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2021-01-12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6月21日,這一重要研究發表在國際一流天體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快報》上(ApJL, 842, 22)。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以「遙遠的星系揭開宇宙黑暗時代末期的面紗」為題專門撰文報導了此項研究突破。研究同時被美國天文學會AAS Nova Journals Digest欄目推薦介紹。

 

圖:觀測獲得的23個宇宙早期z~7.0星系的分布(白色方框)及其中兩個最亮源的放大圖。

 

宇宙大爆炸之後大概30萬年,整個宇宙處於黑暗時代。在那段時期,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星系,整個宇宙被中性氫所充滿。在這個黑暗時代末期,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明亮起來。這段整個宇宙的整體相變過程被稱之為再電離。雖然天文學家們知道其發生於宇宙大爆炸後大約3億年至10億年之間,並且宇宙第一代星系在其中起到了顯著作用,但是確定再電離的細緻過程以及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依然是天體物理前沿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宇宙早期天體所輻射的萊曼阿爾法(Lyα)發射線光子會被星系際彌散的中性氫原子散射,就像大霧中的車燈,使得星系被遮擋。如果周圍環境開始電離,大霧變弱,完全電離則大霧消失。對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的觀測因此是探測宇宙再電離的關鍵手段。

 

LAGER項目的第一篇研究論文即取得重要突破。宇宙年齡8億年處是宇宙再電離研究的最前沿,由於觀測上的挑戰,國際上對紅移7.0及更遙遠的萊曼阿爾法星系的類似搜尋工作,在過去10年間進展十分緩慢。LAGER在第一個目標天區(計劃4個)即探測到了宇宙年齡在8億年處23例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這批樣本也是該紅移處最大的星系樣本。分析發現,萊曼阿爾法星系的數目在宇宙年齡10億年處(紅移5.7)大概是宇宙年齡8億年處的4倍。這表明宇宙再電離的過程始於更早期,在宇宙年齡8億年處仍然未完成,大概處於一半電離一半電中性的狀態,並且是非均勻的。宇宙年齡8億年處星係數目的降低來自於中性氫對星系萊曼阿爾法發射線輻射的抑制。這個結果意味著,宇宙在它當前年齡不到6%處,這場大霧(宇宙整體的中性氫環境)已經開始消散(50%電離);早期宇宙中很大比例的第一代星系需要形成於宇宙年齡8億年之前。

 

圖:CTIO天文臺工作人員安裝項目為暗能量相機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產權歸屬科大)。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

 

LAGER項目的組織者(Organizer)是我校王俊賢教授。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天文臺鄭振亞研究員(中國科大2012屆博士畢業生),同時也是LAGER項目的共同組織者。項目其他核心成員還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Sangeeta Malhotra教授、James Rhoads教授和智利天主教大學Leopoldo Infante教授。我校孔旭教授和研究生胡維達為論文合作者。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中科院中科院人才計劃C,中智天文合作研究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a794f

 

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新聞報導連結:

https://www.noao.edu/news/2017/pr1703.php

 

