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若干問題解讀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1月17日,中國氣象局正式印發2017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中國氣象局相關職能司就工作報告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深入解讀。

  一、氣象部門一直在推動體制機制改革,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報告特別提出,「氣象發展面臨的最大束縛是思想觀念的束縛、面臨的障礙是體制機制的障礙」。那麼,束縛和障礙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未來如何進一步解除束縛、破除障礙?

  中國氣象局黨組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就是要著力解決制約氣象事業發展、影響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我國氣象綜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目前的思想觀念的束縛主要體現在:一是思想和認識還不能適應改革的要求。有些單位領導幹部沒有真正理解深化氣象改革與落實國家改革之間的關係,跟蹤國家改革舉措不及時、不敏感,前瞻性研究不夠,對國家改革的一些要求如何在部門落地把握不準,措施滯後。二是缺乏大局觀,深化氣象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方法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改革工作缺少系統性規劃,改革資源分散,沒有形成合力。三是推進改革的進取心不足,決心不夠大。有些單位領導幹部貫徹落實局黨組部署要求不到位,尤其在推進一些割肉削權的改革時不能正確對待利益調整,出現擔憂、畏難、牴觸等情緒,落實改革不堅決、不徹底。四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運用黨建優勢深入推進改革的能力亟需增強。謀劃改革未能與黨的建設同步。落實改革未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黨建工作本身面臨改革創新。

  體制機制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氣象管理方式與全面履行氣象政府職能要求不適應。氣象管理機制與國家改革創新措施不適應;氣象管理機構職能交叉,業務單位職責界面不清晰;依法發展氣象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尚不健全。二是保障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鞏固。推進改革的相關配套和支持保障政策沒有到位,在提高改革內生動力和有關人員積極性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廣大幹部職工獲得感不高,改革帶來的經費保障、業務界面劃分、人員管理、經營收入管理等沒有及時跟進,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評價導向作用不明顯。三是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重大核心技術創新研發應用機制不活,缺乏創新動力;科技業務人才隊伍創新動力不足,人才發展成長環境和工作機制不活;上下集約、左右協調的業務布局和分工合理、運行高效的業務流程尚不完善,業務整體效益尚未充分發揮。

  擺脫思想觀念的束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要求我們必須要把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氣象部門四項重點任務作為政治責任、政治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要有大局觀念,要有擔當意識,克服部門利益掣肘,迎難而上,堅決落實。重點要在服務體制改革、業務科技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等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一要推進氣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明確各級政府及氣象主管機構在氣象服務中的職責,建立氣象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提高氣象有效供給。二要建立新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氣象部門是公共氣象服務提供的主體,健全運行機制、提升服務水平。三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在氣象服務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引入氣象服務市場機制,明確氣象服務開放領域,營造良好的氣象服務市場發展環境。四要激發和發揮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氣象服務的活力和作用,大力發展氣象社會組織,對於適合由氣象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氣象服務和解決的事項,要交由氣象社會組織承擔。

  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一要以突破重大氣象業務核心技術為主線,推進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建設。加大開放合作力度,引導和利用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優勢資源,參與重大核心任務協同攻關。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機制,完善以技術突破和業務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制度。二要完善現代氣象業務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完善科技驅動和支撐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體制機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以預報精準為目標,構建數據獲取、分析和應用為一體,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綜合集約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三要建立集約高效的業務運行機制。優化業務布局與業務分工,完善業務流程,統一數據格式、技術標準和業務要求,提高業務運行效率。四要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完善局校合作機制,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選人用人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建立按需設崗、按崗聘用、人崗相適的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深化氣象管理體制改革,一要完善全面正確履行氣象行政管理職能的機制。加大氣象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力度。二要建立新型氣象管理體制機制。統籌考慮國家和地方氣象機構設置,優化調整現有氣象事業單位業務分工、業務機構和業務功能配置,有效整合直屬業務單位的功能,建立統籌協調、分工明確、職責清晰、運行高效的氣象業務科技管理機制和權界清晰、分級負責、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氣象行政管理機構。三要主動落實國家相關改革政策。圍繞中央要求和部署,建立氣象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深化氣象預算和財務體制改革,健全與氣象管理體制相適應的預算和財務管理制度,完善氣象國有資產管理制度。

  二、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氣象事業實現新發展」,2017年氣象工作要「推進氣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氣象有效供給」。當前我們在供給側方面存在哪些不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和舉措是什麼?

