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高能!

2020-08-26 廣東共青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原理研究所」(ID:newprincipia)

空間、時間、物質

......

宇宙萬物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

宇宙誕生之後

幾乎是在剎那之間

空間中的能量就會轉換成

構築萬物的最基本單元

夸克和輕子

當然,此時的宇宙也充滿了輻射

在最初的時刻

宇宙處於難以想像的高溫和高能狀態

但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

夸克和輕子最終會結合成越來越複雜的結構

原子核、原子、分子

恆星、行星、星系、星系團

逐漸登上空間舞臺

......

大約45億年前

我們腳的下星球在混亂中誕生了

又過了幾億年

生命悄然地在地球上孕育

在30幾億年的演化進程中

生命從最初的單細胞

逐漸演化出了今天數以萬億計的物種

其中包括人類

人類在統治這個星球後

開始發明、創造

甚至思考宇宙的本源

2000多年前

古希臘先哲開始思考

構成萬物的最基礎單元究竟是什麼?

是水、氣、土、火?

是以太?

還是原子?

直到上個世紀

物理學家在發明了「超級放大鏡」後

才揭開了關於物質的層層迷霧

原來

我們所熟悉的

細胞、高山、彗星

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物體

實際上都由夸克和輕子組成的

夸克和輕子

也被稱為基本粒子

意味著不可再分割

是什麼力將夸克結合在一起?

什麼是輕子?

基本粒子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存在比已知基本粒子更基本的粒子嗎?

......

研究基本粒子

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最小和最大的尺度下運作的學科

被稱為高能物理學或粒子物理學

高能物理學的研究對象

「小」且「高能」

前者意味著量子力學非常重要

後者意味著狹義相對論非常重要

1900年

普朗克為了解釋黑體輻射的問題

大膽假設

能量並非連續的

而是只能以一份一份的「量子」形式

被吸收或發射

從而敲響了量子世界的大門

根據量子力學

粒子的行為並不總是像粒子

有時也像波

電子或其他物質粒子的波長

由德布羅意公式給出

舉個例子

一個以10⁶m/s運動的電子

其德波羅意波長約為10⁻¹⁰米

這大約是一個原子的大小

1905年

愛因斯坦提出了重寫時空觀的狹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最著名的質能關係

也源自於狹義相對論

20世紀20年代末

狄拉克在描述高速運動的電子的行為時

將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

寫下了相對論性的波動方程

狄拉克方程

該方程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

比如夸克和電子都有其反物質版本

它們質量相同但電荷相反

量子場論

是與狹義相對論相容的量子理論框架

在量子場論中

每種粒子都有與其對應的場

如電子場、膠子場、希格斯場等

這些場瀰漫在宇宙中

激發特定的場就會產生相應的粒子

例如激發電磁場

就會產生光子

當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較弱時

量子場論可以通過費曼圖來簡化計算

簡單的線條、波浪線和頂點

「幾乎革新了理論物理學的方方面面」

但當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很強時

就需要發展新的工具和技術

這對理解夸克被禁閉在質子中等現象非常必要

描述光和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

被稱為量子電動力學

描述夸克和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

則被稱為量子色動力學

量子場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

無論是研究電子在固體中如何相互配合

還是探索黑洞附近的彎曲時空

都需要應用量子場論

上個世紀70年代

物理學家基於量子場論

建立了粒子物理學的

標準模型

如果用一張圖表總結標準模型

看起來會非常簡潔:

但需要記住的是

簡潔的背後實際上是大量複雜的數學

比如描述物質如何參與弱相互作用

和電磁相互作用的

拉格朗日量

看起來是這樣的

標準模型的那張圖表中

顯示了已知的所有基本粒子

這些粒子可以分為兩大類

費米子和玻色子

夸克和輕子都屬於費米子

夸克有六種「味」

就好比冰淇淋有不同的口味一樣

夸克有上、下、奇、粲、底和頂

除了擁有電荷的性質

夸克還擁有色荷:紅、綠、藍

這當然與生活中的顏色無關

而是它們的一種量子性質

1964年

蓋爾曼茨威格寫下了「食譜」

混合搭配三種不同「顏色」的夸克

可以構成無色的重子(比如質子)

