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評估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12月1日至2日,四項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任務通過終期評估。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和氣候系統模式、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這四項攻關任務直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關係到我國氣象核心競爭力提升。

剛需

12月2日上午,「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攻關任務完成匯報和專家質詢環節。

這個團隊花了五年時間,硬生生讓中國大氣再分析業務「破土而出、拔節生長」,也把不少埋在氣象數據裡的「坑」填上。在隨後的專家評審中,評估組這樣評價:

突破氣象資料業務「瓶頸」,發展了面向不同應用的質量控制技術,建成了高質量的百年全球基礎數據集和氣候數據產品。

強化了雷達和衛星資料處理與質量保障,風雲衛星綜合輻射定標精度和定量產品質量提升明顯。

自主研發了多源數據融合核心技術,研發了降水、陸面、海洋、雲等融合分析產品。

從無到有,研製出中國第一代全球大氣/陸面再分析產品(CRA-40,1979年至今),質量達到國際第三代同類水平,有效降低了我國氣象業務科研對國外同類產品的依賴。

建成我國第一代東亞區域大氣再分析系統,製作形成12公裡高解析度東亞區域再分析數據產品(2008-2018年)。

……

但是這項任務,在2014年啟動前曾一度存在爭議。

爭議之處在於,歐美國家從上世紀開始發展大氣再分析技術,已是跑道上的領跑者,而我國在這方面落後太多,實力堪憂,「能不能做,能不能做成」成了一個殘酷而尖銳的問題。因為一旦啟動,不僅意味著未來幾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選擇了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核心攻關方向。

經過熱烈的討論和嚴密的論證,決定「非做不可」。因為氣象資料工作除了對預報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以外,還對於還原大氣真實演變歷史,研究大氣運動規律有重要價值,且很可能被歐美發達國家「卡住脖子」,數個「重要性」疊加,最終促成這項攻關任務啟動。

實際上,其他三項任務從論證到啟動至評估,都經歷了同樣慎重的討論決策。可以說,這四項攻關任務都是當前氣象事業發展的「剛需」。

除了「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以外,「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預報」著眼於發展獨立自主的氣象「中國芯」,縮小現有國產數值預報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是國內外備受關注的氣候預測課題,2017年又增加「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攻關任務,為下一代數值預報模式系統發展做儲備。

2014年5月,《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的意見》提出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10月30日印發《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2014-2020年)實施方案》;11月26日,創新工程正式啟動。

2018年,根據《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進核心技術攻關的要求,創新工程攻關任務納入氣象現代化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實施。至2020年終期評估,四項任務以兩個「優+」和兩個「優」的成績全部通過評審。

「項目設計得比較好,相互之間關聯性強,體現出中國氣象局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的大局觀。」評估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巢紀平認為,「能夠幾年不變、堅持推進,是領導層的堅持,也是科研人員的努力。五年時間並不短,每一年都在進步,整體水平都有提升。」

突破

氣象預報,是一項與時間有關的事業,公眾總是盼著能提前預知未來更長久的天氣氣候變化。

對於走在預報業務更前面的氣象科研,尤其在國內外競爭激烈的跑道上,中國氣象核心科技攻關的「爭分奪秒」就更急切。

在過去五年裡,以沈學順為首席科學家的「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預報」團隊,正是為摘取現代大氣科學王冠上最閃亮的明珠拔足疾行。

終期評估專家組對這個團隊五年的攻關成果做了如下評價:

建成了區域/全球一體化的GRAPES數值天氣預報完整業務體系,包括25公裡解析度的GRAPES_GFS全球中期預報系統,覆蓋全國3公裡解析度3小時快速循環系統,50公裡解析度全球集合和10公裡解析度中尺度集合預報系統,以及颱風、沙塵、核應急擴散、海浪等專業數值預報業務系統。

GRAPES_GFS實現了四維變分同化的業務應用,衛星資料佔比達到75%,可用預報時效達到7.6天。

全面掌握了數值天氣預報核心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研發多矩約束有限體積算法,研製完成了高精度、高解析度的區域/全球一體化數值天氣預報原型系統MCV。

……

「以前,中國天氣預報『搬運』外國技術,而過了五年,我們建立了自主發展的完整鏈條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實現了氣象人多年來的夢想,很不容易。」 終期評估專家組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說,「而且發展數值預報一直在路上,我們還要持續做。」

