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與水利部信息中心聯合會商——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11月4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根據國家氣候中心與水利部信息中心關於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結論,預計今年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波動大,隆冬時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北方地區可能出現大範圍低溫雨雪天氣,華南東部和江南東部林區冬春森林火險等級較高,需防範其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

  兩部門會商主要依據前期天氣氣候特徵和未來大氣海洋等演變趨勢。根據會商,預計今年冬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主要以西北路徑影響我國,冬季氣溫總體呈東暖西冷分布,季節內冷暖波動大,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需特別重視隆冬(2021年1月)可能出現大範圍強低溫雨雪過程,冬季降水總體呈北多南少的分布。

  其中,前冬(2020年12月),除內蒙古西部、西北地區東北部及華南部分地區氣溫偏低外,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隆冬冷空氣活動將明顯轉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西北地區大部、華南大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將明顯偏低,我國北方地區可能出現大範圍低溫雨雪天氣,南方發生大範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可能性較小,但西南東部和江南部分地區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後冬(2021年2月)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或偏高。冬季,汾渭平原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總體接近近五年平均。

  明年春季(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華南中東部、江南南部發生冬春連旱的可能性較大,華南東部和江南東南部林區冬春森林火險等級較高。

  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將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其後期演變趨勢和氣候影響還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同時,鑑於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非常複雜,加之近期氣候波動性增大,預測難度大,國家氣候中心將密切監視天氣氣候變化,加強分析研究,及時提供滾動訂正的氣候預測。

  專家提醒,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也是呼吸類疾病死亡率的高峰,低溫環境利於病毒存活和傳播。進入冬季後,由於氣溫低,人體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加,加上今年冬季冷空氣活動將較為頻繁、氣溫波動大,可能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帶來不利影響,防範措施不能放鬆。

  (作者:王亮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水利氣象部門聯合召開2020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預測會商會
    3月23—24日,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在北京召開了2020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預測會商會,共同研判全國汛期氣候及洪澇乾旱趨勢。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國家防總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出席會議並講話。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遙感沙塵會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任素玲報導 4月2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了全國衛星遙感沙塵會商,針對今年1月至4月份沙塵天氣監測情況,分析沙塵天氣趨勢及其影響。
  • 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就2019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開展聯合預測會商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19年1~3月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預測會商。
  • 水利部水文司一行赴中國氣象局調研
    12月10日,水利部水文司和水文情報預報中心一行來中國氣象局就防災減災工作調研,詳細了解氣象現代化建設及氣象事業發展情況。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會見水利部水文司一行。劉雅鳴肯定氣象、水利兩部門長期以來在信息共享、會商研判、降水預報等領域的合作。
  • 國家氣候中心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預測:今冬我國北方大氣汙染擴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
    近期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與生態環境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開展了2019年11月和2019-2020冬季(2019年12月至202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
  • 國家林草局、中國氣象局會商今春我國沙塵天氣趨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月12日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氣象局日前在北京聯合召開2021年春季我國沙塵天氣趨勢預測會商會。會上,來自林業、氣象、草原、荒漠化監測等領域專家對2021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趨勢進行了分析會商,全面分析了氣候因素和地表狀況,採用多種預測模型和方法,形成了2021年春季沙塵天氣趨勢預測綜合意見。會議聽取了國家氣候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林草局規劃院、國家林草局西北院、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勘察規劃院等單位的專題報告。
  • 國家氣候中心:及時跟蹤後期拉尼娜事件發展
    原標題:國家氣候中心:及時跟蹤後期拉尼娜事件發展   中新網11月4日電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4日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預測會商結果,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 國家氣候中心公布2020年12-2021年5氣象災害分布地圖
    2020-12-28 11:21:50 來源: 天山植保 舉報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
  • 松花江黑龍江部分江段仍超警戒水位 水利部進一步會商部署水旱災害...
    本站訊 10月1日,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鄂竟平主持召開會商會,分析研判全國雨情、水情和汛情,進一步安排部署國慶期間堤防巡查防守、強降雨防範和汛末水庫蓄水等工作。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參加會商。  會商分析認為,10月1日16時,嫩江江橋至大賚江段,松花江肇源至澇州、木蘭至通河及富錦以下江段等河流仍超警。
  • 國家氣候中心發布今冬明春氣候預測
    隨著氣象專家對拉尼娜氣候的確定以及霜降節氣的來臨,很多人都因此在議論「明年年景怎麼樣?好不好?」 針對今冬明春,國家氣候中心已發布氣候預測,氣候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近日,國家氣候中心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會。
  • 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招聘公告
    點擊查看:北京事業單位招聘輔導課程 ★事業單位能量包領取★    一、國家氣候中心簡介   國家氣候中心從1995,具備了世界氣象組織區域氣候中心的功能和能力,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生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天津市氣候中心:
    天津市氣候中心主任黎貞發表示:「創新、協作、務實是氣候中心始終堅持的工作原則和文化精髓。」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市氣候中心找準定位,以自身優勢發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氣候與農氣服務工作。通過多年努力,市氣候中心研發了一整套成熟的「日光溫室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技術」,建立起覆蓋全市主要現代農業種植基地的小氣候實時監測網和市縣一體化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實現了設施溫室作物生長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服務,與農業部門建立聯合服務機制,累計輻射服務面積達30萬畝,直通式為農服務相關技術向華北、東北的多個省、市、地、縣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今冬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4日發布消息,根據最新預測會商結果,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並持續到明年春季。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日前組織召開2020年厄爾尼諾及氣候秋季預測會商會議,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對今年秋冬季拉尼娜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充分探討。
  •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
    就在昨天,世界氣象組織(WMO)認定的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啦!去年5月,在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其業務運行掛靠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對沒錯就是萌臺的臺裡,高大上有木有?!呱呱叫有木有?!世界氣象中心誒!(挺胸抬頭驕傲臉)
  • 天津: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國際聯合中心成立
    TIB-VIB合成生物學聯合中心。這是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首個國際聯合中心。目前,聯合中心正聚焦酵母合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基因編輯與基因組重編程、微生物天然產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並啟動了優秀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是科技部批覆建設的第三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由中科院與天津市政府共建,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牽頭建設。
  • 國家信息中心聯合佳都科技發布城市大腦研究報告
    在大會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與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袂發布《城市大腦建設目標選擇、方法與路徑一一城市大腦規劃建設與應用研究報告》,旨在探索智慧城市經濟社會治理新模式,在其內涵和外延業界還未形成統一共識的階段,通過報告向外界傳達雙方對城市大腦的思考與實踐,為地方政府、企業單位開展城市大腦研究建設提供有益工作參考和經驗借鑑,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承擔著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遙感應用技術推廣與服務任務。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細解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
    7月26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實地探究可破題神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界面,點擊彼時南方部分汛情嚴峻省份,相關災情和災害事件信息一目了然,盡在掌握之中。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研究員介紹說,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集重大災害事件監測、影響評估、災害風險預估等功能於一體,可時刻監視正在或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事件。從年初的西南乾旱,到今年6月以來的南方暴雨,再到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都被囊括在該系統的監測識別範疇內。目前,該系統支撐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益顯現。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