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發展。然而人類至今仍然無法準確預報和理解地震,目前國際上常用地震儀和地表強震儀估計地震震級和破裂,但這些傳統儀器受解析度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場實時觀測,因此無法準確估計地震前兆和孕育詳細過程及其釋放傳播特徵。地震和海嘯等引起大氣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從而引發大氣擾動,大氣觀測或可給地震監測提供一種新的手段。

  大氣延遲是天文觀測技術的主要誤差源,因此反過來通過天體測量數據可以精確估計大氣延遲。」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說,目前我們常用的天文觀測數據包括全球衛導航系統(GNSS)和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觀測等,藉由它們可獲得中性大氣延遲和電離層電子總含量(TEC),可以用來監測和研究地震大氣擾動特徵。」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他們的模擬結果給出了地震電離層擾動特性,即產生的聲波重力波靠近震中,而表面瑞利波和海嘯在大氣/電離層中分別產生聲波和重力波。這些由固體地球/海洋和大氣耦合產生的波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引起了電離層等離子擾動。目前該工作已發表於國際地球科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Jin et al., Earth-Sci. Rev., 2015)。

  「實際上,此前我們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日本地震為例,利用密集的GNSS觀測獲得了前震、同震和餘震電離層擾動特徵和傳播模式與演化。」金雙根介紹道,「2011年日本地震電離層擾動高達4個以上TECU,擾動周期約為10-20分鐘,餘震地震電離層擾動逐漸減弱,傳播到離震中400-600公裡西北方向,TEC擾動存在明顯的方向變化,主要是由海嘯引起的海平面變化導致的。」目前該成果發表於國際地球物理學期刊(Jin et al., J. Geophys. Res., 2014)

  但是,由於真正前震、同震和餘震電離層擾動信號很難分離,特別是震前大氣異常仍存爭議,以及大氣和地震耦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為此,我倡議國際同行利用大氣探測手段,進一步研究和認識地震破裂前後細節和產生機理,發展GNSS大氣地震學,共同解決地震監測和預測難題,為人類防災減災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金雙根表示。

