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公開招聘全日制普通應屆高校畢業生...
    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為科技型的社會基礎性公益事業單位,是承擔全國天氣預報、海洋、環境、生態和農業氣象以及中國氣象局業務數值預報系統研發與運行、決策氣象服務等工作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也是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氣象中心、核環境緊急響應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亞洲沙塵暴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海洋氣象服務中心。成立於1950年3月1日。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
  • 中央氣象臺如何預報海洋天氣?
    在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裡,氣象人員正用自己的方法揣摩海洋的脾氣,用海洋天氣預報和各種海洋氣象產品服務守護航海船隻和人員的平安。  預報海域範圍廣袤  自2011年起,我國海洋氣象負責預報的海區分為遠海、近海和沿岸海域三類。
  • 國家氣象中心:強化科技支撐 服務防汛救災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唐健 趙瑞霞 郭雲謙 韋青 朱文劍 李萍陽報導 7月以來,我國江淮流域出現多次強降水過程,多地江河湖泊發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以研究型業務為抓手,強化新技術新成果快速落地,有效服務業務預報,不斷推進現代化技術研發,有效保障流域防汛氣象服務。  「QPF權重評估推薦平臺」在7月投入業務運行,7月9日通過線上培訓為預報員進行功能演示和實操,及時改進平臺功能,提高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就在昨天,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啦!去年5月,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其業務運行掛靠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對沒錯就是萌臺的臺裡,高大上有木有?!呱呱叫有木有?!世界氣象中心誒!(挺胸抬頭驕傲臉)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近期我國仍需要重點防範海上大風的危害。海上大風為什麼來勢如此兇猛?它帶來的影響與危害究竟有多大?除了大風天氣以外,還有哪些海洋災害性天氣值得我們關注和防禦呢?在防禦海上災害性天氣的時候,氣象部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提供了哪些服務?《嘉賓訪談》欄目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尹盡勇和劉濤老師,和我們聊聊這些話題。
  • 國家氣象中心加強航空氣象技術服務
    此外,在2015年,國家氣象中心還編制了《航空氣象業務發展規劃(2015-2017年)》,實現機場預報36小時內3小時間隔的降水、風、溫度、能見度等要素預報指導產品製作,研發基於GRAPES-MESO的48時內6小時間隔的風、顛簸、低空風切變等航路危險天氣預報指導產品。  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楊波表示,在2016年,該中心將繼續加強航空氣象技術儲備。
  • 你關心的天氣預報,在這裡「生產」——「探秘」中央氣象臺會商室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題:你關心的天氣預報,在這裡「生產」——「探秘」中央氣象臺會商室新華社記者高敬7月22日,大暑節氣。清晨6點,中央氣象臺會商室裡,一派火熱的忙碌景象,預報員早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天你手機收到的天氣預報信息,很有可能就是中央氣象臺「生產」的產品。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目前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各式各樣的「智能+」手段也正廣泛運用到天氣預測、抗洪搶險中,為高效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那麼,人工智慧在極端天氣預報、災害預警及救援方面有哪些具體應用呢?就相關問題,科技日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朱文劍。
  • 中央氣象臺官方吐槽:天氣預報是不準的,不如學看氣象雷達圖
    今天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居然官方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雖然編輯部的同事也經常吐槽說我寫的天氣預報不準,「說下雨又不下雨,騙子!#金瀚玩帆板遭遇颱風#一下就上了熱搜,當時,就把中央氣象臺給嚇到了,來「颱風」我居然沒有預測到,這是重大失職啊!結果一查,並不是颱風……只是一種強對流天氣。根據中國天氣網的統計,颱風通常在6月-9月才會光顧中國。
  • 眼控科技深度學習算法助力氣象精準預報
    8月10日晚,受強對流天氣影響,上海發生強雷電活動,東方明珠遭到雷擊也迅速登上熱門話題,引發市民熱議。所幸此次雷擊並未對塔身造成損傷,也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原來在此前,上海中心氣象臺已發布雷電橙色預警,提示居民做好相應防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