終期評估專家組專家、中國氣象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章國材也參加了五年來核心任務攻關歷次評估,這次連用幾個「很高興」來表達心情,「取得很多進展,而且有很多自主創新成果,關鍵是通過攻關真正培養了一支全面掌握數值預報核心技術的專家隊伍,可以展望,中國數值預報將可持續發展下去。」

而以吳統文、張培群為首席科學家的「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團隊,以劉志權為首席科學家的「氣象資料質量控制及多源數據融合與再分析」團隊,以及以謝元富、張禕、梁旭東、王玉清、陳飛、李建、容新堯、翁富忠等為首席的「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也在爭分奪秒——去填過去的「坑」、去填補空白、去將星火連成漫天銀河。

再如,「氣候系統模式和次季節至季節氣候預測」亦有多項收穫:

研發多個不同解析度氣候系統模式BCC-CSM和地球系統模式BCC-ESM1;研製次季節-季節-年際尺度一體化氣候預測的第三代氣候模式預測業務系統BCC-CPSv3;建立多模式集合預測系統(CMME)和基於多模式預測結果的動力統計預測系統(FODAS),研製多模式集合概率預測方法(MODES),基本實現以模式產品為基礎的次季節至季節無縫隙的客觀預測業務。

發展了針對關鍵氣候現象、環流主模態、東亞主要氣候事件和過程等的氣候預測技術和方法;針對東亞季風次季節形成機理和變化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範圍的氣候預測準確率明顯提高。

……

隨著一個個難點被突破,一個個目標實現,「創新」不再只是號角,而真正意味著中國氣象事業久久為功、厚積薄發。

前瞻

與其他三項攻關任務不同,2018年正式組建的「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團隊還在探索階段。他們的眼光瞄向的正是氣象事業未來最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在國際氣象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及美、德、英等國氣象局已積極行動,數值模式研發新變革正在進行。

中國氣象局開展頂層設計,也在發問:中國氣象事業未來的模樣,又將走上何種發展路徑?

在評估專家組看來,或許,「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團隊能給出一個可能性:

該攻關任務緊扣當下和未來無縫隙預報預測需求,建立了穩定守恆、高精度、高效率、可進行靈活區域加密的非結構網格大氣動力模式原型系統。

提出了一套適合高解析度全球大氣環流模式使用的尺度自適應物理過程方案配置,分別開展了典型氣候模擬解析度(1度)長期積分和典型天氣預報解析度(0.25度)中期預報試驗,確認了模式平均環流特徵的正確性和中短期預報對東亞季風區降水模擬的準確性。

……

過去的努力與跋涉,到目前可以畫上一個句號或逗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些成果的取得,並非一日之功,離不開中國氣象局黨組高瞻遠矚提前謀劃,離不開對科技自立自強的堅持,離不開科研團隊夙興夜寐持之以恆,離不開敞開胸懷吸納各方力量深化合作……在總結過去的同時,我們也離下一個路口越來越近。

「穩定而持之以恆地推進核心攻關非常重要。」「獨立自主的科技創新,遠遠不夠。」「科學是要不斷前進,而且一定要走在業務前面。」「一定保持有生的、高水平的力量開展科學研究,這是能夠成功的關鍵。」「最大的機制是對人的投入機制。」……專家們對未來中國氣象的建言猶見熱血。

