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雲三號」D星幾天前成功發射,將接替已在太空工作8年的「風雲三號」B星,與C星「搭檔」進行上下午組網觀測,並與去年年底發射的「風雲四號」A星分別「值守」在800公裡和3.6萬公裡的高空,組成我國新一代高低軌道氣象衛星星座。

「風雲三號」D星有一個暱稱「3D」,是研發人員眼中的寵兒,它搭載了10臺對地遙感觀測儀器,其中5臺核心遙感儀器充分繼承已在軌氣象衛星的成熟技術,並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性能,1臺升級換代儀器和4臺全新研製儀器。這些遙感探測儀器的載荷配置和性能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有人說,從「風雲三號」D星搭載的儀器上,便能看出它卓爾不凡:廣角極光成像儀不僅在全國首次實現從太空觀測極光,也是世界上首個低軌道大視場極光成像儀;電離層光學儀器則是繼美國氣象衛星搭載之後再度亮相太空,而美國的衛星因白天監測功能失效,未完全成功,因此「風雲三號」D星的成功入軌運行意義重大。不僅如此,「風雲三號」D星還是國內首顆利用南極衛星數據接收站接收數據的對地遙感衛星。90%的全球觀測數據都能從觀測之時算起80分鐘內傳回國內,星地數據傳輸速率增加了30%,計算能力增加了17.5倍,數據存儲能力增加了近10倍。
「風雲三號」D星的在軌運行將使我國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預報精度再提高3%左右,預報時效延長2到3天左右,可使登陸颱風等高影響天氣預報時效提前到5至7天。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二顆業務星,「風雲三號」D星使命光榮,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說,這顆衛星投入業務運行後,將作為下午星與「風雲三號」C星開展上、下午星組網觀測,並與去年發射的「風雲四號」A星組成新一代高低軌道氣象衛星星座,確保我國氣象衛星業務的連續穩定,促進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水平的提升。
不僅如此,「風雲三號」系列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隨著D星的加入,「風雲三號」衛星將進一步為區域各國的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與美國、歐洲氣象衛星成為世界公認的氣象衛星界的「三駕馬車」,共同服務世界各國的天氣預報。
與美國發射的GOES系列氣象衛星相比,「風雲三號」D星定量化程度相當,但觀測項目類型更多,手段更加豐富。正因為這些卓越的性能,「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獲得的氣象資料得以在全球廣泛應用,其獲取的相關資料已在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實現業務化應用,在英國、日本、韓國等國的預報中心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獲知「風雲三號」D星成功發射後,多位國際氣象衛星專家對我國氣象衛星取得的進展表示祝賀並給予高度評價。
世界氣象組織空間計劃衛星事務諮詢專家蒂爾曼·莫爾說,「風雲三號」D星諸多方面探測能力得到升級,對提高天氣預報水平有重要作用,期待衛星投入業務運行後進一步提升中國預報能力;世界氣象組織空間計劃高級顧問米凱爾·羅登伯格則認為,「風雲三號」D星在優化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方面潛力巨大,特別是衛星攜帶的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的性能可與美國氣象衛星搭載的交叉跟蹤紅外探測器媲美,對於提高天氣預報水平意義深遠。未來,中國的晨昏軌道衛星也將搭載這一儀器,屆時中國與歐美的氣象衛星互為補充,將為全球大氣監測和預報作出重要貢獻。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地球系統同化部負責人史蒂芬·英格力士也對「風雲三號」D星不吝讚美之詞,他說,首次裝載在「風雲三號」D星上的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是中國氣象衛星的重大進展,與去年發射的「風雲四號」A星一起組成低軌道和高軌道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業務布局,對於提高大氣的監測能力大有幫助。作為「風雲」衛星的重要用戶,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已經將「風雲三號」B星和C星的觀測數據用於數值天氣預報,對於降水和風的預測有十分明顯的改進作用,期待D星在應用上有更好的表現。
此前,風雲三號衛星與美國現役NOAA系列氣象衛星、歐洲新一代氣象衛星METOP一起,被世界氣象衛星協調組織納入新一代世界極軌氣象衛星觀測序列,成為全球天基氣象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三十一屆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理事及執行秘書會議上,風雲三號C星正式列為中國憲章值班衛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接收和應用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的國家和地區達77個,覆蓋「一帶一路」周邊37個國家和地區。
據悉,目前我國在軌氣象衛星已經達到9顆,它們互為備份、互為補充,將成為提高天氣預報精準度的強有力支撐。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透露,隨著「風雲三號」D星的成功發射,我國衛星遙感綜合應用水平得以進一步加強,我國氣象事業和航天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他透露,到2025年,我國還將發射11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屆時,我國氣象衛星的性能將更加優越,應用範圍更廣,發揮的作用將更大。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