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2020-12-05 搜狐網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張志清說,按照單星來比較,風雲四號的原始監測數據是現在運行的風雲2號的60倍,處理生成的產品數據則是其160倍。

  新的系統觀測能力顯著提高,不僅眼睛更銳利,空間解析度最高達500米;反應更敏捷,區域觀測時間解析度可達1分鐘;光譜解析度更高,可以看到更多的大氣和地物特徵;視覺更獨特,可以監測閃電,還可以剖析大氣,獲取大氣三維溫溼度結構。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提高短期臨近天氣預報的精度

  據張志清介紹,目前氣象監測手段有地面探空站、雷達、空中觀測,以及衛星監測等。

  探空站間隔200公裡左右,每天只探測兩次,格點大、頻次低,很難準確反應大氣變化。並且探空只有陸地上有,海洋中則沒有。而自動氣象站只能觀測地面數據,雷達則只有在將要下暴雨、雲層較厚的時候,信號才能反射回來,當晴空無雲的時候,信號都散射掉了,無法回收。所以,這些因素決定了要發展靜止氣象衛星。

  風雲四號衛星則首次在靜止衛星上裝載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將實現對我國及周邊地區1小時一次、間隔只有16公裡的大氣溫溼分布的垂直探測,彌補陸地探空站點稀少、時間頻次有限的不足;再輔以高密度雲導風資料,水汽等高精度定量監測產品,將提高數值天氣預報特別是區域數值預報的精度,進一步提高短期臨近預報的精度。

  看點

  1 3.6萬公裡外可測青海湖水0.1℃變化

  風雲四號衛星選擇青海湖為定標場,需要在36000公裡之外的赤道上空對湖水溫度的測量絕對誤差小於1℃,同時,當湖水溫度變化0.1℃時能夠準確感知出來。

  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說,他前幾年去歐洲談合作的時候,歐洲有一個測量儀器,叫角編碼器,對方開價要5000萬歐元。我們的技術專家團隊開展了自主研究,風雲四號的這些技術,是我國科學家用5年的時間突破的。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風雲四號衛星首次使用了全新研製的SAST5000平臺,實現了高空對地球的24小時凝視,對地觀測時間利用率接近80%,將為穩定的氣象業務觀測提供有效支撐,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與風雲二號相比,掃描輻射計從5通道增加到14通道,覆蓋3個可見光和11個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等波段,通道數量提升近3倍。同時,成像時間解析度提高一倍,單星即可完成風雲二號雙星組網才能實現的15分鐘全圓盤成像,區域觀測能力超過風雲二號,只需1分鐘。

  2 成像儀可監測霧霾時空變化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說,風雲四號攜帶的高光譜解析度成像儀觀測資料可以反演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監測大氣汙染物的時空變化,這是靜止氣象衛星的最大特點,為汙染監測及防控提供重要數據。

  張志清說,從目前觀測來看,PM2.5和PM10目前基本和汙染氣體的分布密切相關,霧霾中有一定的汙染。風雲四號可以靜止在赤道上空,能夠對它覆蓋的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所以它能夠監測到霧霾的時空變化,減弱還是增強。而低軌道的氣象衛星,只有飛過來的時候才能監測,當它下一次飛過來的時候,可能已經隔了十幾個小時以上,因此這種衛星對霧霾的觀測是一種平均量。風雲二號成像儀只有5個通道,而風雲四號有14個通道,能夠對大氣和地物的更多特徵進行識別,從而提高反演精度。

  當然,趙堅說,雖然風雲四號對汙染物的監測能力提高了,但是真正要實現大氣環境,如汙染物的分布、顆粒物濃度的監測,還需要研製新的氣象衛星和有效載荷。目前,後續規劃中有兩顆衛星在這方面有特殊效果,一個是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另一個是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這兩顆衛星可以通過雷射主動探測大氣中汙染物濃度。

  3 颱風演變過程可全過程監測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氣候預測的強信號之一,風雲四號衛星可密切監測海表溫度的變化,為氣候監測和預測提供有效的觀測依據。風雲四號衛星觀測範圍覆蓋整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可以密切監測海表溫度的變化,可以為氣候監測和預測提供有效的觀測依據。

  在颱風分析和預報方面,能夠每分鐘對1000×1000公裡的颱風區域進行觀測,高頻次的500米解析度的圖像可以提供颱風雲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信息,特別是對颱風眼區的監測,可彌補目前在軌衛星雲圖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不夠高的缺點,為颱風定位、定強提供更可靠更精細的觀測資料,也必將成為研究和預報其發生、發展、演變和消亡整個生命史的有力工具。

  釋疑

  風雲衛星怎樣預報天氣?