  中國氣象局黨組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當前,我國正處在居民消費需求升級、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變革階段,氣象供給側方面存在著氣象服務總量不足、氣象業務科技水平不高、氣象產品供給和需求錯位、氣象服務產品同質化嚴重、氣象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亟需通過氣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氣象產品供給業務結構、主體結構、渠道結構和治理結構。

  因此,要推進建立氣象產品分類供給制度,改革以預報產品(機構)替代服務產品(機構)的生產方式,按照氣象產品性質設置專門的供給體制架構,研發和供給不同類別產品,轉變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和科技氣象服務的同質化問題;發展多元化供給主體和多樣化提供方式,改革氣象供給側限制性制度,降低氣象產品市場交易成本,保護氣象產品供給產權權益,建立誠信管理體系和分類評估制度,提升氣象供給市場法治化水平;改變傳統的部門單一供給模式,將行業氣象和社會氣象納入氣象整體事業,推動更多力量加入氣象產品供給行列,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改革氣象業務服務分工重疊制度,調整全國業務布局,打破氣象業務結構地域分割、重複建設、共享不足的體制,靈活設置機構和服務職能體系,統籌考慮氣象業務機構配置;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解決不同地區人才科研力量不平衡、低水平低層次服務產品重複勞動的問題;依靠創新推動氣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克服部門內部管理慣性思維,釐清公共氣象產品供給和市場化氣象產品供給的界限,革新傳統的業務布局和管理方式,推進氣象科技和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科學謀劃發展布局,合理配置資源要素,理順生產關係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供給能力。

  三、2004年,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確立了未來15年發展「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新戰略指導思想。此次報告將其豐富為「繼續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發展『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生態氣象』」,並將「生態氣象」上升為氣象業務服務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那麼,「生態氣象」的內涵是什麼?氣象部門將通過哪些「生態氣象」行動來對接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戰略?

  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生態系統和大氣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加。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人民生產生活生態安全,是我國當前和未來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不斷加劇,同時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潮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態勢和國際發展的趨勢對保障我國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氣象部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以保障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為目標,再次提出並強調「生態氣象」。

  天氣氣候既是影響生態系統的源頭因子,也是構成生態系統的環境要素,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大氣環境,對我國生態保護和建設有著重要影響。重大氣象災害、極端氣候事件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給生態保護和建設帶來巨大壓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氣象部門業務和服務工作等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氣象部門在保障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中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生態氣象」就是氣象部門從天氣氣候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角度入手,運用氣象監測預警評估技術方法和手段,實時監測預測年內天氣氣候對生態系統「水、土、氣、生」的實時影響,預估判斷年代際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為國家保障生態安全、氣候安全等提供趨利避害的氣象服務和參考。

  2005年以來,氣象部門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業務和服務體系。未來還需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需求,找準定位、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在氣象現代化建設和實現氣象強國的過程中提高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服務能力。

  目前,中國氣象局已編制《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6-2020年)》,瞄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以信息化、集約化、標準化為抓手,加強生態建設氣象保障核心業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在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經濟發展核心區域、重點城市等開展生態安全氣象綜合觀測、生態安全氣象服務、氣候安全支撐保障、大氣汙染防治氣象保障等「四大能力」建設。探索在生態建設氣象保障領域內氣象大數據、智慧氣象等新理念、新技術的應用,在試點建設的氣象大數據應用中心圍繞生態系統監測評估開展生態氣象大數據應用、在重點城市圍繞綠色城鎮化開展城市智慧氣象服務應用「兩個示範」建設。

  四、報告提出「全面提升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並將「推進綜合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改革」列為「堅持改革和創新驅動」部分的第一點。「氣象綜合防災減災」提出的背景是什麼?這一概念的內涵是什麼?在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特別強調「綜合」,如何理解?

