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國新一代高能物理學家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芒果TV

為使祖國實現下一個研究突破,一批正在成長的科學家整裝待發,其中包括曹俊和溫良劍。曹俊自2003年起從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研究,現任大亞灣國際合作組聯合發言人,曾獲2013年亞太物理學會楊振寧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溫良劍,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的粒子與場委員會(C11)青年科學家獎,這也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中國大陸的粒子物理學家。《閃耀的平凡》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點芒果TV全網獨播!@微博紀錄片

相關焦點

  • 專訪五位美國物理學家:中國將成為國際高能物理重要力量
    專訪五位美國物理學家:中國將成為國際高能物理重要力量
  • 著名加速器高能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原標題:方守賢院士逝世 光明日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守賢同志
  • 中國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的光榮和夢想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屈婷、全曉書、喻菲)這是中國空間科學的「光榮時刻」: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被穩穩放置在太空,將展開對銀河系的巡天掃描,去探究最前沿、熱門的宇宙之謎:黑洞、脈衝星、伽馬暴……  這也是一群高能天體物理學家夢想成真的時刻:作為中國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最貴、最重、科學儀器最多的衛星,HXMT將改變空間高能天文研究長期依賴國外衛星觀測數據的狀況
  • 「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9月5日,北京譜儀物理30周年專題研討會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曾經的力推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和北京譜儀國際合作組發來賀信:「北京譜儀在τ物理、粲物理、強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使中國在世界高能物理領域佔有了一席之地。
  • 科學網—「中國高能物理,從來不曾容易過」
    第一代北京譜儀
  • 中科院高能所成功研發中國首支P波段大功率連續波速調管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該所備受關注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項目研發出650兆赫茲(MHz)速調管樣管,近日已完成脈衝功率800千瓦(kW)和連續波功率400千瓦測試。
  • 陳和生院士:從高能物理發展看中國科技這十年
    我是從事高能物理研究的,高能物理研究必須依靠大科學裝置。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和正確的發展戰略,大科學裝置是無法順利建成和運行的。因此,在這方面我感受頗深。回顧高能物理領域發展的歷程,也能從一個側面了解我國科學技術十年來走過的道路。 2000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並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提交的《我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發展目標》,確定了中國高能物理和先進加速器的發展戰略。
  • 張文裕:名垂科學史的中國實驗物理學家
    撰文 | 鄭志鵬、蒙巍張文裕(1910年-1992年)今年1月9日是張文裕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特寫此文懷念這位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中國高能實驗物理的創始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而後粒子物理學家發現μ子與電子性質極其相似,都歸為輕子類 (以後發現的τ粒子也屬此類) 。由於μ子比電子重207倍,因而其軌道只有電子軌道的207分之一,更接近原子核,因此用μ子作探針究核結構,成為更準確的手段。以此為契機,開闢了一個稱之為μ子物理的新領域。毫無疑問,張文裕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 銀河系中發現新的高能伽馬射線源
    Credit:HAWC 合作組織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九種新的高能光子源,其中包括一些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能量最高的伽馬射線。這些伽馬射線源似乎都起源於被稱為脈衝星(pulsars)的自旋中子星附近,通過研究這些伽馬射線源,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理解被稱為宇宙射線的神秘高能粒子的起源。
  • 發表上千篇論文,3次與諾獎擦肩:高能物理學家吳秀蘭的高能人生
    原標題:發表上千篇論文,3次與諾獎擦肩:高能物理學家吳秀蘭的高能人生 本文轉自科研圈 1963 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因為描述了原子核的分層殼狀結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再沒有女性獲此殊榮。
  • 本文,高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原理研究所」(ID:newprincipia)高能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小」且「高能」前者意味著量子力學非常重要後者意味著狹義相對論非常重要1900年普朗克物理學家還不是很清楚但其他粒子的質量與瀰漫在宇宙中的希格斯場息息相關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粒子與希格斯場作用的強度決定了它們質量的大小夸克和W、Z玻色子都是通過與希格斯場作用而獲得的而與希格斯場相關的粒子正是希格斯玻色子除了希格斯玻色子外
  • 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評「量子波動速讀」:公眾科學素養有待提高
    會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接受了紅星新聞等媒體的採訪。目前,王貽芳專注於高能物理(又稱為粒子物理)領域,他帶領團隊測出「幽靈粒子」中微子的震蕩模式,被譽為「中國本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對於近期被曝光的騙局「量子波動速讀」,王貽芳對紅星新聞記者評價稱,「公眾的科學素養有待提高。」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當何祚庥提問建造更高能量的加速器有什麼意義時,他說:「加速器能量高是否有更好的結果,我的看法比較悲觀,可能沒有什麼新結果。不過這種看法在美國不便說,因為『群眾關係』不好。如果弄了這麼多人這麼多錢,而得到的東西不多,投票時說不過去。」楊振寧為什麼會「比較悲觀」呢?因為在他看來,「今天高能物理面臨的問題是觀念突破的問題而不是準確的問題。」
  • 丘成桐:物理與數學的碰撞融合|高能論壇
    丘成桐教授為「高能論壇」作報告: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歷史和守恆量(2020 年 10 月 12 日) 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再一次頒給廣義相對論相關的研究。自 1905 年狹義相對論問世之後,愛因斯坦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將引力成功地融合到他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之中。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物理學家
    今天小編帶你認識一下,在近代歷史來十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們吧~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1985),首屆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4)獎項。
  • 作家葉梅做客上海交大 展現文學與高能物理的精彩「對撞」
    2020年6月,一本全景式展示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造始末的、反映科技強國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粲然》面世,展現了文學與高能物理的精彩「對撞」,該作品的作者即是葉梅。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建造大型對撞機正當其時
    9月4日,《知識分子》刊發了楊振寧先生的文章《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作為正在高能物理一線從事實驗工作的科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我不能同意他的觀點。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型加速器是無底洞。這裡涉及三個問題,一個是SSC為什麼失敗?第二是中國的大型加速器需要多少錢?第三是這個估計可靠嗎,是不是又是一個無底洞?
  • 【科技日報】謝家麟:為高能物理「加速」
    實際上它們的研究結果直接奠定了人類今天的文明、文化和高生活質量的基礎,而作為高能物理、核物理基礎研究的手段,加速器是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能物理及加速器的發展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1972年,由著名物理學家張文裕牽頭,謝家麟等18位科學家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建議建造一臺高能加速器,開展高能物理實驗研究。當時身患重病的周總理批示: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
  • 中國要不要建設下一代高能對撞機
    今年5月9日,《財新周刊》在題為《巨型對撞機之爭》的報導中稱,丘成桐希望能通過對撞機發現「超對稱粒子」,驗證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丘成桐在新書《從萬裡長城到巨型對撞機》中則強調,這個項目有提升國內外所有科學水平的潛力,「水漲船高」。 那麼為什麼這次將由中國牽頭該項目呢?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截圖5日,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稱,中國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是中國研究生產清潔能源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