未來的氣象徵途,註定會更加艱難。但不懼艱難紮實做事,才能在下一個五年迎來新一輪收穫。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瞄準國際前沿聚焦業務重大核心攻關任務
    近年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氣科院)瞄準國際前沿發展趨勢和氣象業務重大核心攻關任務的需求,在災害性天氣短臨預報方法和預警技術、環境氣象精細化監測預報、雷電預警預報和防護、大氣成分觀測及變化機理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評估等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 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家清: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
    近年來,全省氣象部門緊緊圍繞湖南發展大局,堅持趨利避害並舉,履職盡責,勇於擔當,為湖南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湖南已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在全國名列前茅,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明顯增強。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四)夯實現代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基礎。按照「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原則,健全我市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打破部門封鎖、條塊分割、區域分散的狀況,合理配置並有效利用氣象科技資源,加強對氣象監測關鍵技術、氣象預測預報核心技術、氣候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等研究。
  •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摘編)
    瞄準世界先進氣象科技水平,聚焦氣象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業務技術,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和氣象人才工程,優化科技創新與人才體制機制,利用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優勢資源,打造高水平核心技術攻關團隊,提升氣象業務核心競爭力,圍繞基層氣象現代化需求,加強基層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匠心打磨自主氣象「晶片」
    編者按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在氣象及相關領域,形成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骨幹人才為主體的創新團隊。這些創新團隊以業務科技項目為紐帶,以重點領域業務科研難題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開展攻關,形成業務支撐。
  • ——2017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若干問題解讀
    擺脫思想觀念的束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要求我們必須要把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氣象部門四項重點任務作為政治責任、政治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要有大局觀念,要有擔當意識,克服部門利益掣肘,迎難而上,堅決落實。
  • 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著力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020年12月28日,中國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程院)承擔的技術示範井瀘203H57-2井順利完鑽,創四川頁巖氣公司瀘203區塊四開鑽井周期最短紀錄。工程院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當前、引領未來」重任,砥礪奮進,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雙提升」。
  • 氣象現代化成果普惠雪域高原!氣象部門全力援藏成效顯著_資訊_中國...
    全國氣象部門第六次西藏工作會議提出,準確把握新形勢下黨中央的治藏方略,加快推進西藏特色的氣象現代化建設,統籌推進涉藏州縣氣象現代化建設,舉全部門之力,業務、科技、人才、資金多管齊下,全方位支援西藏氣象工作。  2016年以來,中國氣象局出臺全面推進西藏氣象現代化保障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文件,推出幹部援藏、西藏人員招錄等方面的特殊優惠政策。
  • 2020年中國氣象預報或精確到「小區」
    小微說:這對於大部分人是沒必要的,但像某些特殊作物種植、收割就很需要精準的天氣信息了。中國氣象局近日發布了《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2014—2020年)實施方案》。隨著一系列氣象科技攻關任務的實施,到2020年,中國天氣預報精細化程度可能從現在的「區縣級」提高到「小區級」。《方案》提出,通過技術攻關,建立覆蓋整個中國區域1-3千米解析度的精細化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系統,帶動典型區域1千米解析度區域數值模式發展。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動態質量評估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通訊員石巖 劉娜報導 5月12日,記者從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依託全球氣象數據質量實時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分析和評估,從數據完整性、數據正確性以及觀測值與模式背景場差異等多個維度
  •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全國農業氣象觀測現代化建設指導意見出臺
    11月13日,中國氣象局印發《全國農業氣象觀測現代化建設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進農業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家戰略對農業氣象觀測的需求,指導做好農業氣象觀測現代化建設工作
  • 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攻關團隊
    編者按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在氣象及相關領域,形成以高層次人才為核心、以骨幹人才為主體的創新團隊。這些創新團隊以業務科技項目為紐帶,以重點領域業務科研難題和關鍵技術為重點開展攻關,形成業務支撐。
  • 《高質量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印發
    《行動計劃》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瞄準加快建設氣象強國,圍繞提升氣象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水平,提高氣象信息支撐能力,提高氣象科技創新水平等明確5大類共29項重點任務。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代表:持續投入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怎樣攻關?科技如何支撐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可預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 國家氣象中心加強航空氣象技術服務
    2月2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民用航空局籤署了合作協議;而從國家級氣象業務單位到地方氣象部門,與空管氣象部門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記者近日從國家氣象中心獲悉,2016年,該中心將進一步強化航空氣象服務技術能力,列為開創氣象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拓展專業氣象服務領域的重點任務之一,加強服務產品的研發與發布,並落實與商飛集團的合作事項。
  • 東方電纜海陸並進,四項新技術產品通過鑑定
    500kV交聯海纜(含軟接頭)運行周年技術成果發布會」在浙江省寧波市順利召開。由東方電纜提交的4項超高壓電纜&海纜系列新技術新產品均通過鑑定,鑑定結論2項國際領先,2項國際先進。本次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出,將為共謀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能量、新動力。 近年來,東方電纜積極響應國家能源發展計劃和科技創新戰略,在自主創新方面持續發力,廣泛聯合國內科研單位,針對線纜行業中的一些「卡脖子」技術進行集中攻關並取得重要成果。
  • 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吉林日報訊(記者曾慶偉)近5年來,全省氣象部門擔當作為、銳意進取、務實工作,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中國氣象局評估我省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為96.2分,提前兩年完成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目標;啟動氣象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全省氣象現代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 氣象現代化大盤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通過GRAPES的研發應用,我國首次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新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模式,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縮小了我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與國際的差距,提高了我國數值天氣預報的技術支撐能力。
  • 百餘專家圍繞氣象水文海洋儀器核心技術突破展開交流
    11月19日至20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氣象水文海洋儀器分會2020年度學術交流會暨分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在浙江杭州召開。來自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部門的百餘名專家,圍繞氣象水文海洋儀器自主創新能力,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展開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