  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唐山調研考察時指出,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今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印發,全面闡述了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任務,要求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健全屬地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力量與市場參與機制,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氣象綜合防災減災是貫徹落實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意見,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全面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舉措,其內涵是要著眼於國家防災減災全局,立足解決防災減災的綜合問題,注重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重點加強多部門協同、跨區域合作、全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氣象綜合防災減災的提出,一是要求轉變觀念,實現由部門減災向政府綜合減災轉變,積極推動氣象防災減災融入政府防災減災組織體系、融入社會應急體系、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融入公共服務體系,將氣象防災減災作為國家整體防災減災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是要求推進創新,強化災害風險防控,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研判系統,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的預警和評估,實現氣象防災減災關口的前移。

  三是要求開放合作,推動部門協同和跨區域協作,建立部門和區域信息共享、災害會商、應急聯動和災害評估機制,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消息樹」的部門聯動,實現多部門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配合。

  四是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的參與機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政策、行業標準和行為準則,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氣象防災減災的綜合監管和評估機制,加強氣象災害的風險防控和轉移,強化保險、氣象信息服務等市場機制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推進科普宣傳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互助能力。

  五、報告首次提出實現「寬領域、集約化、創新型、開放式」發展,將其作為推動氣象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之一。如何理解事業發展「寬領域、集約化、創新型、開放式」的深刻內涵?

  中國氣象局黨組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氣象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一脈相承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堅持「寬領域、集約化、創新型、開放式」發展,明確了推動氣象事業新發展的基本路徑和方式。

  寬領域主要是強調對氣象格局的認識,氣象發展理念、服務、業務、管理都要根據需求和技術的進步拓展,以不斷提升氣象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能力,發揮氣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職能、作用。

  集約化主要是針對氣象事業發展的資源配置,促進發展方式從主要由規模、硬體、投入為主向系統集成和成果應用並重的質量效益型轉變,氣象業務結構向分工更合理、結構更優化、資源更互動、運行更集約的現代氣象業務轉變,而不是簡單集中。

  創新型主要是針對氣象改革發展的動力模式,就是要主動服務和參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驅動作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把創新驅動放在氣象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應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又應突出氣象發展理念、方式、模式、制度創新和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為全面實現氣象現代化提供持續動力。

  開放式主要是強調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利用,秉持「開放辦氣象」的精神,主動適應、深度融入、全面服務國家對外開放總體戰略。以戰略思維和全球眼光,加強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和全球服務,深化國際雙向開放交流合作,發揮科技優勢,努力提升我國在氣象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推動我國由「氣象大國」邁向「氣象強國」。

  六、2016年全國氣象科技創新大會提出「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此次局長會工作報告再次做了強調。這一評價體系包含哪些評價要素?更強調哪方面的貢獻?如何引導人才發展、促進氣象科技創新?

  科技與氣候變化司:氣象科技評價要發揮好導向作用,把握好評價要素至關重要,要強化以科技創新質量和業務貢獻為導向的分類評價,引導氣象科研機構、科研隊伍積極主動全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面向氣象業務現代化需求,集中資源解決現代氣象業務發展中的重大、關鍵、共性科技問題,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為智慧氣象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氣象現代化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儲備。在這個過程中應重點加強科技研發能力、對業務的支撐能力及成果轉化應用、科技資源使用效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開放合作和規範管理等方面的評價,充分發揮同行評議和第三方評價作用,實現從「數量」考核到「質量」考核的轉變。通過診斷式評估,深入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指導性意見,增強科研機構的持續發展能力,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更好地發揮其在業務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對不同評價對象要實行分類評價。對科研機構的評價要突出其科研工作的專業性、創新性和科研成果的業務貢獻,以解決核心技術的能力、科技成果實際使用情況和對業務發展實際貢獻為重點,注重發揮業務用戶單位、成果中試基地的評價作用。對國家級業務單位的科技評價以建立核心任務協同攻關機制、實現成果轉化和共性技術推廣為重點。對科技人員評價,要分類評價從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等不同崗位的人員,加大解決業務核心技術實際貢獻等評價指標的比重,發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的評價作用。對科技成果進行分類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轉化類成果評價以成果的突破性和帶動性、業務轉化應用前景及效益等為重點;基礎性研究類成果評價以成果的科學價值、國內外學術影響力以及對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儲備性為重點。

