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安徽遭遇大範圍大到暴雪襲擊,導致安徽公路、民航全部停運。適值春運,客流分流到鐵路,使鐵路部門運輸壓力倍增。據新華社
暴雪預報是世界難題
降下來的是不是雪以及量級能否達到10毫米以上是現有氣象技術難以精確監測出來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1月10日以來,我國發生自建國以來罕見大範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1月29日,中央氣象臺有關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暴雪預報目前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平均溫度突破歷史極值 「拉尼娜」是一大誘因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表示,三九天雨雪天氣頻發不少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
近期,影響我國的大氣環流穩定少變,西南暖溼氣流和冷空氣持續在北緯30度以南,造成了半個多月之久的低溫、雨雪、凍害天氣過程。
此外,去年8月形成的「拉尼娜」現象也成為此次災害性天氣的另一誘因。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表明,此次「拉尼娜」現象將有可能持續到2008年夏季之前,並達到中等或者偏強。統計分析表明,強「拉尼娜」現象發生的當年冬季,易造成我國北方和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多。
紅色警報是最高級別的警報 每天會商兩次,更新預報信息
孫軍告訴記者,這次極端天氣,氣象部門已經提前觀測到了。1月10日至1月29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11次預警信號,橙色預警9次、紅色預警2次。據介紹,中央氣象臺針對天氣的警報,去年底發布了標準,主要分為兩級,一個是紅色警報,這是最高級別,次一級的級別就是橙色警報。對這次雨雪天氣過程,1月27日晚上發布了第一次紅色暴雪警報,29日早上發布了第二次紅色警報。
孫軍說:「發布暴雪警報,主要是根據災害的影響。對暴雪天氣來說,一般是指24小時內,先後有兩個省區市以上的地方出現了24小時降雪達到15毫米以上,或者目前已經達到15毫米以上或者正在持續,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發布暴雪的紅色警報。」
我國氣象預報水平居世界前列 北京的預報準確率要高一點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消息,截至1月28日14時,1月10日以來的雨雪天氣過程已造成安徽、江西等14個省(區、市)7786.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4人。此外,雨雪災害還造成農作物受災面積4219.8千公頃;倒塌房屋10.7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20.9億元。雖然這次雪情提前預測到了,但對交通運輸和百姓生活還是造成了極大影響。
難道我們對暴雪的強度和破壞力無法預知嗎?
對此,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坦言:「暴雪預報是世界各國天氣預報的難題。暴雪是指10毫米以上的降雪,它的降水量相當於中雨的量級。對暴雪的預報牽扯到許多問題,其中降下來的是不是雪以及量級是否能夠達到10毫米以上,是現有氣象技術難以精確監測出來的,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國對暴雪預報的準確率大約在30%左右,而對冬季的冷空氣和寒潮的預報準確率則高一些。相對而言,北京下暴雪的預報準確率要高一點。」
天氣預報為什麼會有偏差,氣象衛星會為預報員提供怎樣的幫助?楊貴名解釋道:「大氣運動是混沌現象,在數值計算過程中,許多難以預料的因素會影響最終的預報結果。另外,我國目前天氣預報仍處於理論加經驗階段,預報員經驗非常重要。」
楊貴名說,幫助預報員獲得氣象信息的衛星有兩種,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和極軌衛星。前者距離地面3.8萬公裡,分辨能力有限;後者的高度較低(約800公裡),離地球近一些。氣象衛星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它在觀察一個特定區域時,就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天氣系統在另一地點發生。
孫軍提醒說:「1月31日至2月2日,貴州、湖南、湖北、廣西等地天氣狀況仍然不容樂觀,還會出現中到大雪、局部暴雪的天氣。」
大雪對春播生產比較有利 不必擔心產生大範圍疫情
孫軍分析,大範圍的雨雪對春運產生了巨大影響,最嚴重的是對公路交通的影響,其次是對航空的影響。雪對鐵路的影響不是很大,除非積雪深度超過一定厚度,才會對鐵路有一定影響。所以雨雪天氣主要影響的還是公路交通和航空,其次是水路,水路影響主要是影響能見度。
「都說瑞雪兆豐年,這次降雪天氣如此大的『殺傷力』,會不會對來年的農業生產、今後的疾病預防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對於這個問題,孫軍給出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答案,「冬季一般降水比較少,下雪可以增加土壤墒情,對來年的春播生產比較有利;此外下雪對冬季生長的農作物能起到增溫、保墒的作用。大雪可以淨化空氣,一些細菌在低溫下不能存活,除了引發感冒之外,大家不必擔心產生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