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默奇森廣域陣列是澳大利亞內陸的一個射電望遠鏡網絡,科學家利用該陣列在天空中搜尋中性氫的蹤跡,這可能是宇宙黑暗時代最後的遺存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曾經在數億年的時間裡一片黑暗,而一種原子可能就是開啟這個被遺忘時代的鑰匙。

很久以前,在第一顆恆星形成之前的幾百萬年裡,整個宇宙一片黑暗。這段宇宙「黑暗時代」從大爆炸後約40萬年開始,持續了數億年,標誌著最近一次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沒有行星,沒有恆星,沒有星系也沒有生命,只有一團由大爆炸形成的氫原子組成的霧,在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今天,世界各地的望遠鏡都在試圖一窺這些原始的氫(被稱為中性氫原子),以確定黑暗時代最終結束,以及第一個星系形成的時刻。雖然這些古老的原子非常難以捉摸,但在澳大利亞內陸進行觀測的一組研究人員可能已經十分接近找到它們。

根據發表在預印本資料庫arXiv上的一項新研究,天文學家使用默奇森廣域陣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簡稱MWA)射電望遠鏡深入觀察宇宙的過去,搜尋中性氫的標誌性波長。遺憾的是,研究人員沒有找到想要找的東西,但利用望遠鏡陣列最近更新的設置,研究小組確定了中性氫信號強度的最低限度。

如果中性氫信號比我們在論文中設定的極限更強,那望遠鏡就會探測到它們。這意味著尋找這些古老分子的工作仍在繼續,而研究人員現在知道,中性氫的痕跡其實比預期的更加模糊。

第一個原子

貫穿早期宇宙的能量是如此之強,以至於每個原子的電子都被奪走,從而獲得一個正電荷。第一個原子是帶正電荷的氫離子。在數十萬年的時間裡,宇宙冷卻並膨脹到足以讓這些氫離子重新獲得電子,再次變成中性。這些中性的氫原子被認為是宇宙黑暗時代的主要特徵。最終,當足夠多的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一批恆星時,這些原子又會被這些恆星的輻射能量重新電離。

科學家已經知道,中性氫發出的輻射波長為21釐米。然而,隨著宇宙在過去的120億年裡不斷膨脹,這些波長也被拉長了。據這項新研究的作者估計,中性氫的波長已經延伸到大約2米,而他們正是利用WMA望遠鏡在天空中搜索這一信號。

問題是,有許多光源(包括人造的和天然的)都以相同的波長輻射。所有這些其他光源都比我們試圖探測的信號強很多個數量級,即使是從一架恰好經過望遠鏡上方的飛機反射回來的調頻無線電信號,也足以汙染數據。

因此,研究人員寫了一組方程,以在觀察結果中識別並去除這些幹擾。在拍攝了1200多張天空的無線電波快照後,研究人員確定,他們發現的每一個2米波長的痕跡信號都來自於中性氫以外的其他來源。

雖然最重要的中性氫原子信號仍未被發現,但這項新研究成功縮小了未來尋找中性氫的範圍。研究人員稱,這些結果有力地表明,MWA望遠鏡的觀測正引導我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尋找中性氫。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宇宙黑暗時代的最後遺蹟可能很快就會被發現。

什麼是宇宙的「黑暗時期」?

宇宙演化歷史中的「黑暗時期」指的是大爆炸結束時的等離子體複合到第一代恆星開始形成的時期。此前的宇宙中充滿高能量的光子,導致宇宙中的普通物質(主要是氫和氦)處於電離狀態。大爆炸後約40萬年時,隨著宇宙膨脹,這些光子的能量不足以再電離氫和氦,於是自由電子與氫、氦原子構成中性原子。隨著自由電子消失,光子可以自由傳播,不再發生散射,從而使宇宙變得透明。這些光子最終紅移至微波波段,形成今天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此時的宇宙十分均勻,沒有恆星,除了氫、氦和少量在大爆炸核合成時期產生的輕核如氘、氦-3、鋰之外也沒有其他元素,因此被稱為黑暗時期。

