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黃鶴 何麗燁
在天津市氣象局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承擔著氣候監測、分析、診斷和氣候影響評價以及天津市氣候預測、海河流域降水預測、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農業氣象情報預報等任務;他們緊密圍繞中國氣象局和天津市氣象局黨組的工作部署,堅持面向城市、面向流域、面向都市農業、面向生態環境服務,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務鏈條。這支隊伍,就是天津市氣候中心。
天津市氣候中心工作人員合影。
天津市氣候中心主任黎貞發表示:「創新、協作、務實是氣候中心始終堅持的工作原則和文化精髓。」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市氣候中心找準定位,以自身優勢發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氣候與農氣服務工作。
為滿足天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需求,市氣候中心創新服務方式、強化科技支撐,開展了以設施農業為重點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通過多年努力,市氣候中心研發了一整套成熟的「日光溫室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技術」,建立起覆蓋全市主要現代農業種植基地的小氣候實時監測網和市縣一體化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實現了設施溫室作物生長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服務,與農業部門建立聯合服務機制,累計輻射服務面積達30萬畝,直通式為農服務相關技術向華北、東北的多個省、市、地、縣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為助推天津生態文明建設,市氣候中心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氣候變化對城市建築能耗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建立了氣候變化對建築能耗影響評估及預測模型,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建築節能用氣象參數的影響,從建築設計和運行兩個方面為節能減排獻計獻策。
為滿足海河流域防汛抗旱對氣象服務提出的更高要求,市氣候中心積極探索新數據、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從CIPAS 2.0的本地化開發、「降尺度技術在延伸期預報中的應用」技術研究,到如今建立起強降水、強降溫與高溫天氣的延伸期預測業務。
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業務水平的強大支撐。天津市氣候中心先後建成天津市及海河流域氣候監測預測業務平臺和氣候監測與影響定量評估系統,實現計算效率高、反應速度快、應對智能化;研發了定量化城市暴雨歷史災害仿真模擬系統、風險區劃系統以及災害評估應用系統,自主研發了平原內澇仿真算法。
對於天津市氣候中心,「創新」是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團隊」是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而「人才」則是持續向前的動力源泉。近年來,天津市氣候中心重視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隊伍建設,傾力打造「設施農業氣象技術應用」和「氣候變化與建築節能研究」兩支科技創新團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市氣候中心先後有2名骨幹先後入選天津市氣象局科技領軍人才,1名入選科技骨幹,4名入選青年新秀。該中心堅持以科研項目帶動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立足自主核心技術,推進協同創新。近5年來共獲批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7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8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體著作權15項,登記國家發明專利3項。
市氣候中心堅持「開放、合作、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跨部門的協調創新,與天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等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穩固合作關係。同時,市氣候中心在國際合作方面取得突破,獲得了中國—歐盟「瑪麗·居裡」國際合作項目資助,參加了中國-新加坡的生態城國際合作項目究,與西班牙阿爾梅裡亞大學籤訂了合作協議,每年與歐盟國家相關大學舉行多期學術研討,12名骨幹先後赴國外交流與開展合作研。
(責任編輯: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