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2020-12-05 環球網

天聞頻道

由天文愛好者發現的「綠豌豆」星系,正在幫助專業天文學家揭開宇宙黑暗時期的奧秘。

近日,瑞士天文學家安妮維漢研究發現,「綠豌豆」星系可能會發射出大量電離光子。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

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整個宇宙近乎完全處於電離狀態

大約14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之後隨著膨脹,宇宙逐漸冷卻下來。當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後,宇宙中的電子和質子會複合形成氫原子,拉開了宇宙黑暗時代的帷幕。在這個時期,整個宇宙中沒有恆星也沒有星系,到處都充滿了中性氫原子,這一狀態持續了幾億年。

雖然這個時期的宇宙寒冷、沒有光,但大量的氫原子開始在引力作用下不斷塌縮,形成了最初的原恆星。隨著第一代恆星誕生,宇宙黑暗時代謝幕,逐漸進入黎明時期。

第一代恆星和星系形成後,天文學家觀察到宇宙中的中性氫重新被大量電離,於是他們推測,第一代的恆星和星系發射出了大量電離光子,使其周圍的中性氫發生電離。這一過程,就是宇宙再電離時期。

「在宇宙的不同時期,氫的總體佔比基本不變,但在宇宙再電離時期,中性氫和電離氫的比例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鄭振亞長期從事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觀測研究,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宇宙再電離結束後一直到當前,宇宙近乎百分之百處於電離的狀態。這是因為宇宙的紫外電離光子數目多、截面大,很多恆星和星系一直在放出紫外光子,紫外光子的產生大於它的消耗。所以,只要紫外光子足夠多,就能使中性氫保持為電離狀態。」鄭振亞解釋道。

中性氫和電離氫的差異可以藉助一種特別的發射線來識別,也就是「萊曼α輻射」,它是氫原子第一激發態到基態能級躍遷對應的輻射。鄭振亞告訴記者,中性氫在轉化成電離氫的過程中,有超過60%的概率會釋放出萊曼α輻射,所以天文學家們可以藉助萊曼α輻射的發射或吸收特徵來了解宇宙中電離氫和中性氫的具體比例。

天文學愛好者帶來的重大發現

通常,天文學家會結合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和宇宙早期星系研究,來揭示宇宙再電離的演化歷史。

這一次,安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方面的突破離不開「綠豌豆」星系,這是天文愛好者在2009年發現的一批微型星系,距離地球15—50億光年之遙。它們的體積不足銀河系的十分之一,質量不足銀河系的百分之一,但在這些星系內形成恆星的速度卻要快10倍。

鄭振亞告訴記者:「實際上,『綠豌豆』星系誕生在宇宙大爆炸100多億年以後,它們並不是宇宙最早的星系。但由於『綠豌豆』星系很矮、很小且緻密,我們猜測它們與宇宙原初星系類似。」

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安妮及其團隊證明「綠豌豆」星系確實會發射大量電離光子。專家表示,如果「綠豌豆」類似於原初星系,那麼很可能是超過130億年前的原初星系觸發了宇宙再電離。

鄭振亞告訴記者,與銀河系相比,原初星系質量比較小、緊湊緻密,沒有像銀河系這樣的旋臂存在。如果說,銀河系看起來是個盤,那麼原初星系就是一個點。

受到觀測水平限制,天文學家能搜集到的原初星系樣本很少。2017年,鄭振亞及其研究團隊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當時的宇宙中星際介質裡氫的電離比例約50%。「探索更早期的宇宙,揭開宇宙再電離的奧秘,有助於了解宇宙的整體演化過程,並理解宇宙中恆星和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鄭振亞說。