  張志清介紹,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基於觀測的數據和數字預報的模式兩方面。目前天氣預報都是依靠數字天氣預報,把大氣動力學方程和熱力學方程寫出來,在計算機裡進行推算。推算時,需要觀測數據作為邊界條件,觀測數據越精細(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輻射精度等),預報準確性越高。

  據了解,隨著風雲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

  我國天氣預報的衛星雲圖,都是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攝取的。衛星雲圖天氣預報動畫是由過去12幅衛星雲圖組成,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一幅,通過圖像動畫讓觀看者更清楚地了解雲團的移動變化。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雲圖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衛星和風雲三號衛星就是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衛星和剛剛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是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news.sohu.com false 新京報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12/12/content_663755.htm?div=-1 report 3225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新京報訊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

相關焦點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天氣預報準確度將提高
    近日,中國氣象頻道舉辦與可科學家聊「天」活動,介紹風雲四號衛星相關信息。更高效、更靈敏、更創新的天氣觀測員風雲四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使它成為一個更快速、更靈敏、更創新的天氣觀測員將促進我國天氣預報的發展。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稱,目前,我國在軌運行的靜止軌道衛星是風雲二號衛星,它可實現每6分鐘一次的區域觀測。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原標題: 新華社發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③:可提前數小時提供強天氣變化預警信息
    數值預報利用幹涉式高光譜紅外大氣探測儀。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小時級高解析度大氣三維溫度溼度信息。 利用風雲四號成像儀反演得到的多通道,為提高數值天氣預報特別是區域數值預報的精度提供所需的觀測支撐。氣候預測與氣候資源利用風雲四號海表溫度產品可為氣候監測和預測提供自主可控觀測。風雲四號衛星觀測可支持亞洲夏季風發生、發展、成熟、消亡全過程跟蹤分析。
  • 風雲四號衛星揭秘:3.6萬公裡外感知水溫0.1度變化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風雲四號衛星「落地」濟南,它給天氣預報帶來什麼變化?
    位於濟南平陰的百畝象山綜合觀測基地於今年9月建設完成,山東省唯一一座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接收站落戶該基地,新時報10月7日對此事進行了報導。那麼聽起來「高大上」的基地,將給濟南天氣預報帶來何種影響?「衛星接收站屬於地面應用系統,落戶濟南後,可以直接高速接收、精準訂正衛星數據,並通過計算機將其進行處理生成各種應用產品。」濟南市氣象預報員胡鵬告訴記者,因為風雲四號衛星採取三軸穩定控制方式,掃描速度較上一代靜止衛星明顯提高。建立地面接收站後,可以獲得每6分鐘左右更新一次的數據和產品(風雲二號約為半個小時)。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我們對局地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頻次將從現在的6分鐘提高到1分鐘,預報時效可提前若干個小時,而且對颱風的路徑和強度預測會更加精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日前興奮地告訴記者。那它到底是個什麼衛星呢?要了解風雲四號,首先要知道氣象衛星。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具體來看,與目前業務運行的風雲二號衛星相比,風雲四號配備的掃描成像輻射計通道數量增加了2.8倍,達到14個。其觀測時間解析度提高1倍,可每15分鐘對東半球掃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分鐘生成一次區域觀測圖像。最高空間解析度較之前提高了6倍,達到500米。    李卿說,這些新能力,將讓風雲四號以全新的方式來揭示颱風、暴雨、洪澇、森林火災、沙塵暴和空間天氣的變化規律。
  • 港媒: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秒拍500次閃電
    在衛星投入使用後,可更加精確地開展天氣監測與預報預警、數值預報、氣候監測。此外,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可以每秒500張照片的速度拍攝中國及周邊區域的閃電,不但可以為國內提供閃電預警,還能監測強對流天氣,提高對暴雨等災害的預警能力。報導稱,另外,風雲四號還能每3分鐘對颱風區域進行觀測,彌補目前在軌衛星雲圖解析度不夠高的缺點,對災害及環境監測、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研究等提供有效的支援。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一秒鐘可以拍攝500張閃電圖,探測區域範圍內的閃電頻次和強度,這可以用來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提供閃電災害預警,這也是國內首次應用。  風雲四號衛星重大意義  一是可以更加精確的開展天氣監測與預報預警、數值預報、氣候監測。