夸克和反夸克則可以結合成介子

理論上

夸克和反夸克還可以組成四夸克態

甚至是五夸克態

近年來的實驗似乎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同樣地

輕子也有六種味

電子是我們最熟悉的輕子

此外還有與電子性質完全一樣

但質量更大的μ子和τ子

電子、μ子和τ子

都有對應的中微子

中微子非常神秘

它們幾乎不與物質相互作用

因此很難捕捉到它們

太陽、超新星、地球上的粒子衰變

都是中微子的製造廠

在中微子的傳播過程中

中微子還會相互轉變身份

這一神奇的特性意味著它們是有質量

但標準模型曾告訴我們它們跟光子一樣

沒有質量

所以研究中微子或許會帶領我們

找到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物理

中微子的質量從何而來?

物理學家還不是很清楚

但其他粒子的質量與瀰漫在宇宙中的

希格斯場息息相關

20世紀60年代

物理學家發現

粒子與希格斯場作用的強度

決定了它們質量的大小

夸克和W、Z玻色子

都是通過與希格斯場作用而獲得的

而與希格斯場相關的粒子正是希格斯玻色子

除了希格斯玻色子外

標準模型中還有一類玻色子叫「規範玻色子」

它們是載力粒子

物質之間的「交流」就是由規範玻色子傳遞的

電子和質子彼此間感受到的電磁力

是由光子傳遞的

夸克之所以能夠結合在一起

是因為傳遞強核力的膠子將它們

緊緊地束縛住

而支配粒子發生衰變的弱相互作用

則是由W和Z玻色子傳遞的

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

在不同的尺度下支配著萬物的運作

1967年

溫伯格發表了一篇標誌性的論文

《輕子模型》

這是標準模型的核心之一

在只有兩頁半紙的論文中

溫伯格統一了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他的理論表明

這兩種力只是「電弱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

就好比電磁相互作用是電和磁的兩面

基本粒子非常之小

無論物理學家如何眯著眼睛

都無法用顯微鏡看到夸克

那物理學家究竟是如何「看」到它們的?

答案是粒子加速器!

肉眼之所以能看到物體

是因為可見光在物體表面反射

但顯然肉眼無法看到粒子

這是因為粒子的波長

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

粒子的波長與能量成反比

這意味著

要研究放大10億倍的細節

就需要將粒子的能量提高10億倍

這是加速器用於研究亞原子世界的基本原理

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

物理學家所觸及到的能量約為100keV

eV是能量單位

1eV = 1.602176634×10⁻¹⁹J

隨著技術的進步

加速粒子的能量越來越高

能夠探索的尺度也越來越小

物理學家想要建造更大的加速器

就是為了在更高的能量探索粒子世界

希望能夠有全新的發現

加速器有許多不同的類型

比如同步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直線加速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是大型強子對撞機

位於法國和瑞士的邊界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

兩束質子會不斷的加速

在被探測器包圍的地方進行對撞

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告訴我們

能量越高

就越有可能創造出

不穩定的大質量粒子

探測器的不同部件

會追蹤不同的粒子

在標準模型建立之後

加速器的高速發展陸續發現了預言的粒子

比如電弱理論預言的W和Z粒子

到了2012年

標準模型的最後一個未被發現的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

終於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被找到

但這是否意味著粒子物理學已經走到盡頭?

剩下的工作就是對理論的修修補補?

答案是否定的!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是結束

也是新的開始

雖然標準模型經歷所有最嚴格的檢驗

但仍然有許多問題是它無法回答的

例如

遍布宇宙中的暗物質是什麼?

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又是什麼?

為什麼引力比其他三種基本力要弱?

為什麼宇宙主要是由物質構成的?

空間真的只有三個維度嗎?

