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地圖》: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2020-11-05 流浪的筷子


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01

除了想像和基於科學資料的推斷,我們大概永遠無法知道宇宙是如何誕生的。但是既然物質幻化的奇妙賦予了我們人類思考的機能,那我們就有責任去思考與探索那種奇妙的存在與歷史。

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克裡斯蒂安正是思考與探索者當中別具一格的人物,在他的《時間地圖:130億年前至今》中,他用特有的、多學科觀照下的視野,以及他的睿智和深邃為我們展開了一幅遼闊深遠、氣勢磅礴的大歷史畫卷。

前年吧,我開車去燕郊的一家綜合購物場所吃飯。由於到的比較早,就轉到了商場內的中信書店,漫步於書海之中。在瀏覽天體物理類的書籍時,無意中發現了克裡斯蒂安的《時間地圖》。

眾所周知,如果不是要立即購買,可以當場拆掉密封的薄膜,我們在書店裡是無法看到新書的內容的。雖然我很理解書店的苦衷,但我仍然對這種展示與銷售的方式不以為然。我都不知道裡面寫的是什麼,更不知道寫的如何,怎麼能掃碼買單呢?掙錢不易,哪兒能亂花。

雖然當時沒買,但「時間地圖」這幾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後來看到目錄之後,便在網上買了,包括《機械宇宙》、《第五次開始》、《從黎明到衰落》、《差異與重複》和《暴力的衰落》在內一共買了十幾本書。第一本開始讀的就是《時間地圖》。

我讀書是出了名的慢,總喜歡在字裡行間慢慢磨嘰。看了幾頁《時間地圖》之後,我就知道,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我泡在陽光中慢慢磨嘰的書。儘管克裡斯蒂安在最初寫的很有些驚心動魄——比如星系和恆星的起源,但其設置的宏大深厚的話語背景,卻依然能將我們牢牢地掌控在理智的閱讀與思考當中,仿佛一顆正在形成的恆星,在無盡的黑暗中漸漸釋放出自己作為存在的光澤。


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02

這也許是必然的。克裡斯蒂安是「大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敘事魅力遠不止宏大的歷史架構本身,還有基於這一架構上的對歷史敘事中的學科限制及某些政治區隔的突破,以及對人類歷史在大歷史中的理性面對——人類中心論的悖謬。

至少就現在而言,克裡斯蒂安的理性面對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人類越來越有必要在一個宏大的時間背景中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將對這種關係的利用嵌入「無限」未來的大背景之中,去強調我們作為主動者的榮譽與罪惡,希望與危機。

在《時間地圖》中,克裡斯蒂安把長達130億年的宇宙史像一把直尺一樣放在我們面前,從0開始,順著那些歷史刻度,井然有序向擁有更大時間數字的工業時代挺進,並將視線投向無限遙遠的終結。此時如果我們能夠在夏威夷莫納克亞仰望繁星密布的天空,或許就能理解大尺度敘事的震撼。

書中圖、表、文兼具,論述與描述糅合自然,這一點和約翰•H•布瑞德雷寫的《46億年的地球物語》不同,後者雖然在語言上精美絕倫,但卻不可避免地感染了更多的文學激情,而不是居於一個「零度中立」的敘事情態中。我在閱讀布瑞德雷的文字時,有好多次都聯想到了霍桑的《春日遲遲》。


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儘管克裡斯蒂安的整本書會觸發不少人對此類書籍的刻板印象,但他並不是一個冷漠機械的記錄者。他將文藝情緒擱置一邊,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壓抑在他的敘事理性之下。他在字裡行間依然保留了語言本身的靈性,以調動我們的想像力,卻並不像散文那樣,直接給我們一個形色兼備的情境。

他的風格選擇及其方法也正是我前面說到的,最適合泡在陽光裡慢慢磨嘰的因素之一。這樣的好處是我們的閱讀欲可以帶著較為輕鬆的興趣,去深入漫長的、複雜多變的歷史構成,而不是像讀哲學著作或曾經將我們折磨到死的教科書那樣,讓我們陷入概念性的緊張和壓抑。

