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匠心打磨自主氣象「晶片」

2020-12-06 氣象小秘書

編者按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在氣象及相關領域,形成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骨幹人才為主體的創新團隊。這些創新團隊以業務科技項目為紐帶,以重點領域業務科研難題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開展攻關,形成業務支撐。本報開設《創新團隊科技成果系列報導》欄目,展示他們在科研攻關、業務應用、人才培養、團隊組織等方面的豐富成果和先進經驗。

數值預報是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之一,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晶片」。在我國數值預報系統實現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湧現。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以下簡稱「攻關團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團隊之一。

攻關團隊自2015年組建以來,在團隊首席科學家沈學順帶領下,各研究方向首席和團隊成員密切合作、協同攻關,建立了我國自主發展完整鏈條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現有GRAPES系統的預報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減小,構建了從局地公裡尺度到全球25公裡尺度的GRAPES氣象災害精細化數值預報體系。在模式動力框架、物理過程、資料同化等領域發展並掌握了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

堅持自主研發 挑戰與新機並存

作為智慧氣象基礎支撐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觀測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模式是其兩大核心技術。攻關團隊就像一支尖兵,直插核心技術研發壁壘之上,為的就是突破瓶頸。

觀測資料同化如同製作一份描述大氣初始狀態的原材料,也就是初值,經過數值預報模式的運算「加工」,精細化天氣預報才能出爐。因此,讓初值更加接近大氣的實況,是提高預報準確率的基礎。啟動GRAPES全球四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GRAPES全球4D-Var)研發工作勢在必行。

精細化數值預報方向首席孫健說:「研發我們自己的資料同化技術和數值預報模式,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雖然時刻面臨著困難和挑戰,但這也是突破技術瓶頸的先機。」

於是,攻關團隊堅定地走在獨立自主發展資料同化技術的道路上——

2016年,GRAPES_GFS全球模式三維變分同化系統投入業務應用;2017年,基於全球區域一體化的三維變分同化系統分別在GRAPES_GFS和GRAPES_MESO業務上實現升級;2018年,四維變分同化系統實現業務化,我國資料同化技術進入國際先進中心主流行列。

攻關GRAPES全球4D-Var,不僅解決了非靜力模式的切線性與伴隨模式研發中系列關鍵技術難點,還增加了觀測資料特別是衛星資料的使用量,使得預報技巧、準確率顯著提升。

推動成果轉化 促進業務發展

攻關團隊成立以來,接連完成目標任務,全面建成了以GRAPES為核心的全鏈條數值預報業務體系——

2015年12月,GRAPES_GFS2.0通過業務化評審;2018年6月,GRAPES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通過業務化評審;2018年12月,GRAPES全球集合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評審,至此,我國自主發展的完整的數值預報體系正式建成。

今年6月30日,GRAPES_GFSV3.0全球同化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評審,在同化和預報效果上都有明顯改進,中長期降水預報得到改善,對夏季副熱帶高壓、冬季極渦等重要天氣系統的預報能力均有所提升,特別是平流層預報能力的提高更為顯著。

攻關團隊始終堅持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到業務應用中,又將業務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反饋科研,從而加以改進,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環。

2019年,攻關團隊採用GRAPES全球切線性與伴隨模式,計算未來48小時颱風可能影響我國東部區域預報的觀測敏感區,並會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相關團隊,確定目標觀測區。隨後,風雲四號A星調整觀測方式,對目標區進行加密觀測,得到的資料又經過GRAPES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的同化應用,有效改善模式的初始場,最終提高颱風路徑及強度預報的準確性。

此外,GRAPES_MESO中尺度數值預報 技 巧 穩 步 提 升 、覆 蓋 我 國 的GRAPES_MESO5.0(3公裡解析度,3小時循環更新)短時強天氣預報系統的建成以及多項數值預報關鍵技術的突破,為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短時預報和短期格點化精細預報業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凝聚團隊力量 匠心織繪未來

