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氣象衛星能預報農作物產量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為什麼氣象衛星能預報農作物產量

2017-10-14 14:56 來源: 十萬個為什麼

天氣預報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安排。對於農民來說,氣象信息不僅指導出行,對莊稼收成也有重要的實際作用,農作物生長得好不好也可以由氣象衛星來預報。

氣象衛星是一種人造地球衛星,專門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按其軌道的不同,有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種。衛星上載有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各種遙感儀器,可獲得雲系分布概貌,還能監測大氣層中某些氣象要素的分布和變化。例如,雲、地面或海面溫度、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的垂直分布、風和各種輻射資料。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由於衛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後來,中國又相繼成功發射了多顆極軌氣象衛星和多顆地球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2008年5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它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功能和技術更為先進。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模型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外科學家就已開始利用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極軌氣象衛星獲得的數據對農作物生長進行動態監測,包括農作物病蟲害及凍害監測、農作物播種面積測算、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預報等。

不同種類的植物或同一種植物不同品種、不同長勢狀況和健康程度,具有不同的植物形態和細胞結構,葉綠素和水的含量差別也較大,因此它們對太陽輻射中不同的光譜波段會出現不同的反射率和光譜特徵。這就是利用氣象衛星預報農作物產量的物理基礎。農業氣象工作人員根據衛星傳感器收集到的地面資料,可以判識耕地上農作物的生長狀況,計算出反映農作物生長狀況的指數,利用數學統計模型,進而就可以預報出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了。

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量高低的因子很多,地形地貌、土壤的溼度和溫度、病蟲害、氣候異常(如發生旱澇災害)等都是很重要的決定因子。這些環境因子也可以通過氣象衛星進行實時監測。1986年,吉林省東遼河流域大暴雨致使洪澇成災。當時,氣象部門利用氣象衛星資料測算出了準確的災區分布和農作物壞死面積,成為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水災的首例。

但必須指出的是,地面上監測到的資料也很重要,地面上定點和非定點的監測資料是對衛星資料的有力支持,解譯衛星遙感資料、建立定量解譯標準、組建相關模式都要依據地面監測資料。

氣象衛星除了能監測災害性天氣、動態監測農作物生長以外,還能探測森林和草原火災,分析魚群活動情況,監測海霧、海冰、冰川、環境汙染等。可見,氣象衛星真是多才多藝呢。事實上,衛星遙感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軍事、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許多領域,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作者: 沈巖 [責任編輯: 呂芮光]