  積極探索並加快實施第三方氣象科技評價與國際同行專家評價。強化評價激勵導向作用,將評價結果作為科技資源配置、績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據,從而引導人才發展、促進氣象科技創新。

  七、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智慧氣象」及「統籌推進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誌的氣象現代化『四大體系』建設」。智慧氣象這篇「大文章」應當如何做?抓手是什麼?

  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智慧氣象是新時期氣象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貫穿於新時期氣象現代化「四大體系」建設的重要理念,要力爭讓更高水平的「智慧」特徵貫穿於氣象現代化的全過程、各環節,讓氣象業務、服務、科技人才和管理以及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變革相融合。智慧氣象意味著氣象發展的新機遇,有利於形成氣象業務服務的新形象,使人民群眾和各行各業都能從氣象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使各級氣象部門和廣大氣象工作者都能從氣象發展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未來,要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大力推進氣象信息化;要推進觀測裝備的智能化和觀測手段的綜合化,發展先進高效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要完善一體化現代天氣氣候業務,推進現代天氣氣候業務向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方向發展;要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精準型、個性化、按需響應」的智慧公共氣象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個性、專業、優質的氣象服務;推進智慧氣象與智慧交通、智慧海洋、智慧旅遊等的融合發展,在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中充分發揮氣象的支撐保障作用;要基於標準、高效、統一的數據環境,建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綜合觀測、公共氣象服務、教育培訓以及行政管理等智能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氣象管理系統。

  智慧氣象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的重要任務,是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大勢,適應社會變革和各方面需求,立足實現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智慧氣象不僅僅是信息化問題,對氣象業務、服務、管理都有新要求。智慧氣象也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涉及建設發展改革的各個方面。智慧氣象更不僅是氣象部門自己的事,需要部門內外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協同發展。當前,中國氣象局將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各地氣象部門也要積極探索和創新發展,同時為社會各方面參與智慧氣象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支持條件。

  八、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及「通過深化改革補齊短板」,具體該如何入手?如何理解夯實基礎與拓展領域的關係?

  中國氣象局黨組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彌補氣象基礎業務的短板,一是要推進觀測體系現代化。優化完善站網布局,推進自動站網多要素觀測,建設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和氣候觀象臺,推動社會氣象觀測工作,提高觀測業務運行質量和效率;推進新觀測技術業務應用試驗,推廣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無人值守試點;加密探空頻次,發展探空技術;優化氣象觀測業務質量綜合考核;推行雲和天氣現象綜合觀測產品、雷達定量估測降水綜合產品業務;建設綜合氣象觀測業務一體化平臺。

  二是加強氣象信息化基礎工作。制定氣象數據資源標準,統一地面、高空觀測數據標準格式,加強各類資料科學評估和質量控制,研製全球大氣再分析試驗產品;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在氣象業務服務中的應用。

  三要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氣象業務服務。重視氣象應用技術創新,鼓勵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新型氣象技術裝備研發和技術儲備力度;加強國家級主要業務領域和局校合作重點區域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

  應當說,業務基礎能力是氣象部門的生命線,也是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水平必須不斷得到提升;拓展領域是為了更廣泛地發揮氣象業務投入的作用和效益,滿足更廣泛的需求,充分實現氣象工作的價值。基礎業務、核心技術、領域拓展必須同時抓好,打鐵首先要自身硬。只有夯實基礎才能為拓展領域提供可能,同時,滿足更廣泛的需求進而對基礎業務發展給予更大的激勵。

  九、近年來社會氣象力量迅速崛起,推動國家氣象、地方氣象、社會氣象協調發展問題突出。作為管理部門,在規範、引導、管理、融合社會氣象發展力量,提高整體氣象服務的水平方面將有何新作為?

