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四號衛星揭秘:3.6萬公裡外感知水溫0.1度變化

2021-01-10 快科技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原始監測數據是現有衛星60倍

風雲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總研製,主要功能是對大氣、雲層、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三維)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觀測,為高精度的天氣分析和預報、短期氣候預測、環境和災害監測、空間環境監測預警等提供服務。

風雲四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張志清說,按照單星來比較,風雲四號的原始監測數據是現在運行的風雲2號的60倍,處理生成的產品數據則是其160倍。

新的系統觀測能力顯著提高,不僅眼睛更銳利,空間解析度最高達500米;反應更敏捷,區域觀測時間解析度可達1分鐘;光譜解析度更高,可以看到更多的大氣和地物特徵;視覺更獨特,可以監測閃電,還可以剖析大氣,獲取大氣三維溫溼度結構。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提高短期臨近天氣預報的精度

據張志清介紹,目前氣象監測手段有地面探空站、雷達、空中觀測,以及衛星監測等。

探空站間隔200公裡左右,每天只探測兩次,格點大、頻次低,很難準確反應大氣變化。並且探空只有陸地上有,海洋中則沒有。而自動氣象站只能觀測地面數據,雷達則只有在將要下暴雨、雲層較厚的時候,信號才能反射回來,當晴空無雲的時候,信號都散射掉了,無法回收。所以,這些因素決定了要發展靜止氣象衛星。

風雲四號衛星則首次在靜止衛星上裝載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將實現對我國及周邊地區1小時一次、間隔只有16公裡的大氣溫溼分布的垂直探測,彌補陸地探空站點稀少、時間頻次有限的不足;再輔以高密度雲導風資料,水汽等高精度定量監測產品,將提高數值天氣預報特別是區域數值預報的精度,進一步提高短期臨近預報的精度。

1、3.6萬公裡外可測青海湖水0.1℃變化

風雲四號衛星選擇青海湖為定標場,需要在36000公裡之外的赤道上空對湖水溫度的測量絕對誤差小於1℃,同時,當湖水溫度變化0.1℃時能夠準確感知出來。

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說,他前幾年去歐洲談合作的時候,歐洲有一個測量儀器,叫角編碼器,對方開價要5000萬歐元。我們的技術專家團隊開展了自主研究,風雲四號的這些技術,是我國科學家用5年的時間突破的。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風雲四號衛星首次使用了全新研製的SAST5000平臺,實現了高空對地球的24小時凝視,對地觀測時間利用率接近80%,將為穩定的氣象業務觀測提供有效支撐,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與風雲二號相比,掃描輻射計從5通道增加到14通道,覆蓋3個可見光和11個短波紅外、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等波段,通道數量提升近3倍。同時,成像時間解析度提高一倍,單星即可完成風雲二號雙星組網才能實現的15分鐘全圓盤成像,區域觀測能力超過風雲二號,只需1分鐘。

2、成像儀可監測霧霾時空變化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說,風雲四號攜帶的高光譜解析度成像儀觀測資料可以反演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監測大氣汙染物的時空變化,這是靜止氣象衛星的最大特點,為汙染監測及防控提供重要數據。

張志清說,從目前觀測來看,PM2.5和PM10目前基本和汙染氣體的分布密切相關,霧霾中有一定的汙染。風雲四號可以靜止在赤道上空,能夠對它覆蓋的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所以它能夠監測到霧霾的時空變化,減弱還是增強。而低軌道的氣象衛星,只有飛過來的時候才能監測,當它下一次飛過來的時候,可能已經隔了十幾個小時以上,因此這種衛星對霧霾的觀測是一種平均量。風雲二號成像儀只有5個通道,而風雲四號有14個通道,能夠對大氣和地物的更多特徵進行識別,從而提高反演精度。

當然,趙堅說,雖然風雲四號對汙染物的監測能力提高了,但是真正要實現大氣環境,如汙染物的分布、顆粒物濃度的監測,還需要研製新的氣象衛星和有效載荷。目前,後續規劃中有兩顆衛星在這方面有特殊效果,一個是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另一個是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這兩顆衛星可以通過雷射主動探測大氣中汙染物濃度。

3、颱風演變過程可全過程監測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氣候預測的強信號之一,風雲四號衛星可密切監測海表溫度的變化,為氣候監測和預測提供有效的觀測依據。風雲四號衛星觀測範圍覆蓋整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可以密切監測海表溫度的變化,可以為氣候監測和預測提供有效的觀測依據。

在颱風分析和預報方面,能夠每分鐘對1000 x 1000公裡的颱風區域進行觀測,高頻次的500米解析度的圖像可以提供颱風雲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信息,特別是對颱風眼區的監測,可彌補目前在軌衛星雲圖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不夠高的缺點,為颱風定位、定強提供更可靠更精細的觀測資料,也必將成為研究和預報其發生、發展、演變和消亡整個生命史的有力工具。

釋疑:風雲衛星怎樣預報天氣?

