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立自主技術氣象事業「晶片」 天氣預報更靠譜

2021-01-19 SZNEWS

人民日報2020年5月6日訊 陰晴雨雪等天氣預報信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天看到、聽到的氣象預測,主要來自「數值天氣預報」,這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科學技術。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我們獲得的預報信息。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經過10年攻堅,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且基於自主技術,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應用服務。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至今已近40年。「克服了從基礎設備到模式發展到業務化的重重困難,再經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後這10年來的飛躍,終於有了我國自主的可為全國和全世界服務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是中國成為世界氣象中心之一的主要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表示。

大氣是一種流體,它的基本運動遵循著流體力學基本理論。氣象學家們通過對大氣運動所遵從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基本定律進行理論推導,得到了一組關於大氣運動的基本方程組,包括運動方程、熱力學方程、連續方程、狀態方程和水汽方程。在已知大氣當前狀態與大氣周邊環境的條件下,求取方程組的近似數值解,這就是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重要性突出、研發難度大、涉及領域廣,被譽為氣象事業的「晶片」,不僅關係我國氣象事業發展,更是保障國計民生和國防安全的國家核心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等不可或缺。

「數值預報是業務天氣預報的支柱,準確的天氣預報,離不開數值預報作為第一依據。」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表示:「數值預報模式複雜、系統內部各分量之間聯繫緊密,開發工作的體量和難度極大,需要多個專業高水平的科學家有效地組織起來,長期通力合作。因此,數值天氣預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實力和水平。」

2000年,我國新一代數值天氣預報系統GRAPES(全球和區域同化預報系統)的自主研發工作開啟。2010年,由集中數值預報研發和業務力量組建而成的數值預報中心團隊,開始了艱難攻關:研發全球模式物理過程,體現中國天氣氣候特徵;攻關四維變分同化關鍵技術,研發多平臺、多傳感器衛星資料同化應用技術;解決高性能計算和支撐平臺等各類瓶頸問題……

「我國數值預報業務發展方式完成了從引進為主到自主研發為主的重大轉變,建成了高低解析度搭配適當、確定性和集合預報有機結合的具有完整自主技術的數值天氣預報體系。」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王建捷表示。

「數值預報中心成立以來飛速進步,建成擁有我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滿足了我國現階段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對氣象保障的需求,成為我國天氣預報的主要科學支柱,為以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數值預報專家李澤椿說。

2017年,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這標誌著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體系是最重要的因素。」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說。

數值預報產品是天氣預報員們做預報時的「第一依據」。數值預報中心要加強業務應用,持續提升預報服務支撐能力。

2019年8月,9公裡解析度GRAPES颱風預報系統實現業務運行,「首戰」即面對颱風「利奇馬」。以超強颱風級別登陸浙江溫嶺的「利奇馬」,是2019年汛期的一匹「烈馬」。在對路徑捕捉和預測中,風雲四號A星與GRAPES數值預報隔空星—地互動,提升了預報精準度。

此外,高解析度同化系統投入業務運行後,對強對流天氣的預報能力明顯提升。

「數值天氣預報,是理論,是科技,甚至是工藝,必須要靜心努力鑽研。」曾慶存表示:「首先,它是基於數學物理理論,有一般性規律,要努力打好這個數理基礎,但至今關於雲的刻畫、降雨過程和許多中尺度以及災害過程的機理,尚未有很好的理論解決,必須要勤以探索創新。其次,天氣又是發生於千差萬別的複雜環境之中,且以具有各種各樣誤差的各種觀測資料為初始條件,具體情況不同,又有其特殊性,要秉承『工匠精神』、下好『繡花功夫』,細心地分析和巧妙地處理,才能有效解決。今後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一般性和特殊性兩方面要兼顧,缺一不可。」

展望未來,國家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說:「未來將繼續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秉承『工匠精神』,堅持不懈並不斷加快科技實力的積累,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記者 劉毅)

