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加重,2020年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2021-01-09 國際能源網

英國公益團體基督教救濟會28日發布報告,列舉今年十大氣象災害事件,包括澳大利亞山火失控、大西洋颶風次數創紀錄。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無論亞洲洪水、非洲蝗災,還是歐洲和美洲的風暴,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2020年在繼續肆虐,」基督教救濟會氣候政策項目主管凱特·克拉默說。

例如,颶風、颱風等熱帶氣旋如今發生的概率更大,威力更強,持續時間更長,所攜帶降雨量和侵襲範圍都超過歷史平均水平。

2020年,大西洋出現30場獲得命名的颶風,打破紀錄,導致至少400人死亡、經濟損失410億美元,以至於世界氣象組織給颶風命名的26個拉丁字母全部用完,不得不起用希臘字母符號。報告認為,這意味著今後每年可能會發生更多颶風。

報告所列今年全球十大損失最重的氣象災害中,5場關聯亞洲不同尋常的雨季。中國、印度今夏遭遇大規模洪水,雨季降水連續第二年超過正常水平,符合學界關於氣候變化影響降水量的預測。

孟加拉國工程技術大學洪水和水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沙賈漢·蒙達爾說:「2020年洪災是孟加拉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年,全國超過四分之一地區被淹。」

不令人意外的是,窮國和富國所承受損失不成比例。報告援引英國某雜誌11月一篇文章說,同樣是極端天氣引發災害,在低收入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只有4%可以獲得保險理賠,而在高收入國家,60%投保。

「百年一遇」愈發常見

現有氣候變化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示,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極端天氣、氣象災害會越來越頻繁,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會增加。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高級講師薩拉·珀金斯-基爾派屈克說:「最終,氣候變化的影響會以極端天氣、而不是平均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澳大利亞甚至俄羅斯西伯利亞位於北極圈內的地區今年發生創紀錄山火。報告預測,隨著全球變暖加速,這類災害會更嚴重。

澳大利亞去年底到今年初發生規模空前的山火,燒毀20%的森林,燒死成百上千萬隻野生動物。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弗裡德裡克·奧託的研究,今後這類山火發生的概率還會增加至少30%。在歐洲,致命熱浪發生的概率比一個世紀前增加將近100倍。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彼得裡·塔拉斯說:「過去用『百年一遇』描述的熱浪和洪水等氣象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

相關焦點

  • 2020年氣候變化加重氣象災害
    英國公益團體基督教救濟會28日發布報告,列舉今年十大氣象災害事件,包括澳大利亞山火失控、大西洋颶風次數創紀錄。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廣東的氣候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防禦氣象災害已成為區域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各級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是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
  • 國家氣候中心公布2020年12-2021年5氣象災害分布地圖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近日,國家氣候中心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會。在綜合分析前期天氣氣候特徵以及未來大氣海洋等演變趨勢基礎上,對今冬明春氣候趨勢及主要氣象災害做出預測,主要結論如下: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降水南多北少,旱澇分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際差異大,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32毫米,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1.3倍;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氣象災害種類多,影響大。       而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氣候離差值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
  • 細解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
    7月26日,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實地探究可破題神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界面,點擊彼時南方部分汛情嚴峻省份,相關災情和災害事件信息一目了然,盡在掌握之中。  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研究員介紹說,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集重大災害事件監測、影響評估、災害風險預估等功能於一體,可時刻監視正在或將要發生的氣象災害事件。從年初的西南乾旱,到今年6月以來的南方暴雨,再到現如今我國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過程,都被囊括在該系統的監測識別範疇內。目前,該系統支撐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日益顯現。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氣候服務狀態報告》
    世界氣象組織(WMO)當日發布了主題為「從早期預警轉向早期行動」的《2020年氣候服務狀態報告》。報告指出,在過去50年裡,全球共發生1.1萬多起由天氣、氣候和水導致的災害,造成了200萬人死亡和3.6萬億美元經濟損失;雖然其間每一場災難的平均死亡人數下降了三分之一,但有記錄的災難數量增加了5倍,經濟損失增加了7倍。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近期以來,人類的運氣似乎不太好,除了新冠疫情的大幅蔓延,還有澳洲大火、非洲蝗災等一系列全球範圍的災害,而許多自然災害,比如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是分不開的。
  •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下篇)
    對產量的影響可能主要來自於極端氣候事件頻率的變化,而不是平均氣候狀況的變化。  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產量在總體上因全球變暖可能會減少5%~10%左右,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
  • 什麼是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化與地質時期氣候變遷不同,除地質上的證據外,主要靠歷史記載、樹木年輪、冰芯及湖泊沉積物的分析。    自然災害分為很多種,其中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氣象災害主要有:旱災、洪澇、高溫熱浪、沙塵暴、霜凍、冰雹、暴雨、雷雨、大風、雪災等。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草地是地球陸地表面僅次於森林的第二個綠色覆被層,約佔陸地面積的24%。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 ——東北糧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有哪些影響?未來糧食產區將面臨怎樣的氣象風險?這些問題是國家相關部門近些年來高度關注的問題。  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未來是否會受到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成為氣象部門農業氣象服務的重點課題、項目。
  • 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近30年,因熱量資源增加,我國南方雙季稻可種植北界北推近300公裡,冬小麥種植北界北移西擴20—200公裡。然而氣候變化也使小麥、玉米、大豆單產分別降低1.27%、1.73%和0.41%。同時,因水資源短缺,我國每年有1800—3200萬公頃耕地受乾旱影響,佔播種面積12%—22%,且受旱面積不斷增加。氣候變化還導致作物生育期提前,生育期縮短,病蟲害發生面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
  • [環保微講座]氣候變化對重汙染天氣產生哪些影響
    作者:任國玉(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中國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指出,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中東部冬半年平均重汙染天數顯著增加,尤其是華北地區因重汙染天氣導致能見度明顯下降。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8-2025年)》的...
    常州市氣象災害防禦規劃  前  言  常州市地處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同時氣象災害種類較多、出現頻率較高、影響範圍較廣。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各類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越來越重。每年颱風、暴雨、暴雪、大風、高溫、乾旱、雷暴、強對流、低溫冰凍、霧霾等氣象災害以及洪澇、城市積澇、農業病蟲害等次生衍生災害時有發生。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3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的130多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約0.85℃。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0℃,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四暖年。
  • 這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多種氣象災害……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通知,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2020-2022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研究員王國復說,藉由普查摸清「家底」,是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主要目的之一。通過對全國暴雨、乾旱、颱風、高溫、低溫、風雹、雪災、雷電八類主要氣象災害進行危險性調查與評估,可全面獲取主要氣象災害的致災因子信息、孕災環境信息和特定承災體致災閾值信息,客觀認識和評價全國及重點區域主要氣象災害的危險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