(中科院星系與宇宙學重點實驗室、物理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由天文愛好者發現的「綠豌豆」星系,正在幫助專業天文學家揭開宇宙黑暗時期的奧秘。  近日,瑞士天文學家安妮·維漢研究發現,「綠豌豆」星系可能會發射出大量電離光子。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
  • 何為宇宙「黑暗時代」?
    而微波背景輻射特殊在我們只能了解宇宙38萬年那個節點上的信息,前後的「嬰兒宇宙」我們通過背景輻射沒法進一步了解。宇宙的「黑暗時代」那38萬年後到133億年前的這大約5億年的時間段,宇宙暗黑無界,宇宙學家稱個時間段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將所有的光「熄滅」的
    天文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宇宙黑暗時代,他們正在慢慢解開它是如何以及何時結束的謎題。最大的挑戰是天文學家依賴於光。沒有它,任何事物的直接觀察證據都很難獲得。即便如此,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的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直接證據,證明宇宙迷霧消散的時間點,讓新生宇宙的光線得以暢通無阻地傳播。
  • 尋找宇宙「黑暗時代」
    的終結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理論,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是在大爆炸之後幾億年形成的。不幸的是,由於天文學家的出現恰好是在被稱為「黑暗時代」的宇宙學時期之際,他們一直無法「看到」它們。在這個大約130億年前結束的時期中,氣體雲瀰漫著整個宇宙,使可見光和紅外光變得模糊。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研究小組成員目前正在搜尋這架位於偏遠西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數據,以尋找宇宙這個鮮為人知的「黑暗時代」信號。了解這一時期將有助於解決當今關於宇宙的主要問題。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研究小組成員目前正在搜尋這架位於偏遠西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數據,以尋找宇宙這個鮮為人知的「黑暗時代」信號。了解這一時期將有助於解決當今關於宇宙的主要問題。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
  • 用引力透鏡系統「看」宇宙再電離時期
    近日,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遙遠區域的一個星系,該星系在夜空中出現了12個像。這一獨特的景象是由強引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它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再電離時期。觀測表明,「日爆弧」星系類似於宇宙早時期形成的星系,早到大爆炸後僅1.5億年,一個被稱為再電離的時期。再電離時期是早期宇宙的一個關鍵時期,它結束了「黑暗時代」,即第一批恆星誕生前的時代。當時宇宙是黑暗的,充滿了中性氫。隨後第一批恆星開始形成,來自第一批恆星的光產生了電離中性氫所需的高能光子。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該團隊由華盛頓大學、墨爾本大學、科廷大學和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 光線如何從宇宙黑暗時代逃逸:黑洞讓宇宙變光明
    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大爆炸之後大約5億年,光線是如何從昏暗的宇宙「黑暗時代」衝脫出來的?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可能揭曉宇宙最古老的謎團之一,而這個故事中令人驚奇的主角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天文大反派」——黑洞。這個故事開始於大爆炸之後的幾分之一秒,當時宇宙正以指數級膨脹。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很久以前,在第一顆恆星形成之前的幾百萬年裡,整個宇宙一片黑暗。這段宇宙「黑暗時代」從大爆炸後約40萬年開始,持續了數億年,標誌著最近一次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沒有行星,沒有恆星,沒有星系也沒有生命,只有一團由大爆炸形成的氫原子組成的霧,在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 這種「綠色豌豆」星系,觸發了130億年前的宇宙再電離!
    新研究表明,很可能是原始星系觸發了宇宙歷史上被稱為「宇宙再電離」的時期。日內瓦的天文學家Anne Verhamme通過研究「綠色豌豆」星系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 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這些紫外輻射形成了巨大的氣泡,提升了中性氣體的能量並使其電離,給了天文學家第一個關於宇宙重要的轉換時期(再電離時期)的直觀圖像。黎明之前在很久之前,宇宙中沒有一顆發光的恆星。逐漸地,很久之後,第一顆恆星和星系在黑暗的中性宇宙中成長起來。宇宙黎明我們不知道第一批恆星具體的形成時間,但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時刻,因為當它們形成的時候,它們又把宇宙電離了。
  • 無線電波望遠鏡搜尋來自 130 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所發出的訊號
    然而,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恆星。一個國際科學團隊比起以往更近距離地偵測、測量、及研究來自所述時期的一個訊號,而這個訊號自從無星時代在大約 130 億年前結束以來,就一直在宇宙間運行。而目前,為了一道來自宇宙歷史中黑暗時期(dark age)的訊號,該科學團隊正在搜尋來自 MWA 的數據。了解這段黑暗時期能夠幫助科學家回答當今宇宙中的主要問題。科學團隊中的一員暨 UW 物理系的米格爾·摩拉利斯教授(Miguel Morales)表示:我們認為在那段時期的宇宙性質對於第一批恆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並推動當今宇宙的結構特徵。
  • 宇宙「黑暗時代」發生了什麼?真的完全看不見?答案就在21釐米線
    (你可能聽說過5.5億年這個數字,這是宇宙再電離時代,不是第一批恆星的形成時間!)只有在第一批恆星形成之後,我們才有了第一個黑洞(來自恆星的死亡),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來自黑洞的合併),第一個星系(來自許多星團的合併),以及後來更大的宇宙結構。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後,在第一顆恆星出現之前的那段時間呢?宇宙發生了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有兩個肯定的答案。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當前河外天文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宇宙再電離」,即星系間氣體被電離(原子被剝離電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