......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理論學家已經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模型

也預言了許多新的粒子

物理學家曾經對超對稱理論寄予厚望

該理論假設

所有的費米子都有一個玻色子的超對稱夥伴

所有的玻色子也都有費米子的超對稱夥伴

如果能找到超對稱粒子

暗物質的問題似乎就迎刃而解

更令人驚喜的是

當考慮到超對稱的時候

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

能夠在更高的能量下統一成「大統一力」

一些粒子物理學家曾預期

在大約100GeV和1TeV能量區間

能夠找到最輕的超對稱粒子

但事與願違

大型強子對撞機

至今沒有發現任何超對稱粒子的蹤跡

儘管實驗學家沒有獲得根本性的突破

但卻不能停止理論學家的步伐

物理學家的終極目標是

找到一個「萬有理論」

將四種基本力統一到一個框架中

換句話說

物理學家希望找到一個能夠

統一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理論

弦論是迄今為止最有潛力的萬有理論

它假設已知所有的基本力

都是由振動的弦組成

2020年度的狄拉克獎

授予了三位弦論物理學家

但弦論面臨著一些嚴峻的問題

比如無法被實驗直接驗證

幾十年過去了

物理學還未迎來革命性的新突破

新物理是否隱藏在下一代

更大、更強、更高能的對撞機中

這是許多高能物理學家努力奮鬥的方向

參考來源:

https://www.asc.ohio-state.edu/mathur.16/quantummechanics27-11-17/qm1.2/qm1.2.html

https://www.nature.com/news/polopoly_fs/1.17081!/menu/main/topColumns/topLeftColumn/pdf/519142a.pdf

http://cms.web.cern.ch/content/size-things

https://phy.duke.edu/research/research-areas/high-energy-physics

https://www.physics.upenn.edu/research/high-energy-physics

https://neutrinos.fnal.gov/whats-a-neutrino/

http://www.thomasgmccarthy.com/an-introduction-to-collider-physics-i

https://www.symmetrymagazine.org/article/october-2013/why-particle-physics-matters

