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貢獻「氣象」力量——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題:為建設氣候韌性社會貢獻「氣象」力量——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

  新華社記者高敬

  「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比我們預期的更為強烈和迅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近日表示,當前全球已把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人類社會面對的重大挑戰,提高社會的氣候韌性是最現實和最緊迫的任務。

  為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巢清塵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加快制定科技創新的行動方案,支撐碳中和目標實現。

  她提出,要啟動制定碳中和目標下的科技創新規劃和實施方案;加快建設高比例非化石能源電力生產體系,支持全面提高各行業電氣化率;走以氫能、生物燃料等作為燃料或原料的革命性工藝路線,提前儲備負排放技術;在加強推動技術研發與創新的保障體系建設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合作。

  在巢清塵看來,儘管從根本上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要靠減排,但適應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是解決眼前問題的措施。對此,我國需要加強氣候韌性社會建設。

  她指出,氣候變化的很多影響已經發生,如果不通過適應手段加以調整改變,就沒有辦法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同時,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真正產生效果,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即使目前國際所有提出碳中和目標的國家均能實現承諾,全球溫升到本世紀末仍將比工業化前超過2.1攝氏度。」她解釋說,因此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的早期監測預警和評估,提高社會的氣候韌性仍是最現實和最緊迫的任務。

  氣象部門可以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發揮哪些作用?

  巢清塵表示,建立碳中和目標下能源氣候服務、生態氣候評估、大氣汙染氣候預測評估及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風險預警等業務體系,有效管理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變化引起的潛在風險,都要發揮氣象部門的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能源低碳轉型是重要方面。我國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然而,風能、太陽能的分布和開發受到季節、地理分布等自然條件影響,其間歇性和波動性會影響電網穩定性。

  她介紹,國家氣候中心針對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的時空互補性做了深入研究,初步提出了不同地區風電、光伏開發的最優配比地圖,即發電最穩定情況下風電和光伏的最優比例,這將為下一步我國能源轉型發揮積極作用。

  據了解,我國氣象部門已經建成系統和規範的地面、高空、空間三位一體的立體氣象觀測網絡。巢清塵表示,我國氣象觀測系統是全球氣象觀測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和氣候變化研究權威數據的來源。

  此外,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機理、監測、歸因、影響、風險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直接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規劃的制定實施。

  「下一步,氣象部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持續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加強溫室氣體綜合監測能力建設,逐步實現地面、高空、衛星觀測一體化的碳循環綜合監測評估,爭取對全球氣候變化進展盤點、碳達峰和碳中和評估發揮作用。」巢清塵說。

  她提出,氣象部門應儘快提升溫室氣體監測與評估能力,建設全國溫室氣體監測網和碳中和潛力監測評估體系,逐步構建全國和區域碳匯—源實時核算和預報體系,實現碳收支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儘快提升區域和城市碳匯潛力監測和評估能力,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撐。