  • 天氣預報哪國強?當然是有風雲4號衛星的中國!
    因此,亞洲季風監測是我國天氣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新一代同步衛星「風雲四號」已經開始傳回我國地區的雲圖資料,這是我國目前天氣領域的重要「神器」。現在,風雲四號傳回的天氣資料有了更多的用途——基於風雲四號衛星數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開發了應用於亞洲季風系統監測的重要產品,包括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的海洋表面溫度、歐亞地區水汽輸送及射出長波輻射等。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總師李卿介紹,風雲四號觀天象、測風雲靠的是裝載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閃電成像儀和空間環境監測儀器包等4個探測載荷。    ——「三」軸穩定控制。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四號總師:風雲四號B星部分性能指標比A星提高一倍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風雲四號B星、風雲三號E星已經完成研製,將於2021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將在短時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部分性能指標較風雲四號A星提高了一倍。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是現在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的姊妹星。
  • 風雲三號D衛星發射成功 可延長天氣預報時效2-3天
    澎湃新聞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
  • ...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
    「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其搭載的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與靜止軌道掃描成像輻射計「聯手」,在全球首次實現靜止軌道上三維大氣的立體監測。此外,「風雲四號」能夠提供針對陸面、水體、閃電、空間天氣的持續監測數據。
  • "上海製造"風雲四號發射成功 細數系列氣象衛星族譜
    氣象衛星主要通過衛星裝載的各種探測儀器獲得不同的衛星氣象雲圖,通過雲圖反演出其他變量,應用到天氣預報模式中,再根據方程的運算得到未來的天氣情報。當然,要掌握大氣的變化規律、對未來的天氣進行預測並非易事。如今承載著一系列尖端技術的風雲四號一飛沖天,它的技術指標與歐洲MTG衛星、美國 GOES-R衛星等國際最新氣象衛星的水平完全稱得上是旗鼓相當。
  • 風雲三號D衛星成功發射:可使天氣預報有效時效延長2-3天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氣象局獲悉,2017年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 圖風雲三號D搭載了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儀,這臺儀器採用了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傅立葉幹涉探測技術,可以提高大氣溫度和大氣溼度廓線反演精度1倍以上,極大提升對我國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支撐能力,並將天氣預報的有效時效延長2-3天。
  • 氣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之「風雲四號」衛星
    13年後,從2018年5月8日零時起,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將23種先進的國產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正式向全球用戶發布。將閃電的實時、連續觀測數據與雲圖疊加起來,就能實現對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與跟蹤,從而進行閃電災害預警。空間「監視器」——空間天氣儀器包,能夠對地球靜止軌道的帶電粒子輻射和磁場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空間天氣預報員可據此開展空間天氣預報和預警;同時,還可對衛星的空間天氣效應進行監測,有助於甄別衛星異常狀態。
  • 專訪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三號每天6巡江河湖泊
    遠離地球表面,我國有7顆風雲氣象衛星像「天眼」,24小時不間斷監測我國天氣情況,目前我國最先進的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每十五分鐘對包括我國區域的天氣監測一次、必要時可以每五分鐘局地監測(如對颱風監測等),風雲三號極軌衛星組合每天6次巡查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和湖泊。衛星監測如何助力天氣預報預警和防汛抗洪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