多年來,數值預報取得的突破主要靠的是技術,而技術的背後是人才。

「這麼多年、一代又一代氣象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發展我們自己的數值預報中,這在其他領域是不多見的。」在孫健看來,團隊凝聚的智慧和力量與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是推動氣象事業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團隊的科技領軍人才幾乎都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技術先進機構開展過訪問工作,真正做到了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攻關團隊資料同化方向負責人、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表示,深入的國內外交流對數值預報中心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攻關團隊連續5年成功舉辦數值預報科學指導委員會(SSC)會議,凝聚了一批國際知名數值預報專家。各方向首席結合「十三五」重點專項研發任務,強化了各主攻方向的研發力量,並進一步加強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專家的合作。

5年間,攻關團隊成員主持和參加了58項「十三五」重點專項、973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行業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6項研發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氣象學會科技進步獎等獎項。一批批數值預報重點方向的領軍人才和骨幹研發隊伍從攻關團隊中脫穎而出。

數值天氣預報,是理論,是科技,甚至是工藝,須靜心鑽研,更需匠心打磨。

展望未來,沈學順說:「攻關團隊將持續優化和改進GRAPES數值預報系統,研發集合信息與四維變分結合的混合同化方案,並穩步提升全球和區域模式的解析度,通過關鍵技術的創新和持續演進,不斷提高業務預報能力。」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11月19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來源:中國氣象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
    本報開設《創新團隊科技成果系列報導》欄目,展示他們在科研攻關、業務應用、人才培養、團隊組織等方面的豐富成果和先進經驗。  數值預報是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之一,是氣象事業發展的「晶片」。在我國數值預報系統實現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高素質技術人才隊伍不斷湧現。
  • 中國建立自主技術氣象事業「晶片」 天氣預報更靠譜
    「克服了從基礎設備到模式發展到業務化的重重困難,再經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後這10年來的飛躍,終於有了我國自主的可為全國和全世界服務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是中國成為世界氣象中心之一的主要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表示。大氣是一種流體,它的基本運動遵循著流體力學基本理論。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在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龔建東的工作生涯裡有兩個時刻最令他振奮——其一發生在2018年7月,帶有四維變分同化系統的GRAPES全球預報系統實現業務運行,中國成為繼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以及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之後,自主建立了氣象資料四維變分同化業務系統的國家。
  • 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評估
    12月1日至2日,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終期評估。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這四項攻關任務直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係到我國氣象核心競爭力提升。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數值預報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預報技術。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被譽為氣象事業的「晶片」。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技術,是中國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10年如一日,集中數值預報研發和業務力量組建而成的數值預報中心團隊一步一個腳印推動我國數值預報加速發展:2010年,GRAPES全球模式和同化的深化改進工作全面開展。2013年,數值預報創新團隊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 GRAPES: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新平臺
    GRAPES,直譯為「葡萄」,但對中國的氣象工作者來說,這個詞遠遠不止葡萄那麼簡單。在中國氣象人的眼裡,GRAPES代表著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面向21世紀的「新一代全球/區域多尺度通用同化與數值預報系統」。
  • GRAPES數值預報模式亮相雲棲大會?!快來圍觀!
    在此次雲棲大會上,中央氣象臺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向公眾介紹了我國自主研發GRAPES區域/全球一體化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建設的最新成果,來看下視頻! 關鍵點1:在非靜力預估修正半拉格朗日算法、非靜力模式全球四維變分同化、有約束衛星資料變分偏差訂正方法、適合我國特殊地形和季風氣候特點的高精度模式算法、融合我國多型號都卜勒天氣雷達三維組網同化技術、公裡解析度三維變分同化系統等方面有突出創新,全面應用了我國自主風雲衛星和雷達。
  • 靠它,天氣預報更靠譜
    「克服了從基礎設備到模式發展到業務化的重重困難,再經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後這10年來的飛躍,終於有了我國自主的可為全國和全世界服務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是中國成為世界氣象中心之一的主要科技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慶存表示。大氣是一種流體,它的基本運動遵循著流體力學基本理論。
