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預報是世界難題 我國預報水平居於前列(圖)

2021-01-15 搜狐網

  連日來,安徽遭遇大範圍大到暴雪襲擊,導致安徽公路、民航全部停運。適值春運,客流分流到鐵路,使鐵路部門運輸壓力倍增。據新華社

  暴雪預報是世界難題

  降下來的是不是雪以及量級能否達到10毫米以上是現有氣象技術難以精確監測出來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1月10日以來,我國發生自建國以來罕見大範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1月29日,中央氣象臺有關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暴雪預報目前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平均溫度突破歷史極值 「拉尼娜」是一大誘因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表示,三九天雨雪天氣頻發不少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

近期,影響我國的大氣環流穩定少變,西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持續在北緯30度以南,造成了半個多月之久的低溫、雨雪、凍害天氣過程。

  此外,去年8月形成的「拉尼娜」現象也成為此次災害性天氣的另一誘因。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表明,此次「拉尼娜」現象將有可能持續到2008年夏季之前,並達到中等或者偏強。統計分析表明,強「拉尼娜」現象發生的當年冬季,易造成我國北方和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多。

  紅色警報是最高級別的警報 每天會商兩次,更新預報信息

  孫軍告訴記者,這次極端天氣,氣象部門已經提前觀測到了。1月10日至1月29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11次預警信號,橙色預警9次、紅色預警2次。據介紹,中央氣象臺針對天氣的警報,去年底發布了標準,主要分為兩級,一個是紅色警報,這是最高級別,次一級的級別就是橙色警報。對這次雨雪天氣過程,1月27日晚上發布了第一次紅色暴雪警報,29日早上發布了第二次紅色警報。

  孫軍說:「發布暴雪警報,主要是根據災害的影響。對暴雪天氣來說,一般是指24小時內,先後有兩個省區市以上的地方出現了24小時降雪達到15毫米以上,或者目前已經達到15毫米以上或者正在持續,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發布暴雪的紅色警報。」

  我國氣象預報水平居世界前列 北京的預報準確率要高一點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消息,截至1月28日14時,1月10日以來的雨雪天氣過程已造成安徽、江西等14個省(區、市)7786.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4人。此外,雨雪災害還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4219.8千公頃;倒塌房屋10.7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20.9億元。雖然這次雪情提前預測到了,但對交通運輸和百姓生活還是造成了極大影響。

  難道我們對暴雪的強度和破壞力無法預知嗎?

  對此,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坦言:「暴雪預報是世界各國天氣預報的難題。暴雪是指10毫米以上的降雪,它的降水量相當於中雨的量級。對暴雪的預報牽扯到許多問題,其中降下來的是不是雪以及量級是否能夠達到10毫米以上,是現有氣象技術難以精確監測出來的,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國對暴雪預報的準確率大約在30%左右,而對冬季的冷空氣和寒潮的預報準確率則高一些。相對而言,北京下暴雪的預報準確率要高一點。」

  天氣預報為什麼會有偏差,氣象衛星會為預報員提供怎樣的幫助?楊貴名解釋道:「大氣運動是混沌現象,在數值計算過程中,許多難以預料的因素會影響最終的預報結果。另外,我國目前天氣預報仍處於理論加經驗階段,預報員經驗非常重要。」

  楊貴名說,幫助預報員獲得氣象信息的衛星有兩種,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和極軌衛星。前者距離地面3.8萬公裡,分辨能力有限;後者的高度較低(約800公裡),離地球近一些。氣象衛星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它在觀察一個特定區域時,就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天氣系統在另一地點發生。

  孫軍提醒說:「1月31日至2月2日,貴州、湖南、湖北、廣西等地天氣狀況仍然不容樂觀,還會出現中到大雪、局部暴雪的天氣。」

  大雪對春播生產比較有利 不必擔心產生大範圍疫情

  孫軍分析,大範圍的雨雪對春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最嚴重的是對公路交通的影響,其次是對航空的影響。雪對鐵路的影響不是很大,除非積雪深度超過一定厚度,才會對鐵路有一定影響。所以雨雪天氣主要影響的還是公路交通和航空,其次是水路,水路影響主要是影響能見度。

  「都說瑞雪兆豐年,這次降雪天氣如此大的『殺傷力』,會不會對來年的農業生產、今後的疾病預防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對於這個問題,孫軍給出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答案,「冬季一般降水比較少,下雪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對來年的春播生產比較有利;此外下雪對冬季生長的農作物能起到增溫、保墒的作用。大雪可以淨化空氣,一些細菌在低溫下不能存活,除了引發感冒之外,大家不必擔心產生疫情。」

