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2021-01-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在之前的工作中,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一流天體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快報》上(ApJL, 2017, 842, 22),被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以「遙遠的星系揭開宇宙黑暗時代末期的面紗」為題專門撰文報導,並被美國天文學會AAS Nova Journals Digest欄目推薦介紹。

 

在最新的工作中,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高達67%。這一重要研究在《天體物理快報》發表(ApJL,845, L16)。10月1日,美國卡內基天文臺以「Found: Six galaxies from when the universe’s lights came back on」為題對該項研究做了新聞發布。該項研究同樣被美國天文學會AAS Nova Journals Digest欄目推薦介紹。

 

研究人員使用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證認獲得了6個宇宙早期紅移約7.0的星系(紅色方框)

插圖給出了其中兩個星系的Lyα發射線光譜,這兩個距離很近的星系可能位於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

 

宇宙大爆炸之後大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宇宙黑暗時代。這段整個宇宙的整體相變過程被稱之為再電離。確定再電離的細緻過程以及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前沿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天文學家預期宇宙早期星系是強的萊曼阿爾法(Lyα)發射線天體,同時Lyα光子會被星系際彌散的中性氫原子散射,因此Lyα發射線星系是探測宇宙再電離和搜尋宇宙早期星系的關鍵手段。窄波段成像是搜尋Lyα發射線星系的有效途徑,然而由於觀測上的挑戰,國際上對紅移7.0及更遙遠的此類星系的窄波段搜尋工作在過去十年間進展十分緩慢,僅有3例光譜證認。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於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係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礎。

 

論文第一作者為我校碩士研究生胡維達,王俊賢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天文臺鄭振亞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核心作者還包括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Sangeeta Malhotra教授、James Rhoads教授和智利天主教大學Leopoldo Infante教授。我校孔旭教授和研究生康文泳為論文合作者。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中科院中科院人才計劃C、中智天文合作研究項目、國際望遠鏡時間獲取計劃(TAP)等項目的支持。

 

(中科院星系與宇宙學重點實驗室、物理學院、科研部)

 

論文連結: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a8401

美國卡內基天文臺新聞報導連結:http://obs.carnegiescience.edu/content/found-six-galaxies-when-universe’s-lights-came-back

 

 

 

 

 

 

 

 