我們會因為歷史演進中那些極度細微的變化而感到震驚,也會因為無比宏大的變遷和對文化形態的描述而發出驚嘆。克裡斯蒂安的敘事非常嚴謹,從最小的普朗克時間到未來的毀滅,從天體到地質,從物理化學的變化到社會形態、人口密度和文化演進的特徵,他都提供了值得信服的東西(僅書後羅列的資料索引就密密麻麻地高達85頁),儘管在有些方面,闡述得還不夠充分豐滿。


跨越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03

讀這本科普類的書,如同接受一場關於存在的哲學改造,會讓人漸漸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不帶有任何政治功利和身份歧視色彩的人,或者乾脆說,就是一個純粹的、與外部一切保持某種和諧的宇宙物質。

「大歷史」敘事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抹掉橫亙於歷史存在與歷史演進中的那些區隔,讓所論述的事物以一個有機的整體進入我們的視野和思維,用克裡斯蒂安的觀點說,就是世界在最根本的層面上不是分裂對立的,而是共通於傳統的軸線。

因此,在閱讀時,我們不必去揣度或強調物種存在與物種歷史,群體存在與群體歷史的高低優劣,不必小心翼翼地防著文字或圖表中暗藏餵了毒藥的暗箭。

尤其是在碎片化和區域對立日趨緊張,甚至連技術與商務合作也紛紛祭起各種王旗的時代,我很讚賞「大歷史」的敘事主張,比如我們因此可以突破時間尺度、物種尺度和社會尺度,去構建「大美學」、「大文化」的智識世界和認同體系。

因為我認為我們越來越需要一個共同的話語背景和更加深遠的觀照,越來越需要消滅那些正叫囂塵上的自以為是。克裡斯蒂安的「大歷史」學派不但確立了他們的敘事哲學,也為人類的大背景融合提供了成功的「物證」——比如克裡斯蒂安本人的幾部「大歷史」著作。


跨域130億年的存在之旅

事實上,在「大歷史」背景下的閱讀並不僅僅是泡在陽光中的個體事件,而是在尋求並聆聽渴望融合與超越的心聲,是從自我走向共我的群體事件。

在過去的數萬年時間裡,生存與發展讓曾經的「集體知識」分裂為無數種孤獨和仇恨。如今,當我們的眼睛從130億年的演進史上划過,我們應該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帶著作為存在的純粹和榮幸,對宇宙造化邏輯和整個物質世界的尊重,正經歷共生的安逸。