  •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為祖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沒有數值預報之前,預報室裡滿屋子掛的都是天氣圖。天氣預報員需要通過接發電報,把各個站點的氣象觀測數據抄下來,然後由填圖員填在地圖上,預報員則把每個站點的數據畫成線連起來,形成槽脊。這種早期建立在天氣學知識和經驗上的預報方法,利用手畫的天氣圖比對近期天氣來推算冷空氣移動速度、降雨開始時間等,誤差非常大。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GRAPES未來20年的發展規劃將著重於「風雲」衛星資料同化。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數值天氣預報(GRAPES)發展規劃
    我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從引進吸收與自主研發並重轉入了自主研發、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在國家級初步構建了包括全球和區域模式預報系統、集合預報系統及專業數值預報系統在內的較為完整的數值預報體系。
  • 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劉濤 記者楊群娜報導 日前,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2015年學術委員會會議在廣東省氣象局召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紀善、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陳德輝、香港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陳柏緯、中山大學林文實教授等委員參加會議。廣東省氣象局局長許永錁、副局長梁建茵出席會議。  會上,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匯報了年度工作進展及未來5年工作計劃。
  • FY-3E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研究關鍵技術攻克
    經歷1000多個日夜的技術攻關,項目團隊攻克了風雲三號E星紅外高光譜資料、雙頻微波主動探測資料、夜間微光資料處理和應用中的多項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對補充目前全球數值預報6小時同化窗內衛星觀測資料空白、提升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時效和準確率有重要作用。
  • 寧波空管站舉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技術與產品釋用培訓班
    為提高寧波空管站氣象人員對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產品的運用程度,進一步提升航空氣象服務質量和科研寫作水平,寧波空管站氣象臺邀請了民航局空管局氣象中心數值預報專家、高級工程師梁愛民授課,氣象臺相關領導及全體預報員和觀測員參加此次培訓。
  • 數值天氣預報背後的故事
    超算平臺擴容突破數值預報瓶頸  2012年以來,重慶數值天氣預報飛速發展,經歷了從重慶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到西南區域模式,再到長江黃金水道數值預報模式的發展,超算計算能力成為制約數值預報發展的瓶頸。他和團隊研發的重慶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採用ARPS同化系統和WRF中尺度數值預報模式,建立了適合於重慶複雜地形的資料獲取和預處理系統、資料快速更新同化系統、中尺度和風暴尺度集合數值預報系統、數值預報後處理系統、數值預報檢驗系統、數值預報訂正系統等,並提供了豐富的數值預報產品。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高度評價中國風雲四號衛星資料共享 及資料...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日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任弗勞倫斯·雷迪爾向中國氣象局(CMA)局長劉雅鳴發來信函,對CMA向ECMWF提供風雲四號A星資料以及持續改進新儀器資料質量等表示感謝。
  •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數值預報產品多以網格點資料的形式給出,產品要素內容與天氣圖分析的站點觀測資料類似,故其分析方法與天氣圖分析基本相同。如果把數值預報產品視為未來某時刻的實況,則兩者的分析方法完全一致。但是,由於數值預報模式對大氣物理過程描述的局限性,以及解析度、模式初始場誤差等原因,數值預報產品只能是對未來大氣狀態的一種近似,不可避免地存在預報誤差。
  • 項目啟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2018YFC1506800)」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標誌著該項目研究工作全面啟動。 「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重點開展高緯度地區暴雨及強對流機理研究,發展高解析度區域模式物理方案、先進資料同化和對流尺度區域集合預報等關鍵技術,以提升我國大北方地區氣象預報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 我國氣候預測模式邁向世界先進
    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攻關團隊負責人、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吳統文介紹。國際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計劃(S2S)是世界氣象組織、英國、美國、日本等共同參與的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研究改進平臺,國家氣候中心作為我國唯一的業務單位參與其中。在平臺上,各國模式預測結果可實時比較。
  • 氣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之「風雲四號」衛星
    將閃電的實時、連續觀測數據與雲圖疊加起來,就能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從而進行閃電災害預警。空間「監視器」——空間天氣儀器包,能夠對地球靜止軌道的帶電粒子輻射和磁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空間天氣預報員可據此開展空間天氣預報和預警;同時,還可對衛星的空間天氣效應進行監測,有助於甄別衛星異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