張志清介紹,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基於觀測的數據和數字預報的模式兩方面。目前天氣預報都是依靠數字天氣預報,把大氣動力學方程和熱力學方程寫出來,在計算機裡進行推算。推算時,需要觀測數據作為邊界條件,觀測數據越精細(空間解析度、時間解析度、輻射精度等),預報準確性越高。

據了解,隨著風雲衛星的發展,我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從上世紀70年代的約50%,提高到了現在的90%。

我國天氣預報的衛星雲圖,都是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攝取的。衛星雲圖天氣預報動畫是由過去12幅衛星雲圖組成,每隔半小時或一小時一幅,通過圖像動畫讓觀看者更清楚地了解雲團的移動變化。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雲圖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衛星和風雲三號衛星就是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衛星和剛剛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是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相關焦點

  • 風雲四號能感知3.6萬公裡外湖水溫度變化0.1℃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有多厲害?能感知3.6萬公裡外湖水溫度變化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衛星可監測霧霾 將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風雲四號衛星則首次在靜止衛星上裝載幹涉式紅外大氣探測儀,將實現對我國及周邊地區1小時一次、間隔只有16公裡的大氣溫溼分布的垂直探測,彌補陸地探空站點稀少、時間頻次有限的不足;再輔以高密度雲導風資料,水汽等高精度定量監測產品,將提高數值天氣預報特別是區域數值預報的精度,進一步提高短期臨近預報的精度。
  • 風雲四號衛星升空可監測霧霾 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
    風雲四號衛星效果示意圖。  新京報訊 昨日0時11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首發星風雲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顯著提升我國靜止軌道衛星研製和空間觀測應用能力。
  • 港媒: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發射秒拍500次閃電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港媒稱,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11日0時11分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該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可秒拍500張閃電圖,將首次提供閃電預警。據香港《東方日報》網站12月12日援引內地媒體報導,「風雲四號」的主要用戶為國家氣象局。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天氣預報準確度將提高
    中國天氣網訊 新一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12月1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次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1分鐘一次的區域觀測,1℃的溫度測量誤差,1秒鐘500張的閃電觀測……創新科技的運用將使天氣監測與預報、數值預報應用等領域取得重大進步。
  • 風雲四號衛星發射成功 天氣預報準確度將大幅提高
    新華社發  昨日,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凌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風雲四號衛星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解析度、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風雲四號衛星到底有多「牛」?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風雲四號:「七字」玄機    風雲四號的玄機,可用「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個字解釋。    ——「七」年設計壽命,近七年自主研製。    2010年3月,我國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工程正式立項。目前,極軌氣象衛星方面,新一代的風雲三號衛星已全面取代風雲一號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中,風雲二號首星發射距今已有19年,作為第二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首發星,風雲四號為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吹響號角。    ——「一」個太陽翼。    為了使衛星上的紅外探測儀不受太陽帆板上產生紅外輻射反射的影響,風雲四號採用了單太陽翼的設計,保證衛星定標精度。
  • 揭秘當今最先進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獨門特技」
    懷揣這幾樣絕技,未來,「風雲四號」衛星數據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距離地面的高度只有大約800公裡,「風雲三號」系列衛星便是其中的一員。35800公裡和800公裡,簡單對比就能發現,「風雲四號」距離地球表面的距離是「風雲三號」的40多倍,如果要得到同樣分辨的圖像,靜止軌道衛星的難度可想而知。
  • 「風雲四號」的「小夥伴們」
    編者的話:12月11日0時11分04秒,我國新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01星搭乘「長徵三號乙遙42」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幾天後,它將抵達東經99.5度約3.6萬公裡赤道上空,正式獲得「風雲四號A星」的新名字。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經報國務院批准,2010年3月,國防科工局、財政部聯合批覆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工程立項。計劃於2016年12月中旬,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目前,衛星發在發射場測試準備工作正常。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此前,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突破我國連續暴雨預警時間紀錄。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 實力擔當「風雲四號」的獨白
    編者按:9月25日,「風雲四號」A星正式交付使用。此前,在軌測試9月餘的「風雲四號」有著完美表現,堪稱氣象衛星界的「翹楚」。如此完美表現的背後,離不開它隨身攜帶的四大「神器」、SAST-5000衛星平臺以及地面應用系統。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該星是中國高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同時裝載了四種先進儀器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投入使用後,可大幅提高中國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及特點
    2000年6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再一次成功發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簡稱FY—2B),7月3日定點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衛星工作正常。
  • 氣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之「風雲四號」衛星
    這是屬於「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全新時代——2005年1月1日,我國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星正式向國內外用戶發送衛星數據圖像,依賴國外衛星數據製作雲圖成為歷史。13年後,從2018年5月8日零時起,中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將23種先進的國產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正式向全球用戶發布。
  • 從今天起,你可以上網瀏覽風雲四號衛星雲圖啦!
    從今天(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風雲四號A星已於5月1日正式投入業務運行,開始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對公眾來說,從今天起,你可以上網瀏覽風雲四號衛星雲圖啦!
  • 看防災前哨風雲四號 如何破解災害性天氣預警難題
    此前,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突破我國連續暴雨預警時間紀錄。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 "上海製造"風雲四號發射成功 細數系列氣象衛星族譜
    11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科研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氣象衛星主要通過衛星裝載的各種探測儀器獲得不同的衛星氣象雲圖,通過雲圖反演出其他變量,應用到天氣預報模式中,再根據方程的運算得到未來的天氣情報。當然,要掌握大氣的變化規律、對未來的天氣進行預測並非易事。如今承載著一系列尖端技術的風雲四號一飛沖天,它的技術指標與歐洲MTG衛星、美國 GOES-R衛星等國際最新氣象衛星的水平完全稱得上是旗鼓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