圖片素材來源:CERN/Wikimedia Commons/Quanta Magazine/Thomas Gutierrez

撰文:二宗主;校對:竹琴(中科院高能所);圖片設計:嶽嶽

來源:新原理研究所

編輯:小米

關注「廣東共青團」B站、抖音、微博

相關焦點

  • 本文,高能!
    撰文:二宗主;校對:竹琴(中科院高能所);圖片設計:嶽嶽來源:新原理研究所編輯:小米▲關注「廣東共青團」B站、抖音、微博
  • 高能聚合油是環保燃料嗎?
    高能聚合油是一種清潔環保無醇燃料,高能聚合油熱熱值7000-14000大卡,當然也有低熱值的,熱值不同產品的成本不同,綜合成本2元/公斤,產品無毒無味,成品油不具有揮發性,凝固點低(-60攝氏度)那麼高能聚合油是環保燃料,到底有多環保,經過相關數據測試,經過安監測試,該產品不屬於危化品,燃燒時無煙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高能輸運線磁鐵...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高能輸運線磁鐵加工製造項目(第一包)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 高能物理的絕唱
    本文是網上轉載的。轉載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方便自己發朋友圈。
  • 精選好文|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科學數據處理平臺規劃與設計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0日齊法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博士,研究員,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計算與網絡通訊系統負責人。研究方向為高性能網絡、科學數據處理等。本文中負責整體架構規劃與設計。E-mail: qfz@ihep.ac.cn黃秋蘭,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中心,博士,副研究員,負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計算系統。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計算技術。本文中負責科學數據分析系統設計。
  • 高能中微子來自超大質量黑洞?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中微子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粒子,它們的質量很小,沒有電荷,而且很少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同時它們也非常普遍,幾乎每時每刻都有大約1000億個中微子會在你身體的每平方釐米中流動。科學家認為中微子是由大爆炸產生的,但是具體來源尚未可知。
  • 【高能雷射】德國開發高能中紅外雷射器
    [據化合物半導體網站2018年8月28日報導] 兩個德國團隊正在聯邦教育與研究部支持研發的HECMIR項目中匯集其在雷射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Mittlerer-Infrarot-LaserfürdieHochenergie-Klasse——高能中紅外雷射器
  • 來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如何揭秘宇宙起源?
    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水切倫科夫探測器列陣負責人陳明君,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陣列負責人張壽山,清華大學副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核電子學、自動控制、嵌入式系統和數據採集,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時鐘系統負責人龔光華。他們分別從自己的工作領域,為觀眾分享了高能粒子方面的知識。
  • 學校領導會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
    學校領導會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貽芳院士 2020-09-2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文學家追蹤到神秘高能中微子的來源,指向超大質量黑洞
    天文學家追蹤到神秘高能中微子的來源,指向超大質量黑洞  Emma Chou • 2020-05-18 15:35:59 來源:前瞻網 E4245G0
  • 高能環境:整合子公司
    高能環境:整合子公司 時間:2020年08月31日 17:51:05&nbsp中財網 原標題:高能環境:關於整合子公司的公告證券代碼:603588 證券簡稱:高能環境 公告編號:2020-129 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整合子公司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
  • 前方「高能」——「捕捉」宇宙最強伽馬射線!
    然而該衛星對核試驗的監視並沒有什麼收穫,卻發現了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伽瑪粒子流,並從這時開始,引出了至今半個多世紀最活躍的宇宙學課題之一:伽瑪暴宇宙學。伽瑪暴從發現和公開至今,其來源、產生機制和背後揭示的高能物理規律,引發了持續熱烈的討論。
  • 全文高能!
    △我是你的當代優質海上生活說明書 ⇌Panda號帆船潛水酒店以下持續高能預警為了保護您的財產安全建議將手機放置到桌面上觀看本文如手機摔壞拒不負責哥布林鯊又稱歐氏劍吻鯊、歐氏尖吻鯊(Goblin Shark,又譯加布林鯊,加布林是西方民間傳說中一種相貌醜陋、喜歡惡作劇的妖怪),出沒於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於200
  • 把湍流理論引入黑洞高能物理學
    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開發出一個模型,揭示了黑洞和中子星磁場發生的電磁湍流,如何使電子有如乘坐宇宙過山車一般,產生驚人的高能輻射。 以前,我們一直無法解釋黑洞視界外的高能輝光。 毫無爭議的是,至少其中一些亮度來自於氣體和塵埃盤螺旋落入黑洞時,粒子劇烈碰撞發出的射線。
  • 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個面子 郭曉明
    如今科學家應用的是其它物理知識開發技術進行高能物理實驗,而高能物理的標準理論和大統一理論並沒有增加人類的技術能力。如今為了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為了開發可控核聚變技術,基本用不著夸克理論。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研發,用的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質能守恆公式,和原子核的重量的實驗數據。高能物理理論對核電技術、對可控核聚變、對核潛艇和核武器都基本沒有幫助。人們不禁要問,物理學界是否應該反思這個學科的走向?
  • 我國高能加速器事業開拓者方守賢院士逝世 享年87歲
    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官方網站1月19日消息,我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共產黨黨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原主任,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前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方守賢先生因病於2020年1月19日9時31分在北京逝世
  • 讓高能物理迸發無限能量
    (以下簡稱高能物理所)裡,有一臺被寫進教科書的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30年前,這臺對撞機竣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臺高能加速器。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的第一站就來到高能物理所,了解研究所的發展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運行情況。「自那之後,我們的士氣更足了,勇氣也更足了。」高能物理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說。
  • 高能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說,國際合作是高能物理研究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高能物理所在以下方面通過國際合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粒子物理又稱高能物理,是研究物質的最小組元構成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最前沿學科,並在宇宙起源和進化、天體物理的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電源系統(第五包...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電源系統(第五包)小功率磁鐵電源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 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本文發布於2018年7月1日原標題:楊振寧堅持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歷史原因 | 科學春秋編者按:中國是否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自2012年項目發起,爭議從未平息。基於與中國科學界深入交流基礎上而對中國科學界的深刻了解,正是楊振寧堅決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極為重要的原因。楊振寧對高能物理的總體判斷及其物理思想楊振寧作為高能物理領域的翹楚,不可能看不到發展高能的重要性,事實上,他對高能物理的價值有著獨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