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氣候變化加重氣象災害

2021-01-11 人民網

  英國公益團體基督教救濟會28日發布報告,列舉今年十大氣象災害事件,包括澳大利亞山火失控、大西洋颶風次數創紀錄。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無論亞洲洪水、非洲蝗災,還是歐洲和美洲的風暴,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2020年在繼續肆虐,」基督教救濟會氣候政策項目主管凱特·克拉默說。

  例如,颶風、颱風等熱帶氣旋如今發生的概率更大,威力更強,持續時間更長,所攜帶降雨量和侵襲範圍都超過歷史平均水平。

  2020年,大西洋出現30場獲得命名的颶風,打破紀錄,導致至少400人死亡、經濟損失410億美元,以至於世界氣象組織給颶風命名的26個拉丁字母全部用完,不得不起用希臘字母符號。報告認為,這意味著今後每年可能會發生更多颶風。

  報告所列今年全球十大損失最重的氣象災害中,5場關聯亞洲不同尋常的雨季。中國、印度今夏遭遇大規模洪水,雨季降水連續第二年超過正常水平,符合學界關於氣候變化影響降水量的預測。

  孟加拉國工程技術大學洪水和水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沙賈漢·蒙達爾說:「2020年洪災是孟加拉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年,全國超過四分之一地區被淹。」

  不令人意外的是,窮國和富國所承受損失不成比例。報告援引英國《柳葉刀》雜誌11月一篇文章說,同樣是極端天氣引發災害,在低收入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只有4%可以獲得保險理賠,而在高收入國家,60%投保。

  「百年一遇」愈發常見

  現有氣候變化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示,如果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極端天氣、氣象災害會越來越頻繁,強度和持續時間都會增加。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高級講師薩拉·珀金斯-基爾派屈克說:「最終,氣候變化的影響會以極端天氣、而不是平均的變化讓人們感受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澳大利亞甚至俄羅斯西伯利亞位於北極圈內的地區今年發生創紀錄山火。報告預測,隨著全球變暖加速,這類災害會更嚴重。

  澳大利亞去年底到今年初發生規模空前的山火,燒毀20%的森林,燒死成百上千萬隻野生動物。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弗裡德裡克·奧託的研究,今後這類山火發生的概率還會增加至少30%。在歐洲,致命熱浪發生的概率比一個世紀前增加將近100倍。

  世界氣象組織總幹事彼得裡·塔拉斯說:「過去用『百年一遇』描述的熱浪和洪水等氣象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胡若愚)(新華社專特稿)