相關焦點

  • 天氣預報是世界難題
    目前,美國對龍捲風平均提前13分鐘發出預警,如果能夠提前20分鐘預報,便是很難得的。若想達到提前24小時發出龍捲風預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
  • 氣象局:我國颱風預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當
    中國網7月2日訊 中國氣象局2012年7月份新聞發布會今日上午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會議室舉行,針對中國颱風預報的準確率問題,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表示,我國颱風預報水平和世界水平相當。
  • 氣象專家: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水平與國外相差10年
    1月10日到2月初,我國南方地區發生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這次罕見自然災害的預報預測是否準確?還存在哪些不足?怎樣進一步提高預報預測水平,捕捉極端天氣的「脈動」?記者最近專訪了3位氣象專家。
  • 預報暴雪不可忽視 急流和水汽通量散度
    「高影響低溫雨雪天氣預警系統」得到檢驗  以往江蘇省暴雪尤其是持續性降雪天氣十分少見。但早在2003年,為了能更好地做出對交通造成危害的低溫雨雪的準確預報,江蘇省氣象局便立項研究了「高影響低溫雨雪天氣預警系統」,其中,暴雪也是研究內容之一。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中國氣象人克服了從基礎設備到模式發展到業務化的重重困難,再經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後這10年來的飛躍進步,終於有了我國自主的可為全國和全世界服務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是中國成為世界氣象中心的主要科技支撐。」核心技術一定要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核心技術,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向社會公告可能發生的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範圍等信息的政府行為,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我國的地震預報研究和實踐以邢臺地震現場工作為起點,經過幾代地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既有預報成功的喜悅,也有預報失敗的陣痛。
  • 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在80%以上 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我國天氣預報準確率在80%以上 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2002年5月19日00:56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段世文)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
  • 天氣預報:從佔卜到經驗分析
    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歷史性難題。  回顧史料,可以找到許多有關「天氣預報」的記載。不過這些預報談不上什麼科學,可以概括為從佔卜到經驗分析的轉變。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視覺中國供圖8月14日,暴雨過後雲海中的成都。視覺中國供圖有人說,沒有比夏天更讓人關注天氣預報的季節,雷電、暴雨、高溫、颱風,以及相應的城市高溫、內澇,山區泥石流、洪澇等災害,都曾無數次地在這個季節一一上演。
  • 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有新突破
    這是作為世界難題的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需要回答的問題。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聯合研發的「全球ATOVS資料三維變分同化系統」通過準業務化驗收,該技術將使我國中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在北半球和中國區域延長12個小時左右,在南半球延長24個小時以上。
  • 國際氣象節 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從順治元年至道光六年,一百八十多年間,西洋教士曾長期在欽天監擔任主要職務,西方科學由此傳入我國。  1743年,也就是清乾隆八年,法國傳教士哥比開始在北京建立測候所。到了1830年至1895年,俄國人富士及俄國教會先後在北京建立測候所和地磁氣象臺,系統地開展氣溫、溼度、風向、風速、雲量、雨量、蒸發、低溫等項觀測。
  • 雨夾雪轉中到大雪局部暴雪!聊城發布重要天氣預報
    2020年1月6日,聊城市氣象局繼續發布重要天氣預報:預計今夜到明天聊城市有一次大範圍雨雪天氣。受氣旋和冷空氣共同影響,預計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聊城市將有一次明顯雨雪天氣:今天(6日)夜間到明天白天,全市雨夾雪轉中到大雪局部暴雪,過程降水量5~10mm,北風3~4級陣風6~ 7 級,最低氣溫-9~-12℃出現在8~9日早晨,市氣象臺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信號。
  •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繪製世界上第一張數值天氣預報圖,他讓中國的天氣預報越來越準 他是我國氣象預報事業的泰鬥,曾獲有氣象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
  • 媒體回顧天氣預報發展歷程:從佔卜到科學(圖)
    天氣不僅受到各種氣團的影響,而且受到當地地形、水域狀況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任何隨機的因素變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氣變化,因此,天氣預報是一個歷史性難題。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天氣預報還是越來越有準頭。尤其近年來各種極端天氣頻發,人們對天氣預報的期待也越來越高,依賴越來越強。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會比人類預報得更準確嗎?  解決難題預報更精準  在記者的印象中,過去經常在天氣預報裡聽到「局部地區」。例如局部地區有陣雨、局部地區有暴雪等。現在,天氣預報中的提到「局部」的次數變少,地點和時間比較精確的預報變多,這是中國大數據計算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
  • 01月13日:未來三天全國天氣預報 - 天氣預報 中國水產頻道 | 網聚...
    二、重點天氣預報  1、我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溫回升  13日至14日,全國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溫顯著回升,回溫幅度4~8℃,局地可達10℃。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受冷空氣影響氣溫將下降3~6℃,局地8~10℃。
  •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 我國...
    數值預報是依據大氣運動方程組,使用數學、物理學方法,利用高性能計算機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科技手段,已成為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礎和核心。」馬學款說,「在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預報員們再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加以訂正,就形成了大家獲得的預報預警信息。」天氣會商過程中,預報員們頻頻提及歐洲、日本以及我國GRAPES數值預報的結果。
  • 為啥天氣預報裡說的「暴雪」,降雪量才十幾毫米?
    為啥天氣預報裡說的「暴雪」,降雪量才十幾毫米?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1月03日 19:29 A-A+   △堆雪人預報地圖/中國天氣網  看到天氣預報,有很多網友疑惑不已:不是說「暴雪」麼?為啥才幾十毫米?還沒有鞋底厚,你們一定是搞錯了!應該是以釐米為單位!
  • 我國的地震預報:喜悅和陣痛並隨
    地震預報是向社會公告可能發生的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範圍等信息的政府行為,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1966年邢臺地震後,我國開啟了地震預報的探索歷程。在各級政府的重視支持下,震區群眾紛紛建立以地下水和動物為主要觀察對象的測報點,參加觀察活動的不僅有農民,還有幹部和中小學師生,形成了一支人數眾多的業餘測報隊伍,這就是我國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的伊始。我國的地震預報工作由此在地震廢墟上起飛。
  • 我國欲籌建巨型太陽望遠鏡,直徑8米,可觀測和預報太陽上的天氣
    因此,對太陽的觀測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就在前天(9月7日),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舉行的「中國天文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學家劉忠表示,我國在地基高解析度太陽觀測及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前沿,與太陽相關的熱控、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探測器、磁場測量等關鍵技術已全面取得突破,這得益於我國已有的一米口徑的太陽望遠鏡,下面是這種望遠鏡拍攝的太陽表面米粒結構流動景象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