  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近年來,社會氣象服務力量迅速崛起,給氣象服務帶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特別是信息傳播領域,社會力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營銷手段,打造了服務的品牌,社會影響力逐步增強。

  為履行監管職責,中國氣象局於2015年成立專項工作小組,以培育氣象服務市場,規範氣象服務管理為核心,開展氣象服務市場監管工作。一是進行氣象服務市場監管標準和制度建設,完成由11項管理制度(辦法)和16項標準構成的氣象服務市場管理和標準體系框架。搭建氣象信息服務市場管理系統框架,完成氣象服務企業備案管理子系統的建設,組織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省(直轄市)氣象局開展氣象服務市場管理機構和隊伍試點建設,探索開展氣象服務市場管理。二是強化社會力量參與氣象服務的政策支撐,推進氣象基礎數據的共享和開放,制定《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數據平臺,面向社會統一提供30餘種基礎資料產品和960種衛星遙感數據產品。試點推進氣象服務眾創模式,建立氣象服務眾創平臺,氣象部門提供研發實驗場所和數據對接平臺,引導企業、社會機構入駐創新平臺,開展氣象服務產品的研發,氣象服務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未來,氣象部門將積極推進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加強氣象服務市場監管,優化產業布局,規範市場主體行為,積極培育氣象服務社會力量,將社會氣象服務納入國家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緩解氣象服務供給不足,推動氣象服務產業的創新發展。

  一是健全氣象服務市場監管體系,構建完整的管理標準制度框架,完成氣象服務市場監管系統開發,加強氣象服務市場監管機構建設,實現氣象服務市場監管「有標準、有制度、有機構、有人員」。

  二是建立氣象服務市場綜合監管機制,加強氣象服務市場監管內部整合,推進氣象服務市場監管與氣象服務行政審批的集約化、一體化。強化氣象服務市場監管部門間的橫向聯合,開展以氣象服務企業信用為核心的監管工作,建立與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統計局等相關單位的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機制,推進將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市場監管體系。

  三是強化氣象服務的自律管理,加強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建設,以氣象服務協會為載體,加強氣象服務市場數據的收集和產業發展趨勢的分析。

  四是積極培育社會力量,研究制定氣象服務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將社會氣象服務納入國家公共氣象服務體系,釋放政策紅利。積極推進氣象服務眾創、政府購買等方式,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技術、資金,扶持氣象服務產業的發展。

  十、報告提出「建設綜合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和氣候觀象臺」,氣象觀測試驗基地和氣候觀象臺對氣象業務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綜合觀測司:隨著我國綜合觀測系統及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從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需求出發,龐大的觀測系統中還存在很多業務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新觀測技術發展及資料應用、觀測與預報的互動急需加強,這些都需要開展大量的觀測試驗。應當說,開展關鍵氣候區域長序列、穩定、高質量的大氣基本氣候觀測變量和高影響變量的綜合連續觀測,提供多要素、長期穩定、高精度的基準氣候資料,是氣候與氣候變化的監測、分析預測、評估服務等氣象業務工作的基礎。中國氣象局將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不斷改進、長期累積,建好示範、逐步推廣的建設思路,統一制定布局方案和建設方案,綜合統籌推進試驗基地和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以滿足現代氣象業務發展的需要。

  十一、報告提出「加強風廓線儀、無人機等邊界層探測資料在汙染物擴散研究中的應用」,目前氣象部門風廓線儀、無人機等探測設備應用情況如何?此類設備未來在氣象業務服務中有何應用前景?