  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直接影響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發展。然而人類至今仍然無法準確預報和理解地震,目前國際上常用地震儀和地表強震儀估計地震震級和破裂,但這些傳統儀器受解析度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場實時觀測,因此無法準確估計地震前兆和孕育詳細過程及其釋放傳播特徵。地震和海嘯等引起大氣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從而引發大氣擾動,大氣觀測或可給地震監測提供一種新的手段。
  「大氣延遲是天文觀測技術的主要誤差源,因此反過來通過天體測量數據可以精確估計大氣延遲。」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說,「目前我們常用的天文觀測數據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和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觀測等,藉由它們可獲得中性大氣延遲和電離層電子總含量(TEC),可以用來監測和研究地震大氣擾動特徵。」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他們的模擬結果給出了地震電離層擾動特性,即產生的聲波重力波靠近震中,而表面瑞利波和海嘯在大氣/電離層中分別產生聲波和重力波。這些由固體地球/海洋和大氣耦合產生的波向周邊和上空傳播,引起了電離層等離子擾動。目前該工作已發表於國際地球科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Jin et al., Earth-Sci. Rev., 2015)。
  「實際上,此前我們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日本地震為例,利用密集的GNSS觀測獲得了前震、同震和餘震電離層擾動特徵和傳播模式與演化。」金雙根介紹道,「如2011年日本地震電離層擾動高達4個以上TECU,擾動周期約為10-20分鐘,餘震地震電離層擾動逐漸減弱,傳播到離震中400-600公裡西北方向,TEC擾動存在明顯的方向變化,主要是由海嘯引起的海平面變化導致的。」目前該成果發表於國際地球物理學期刊(Jin et al., J. Geophys. Res., 2014)。
  但是,由於真正前震、同震和餘震電離層擾動信號很難分離,特別是震前大氣異常仍存爭議,以及大氣和地震耦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為此,我倡議國際同行利用大氣探測手段,進一步研究和認識地震破裂前後細節和產生機理,發展GNSS大氣地震學,共同解決地震監測和預測難題,為人類防災減災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金雙根表示。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承上啟下的電離層 在距地球60公裡至2000公裡之間的地方,大氣被部分電離形成電離層。電離層既受太陽風、磁暴的影響,又與下面的大氣層直接聯繫,地面附近的多種擾動可以上傳到電離層並和電離成分相互作用。 「電離層是地球上層大氣被太陽短波(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所電離產生。
  • 上海天文臺在地球自轉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EOP被認為是除地震學之外,另一種研究地球深內部物理學的重要手段,是天文學為研究地球內部而特製的「望遠鏡」,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測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地球自轉變化課題組、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EOP參數之日長變化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日長變化中存在顯著的約8.6年周期的振幅增強信號,並首次發現該振蕩的極值時刻與地磁場快速變化的發生存在密切的對應關係
  • 追蹤大氣電離層電子變化 俄研究出預測地震新法
    ,地震前震中上空大氣電離層電子濃度發生著急劇改變,因此,跟蹤大氣電離層電子濃度的變化可預測地震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前震中上空不同的電離層中電子的成分發生著急劇改變。
  • 測天繪地 敢為人先——記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得益於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衛星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大地測量學突破了空間局限,一躍升級為以空間大地測量和遙感為主的現代大地測量學。這一過程中,一大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湧現出來,逐漸成長為這一領域的中流砥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金雙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日本京都大學:熊本地震前 上空電離層異常
    &nbsp&nbsp&nbsp&nbsp據日本共同社2月28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梅野健(通信工學)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發現,去年4月熊本地震發生前約1小時起,上空300公裡附近的「電離層」電子數量的增減出現異常。該成果已在美國的地球物理學雜誌電子版上發表。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科學網—金雙根研究員稱大氣探測手段或可用於地震預測
    本報訊(記者朱廣清)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通過利用我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觀測網,研究並逆推出2008年汶川地震震前
  • 探索地球與空間的奧秘——記我國著名的空間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得益於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衛星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大地測量學突破了空間局限,一躍升級為以空間大地測量和遙感為主的現代大地測量學。這一過程中,一大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湧現出來,逐漸成長為這一領域的中流砥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毛基榮、王建成等人開展了系列理論研究工作,他們針對高能天體中相對論熱電子和非熱電子共存的情況,首次計算了這些電子在小尺度無序磁場輻射(顫動輻射)和大尺度偶極磁場輻射(同步加速輻射)的線偏振和圓偏振特徵,以及偏振輻射轉移過程。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導引星是自適應光學系統的關鍵部分,廣泛採用的方法是用黃色雷射激發90公裡高空大氣中間層頂自然存在的鈉原子層,鈉原子發光形成人工導引星。導引星的亮度是決定自適應光學性能的重要參數,普遍採用圓偏振雷射以提高回波效率。但是,在地磁場環境中,吸收圓偏振光的鈉原子會繞著磁場作拉莫爾進動,大大削弱光抽運的效果。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日食是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日食期間,太陽輻射大幅降低,引起一系列大氣層和電離層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起,學界就已開始關注日食引起的電離層變化。由於月球的遮擋,日食期間地球上部分區域高層大氣接收到的太陽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大幅下降,電離層的離子產生率和加熱率均顯著下降,引起電離層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變化,導致電離層熱層的密度、溫度、風場等出現擾動。但已有研究認為日食是一個局部現象,對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日食陰影區(特別是全食區)附近。
  •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螢光分子探針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9-30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2016, 7, 6325)報導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螢光分子探針構建與應用方面的研究進展,這是繼今年七月以來(Chem. Sci. 2016, 7, 4004)《化學科學》第二次以封面形式報導上海藥物所李佳課題組在分子探針與診斷方面的前沿交叉科研工作。
  • 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取得實質進展-光明日報...
    該衛星將服務我國地震監測研究,並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提供數據服務。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這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鐵電量子隧穿效應是將普通「牆壁」層(或者稱作「壘」層)換為鐵電材料,利用鐵電材料的極化翻轉特性來改變「牆壁」的厚度和高度,進而實現對量子隧穿特性、狀態的操控。  實現鐵電量子效應需要極高的樣品質量,以前的報導鐵電量子隧穿效應只在少數幾種鈣鈦礦結構的複雜氧化物材料體系中被觀測到,並且製備工藝及控制複雜,隧穿機理尚不清晰。
  • 上海應物所金納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樊春海、李迪、黃慶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金納米粒子的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 Ed.和ACS nano上。金元素的d 軌道電子是完全充滿的,並且第一電離能很大,很難失去電子,因而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惰性的金屬。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雙方項目組對SDSS-DR7(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第七期釋放數據)中的294843條星系光譜數據進行自動搜索,獲得了36個超新星候選光譜,其中包括12個是已經發現的超新星,24個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超新星。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上海天文臺以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物理以及行星科學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天文觀測技術和時頻技術,努力為天文觀測研究和國家戰略需求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若干具有國際一流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在應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臺在國家導航定位、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