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高度評價中國風雲四號衛星資料共享 及資料...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報導日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任弗勞倫斯·雷迪爾向中國氣象局(CMA)局長劉雅鳴發來信函,對CMA向ECMWF提供風雲四號A星資料以及持續改進新儀器資料質量等表示感謝。

風雲四號A星發射於20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其搭載了包括世界首臺靜止軌道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GIIRS)在內的四臺先進儀器。自2019年1月以來,ECMWF持續接收並分析風雲四號A星GIIRS的1級輻射資料。

弗勞倫斯·雷迪爾表示,GIIRS代表了太空測量地球大氣的重大進步。自首次接收到GIIRS觀測數據以來,CMA對GIIRS數據處理軟體進行了多次升級,使得數據的光譜和輻射特性更精確、時間穩定度更高,大大提高了觀測數據與基於ECMWF模式場模擬結果的一致性。

弗勞倫斯·雷迪爾特別提到,一年來,CMA、ECMWF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空間科學和工程中心(SSEC)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其中多位CMA專家特別是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郭強和他的團隊努力攻關並與ECMWF保持溝通,對此他深表感謝。合作中,多國專家通過把GIIRS觀測數據與SSEC紅外觀測數據、ECMWF模式模擬進行獨立對比,診斷出GIIRS數據流受光譜偏移影響的問題,最終CMA團隊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目前,GIIRS光譜解析精度已實現小於10ppm(百萬分之十),達到數值天氣預報使用要求;長波段資料的部分輻射特性在V3(GIIRS從2019年1月起先後發布了V1、V2和V3等3個版本的數據)版本處理中有顯著提高,多數通道小於1開氏度。經光譜和輻射精度改進後的GIIRS觀測資料(V3版)從2019年11月起已提供給包括ECMWF在內的全球用戶使用。

弗勞倫斯·雷迪爾在信中表示,風雲四號A星GIIRS資料有望應用到ECMWF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同化系統中,並對未來風雲四號B星第二臺GIIRS數據的接收和應用表示期待。