  綜合觀測司:截至2016年底,氣象部門風廓線雷達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區域。目前資料應用主要在預報分析及模式同化應用兩塊。

  當前,風廓線雷達資料預報分析已業務化。各地氣象臺利用風廓線雷達獲取6分鐘一次連續大氣風場廓線信息,能夠對高空槽、鋒面、中尺度切變線(輻合線)、高低空急流、冷暖平流、垂直風切變、低空急流脈動、晴空湍流區等進行實時監測分析;通過組網能夠得到大範圍的多層次流場信息,並能計算渦度、散度、高低空急流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暴雨、沙塵、霧-霾天氣的預報水平。風廓線雷達資料在數值預報模式同化業務中的應用目前處於試驗階段。未來,風廓線雷達的探測資料可與衛星反演的雲導風、大氣溼度、雲相態、臭氧、氣溶膠等產品互為補充,對理解大氣動力、熱力、化學以及雲微物理過程相互作用對天氣和氣候以及大氣環境影響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風廓線雷達所獲取高時間及空間解析度的三維風場資料,可以同化到中小尺度數值預報模式中,有利於改善初始場,從而提高數值預報的準確性;風廓線雷達能夠為研究大氣邊界層特徵提供精細的邊界層風場資料,為城市氣象服務提供重要監測資料,能夠在空氣汙染預警預報和研究,以及空氣汙染事故應急響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國內氣象部門已有多家單位利用無人機開展氣象要素測量的相關研究,通過無人機平臺,搭載不同觀測儀器進行垂直廓線觀測,包括無人機溫溼度基本氣象要素探測以及無人機大氣垂直採樣系統等。無人機作為主要的邊界層氣象探測平臺之一,在國際上已被諸多學者用於研究大氣邊界層結構等,由於無人機具有成本相對較低、航線可控、搭載設備可重複使用、可到達人員難以到達區域等特點,因此在邊界層氣象探測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及良好應用前景。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2月9日一版、二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全國氣象局長會議今日在京開幕,網友:希望開通雲圖直播平臺
    1月16日,2018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謀劃氣象發展新戰略,總結2017年和過去五年工作,部署2018年任務,動員全體氣象工作者凝心聚力、砥礪奮進,開啟建設現代化氣象強國新徵程。開幕現場。
  • 快訊:2020年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開幕
    11月24日,2020年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在京開幕。會議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謀劃推動「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貢獻氣象力量。
  • 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11月24日至26日,2020年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下簡稱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統謀劃「十四五」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貢獻氣象力量。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出席會議並作總結講話。
  •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摘編)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精神,回顧2015年氣象工作,總結「十二五」氣象發展,謀劃「十三五」氣象改革發展任務,部署2016年氣象工作。
  • 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2017年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本報告包括概述、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依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情況、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及減免情況、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複議及提起訴訟情況、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情況六個方面。  本報告中所列數據的統計期限自2017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止。本報告的電子版可以在寧夏氣象局網站(http://www.nxqx.gov.cn/)上下載。
  • 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氣象工作
    報告之後,會議安排出席會議的常委會委員於27日下午、28日上午分組討論了兩個半天。我和時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馬鶴年、李黃、顏宏及有關司長分別參加小組討論,聽取常委會委員的意見並回答有關問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氣象局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氣象工作。經過討論,委員們一致認為我國的氣象事業在黨和國家的關懷支持下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氣象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應當引起政府的重視。
  • 黑龍江:召開2020年全省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 謀劃「十四五」重點任務
    12月3至4日,2020年全省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在佳木斯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精神,圍繞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大力發展專業氣象服務、推動創新工作等方面開展研討,對近期重點工作任務進行部署。
  • 氣象局長張洪濤在線解讀氣象知識_文字實錄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今天我們請到省氣象局副局長張洪濤、省氣候中心副主任郭慕萍、省氣象臺正研高工苗愛梅、省人工增雨防雹辦公室主任李培仁、省氣候中心高工王志偉五位專家,與網民朋友就氣象防災減災的基本情況以及網友關心的氣象問題進行在線交流,請網民提問。 [ 2009-06-30 16:59:23 ]   [張洪濤]: 各位網友:下午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討論氣象防災減災問題。
  • 解讀《大氣環境氣象公報(2018年)》