相關焦點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很久以前,在第一顆恆星形成之前的幾百萬年裡,整個宇宙一片黑暗。這段宇宙「黑暗時代」從大爆炸後約40萬年開始,持續了數億年,標誌著最近一次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沒有行星,沒有恆星,沒有星系也沒有生命,只有一團由大爆炸形成的氫原子組成的霧,在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 何為宇宙「黑暗時代」?
    但很遺憾,越早期的宇宙,發光的天體就越少,加上古老的光子在前往地球的漫長宇宙空間旅途中, 很多在中途就被一粒灰塵、一顆恆星和一個星系吸收或者散射了。更不巧的時,突破重重障礙的古老光子, 到達地球已經被膨脹的宇宙拉伸到紅外波段,這對於本身就是一個以紅外輻射為主要的地球,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觀測汙染源。
  • 光線如何從宇宙黑暗時代逃逸:黑洞讓宇宙變光明
    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大爆炸之後大約5億年,光線是如何從昏暗的宇宙「黑暗時代」衝脫出來的?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可能揭曉宇宙最古老的謎團之一,而這個故事中令人驚奇的主角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天文大反派」——黑洞。這個故事開始於大爆炸之後的幾分之一秒,當時宇宙正以指數級膨脹。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整個宇宙近乎完全處於電離狀態  大約14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之後隨著膨脹,宇宙逐漸冷卻下來。當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後,宇宙中的電子和質子會複合形成氫原子,拉開了宇宙黑暗時代的帷幕。在這個時期,整個宇宙中沒有恆星也沒有星系,到處都充滿了中性氫原子,這一狀態持續了幾億年。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將所有的光「熄滅」的
    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產生了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分解了宇宙中像霧一樣的氫氣黑暗並不總是缺少光。也可能是光無法走得很遠。就像最亮的車頭燈會被濃霧遮住一樣,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也會被它們周圍的環境所籠罩。天文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宇宙黑暗時代,他們正在慢慢解開它是如何以及何時結束的謎題。最大的挑戰是天文學家依賴於光。沒有它,任何事物的直接觀察證據都很難獲得。即便如此,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的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直接證據,證明宇宙迷霧消散的時間點,讓新生宇宙的光線得以暢通無阻地傳播。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研究小組成員目前正在搜尋這架位於偏遠西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數據,以尋找宇宙這個鮮為人知的「黑暗時代」信號。了解這一時期將有助於解決當今關於宇宙的主要問題。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研究小組成員目前正在搜尋這架位於偏遠西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數據,以尋找宇宙這個鮮為人知的「黑暗時代」信號。了解這一時期將有助於解決當今關於宇宙的主要問題。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
  • 宇宙「黑暗時代」發生了什麼?真的完全看不見?答案就在21釐米線
    如果宇宙中沒有光,生物也就沒有眼睛,我們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暗的存在。黑暗將會毫無意義。——c.s.劉易斯我們知道微波背景輻射(CMB)發生在宇宙年齡只有38萬年的時候,此時大爆炸殘留的輻射(光子)向任何方向同時發出,均勻的充滿了整個宇宙。但在CMB之後的宇宙經歷了神秘的「黑暗時代」!這個時期宇宙中沒有恆星、星系,只有原始的中性氣體雲。
  • 宇宙歷經黑暗時代 曾十億年沒有光亮
    【科技訊】4月6日消息,科學 家利用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遙遠的星系,儀器測定它與地球的距離為128億光年。這說明現在觀測到的該星系的光是128億年前發出的,因而該星系至少誕生於128億年前。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研究小組成員目前正在搜尋這架位於偏遠西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數據,以尋找宇宙這個鮮為人知的「黑暗時代」信號。了解這一時期將有助於解決當今關於宇宙的主要問題。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
  • 132億年前「黑暗時代」:52個亞毫米級星系,讓我們成功窺探過去
    我們的宇宙未來會怎樣?    這些三大問題,既是哲學話題,更是讓無數天文物理學家們為之奮鬥終生的終極科學課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通過如今太陽系的近距離觀測,慢慢對恆星、星系、行星、黑洞天體以及暗物質,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尋找宇宙「黑暗時代」
    的終結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理論,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是在大爆炸之後幾億年形成的。不幸的是,由於天文學家的出現恰好是在被稱為「黑暗時代」的宇宙學時期之際,他們一直無法「看到」它們。在這個大約130億年前結束的時期中,氣體雲瀰漫著整個宇宙,使可見光和紅外光變得模糊。
  • 這種「綠色豌豆」星系,觸發了130億年前的宇宙再電離!
    新研究表明,很可能是原始星系觸發了宇宙歷史上被稱為「宇宙再電離」的時期。日內瓦的天文學家Anne Verhamme通過研究「綠色豌豆」星系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 大爆炸後不久 一個巨大的星系照亮了宇宙
    宇宙經歷了一段宇宙學家稱之為「宇宙黑暗時代」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宇宙被熾熱的緻密等離子體所遮蔽,遮住了所有的可見光,使天文學家看不到它。當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在接下來的幾億年中形成時,它們發出的輻射使這一等離子體電離,使宇宙變得透明。目前最大的宇宙學謎團之一就是「宇宙再電離」 是何時開始的。為了找出答案,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向宇宙深處以及更遠的時間觀察,以發現第一批可見的星系。
  • 「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整個宇宙近乎完全處於電離狀態大約14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之後隨著膨脹,宇宙逐漸冷卻下來。當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後,宇宙中的電子和質子會複合形成氫原子,拉開了宇宙黑暗時代的帷幕。在這個時期,整個宇宙中沒有恆星也沒有星系,到處都充滿了中性氫原子,這一狀態持續了幾億年。
  • 用引力透鏡系統「看」宇宙再電離時期
    近日,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遙遠區域的一個星系,該星系在夜空中出現了12個像。這一獨特的景象是由強引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它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再電離時期。這個綽號為「日爆弧」的星系距離地球約110億光年,被46億光年外的巨大星系團「放大」成多幅圖像。如果星系團的質量足夠大,將會彎曲和放大來自其後面較遠星系的光線。該過程不僅導致來自後方星系的光變形,而且會幫星系「畫」出多個像。此次「日爆弧」星系就因引力透鏡效應形成了12幅「肖像」。
  • 我們已經進入了宇宙最後的時代
    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細微但重要的變化發生了,即使其中許多變化在人類可測量的時間尺度上是無法察覺的。宇宙在膨脹,這意味著宇宙結構之間的距離隨著時間而增加。但這些細微的變化都是在巨大的宇宙時間尺度上累積起來的,而且影響的不僅僅是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