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共振磁擾動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4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所EAST大科學工程團隊研究員孫有文課題組的博士何開洋在共振磁擾動(RMP)下高能離子損失模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自主開發全軌道模擬程序結果以Full-orbit simulation of fast ion loss under resonant magnetic perturbations in the EAST tokamak為題,發表在Nuclear Fusion上。該結果是繼近期發表的Roles of primary and sideband resonances in the confinement of energetic passing ions under resonant magnetic perturbations和Resonant effects on the loss of energetic trapped ions induced by low-n resonant magnetic perturbations兩篇成果後的又一新進展。

託卡馬克中高能離子的充分約束,對現今裝置運行和未來聚變堆成功具有重要意義。RMP作為邊界局域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廣泛使用,但其三維效應可能會威脅高能離子的約束。因此,近年來,學界廣泛關注RMP對高能離子約束的影響。合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利用數值模擬方式,研究RMP下高能離子損失,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基於對損失粒子的相空間分析,模擬結果揭示了共振機制在俘獲離子損失中的關鍵作用(圖1),以及該機制對RMP譜型的依賴性。研究結果顯示了線性共振在n=2 RMP下的作用,表明了非線性共振在n=1 RMP中的作用,揭示了不同三維場條件下高能粒子的共振損失機理。

基於對粒子相空間漂移島結構的細緻分析,研究首次系統性揭示了邊帶共振效應在RMP下通行離子約束中的主導作用(圖2)。該結論否定了以往磁拓撲主導通行離子約束的直觀理解,明確指出RMP譜型中非共振分量的重要作用,對預測高比壓放電中高能通行離子約束具有重要意義。

為獲取更真實的模擬結果及滿足未來實驗分析的需求,科研人員自主開發出基於全軌道的Monte-Carlo程序SOFT。該程序通過在託卡馬克磁場中求解粒子真實軌道,能夠更真實地還原高能離子的行為(圖3)。目前,程序已應用於RMP下NBI離子損失特性及其物理機制的分析中。

上述研究成果對RMP下快離子損失份額評估、物理機制理解和將來損失優化方案設計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1、2、3

圖1.損失俘獲離子的相空間分布(g)以及不同能段的共振條件((a)-(f))

圖2.邊帶共振效應在漂移島形成中的主導性作用(陰影對應的區間)

圖3.EAST上高能離子軌道示例

【來源: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2 星期三
    科研進展1、營養與健康所等建立MAnorm2計算模型3、深圳先進院創建一種串聯分子螢光互補方法4、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5、空天院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6、工程熱物理所在水泥窯爐低氮脫硝技術研發中獲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提升有序Double Half-Heusler熱電性能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提升有序Double Half-Heusler熱電性能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6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勝課題組在提升有序Double Half-Heusler(DHH)熱電性能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為後續實驗提供新的研究體系,也為提升半休氏勒合金(Half-Heusler,HH)的熱電性能提供新思路。
  •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超高壓下氫氘混合物新相變行為研究中獲進展 2020-06-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與北京高壓科學中心、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高壓技術研究了高壓下氫氘混合物的物性,在氫氘混合物中發現了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忠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細胞及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以下簡稱ROS)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並首次觀測到了新鮮傷口處釋放的羥基自由基。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科研人員參加美國等離子體輸運Task Force...
    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科研人員參加美國等離子體輸運Task Force研討會 2016-04-06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氟甲烷分子離子解離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
  •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9-12-2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隨後,伍志鯤小組開展了機理和應用(包括在離子識別、合成等方面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在前期,田書博等人的工作表明「反伽伐尼還原」依賴於前軀體種類和劑量。在這一工作啟發下,莊勝利等人利用表界面的高反應活性,建立了「兩相反伽伐尼反應」法,合成了單相法不能合成的Au47Cd2團簇 (圖1a,b),為原子精準的合金納米糰簇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 聚變堆材料中氫、氦及嬗變原子微觀行為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星上定標光譜儀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星上定標光譜儀在軌絕對輻射定標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基於電子順磁共振方法的跨膜轉運蛋白三維結構解析研究獲進展 2016-02-2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的全長三維結構,並通過EPR動態特性、順磁增強分子易趨性分析、距離測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YgaP蛋白跨膜轉運酶催化產物硫氰根離子(SCN-)的分子機制。
  • 合肥研究院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振洋團隊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提升。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  針對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利用透明導電材料具有高的光學透過率和優異導電導熱性能,將二氧化釩納米顆粒與ITO透明導電材料進行複合,利用外加電場下ITO產生的焦耳熱誘導二氧化釩相變,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調控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熱電材料物理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勝課題組在理論計算和解釋新型熱電材料(Pyrite型ZnSe2)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然而,其中的物理機理並未得到詳細的分析研究。利用更精確的理論計算方法驗證該材料的良好熱電性能並解釋其中的物理機制,可以幫助拓展熱電材料的種類並豐富現有的熱電理論。研究中,張永勝研究員課題組通過求解聲子和電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的方法詳細計算Pyrite型ZnSe2的熱學和電學輸運性質,並得到其在不同溫度和載流子濃度下的熱電性能。
  • 中國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我科學家在磁泡斯格明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科技日報合肥10月27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磁性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利用洛倫茲透射電子顯微鏡研究了Kagome晶體Fe3Sn2中的磁結構,澄清了該類材料中的複雜多拓撲態的起源,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
  •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金屬團簇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1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然而,金屬納米糰簇的研究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如精準合成、結構解析等)。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進行了不懈努力。繼揭示金納米糰簇中存在像有機分子一樣的「同分異構」現象(Nature Comm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