相關焦點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雷達是用於警戒和預報中、小尺度天氣的主要探測工具之一。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 氣象衛星在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
    如今,氣象衛星已廣泛地應用於我國的天氣預報業務中。  氣象衛星雲圖在我國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開始於70年代初。當時的中央氣象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聯合衛星雲圖接收和分析小組,最早開始研究探索衛星雲圖在業務中的應用。以後,很快就在全國進行應用培訓和推廣。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世界氣象組織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希望中國能將新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FY-2H)定點位置向西布局,更廣泛惠及成員國。2018 年4 月23日,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確定將FY-2H 定點位置從原定的東經86.5°移至東經79°,使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向西擴展到東經4°附近。
  • 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風雲二號02批靜止氣象衛星可以提供每半個小時一次的高頻次觀測資料,是動態監測各類突發災害性天氣發展的有力工具,是天氣分析特別是短時和臨近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    一、颱風/熱帶氣旋監測。熱帶氣旋是全球主要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佔整個氣象災害經濟損失的50%以上。
  • 外國天氣預報離不了中國衛星,揭秘我國氣象衛星到底多強大!
    有人說,從「風雲三號」D星搭載的儀器上,便能看出它卓爾不凡:廣角極光成像儀不僅在全國首次實現從太空觀測極光,也是世界上首個低軌道大視場極光成像儀;電離層光學儀器則是繼美國氣象衛星搭載之後再度亮相太空,而美國的衛星因白天監測功能失效,未完全成功,因此「風雲三號」D星的成功入軌運行意義重大。不僅如此,「風雲三號」D星還是國內首顆利用南極衛星數據接收站接收數據的對地遙感衛星。
  • "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的作用:提高颱風預報精確度
    中國網10月8日訊據日本NHK網站10月7日報導,新發射的「向日葵8號」氣象衛星,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捕捉到颱風中心附近的風向及風速,颱風預報的精確度也有所提高。  據氣象臺報導,颱風走向的預報以對包圍著颱風的雲的風向及風速的觀測為基礎進行,衛星觀測成為獲得海上信息的重要途徑。
  • 巴西農作物產量創新高
    巴西地理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最新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巴西迎來農作物豐收,總產量較2018年增長6.6%,達到創紀錄的2.415億噸。巴西地理統計局預計,2020年巴西農作物產量將延續增長勢頭,達到2.432億噸。從產量來看,此次豐收主要受玉米增產驅動。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1997年6月5日,由於天氣預報不準確,最後的發射窗口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發射任務中止。直至今日,中心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江曉華仍對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記憶猶新,「如果我們當時有自己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這樣的失誤是可以避免的。」
  •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 2018年04月02日 11:00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為什麼衛星雲圖可用來預報天氣
  • 研究: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及其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短缺會使農作物減產;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助於增加農作物產量。  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試圖釐清上述問題。該研究認為,儘管整體性變暖會使部分農作物減產,但在全球某些地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減輕這一影響,此外可能有更複雜的因素同時發揮作用。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各行業效益如何?用戶們這樣說
    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氣象災害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很大。土壤水分和地表溫度是兩個最重要的農業氣象參數,以前主要通過氣象站點獲取地溫數據,但站點相對稀疏,在空間上代表性不夠。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發展,需要快速大面積地獲取農作物信息,使用人工方式代價巨大,隨著氣象衛星的發展,波段數量和輻射解析度不斷優化,其紅外遙感數據可以直接反演地表溫度,我們便可將其輸入作物生長/估產模型進行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
  • 暴雪預報是世界難題 我國預報水平居於前列(圖)
    我國氣象預報水平居世界前列 北京的預報準確率要高一點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消息,截至1月28日14時,1月10日以來的雨雪天氣過程已造成安徽、江西等14個省(區、市)7786.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4人。此外,雨雪災害還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4219.8千公頃;倒塌房屋10.7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20.9億元。
  • 美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JPSS-1發射提升預報精準度
    該衛星將顯著提升天氣預報的精確度,有望提前7天預報極端天氣事件。  據介紹,JPSS是美國最新一代氣象衛星系統,包括4顆衛星。按照計劃,另外三顆衛星JPSS-2、JPSS-3和JPSS-4將分別於2021年、2026年和2031年發射。
  • 科研人員發現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
    新華社南京10月22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中國、西班牙學者近期發現,土壤中的關鍵菌群與農作物產量關係密切。保護土壤中的關鍵菌群,或能達到減肥增產的效果。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褚海燕介紹,以往觀念裡,影響農作物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旱澇、霜凍等氣候災害,以及化肥施用和病害等。但其實,土壤中種類最多、生物量最大的微生物群體,也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卻常常被人們忽略。  此次,研究團隊基於安徽蒙城小麥試驗田的數據,系統研究了土壤微生物與農作物產量的關係。
  • 研究說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產量影響複雜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張瑩)全球變暖對主要農作物產量影響的討論由來已久。一些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及其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短缺會使農作物減產;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有助於增加農作物產量。
  • 我國為什麼要研發靜止軌道微波氣象衛星
    因此加強氣象的監測和預報,尤其是對災害性突發天氣的監測預警,對挽回經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尤其重要。  大氣溫、溼度分布和雲中液態水含量是大氣監測和氣象預報的關鍵物理參數。目前,我們多利用極軌氣象衛星對上述物理參數進行探測,這也是比較成熟的技術。極軌衛星處於太陽同步軌道,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運行周期約115分鐘。換句話說,它要用大約兩個小時才能重新回到同一觀測點。
  • 為什麼人造衛星拍攝的雲圖能夠預報天氣呢?
    那麼,為什麼人造衛星拍攝的雲圖能夠預報天氣呢?  每天晚上,電視節目裡要播出由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一開始總要播出一幅全國性的雲圖。這雲圖是由氣象衛星發送下來的衛星雲圖。  衛星雲圖已廣泛使用於天氣預報上,而且是十分理想的預報工具。  不同的天氣與不同的天氣系統有關。例如,低氣壓常帶來雲雨,高氣壓地區天氣常常晴朗。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我國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瞄準國際氣象衛星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邁出鏗鏘步伐: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零的突破,自此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至今已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我國與美國、歐盟作為目前世界上3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業務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了全球氣象衛星數據分發服務系統
  • 科學網—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主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同步氣象衛星兩大類。極軌氣象衛星,飛行高度約為600~1500千米,衛星的軌道平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交角,這樣的衛星每天在固定時間內經過同一地區兩次,因而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同步氣象衛星,運行高度約35800千米,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從地球上看,衛星靜止在赤道某個經度的上空。
  • 【研究】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
    北極星大氣網訊:農作物產量往往隨著農業氣候要素的變化而發生波動,霧霾天氣的頻繁出現,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及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介紹了霧霾天氣的形成及來源;總結了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途徑,特別對霧霾影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進行了闡述,進一步分析霧霾對農作物產生的危害。近年來,由於大氣汙染物的排放總量不斷增加,導致環境空氣品質下降,空氣汙染日益嚴重,霧霾天氣頻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