目前,現有的天文觀測可以看到黑暗時期之前的宇宙,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能夠看到黑暗時期之後的宇宙,包括恆星、星系、類星體等,但仍然無法觀測到黑暗時期的宇宙。了解並觀測這段時期發生的物理過程是天文學中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黑暗時代」發生了什麼?真的完全看不見?答案就在21釐米線
    今天我們就了解下,這個時期引力對宇宙物質結構的影響;還有第一批恆星,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以及對天文學至關重要的21裡面線!宇宙的「黑暗時代」今天的宇宙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結構,包括重元素、有機分子、衛星、行星和生命。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還有一些可以發光的結構,包括恆星、星團、星系、星系團、超新星、類星體和浩瀚的宇宙網絡。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將所有的光「熄滅」的
    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產生了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分解了宇宙中像霧一樣的氫氣黑暗並不總是缺少光。也可能是光無法走得很遠。就像最亮的車頭燈會被濃霧遮住一樣,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也會被它們周圍的環境所籠罩。天文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宇宙黑暗時代,他們正在慢慢解開它是如何以及何時結束的謎題。最大的挑戰是天文學家依賴於光。沒有它,任何事物的直接觀察證據都很難獲得。即便如此,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的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直接證據,證明宇宙迷霧消散的時間點,讓新生宇宙的光線得以暢通無阻地傳播。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宇宙所有星系滅亡就等於宇宙終結?專家稱或許到時會產生新宇宙!
    宇宙當中的眾多星系和恆星都會經歷一個出現、發展、到滅亡的過程,而紅矮星將會是恆星最後的存在狀態,當它們死亡之後,整個宇宙將會呈現一片黑暗,或許你認為宇宙或許從而終結了,但是最近科學家聲稱,這些並不可能是宇宙死亡的跡象,或許宇宙將會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那就是引力時代。
  • 何為宇宙「黑暗時代」?
    「宇宙微波背景是我們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當宇宙剛剛38萬歲時刻在天空上。隨後,氫原子和氦原子沒了光子的吸收和釋放,變得不在活蹦亂跳,整個宇宙溫度由此快速下降,宇宙變得暗淡無光,又冷又靜,宇宙進入「黑暗時代」。5億年的黑暗時代後,宇宙體積增大為原來的數百倍,大量的星系和恆星形成並放出光芒,黑暗無際的宇宙開始有了光亮,宇宙的「黑暗時代」結束,再電離的「恆星時代」開始。
  • 尋找宇宙「黑暗時代」
    的終結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理論,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是在大爆炸之後幾億年形成的。不幸的是,由於天文學家的出現恰好是在被稱為「黑暗時代」的宇宙學時期之際,他們一直無法「看到」它們。在這個大約130億年前結束的時期中,氣體雲瀰漫著整個宇宙,使可見光和紅外光變得模糊。
  • 宇宙的五個時代,時間盡頭的原子與可觀測的宇宙一樣大
    正電子對的湮滅導致了伽瑪射線的產生,大多數天然的正電子對原子來自於星系的凸起。我們宇宙的未來圖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關於亞原子粒子的問題的答案。質子會衰變嗎?我們的標準粒子物理模型說它不應該,但是我們從實驗室實驗中得到的唯一信息是我們還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質子衰變,那麼它將需要10年的時間。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一些最古老的星系