相關焦點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  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這種「綠色豌豆」星系,觸發了130億年前的宇宙再電離!
    新研究表明,很可能是原始星系觸發了宇宙歷史上被稱為「宇宙再電離」的時期。日內瓦的天文學家Anne Verhamme通過研究「綠色豌豆」星系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當前河外天文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宇宙再電離」,即星系間氣體被電離(原子被剝離電子)的過程。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
  • 國際科學團隊追蹤來自130億年前宇宙所發出的信號
    而目前,為了一道來自宇宙歷史中「黑暗時期」(dark age)的信號,該科學團隊正在搜尋來自MWA的數據。了解這段黑暗時期能夠幫助科學家回答當今宇宙中的主要問題。摩拉利斯教授及他的團隊正在追蹤的130億年前信號是中性氫所發散出來的電磁無線電波,波長21釐米。宇宙從那時開始就一直擴張,將信號波長拉長為將近2米。摩拉利斯表示,該信號應該駐藏有關於黑暗時代以及結束黑暗時代的事件之信息。
  • 觀測到已知宇宙中,最遙遠的耀變體,130億年前就存在了!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儘管PSOJ030947.49+271757.31可能很難記住,但它是迄今為止觀測到最遠的一顆耀變體,它揭示了關於古代黑洞的重要細節,並對宇宙演化理論施加了嚴格的限制,它發出的光,大約是宇宙年齡不到10億年的時候,幾乎是130億年前。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該團隊由華盛頓大學、墨爾本大學、科廷大學和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 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些星系在宇宙只有6.8億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天文學家們還找到了證據,證明這些星系向它們周圍發出了大量的紫外輻射。這些紫外輻射形成了巨大的氣泡,提升了中性氣體的能量並使其電離,給了天文學家第一個關於宇宙重要的轉換時期(再電離時期)的直觀圖像。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該團隊由華盛頓大學、墨爾本大學、科廷大學和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 無線電波望遠鏡搜尋來自 130 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所發出的訊號
    然而,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恆星。一個國際科學團隊比起以往更近距離地偵測、測量、及研究來自所述時期的一個訊號,而這個訊號自從無星時代在大約 130 億年前結束以來,就一直在宇宙間運行。在那段時期,物質散布於宇宙中的方式可能塑造了當今宇宙中星系及星團散布的方式。在黑暗時代之前,宇宙很熾熱,且密度很大。電子及光子規律地互相吸引,使得宇宙變得不透明。但是,當宇宙年齡還不到 100 萬年時,電子與光子間的互動變得稀少。擴張中的宇宙逐漸變得透明且黑暗,而開始了黑暗時代。這個沒有恆星的時代持續了數億年之久,在這期間中性的氫,也就是不帶電的氫原子,佔據了整個宇宙。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在那段時期,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星系,整個宇宙被中性氫所充滿。在這個黑暗時代末期,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明亮起來。這段整個宇宙的整體相變過程被稱之為再電離。
  • 用引力透鏡系統「看」宇宙再電離時期
    近日,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遙遠區域的一個星系,該星系在夜空中出現了12個像。這一獨特的景象是由強引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它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再電離時期。這個綽號為「日爆弧」的星系距離地球約110億光年,被46億光年外的巨大星系團「放大」成多幅圖像。如果星系團的質量足夠大,將會彎曲和放大來自其後面較遠星系的光線。該過程不僅導致來自後方星系的光變形,而且會幫星系「畫」出多個像。此次「日爆弧」星系就因引力透鏡效應形成了12幅「肖像」。
  • 人類如何確定宇宙誕生138億年?
    許多球狀星團的年齡超過120億年,有些甚至超過130億年。隨著觀測技術和能力的進步不僅測量了單個恆星的碳、氧或鐵含量,而且還利用了鈾和釷的放射性衰變豐度,結合宇宙中第一個超新星產生的元素,我們可以直接追溯到它們的年齡。
  • 大爆炸後不久 一個巨大的星系照亮了宇宙
    在這一時期,宇宙被熾熱的緻密等離子體所遮蔽,遮住了所有的可見光,使天文學家看不到它。當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在接下來的幾億年中形成時,它們發出的輻射使這一等離子體電離,使宇宙變得透明。目前最大的宇宙學謎團之一就是「宇宙再電離」 是何時開始的。為了找出答案,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向宇宙深處以及更遠的時間觀察,以發現第一批可見的星系。
  • 幾乎與宇宙本身一樣古老!
    超大質量黑洞雖然在今天的宇宙中非常普遍,但科學家還不清楚它們何時形成,以及早期嬰兒宇宙中到底存在多少個類似天體。最近,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天文學家聯手發現了83個幾乎與宇宙本身一樣古老的超大質量黑洞!吸積氣體的超大質量黑洞會暴露自己的行蹤,並像宇宙燈塔一樣放射耀眼的光芒,釋放的能量是整個星系的千倍以上,在100億光年之外都能被觀測到。
  • 哈勃望遠鏡探索宇宙30年,立功無數,曾拍回130億年前的宇宙照片
    一直源源不斷地將美麗的宇宙照片傳回地球,讓我們有幸觸碰到未知的世界,為人類打開全新的宇宙圖景,開啟了哈勃太空時代。數以千計前所未見的星系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對早期宇宙的研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截止2019年1月,這張1995年就拍攝的圖像,已經被科學論文引用了上千次,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宇宙起源的研究。
  • 遠古星系是如何照亮宇宙的?包含了太多宇宙奧秘!
    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宇宙中一些最早星系比預期的還要明亮。過量的光是星系釋放出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電離輻射副產品。這一發現為再電離時代的成因提供了線索。再電離時代是一個重大的宇宙事件,它將宇宙從幾乎不透明的狀態轉變為今天所見的明亮恆星景觀。
  • 這顆黑洞發出的光經過了130億年才到達地球!質量是太陽的15億倍
    通過長期的觀測研究,天文學家確定早期宇宙的類星體中含有超大質量黑洞。但這些黑洞是如何在宇宙誕生不久就「成長」為超大質量黑洞,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熱門課題。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史都華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早期宇宙中質量最大的類星體,其擁有著一個15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宇宙於何時甦醒?
    在130多億年以後的今天,宇宙幾乎又充滿了等離子體。這其間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一定有什麼東西把宇宙中的原子撕裂了。考慮到我們現能觀測到的最年輕宇宙都充滿了電離物質,不管是什麼造成的這次「再電離」,都一定發生在早期,也就是在第一代恆星和星系登場宇宙舞臺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