相關焦點

  • 歐洲天氣預報使用我國「風雲」衛星數據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今年9月以來,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開始在其業務預報模式中使用我國「風雲三號」B星微波溼度計資料,這標誌著我國氣象衛星的輻射測量精度和觀測穩定性獲得國際用戶的認可。未來,「風雲」系列衛星將有可能和歐洲、美國的氣象衛星一起,在氣象衛星數據提供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雙邊會議舉行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預報中心雙邊會議現場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4月23日至24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首次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Alan Thorpe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雙邊會議舉行
    18日,鄭國光(右)會見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張淑婷 攝影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雙邊會議現場郝靜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吳鵬 實習記者張淑婷報導 7月18日至19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二次雙邊會議在北京舉行。18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會見了率團出席會議的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雙方就未來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主持雙邊會議。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 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天氣預報準確度將提高
    中國天氣網訊 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1分鐘一次的區域觀測,1℃的溫度測量誤差,1秒鐘500張的閃電觀測……創新科技的運用將使天氣監測與預報、數值預報應用等領域取得重大進步。
  • 外國天氣預報離不了中國衛星,揭秘我國氣象衛星到底多強大!
    不僅如此,「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隨著D星的加入,「風雲三號」衛星將進一步為區域各國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與美國、歐洲氣象衛星成為世界公認的氣象衛星界的「三駕馬車」,共同服務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在氣象日來臨之際,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Florence Rabier)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氣象日主題的理解、ECMWF的做法、中歐氣象合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圖片來源:ECMWF官網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創建於1975年,是一個獨立的由34個國家支持的政府間國際性機構,其任務是推進氣象科學
  • 天氣預報哪國強?當然是有風雲4號衛星的中國!
    因此,亞洲季風監測是我國天氣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新一代同步衛星「風雲四號」已經開始傳回我國地區的雲圖資料,這是我國目前天氣領域的重要「神器」。現在,風雲四號傳回的天氣資料有了更多的用途——基於風雲四號衛星數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開發了應用於亞洲季風系統監測的重要產品,包括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的海洋表面溫度、歐亞地區水汽輸送及射出長波輻射等。
  • ...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黃彬報導 從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據「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志清介紹,此次「風雲四號」向亞太地區用戶發布的數據有三個特點:一是新,即利用新資料、新方法研發的新產品;二是快,針對觀測數據的反演時間縮短;三是全,衛星搭載的四臺觀測儀器的產品都向國內外用戶開放共享。「這些高頻次產品的發布,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具有重要意義。」
  • 為風雲衛星點讚 他們這樣說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國際用戶評價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主任 弗洛倫斯·拉比耶風雲四號A星探測儀代表了太空測量地球大氣的重大進步,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首次接收到該儀器觀測數據以來,中國氣象局對風雲四號A星探測儀數據處理軟體進行多次升級,使數據的光譜和輻射特性更加精確,時間穩定度更高,大大提高了觀測數據與基於ECMWF模式場模擬結果的一致性。
  • 劉雅鳴率團訪問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錢鑫報導 6月9日至10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率團訪問位於英國裡丁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並圍繞未來多領域合作與該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爾進行交流。
  • 共享交融惠及全球用戶 中歐氣象衛星合作20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包括「風雲四號」和未來晨昏軌道衛星在內的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為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他期待雙方發揮各自在區域觀測方面的優勢,加強合作共享,共同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貢獻。  這是雙方自1998年開展合作以來,一起走過的第20個年頭。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工程組成和任務分工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防科工局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航天系統部負責衛星發射和測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分別負責風雲四號衛星,長徵三號乙火箭研製,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應用。
  • FY-3E衛星資料處理和應用研究關鍵技術攻克
    經歷1000多個日夜的技術攻關,項目團隊攻克了風雲三號E星紅外高光譜資料、雙頻微波主動探測資料、夜間微光資料處理和應用中的多項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對補充目前全球數值預報6小時同化窗內衛星觀測資料空白、提升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時效和準確率有重要作用。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舉行雙邊會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14日至15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三屆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女士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雙方介紹了各自在數值天氣預報研究和業務等方面的發展戰略和最新進展,回顧了上一次雙邊會議以來各個合作項目的進展情況,並在數值天氣預報、次季節到季節氣候預測、衛星資料質量控制同化和應用、高性能計算、青藏高原數值預報和資料應用關鍵技術等五個方面確定了未來兩年的互利合作計劃。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說,早前也試圖與歐洲合作,但一個小小的元器件,歐洲人卻開出比整星還貴的天價——「5億元人民幣你要不要?」    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近七年的鑽研,打造出這顆設計壽命七年的風雲四號,最令董瑤海自豪的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的」。    ——「六」面柱體構型。
  • 風雲四號衛星「落地」濟南,它給天氣預報帶來什麼變化?
    位於濟南平陰的百畝象山綜合觀測基地於今年9月建設完成,山東省唯一一座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站落戶該基地,新時報10月7日對此事進行了報導。那麼聽起來「高大上」的基地,將給濟南天氣預報帶來何種影響?濟南市氣象局局長閻麗鳳在接聽12345市民服務熱線時介紹,為填補濟南市在天氣系統上遊無探測資料支撐的空白,2017年啟動了象山綜合觀測基地建設,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觀測設備,平陰縣政府同意長期、無償將平陰縣氣象局南側的百畝荒山交由氣象局負責管理維護和使用,市林業與城鄉綠化局將山體綠化納入濟南市山體公園綠化總體工程,山東省氣象局將全國首批、全省唯一一座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站落戶象山綜合觀測基地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中新網報導,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中國氣象局5日晚發布消息,北京時間6月5日21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風雲二號H氣象衛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二號H是中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第9顆,也是最後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