    來自杜倫大學計算宇宙學研究所和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小組已經發現證據表明,圍繞我們銀河系運行的最微弱衛星星系是在宇宙中形成的最早星系之一。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稱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發現一些圍繞銀河系運行的宇宙最早星系「相當於發現了第一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的遺骸」。
  • 我們已經進入了宇宙最後的時代
    (3)等離子體的時代。一旦這些輕核形成,它們就是宇宙中唯一帶正電的物體,而且它們無處不在。當然,它們被等量的負電荷平衡。原子核和電子形成原子,所以這兩種粒子會立即找到彼此,形成原子並為形成恆星鋪平道路,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不幸的是,它們的數量遠遠超過光子。每當一個電子和一個原子核結合在一起時,一個足夠高能量的光子就會出現並把它們炸開。
  • 科學探索:宇宙將如何終結?地球將在什麼時候毀滅?
    或者,也有可能暗能量會導致宇宙的膨脹越來越快,演變成一個失控的過程,被稱為大撕裂。在討論宇宙的終結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它的誕生。我們目前的理解是,時間和空間始於大爆炸,當時一個亞原子、超熱和超密度的點向外爆炸。一旦溫度足夠低,粒子就開始形成更大的結構,如星系、恆星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星系 就在銀河系周圍
    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稱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他們解釋說,發現一些圍繞銀河系運行的宇宙最早星系「相當於發現了第一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的遺骸」。該研究小組的發現表明,包括Segue-1、Bootes I、Tucana II和Ursa Major I在內的星系實際上是最早形成的星系之一,據信已經超過130億年了。當宇宙大約38萬年時,第一個原子形成了。
  • 宇宙終結的四種可能 - 宇宙,終結,熱力學 - IT之家
    但地球只是太陽系裡的一顆行星,太陽只是銀河系裡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顆,整個可觀測宇宙裡存在幾千億個星系,那麼它們的命運是什麼呢?宇宙將如何終結?科學很少關注於這將如何發生,我們甚至不確定宇宙是否會到達一個確定的終點,或者就是慢慢縮小。
  • 我們已經處於宇宙的第六個時代,這或是最後一個宇宙時代
    三、等離子態時代 由於光子的數量僅為的數量原子核和電子數量的十億分之一,每當一個原子核與一個電子結合在一起時,它們產生的高能量光子就會原子核和電子分開,所以中性原子無法形成。直到宇宙大爆炸之後38萬年,宇宙的溫度從數十億度急劇冷卻到數千度之時,光子才會脫離耦合,中性原子才能最終形成。
  • 滅霸響指後,宇宙會以什麼方式終結?
    相關圖書 《萬物的終結——天體物理學之談》(The End of Everything (Astrophysically Speaking) )作者:Katie Mack 出版社:Scribner (2020)描繪著這幅嚴峻的畫面,理論天體物理學家Katie Mack開始在書中探討宇宙的終結——一個更加不確定的前景。
  • 圍繞銀河系發現4個黯淡小星系: 宇宙最古老星系
    英國杜倫大學計算宇宙學研究中心和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宇宙起源提供了新線索。這些衛星星系分別被稱為Segue-1、牧夫座矮星系、Tucana II和大熊座I矮星系,都是非常黯淡的衛星星系,而且被認為是最早形成的一類星系。
  • 宇宙中形成的第一個分子,真的被找到了嗎?
    圖解:對宇宙形成的描述可以分為被稱為「大爆炸」的高密度、高溫的狀態,以及之後它所造成的物質和宇宙結構的形成及增長。我們所有的觀測數據,包括可見光成分和宇宙背景微波輻射,使得大爆炸成為了對我們觀測結果的唯一解釋。隨著宇宙的擴張,它的溫度降低,並形成了離子、中性原子,接著形成了分子、氣團、恆星,最終星系得以形成。
  • 我們現在處於宇宙的哪個時代?
    最初的宇宙是一個熾熱緻密的奇點,宇宙從奇點大爆炸中誕生,隨後不斷膨脹、冷卻和演化。理論上,宇宙的演化進程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或者說時代:暴脹時代、原始湯時代、等離子態時代、黑暗時代、恆星時代、暗能量時代。在數十億年前,宇宙進入了第六個時代——暗能量主宰的時代,這也可能是宇宙的最後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