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該團隊由華盛頓大學、墨爾本大學、科廷大學和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
無線電波望遠鏡搜尋來自 130 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所發出的訊號
然而,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恆星。一個國際科學團隊比起以往更近距離地偵測、測量、及研究來自所述時期的一個訊號,而這個訊號自從無星時代在大約 130 億年前結束以來,就一直在宇宙間運行。在那段時期,物質散布於宇宙中的方式可能塑造了當今宇宙中星系及星團散布的方式。在黑暗時代之前,宇宙很熾熱,且密度很大。電子及光子規律地互相吸引,使得宇宙變得不透明。但是,當宇宙年齡還不到 100 萬年時,電子與光子間的互動變得稀少。擴張中的宇宙逐漸變得透明且黑暗,而開始了黑暗時代。這個沒有恆星的時代持續了數億年之久,在這期間中性的氫,也就是不帶電的氫原子,佔據了整個宇宙。
-
國際科學團隊追蹤來自130億年前宇宙所發出的信號
由來自華盛頓大學、墨爾本大學、科廷大學及布朗大學的科學團隊於2019年在科學期刊《天文物理期刊》報導說,他們將從「默奇森寬場陣列」(MWA)無線電波望遠鏡所收集到的無線電波發射數據改善了將近10倍以上。而目前,為了一道來自宇宙歷史中「黑暗時期」(dark age)的信號,該科學團隊正在搜尋來自MWA的數據。
-
尋找宇宙「黑暗時代」
的終結根據最廣泛接受的宇宙學理論,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是在大爆炸之後幾億年形成的。不幸的是,由於天文學家的出現恰好是在被稱為「黑暗時代」的宇宙學時期之際,他們一直無法「看到」它們。在這個大約130億年前結束的時期中,氣體雲瀰漫著整個宇宙,使可見光和紅外光變得模糊。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來源:新浪科技默奇森廣域陣列是澳大利亞內陸的一個射電望遠鏡網絡,科學家利用該陣列在天空中搜尋中性氫的蹤跡,這可能是宇宙黑暗時代最後的遺存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曾經在數億年的時間裡一片黑暗,而一種原子可能就是開啟這個被遺忘時代的鑰匙
-
科學家將傾聽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信號
DAPPER宇宙飛船將在月球背面寧靜的天空中傾聽來自宇宙「黑暗時代(Dark Ages)」的無線電信號。大爆炸後約37萬年,宇宙開始變得相當無趣。在那之後的數百萬年裡,周圍幾乎只有巨大的氫氣雲團,但隨著一切開始冷卻,這些氣體的口袋凝結坍縮並形成了第一批恆星和黑洞。隨著這些恆星的出現,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束光,自此結束了黑暗時代、進入了被稱為「宇宙黎明(Cosmic Dawn)」的時期。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當前河外天文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宇宙再電離」,即星系間氣體被電離(原子被剝離電子)的過程。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
-
何為宇宙「黑暗時代」?
,在宇宙年齡的38萬年開始從混沌的宇宙中自由馳騁宇宙,只不過在經過137億年的「冷卻」,變成了今天接近絕對零度的3k熱輻射,這一發現讓我們得以瞥見38萬年的「嬰兒宇宙」。但很遺憾,越早期的宇宙,發光的天體就越少,加上古老的光子在前往地球的漫長宇宙空間旅途中, 很多在中途就被一粒灰塵、一顆恆星和一個星系吸收或者散射了。更不巧的時,突破重重障礙的古老光子, 到達地球已經被膨脹的宇宙拉伸到紅外波段,這對於本身就是一個以紅外輻射為主要的地球,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觀測汙染源。
-
美DAPPER將傾聽來自宇宙「黑暗時代」的無線電信號
DAPPER宇宙飛船將在月球背面寧靜的天空中傾聽來自宇宙「黑暗時代(Dark Ages)」的無線電信號。在那之後的數百萬年裡,周圍幾乎只有巨大的氫氣雲團,但隨著一切開始冷卻,這些氣體的口袋凝結坍縮並形成了第一批恆星和黑洞。隨著這些恆星的出現,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束光,自此結束了黑暗時代、進入了被稱為「宇宙黎明(Cosmic Dawn)」的時期。截止到目前,我們探測到的最早信號來自於宇宙大爆炸1.8億年後由氫產生的無線電波,其可能是由首批恆星跟周圍氫相互作用產生的輻射引起的。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整個宇宙近乎完全處於電離狀態大約14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之後隨著膨脹,宇宙逐漸冷卻下來。當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後,宇宙中的電子和質子會複合形成氫原子,拉開了宇宙黑暗時代的帷幕。在這個時期,整個宇宙中沒有恆星也沒有星系,到處都充滿了中性氫原子,這一狀態持續了幾億年。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 在之前的工作中,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候選者樣本,並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整個宇宙近乎完全處於電離狀態 大約14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之後隨著膨脹,宇宙逐漸冷卻下來。當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後,宇宙中的電子和質子會複合形成氫原子,拉開了宇宙黑暗時代的帷幕。在這個時期,整個宇宙中沒有恆星也沒有星系,到處都充滿了中性氫原子,這一狀態持續了幾億年。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將所有的光「熄滅」的
天文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宇宙黑暗時代,他們正在慢慢解開它是如何以及何時結束的謎題。最大的挑戰是天文學家依賴於光。沒有它,任何事物的直接觀察證據都很難獲得。即便如此,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的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直接證據,證明宇宙迷霧消散的時間點,讓新生宇宙的光線得以暢通無阻地傳播。
-
《時間地圖》: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克裡斯蒂安正是思考與探索者當中別具一格的人物,在他的《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中,他用特有的、多學科觀照下的視野,以及他的睿智和深邃為我們展開了一幅遼闊深遠、氣勢磅礴的大歷史畫卷。前年吧,我開車去燕郊的一家綜合購物場所吃飯。由於到的比較早,就轉到了商場內的中信書店,漫步於書海之中。在瀏覽天體物理類的書籍時,無意中發現了克裡斯蒂安的《時間地圖》。
-
宇宙歷經黑暗時代 曾十億年沒有光亮
【科技訊】4月6日消息,科學 家利用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遙遠的星系,儀器測定它與地球的距離為128億光年。這說明現在觀測到的該星系的光是128億年前發出的,因而該星系至少誕生於128億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