(責編:高歌、劉潔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影響加重,2020年氣象災害屢破紀錄
    英國公益團體基督教救濟會28日發布報告,列舉今年十大氣象災害事件,包括澳大利亞山火失控、大西洋颶風次數創紀錄。這些災害導致至少3500人死亡、超過1350萬人流離失所,可獲保險理賠的財產損失達1500億美元,未投保的損失則更多,顯示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正在加劇。
  • ...看清氣候變化在災害背後的「推手」作用,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
    文 / 十門2020-02-26 18:29:54來源:FX168 【未來一個月或出現新蝗群】多國遭遇的沙漠蝗蟲災害已持續數月,其規模在繼續擴大。分析人士認為,應對此次蝗災,一方面需要國際社會採取有力措施共同防控,同時還要看清氣候變化在災害背後的「推手」作用,採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刻不容緩。(新華國際)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災害增加、布局改變,糧食品質
    近期以來,人類的運氣似乎不太好,除了新冠疫情的大幅蔓延,還有澳洲大火、非洲蝗災等一系列全球範圍的災害,而許多自然災害,比如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是分不開的。
  • 國家氣候中心公布2020年12-2021年5氣象災害分布地圖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近日,國家氣候中心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會。在綜合分析前期天氣氣候特徵以及未來大氣海洋等演變趨勢基礎上,對今冬明春氣候趨勢及主要氣象災害做出預測,主要結論如下:
  • 2020年農業降水極端天氣預測!整體來看降水、積溫氣候變化較大
    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究人員表明,複雜的氣候模式中,厄爾尼諾現象在2020年捲土重來的概率達到了80%,這相比如今的中性預測概率高了20%。並且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之後,預估在2020年底達到頂峰,這樣又可能引發全球平均氣溫的一個大變化,並且科學報告指出,可能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主報告專門就全球氣候風險的概念認知、發生機理、影響範圍以及中國防範策略進行全面闡述;專題評價篇、國際篇、國內篇以及專論篇,分別就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氣候變化專題研究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附錄收錄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能源及碳排放數據,以及全球和中國氣候災害的相關統計數據,並增加了「一帶一路」區域氣候災害數據供讀者參考。
  • 韓國氣候災害管理機制評鑑
    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以來韓國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損失呈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韓國政府高度重視並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一、重視法規制度建設,不斷完善應對氣候災害的法律體系    法律建設與災害管理相融合。自然或人為災害頻繁發生,促使韓國製定了包括災害種類在內的多種災害應對法律。韓國在法律制度中把災害分為三個類別:社會災害、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
  • 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與應對策略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秦嶺氣候生態新特徵如何,如何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既要開發利用好秦嶺氣候資源,又要科學防範氣候生態風險和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及其影響廣義的大秦嶺,跨豫、陝、甘、青、川、渝、鄂,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4%,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國務院第570號令)、《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09-2020年)》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工作的有關要求,並與《廣東省防災減災「十二五」規劃》相銜接,特制定《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 我省2020年冬季氣候趨勢初步預測
    2020年冬季氣候趨勢初步預測 氣候丨預測 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省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除了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外,還會受到中高緯度環流形勢、北極海冰
  • 2020年氣候變化綠皮書在京發布
    ■ 新冠肺炎疫情未改變全球變暖趨勢■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11月27日,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氣候服務狀態報告》
    世界氣象組織(WMO)當日發布了主題為「從早期預警轉向早期行動」的《2020年氣候服務狀態報告》。報告指出,在過去50年裡,全球共發生1.1萬多起由天氣、氣候和水導致的災害,造成了200萬人死亡和3.6萬億美元經濟損失;雖然其間每一場災難的平均死亡人數下降了三分之一,但有記錄的災難數量增加了5倍,經濟損失增加了7倍。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此外,該研究還提出了冰凍圈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應對方案,為全球冰凍圈變化及應對提供了科學參考。大氣冰凍圈災害方面,歐亞大陸的霜凍和冰雹災害關注較多,而北美冬季寒潮關注更多。過去幾十年來,霜凍、冰雹隨著氣候變暖呈減少趨勢,但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會導致霜凍增加,而且目前植物的物候變化情況還不清楚。同時,已有氣候模式還無法預測冰雹概率、冰雹直徑大小和總量。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氣候系統模式模擬結果顯示,21世紀我國氣候還將持續變暖,尤以我國冬半年氣候和北方氣候變暖明顯。與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相比,到2020年我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將可能增暖1.5℃-2.1℃,2050年增暖2.3℃-3.3℃,2100年增暖3.9℃-6.0℃。相應地,2100年我國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10%-12%,而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將變得更大。
  • 2020年全球氣候能源10件大事
    除了新冠疫情的肆虐、種族矛盾再次升級和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還經歷了加州山火和有史以來最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節等氣候災害。在與氣候變化的對抗中,2020年是有史以來最關鍵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世界開始行動起來,修復幾個世紀以來對氣候的破壞。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關鍵詞: 氣候變化,地質災害,極端乾旱氣候,土體工程性質,蒸發-收縮-龜裂,氣候-土體相互作用1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報告指出,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各種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都呈顯著加劇趨勢,如強降雨、長時間乾旱、多年一遇的低溫寒潮或高溫熱浪等
  • 2020年氣候變化綠皮書在京發布!
    第12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行動力》(簡稱《綠皮書》)在京發布。《綠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融合的視角,見證記錄國際氣候變化進程,緊扣中國綠色低碳發展成效,分析氣候變化領域前沿問題。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中國網4月29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於2019年9月25日在摩納哥正式發布。二、氣候變暖對我國沿海地區的影響氣候變暖也正在加劇我國沿海地區面臨的全球變化綜合風險。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功,大量的人口、經濟產業和社會財富快速聚集於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因此遭受海平面上升和(超)強颱風等氣候致災事件的災害損失程度趨於增大。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1.38攝氏度,升溫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1961年以來,我國高溫熱浪事件增多明顯,本世紀以來更為突出,平均每年高溫面積佔全國27.4%,超過常年兩倍。我國年降水日數減少,但暴雨日數增加10%,極易造成城市內澇和山洪地質災害的短歷時暴雨增多增強。區域性和階段性乾旱加劇,1997年以來,東北、華北和西南平均每年中等以上乾旱日數,比之前分別增加24%、15%和34%。
  • 地球氣候變了!2020年大洪水將爆發,專家:一團糟
    2020年是最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裡,人類切身感受到了地球環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地球上頻繁出現的災難性事件讓人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澳大利亞的森林火災、巴基斯坦等國出現的蝗災等極端現象,都讓我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