    針對《公報》提出的相關內容,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碧輝,對其進行深入解讀。  問:2018年,全國大氣環境繼續改善,得益於哪些方面的改進?  答: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從氣象條件來看,2018年,全國大氣汙染擴散條件總體偏好,全國平均靜穩天氣指數為11.0,與近5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2017年(11.4)偏低3.5%。這裡的「靜穩天氣指數」,綜合考慮了大氣水平擴散、垂直擴散、相對溼度等氣象要素,該指數越高,代表大氣擴散能力越弱。
  • 致敬70年氣象成就系列報導二十一·氣象人才篇
    這封信,是時任中央軍委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先生,同趙九章先生一起寫的。新中國建立初期,幹部人才極端缺乏,成為氣象事業起步面臨的主要困難。落實周恩來總理要求,號召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是解決氣象人才不足問題的途徑之一。除了葉篤正和謝義炳以外,收到這份「號召書」的還有當時身居海外的顧震潮、郭曉嵐、朱和周等。
  • 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上,這些詞高頻出現
    ◆2020年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於11月24日至26日在京召開。◆ 會議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謀劃推動「十四五」氣象事業發展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貢獻氣象力量。
  • 全國氣象部門2019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  本報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編制,所列數據來自全國氣象部門,統計期限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19年12月31日止。組織召開全國氣象部門政務公開工作研討會,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精神,研討氣象部門貫徹落實措施,交流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經驗;結合氣象部門實際開展制度建設工作,修訂《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辦法》,編制《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基本目錄》,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規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程序;針對垂管部門特點,印發《全國氣象部門2019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全國氣象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 鎮江市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全體會議籌備工作報告
    根據《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章程》的規定,經中共鎮江市委和省青聯批准,鎮江市青年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全體會議定於2011年12月12日至13日召開,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回顧市青聯五屆全會召開以來的工作我們多次聯繫青聯委員、專家學者,認真聽取不同方面對於青聯工作和會議文件的意見和建議;廣泛了解各會員團體的工作情況,總結提煉青聯工作經驗;認真學習市青聯五屆全委會以來的相關會議文件,分析研究新時期青聯工作的內在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工作報告的寫作提綱和各類文件的基本框架。
  •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8-01-16 16:07 來源:澎湃新聞
  • 劉雅鳴在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一鵬 胡赫報導 7月26日,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全面深化氣象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劉雅鳴主持召開會議,深入學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有關精神,部署下一階段深化氣象改革工作。
  • 2017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召開 或聚焦五大議題內容前瞻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7月11日訊  近日,據媒體報導,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於2017年7月中旬召開,大概率和上年經濟工作會套開。若按照歷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時間間隔五年的慣例,本次會議原定時間應在2017年1月。此前,有消息稱,金融工作會議提前至2016年召開,而且還流出「一行三會」合併傳聞。時至今日,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風聲已久,雨卻未下,金融工作會議一再推遲。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推動此項改革難度過大,受到較多阻力。從當前諸多表述來看,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或意在建立「監管協調機制」。
  • 中國氣象局重要會議頻頻點名!地球系統是什麼?
    最近兩周,中國氣象局接連召開了關乎「十四五」時期氣象高質量事業發展的兩個大會:全國氣象局長工作研討會和第八次全國氣象預報工作會。前者明確「十四五」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五方面重點任務,後者提出推動精準預報能力提升的四方面要求。這其中,一個名詞多次出現——地球系統。
  • 甘肅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鮑文中解讀
    甘肅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鮑文中接受記者專訪,進行權威解讀。應需而生 緊扣發展實際為未來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開啟之年,在這個特殊節點上,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意見》,體現何種考量?
  • 2017年全國阻燃學術年會會議暨徵文通知
    慧聰消防網訊         2017年全國阻燃學術年會會議暨徵文通知     (由中國兵工學會阻燃專委會2017年全國阻燃學術年會,將於2017年5月10日-14日在貴州省貴陽華美達神奇大酒店召開(不影響16日廣州橡塑展)。
  • 氣象專業科班出身 莊國泰任中國氣象局局長
    任命莊國泰為中國氣象局局長,免去莊國泰的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職務。同時,免去劉雅鳴(女)的中國氣象局局長職務。莊國泰任中國氣象局局長1月14日,記者注意到,中國氣象局網站「局領導」一欄已顯示,莊國泰為黨組書記、局長。同時,該網站顯示,莊國泰近期已多次出席中國氣象局重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