  中國氣象局還將對氣候承載力脆弱區的氣候變化進一步監測、預測、評估,為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福祉提供更豐富、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我國需要加強氣候韌性社會建設
    ——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新華社記者高敬「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比我們預期的更為強烈和迅速。」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近日表示,當前全球已把氣候變化問題作為人類社會面對的重大挑戰,提高社會的氣候韌性是最現實和最緊迫的任務。
  • 細解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
    7月26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實地探究可破題神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界面,點擊彼時南方部分汛情嚴峻省份,相關災情和災害事件信息一目了然,盡在掌握之中。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研究員介紹說,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集重大災害事件監測、影響評估、災害風險預估等功能於一體,可時刻監視正在或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事件。從年初的西南乾旱,到今年6月以來的南方暴雨,再到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都被囊括在該系統的監測識別範疇內。目前,該系統支撐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益顯現。
  •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為祖國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副主任沈學順日前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天氣預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就是數值預報—最優化利用探空、衛星等探測數據和大氣運動的物理數學理論,在高性能計算機上求解大氣運動變化規律所遵循的數學物理方程,推演未來天氣的發展變化。
  • 2021年國家氣候中心招聘公告
    年1月掛牌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集氣候預測、氣候監測診斷、氣候影響評估、氣候變化為一體的科研業務相結合的國家級氣候科研業務中心,建成了一整套適用於中國和東亞氣候特點的短期氣候監測、預測、評價業務系統;建立了全球大氣環流模式、海洋環流模式、海-氣耦合模式、東亞區域氣候模式、高解析度太平洋-印度洋模式等動力氣候模式業務系統,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利用氣候預測模式發布氣候預測產品的國家之一
  • 戰略| 提振全球雄心,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在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發表了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自主貢獻的指標,並提出三點倡議。《巴黎協定》於2015年12月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旨在減少各國碳排放,遏制全球變暖,事關全人類未來。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為全球氣候應對作出表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後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 天津市氣候中心:
    為滿足天津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需求,市氣候中心創新服務方式、強化科技支撐,開展了以設施農業為重點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通過多年努力,市氣候中心研發了一整套成熟的「日光溫室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技術」,建立起覆蓋全市主要現代農業種植基地的小氣候實時監測網和市縣一體化的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實現了設施溫室作物生長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服務,與農業部門建立聯合服務機制,累計輻射服務面積達30萬畝,直通式為農服務相關技術向華北、東北的多個省、市、地、縣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近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表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會採取強有力的行動,積極推進節能減排。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
    12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位最高的科學基金項目,氣候系統預測基礎科學中心是首個落地江蘇省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該項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牽頭,聯合中山大學共同申請,經過通訊評議、網絡答辯、現場考察等多輪評審程序,正式獲批。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這五年,氣象部門立足科技型、基礎性公益部門定位,強化在氣候變化科研和適應工作上的傳統優勢,緊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城鎮化戰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國家核心戰略,通過發布氣候變化權威科學信息、強化極端事件應對、開展氣候變化評估、參與國際國內應對機制設計、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和科普,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為您詳解——01真的冷嗎?——你切身感覺到的寒冷,可以得到數據支持嗎?入冬以來冷空氣頻次不多,但兩次過程影響範圍較大、勢力較強今冬確實像大家感受到的那麼冷嗎?
  • 復旦大學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啟動
    復旦大學IRDR國際卓越中心揭牌  卓越中心揭牌,專家探討全球可持續發展,為提升中國乃至全球應對災害系統風險、構建韌性社會作貢獻  一是努力打造融合創新先行區,充分發揮復旦大學的學科綜合優勢,強化跨學科融合創新機制,使中心真正成為凸顯集群效應、注重專精攻關、具備一流水準的融合創新高地;二是全力推進一流人才蓄水池建設,以合作開放的態度,對標最高學術標準,加快匯聚全球一流科研力量,力爭成為全球應對自然和人類引發環境災害領域的中堅力量;三是著力構築國際合作大平臺,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作好服務,為「一帶一路」建設、南南合作提供支持
  • WMO南京區域培訓中心學員參觀大理國家氣候觀象臺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董保舉報導  5月7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鄭有飛、雷兆崇,雲南省氣候中心主任朱勇帶隊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南京區域培訓中心外國學員到雲南省大理市國家氣候觀象臺參觀學習。
  • 國家氣候中心:及時跟蹤後期拉尼娜事件發展
    原標題:國家氣候中心:及時跟蹤後期拉尼娜事件發展   中新網11月4日電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4日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預測會商結果,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來源:海外網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闡釋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主張,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展現了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定支持《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的一貫立場,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胸懷和責任擔當。
  • 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黨支部:為自貿港建設匯入氣象力量
    他們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扛起海南自貿港建設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責任!  他們,是來自海南省氣象服務中心的黨員同志。  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哪,氣象服務的「雷達」就轉向哪!  來自海南瓊海潭門的瓊瓊海漁05176號船長李奮有發言權。
  • 氣候賦能生態宜居高地建設川渝16地4產品成功申創國家級氣候品牌
    12月8日,2020年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發展大會在成都召開。12月8日在成都召開的2020年川渝生態氣候資源品牌發展大會傳出消息:截至2020年,川渝兩地共有16個縣和風景區成功申創「中國天然氧吧」、4個農產品獲評「中國氣候好產品」。近年來,氣象力量積極主動融入四川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 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形成「十四五」發展方案
    2020年12月29日,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專家評審會在京召開。此次會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部署要求,科學謀劃「十四五」期間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任務,切實提升國家氣候觀象臺地球氣候系統觀測、研究性業務和生態與氣候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國家氣候觀象臺在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多個氣候變化事件入選全球十大環境熱點
    「《巴黎協定》正式生效」位居首位,「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變化」也入選其中。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危機和嚴峻挑戰,也是國內外環境問題的焦點之一。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顯示,2016年成為自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紀錄。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 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確定這一主題,彰顯出世界氣象組織及其成員深刻認識到,氣候與水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在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