相關焦點

  • 靠它,天氣預報更靠譜
    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經過10年攻堅,我國數值天氣預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而且基於自主技術,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並實現應用服務。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成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單位,至今已近40年。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在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的工作生涯裡有兩個時刻最令他振奮——其一發生在2018年7月,帶有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實現業務運行,中國成為繼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以及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之後,自主建立了氣象資料四維變分同化業務系統的國家。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匠心打磨自主氣象「晶片」
    數值預報是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之一,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晶片」。在我國數值預報系統實現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湧現。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以下簡稱「攻關團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團隊之一。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數值預報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預報技術。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被譽為氣象事業的「晶片」。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技術,是中國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吹響了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的號角;10年砥礪前行,今天我國數值預報系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還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穩定、全技術鏈條的研發和業務應用隊伍。
  • 天氣預報哪個準? 貴州「本地化」預報更靠譜
    多彩貴州網訊 你的手機天氣預報靠譜嗎?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智能終端的普及,網絡上各式各樣的天氣預報應用軟體層出不窮,這些應用軟體推送的信息是否準確?  繼今年4月份第一輪評估之後,日前,貴州省氣象局對新浪天氣、墨跡天氣、天氣通等11家媒體和應用軟體刊播的天氣預報進行了第二輪質量評估。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每日科技網】  如今,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建立的氣象預警系統,應用愈加廣泛。各地積極推進的智慧氣象系統,不僅成為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更多元的服務。
  • 氣象學家李澤椿:為業務數值天氣預報打上「中國印記」
    在周圍人眼中,80多歲高齡的李澤椿一路走來從沒閒著:「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短期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負責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研究項目和系統建設」「結合新技術條件對中國災害性天氣實際情況開展專項研究」……李澤椿的生活第一次與氣象領域產生交集是在上世紀50年代。
  • 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天氣頻繁影響我國多地。在暴雨天氣來臨前,氣象部門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有時碰到一些預報與公眾實際感受偏差的時候,又免不了受到吐槽。國外天氣預報員甚至有「面對公眾嘲諷,氣象人員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冊子。
  •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氣象先生」宋英傑: 央視兼職聊「天」26年 讓天氣預報有溫度更靠譜 他在央視開創的這一全新天氣預報模式,讓高端大氣的氣象知識入腦入心,成了人們每天都離不開的高品質生活必需品。  除了公認的「氣象先生」,宋英傑其實還有多重身份,比如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我希望,做主持人只是一個兼職。」從1993年第一次站在央視鏡頭前算起,雖已過去近26年,但宋英傑一直以「兼職」定位自己。
  • 從天氣預報,到氣象類高校
    從霧霾的汙染程度,到氣溫驟降,帶來的南方雨、北方雪的極端天氣,人們生活在天氣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人們的生活不得不受到氣象變化的影響,因而關注天氣預報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習慣。
  •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為祖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日前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天氣預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就是數值預報—最優化利用探空、衛星等探測數據和大氣運動的物理數學理論,在高性能計算機上求解大氣運動變化規律所遵循的數學物理方程,推演未來天氣的發展變化。
  • GRAPES: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新平臺
    其中,GRAPES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系統,曾作為唯一的中國發展的預報系統,加入世界氣象組織北京2008年奧運會預報示範和研究示範計劃,為奧運會提供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告訴記者,GRAPES從科學方案、系統設計、程序編寫調試到試驗優化、工程實現,全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究完成,體現了我國在數值預報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幅增強。
  • 第二屆全國氣象行業天氣預報技能競賽閉幕
    劉曉林 攝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1月15日,第二屆全國氣象行業天氣預報職業技能競賽圓滿結束。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王守榮、中華全國總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常毅民在競賽閉幕式上致辭,並為獲獎選手和代表隊頒獎。國家氣象中心馬學款獲個人全能一等獎。
  • 2020年中國氣象預報或精確到「小區」
    小微說:這對於大部分人是沒必要的,但像某些特殊作物種植、收割就很需要精準的天氣信息了。中國氣象局近日發布了《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2014—2020年)實施方案》。隨著一系列氣象科技攻關任務的實施,到2020年,中國天氣預報精細化程度可能從現在的「區縣級」提高到「小區級」。《方案》提出,通過技術攻關,建立覆蓋整個中國區域1-3千米解析度的精細化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帶動典型區域1千米解析度區域數值模式發展。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日前,"冬奧精細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及示範應用課題"(以下簡稱: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氣象局科技發展處、北京市氣象臺、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國家氣象中心的領導專家及墨跡天氣VP程倩、技術VP黃耀海出席啟動儀式現場,共同探討課題相關工作的開展進程。
  •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 降雨預報「分鐘級」 災害...
    ,降水預報更精細到「逐分鐘級」。  近日,中國氣象局「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主題採訪廣東站啟動,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東智能網格預報水平穩步提升,公眾可以通過「繽紛微天氣」微信小程序等渠道,查詢省內任意點任意時刻的精準預報。這正是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的應用成果。
  • 李澤椿:推開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大門
    從軍人到氣象觀測員  年少時,李澤椿曾在條件更優越的上海生活讀書,參軍後奔赴祖國西南、西北艱苦地區。他告訴《中國科學報》,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在16歲參加空軍氣象幹部培訓班、接受政治教育和氣象觀測技術培訓時塑造的。
  • 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是這樣「煉」成的
    郭靜原攝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氣象觀測實時業務平臺上,工作人員正分析觀測數據。郭靜原攝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氣象觀測實時業務平臺上,工作人員正分析觀測數據。郭靜原攝「受偏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12月15日,本市將有大雪、道路結冰和大霧天氣。
  • 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評估
    「項目設計得比較好,相互之間關聯性強,體現出中國氣象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的大局觀。」評估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巢紀平認為,「能夠幾年不變、堅持推進,是領導層的堅持,也是科研人員的努力。五年時間並不短,每一年都在進步,整體水平都有提升。」突破氣象預報,是一項與時間有關的事業,公眾總是盼著能提前預知未來更長久的天氣氣候變化。
  • 天氣預報背後的秘密
    先進的氣象設備首先,天氣預報之所以能夠預報天氣離不開氣象衛星的研發。我國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氣象衛星,1988年9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到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十多顆氣象衛星。氣象衛星的發射,為天氣預報提供重要硬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