僅就這一點而言,閱讀就是對世界和諧的一種貢獻,至少我們在試圖理解萬事萬物所共有的時間傳統,試圖保持作為宇宙存在的統一。


相關焦點

  • 3億年前的文明地圖,中國一直可以走到澳洲,世界是一片大陸
    、勞倫大陸和西伯利亞大陸之間的形成、分裂,一直到3億年前形成盤古大陸,每隔數億年,地球上的大陸會經歷分分合合,未來的地球又將會合併成一個超級大陸!說起板塊漂移,大家肯定會想起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但其實「大陸漂移說」最早是荷蘭地理學家亞伯拉罕·奧特柳斯提出的,這位老兄是是史上第一本世界地圖冊的製圖人,所以他對全球地圖瞭然於胸!
  • 3億年前的文明地圖,中國一直可以走到澳洲,世界是一片大陸!
    、分裂,一直到3億年前形成盤古大陸,每隔數億年,地球上的大陸會經歷分分合合,未來的地球又將會合併成一個超級大陸! 1596年奧特柳斯發現在地圖上,南美洲東岸同非洲西岸似乎可以連在一起,因此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不過當時的漂移理論是比較幼稚的,僅僅認為地球自轉與潮汐運動可能是漂移的主要原因。
  • 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
    中新社蘭州3月9日電 題:蘭大教授南極科考之旅:跨越萬裡繪「南極植物圖譜」作者 孔子俊提起南極,人們大多會想到寒冷、企鵝、海豹、冰川……如果說南極有植物,許多人的心裡都會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灑和副教授陳書燕近期跨越萬裡繪製「南極植物圖譜」,並發現「南極不僅有如藻類、地衣、苔蘚和被子植物等,且其類型很有代表性。」蘭州大學9日發布消息稱,1月13日,肖灑和陳書燕受邀參加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對早期世界地圖的研究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探索工作,因為世界地圖所傳達的文化信息、參考信息和寓意歷經幾個世紀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模糊。雖然曾經製作這些迷人圖像的人們永遠消失了,但他們留下的文獻——世界地圖——並不是沉默無聲的。它們跨越幾個世紀向我們低聲細語,不過它們的語言有時很難理解,因為它們經常披著視覺隱喻的外衣。
  • 天文學家分享填補了110億年空白的宇宙三維膨脹地圖
    通過對夜空開展持續 20 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得以藉助斯隆數字巡天(SDSS)項目的數據,繪製出 110 億年的宇宙三維膨脹地圖。
  • 最大宇宙3D地圖出爐,包括400萬個星系,不存在外星人的概率或為0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外星生命,希望能夠找到高級的外星文明,遺憾的是,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我們連外星生命的蛛絲馬跡都沒發現。難道,在這麼大的宇宙中,我們地球真的是唯一的嗎?真的不存在外星生命、外星文明嗎?如果真的如此,為什麼我們地球會這麼「特殊」?
  • 跨越1.84億年,貪吃的人類把2物種進行雜交,創造出新生物
    按照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地球上的生物都起源於遠古時期非常簡單的單細胞生命,這個時間甚至可以追溯至38億年前,要知道地球的歷史也才僅僅46億年。雖然目前沒有確定結論,了解生物在地球上從無到有的一個演化過程,但是進化論可以解釋物種如何從單一到複雜。
  • 觀測到已知宇宙中,最遙遠的耀變體,130億年前就存在了!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儘管PSOJ030947.49+271757.31可能很難記住,但它是迄今為止觀測到最遠的一顆耀變體,它揭示了關於古代黑洞的重要細節,並對宇宙演化理論施加了嚴格的限制,它發出的光,大約是宇宙年齡不到10億年的時候,幾乎是130億年前。
  • 博特斯虛空,跨越2.5億光年的虛無空間,沒人知道它為何存在
    博特斯虛空可以說是一個跨越2.5億光年的虛無空間,它位於牧夫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有7億光年。1981年,一個由天文學家羅伯特.科什納(Robert Kirshner)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一次星系紅移調查中首次發現了這個物質極為稀疏的球體空間。
  •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跨越萬裡 繪製南極植物圖譜——蘭大教授的南極科考之旅
  • 跨越1.84億年的雜交,科學家創造出了不存在的生物
    新物種是跨越1.84億年的兩種快要滅絕生物的雜交成果第一條用來雜交的魚來自俄羅斯,名為格氏鱘這兩種魚類的演化和分化是早在1.84億年就開始了。這兩種魚類的共同祖先在1.84億年前,按時間算那可是侏羅紀恐龍到處招搖的時代。按地域和時間的路線推演,這兩者的進化軌跡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我們聯想到他們是否可以進行繁衍時,生殖隔離是不可避免要解決的。
  • 當宇宙10億年的時候,這顆130億光年遠的耀變體早已開始發光發熱
    1978年,天文學家埃德·施皮格爾創造了「耀變體」一詞來描述上述這類特殊的天體。億光年,並將其命名為PSO J030947.49+271757.31(或PSO J0309+27)。
  • 博特斯虛空,一個跨越2.5億光年的虛無空間沒人知道它為何存在
    2.5億光年的虛無空間,它位於牧夫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有7億光年。1981年,一個由天文學家羅伯特.科什納(Robert Kirshner)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一次星系紅移調查中首次發現了這個物質極為稀疏的球體空間。
  • 哈勃用了30年時間,將人類帶向了130億光年外的宇宙邊緣!
    因此3米的反射鏡口徑被縮小至2.4米,原先打算在哈勃望遠鏡的小型望遠鏡也被取消,並且歐空局也加入了計劃,提供部分預算,回報則是ESA見過擁有15%的哈勃使用時間!哈勃通過詳細觀測比較近距離的類星體的輸注星系,並且追蹤了數十個星系中心的恆星運動,結果表明在這些星系核球的中心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些黑洞質量從太陽的數百萬倍到數十億倍不等!
  • 比宇宙還「長壽」的恆星,它存在了144億年,宇宙才138億歲!
    如今宇宙已經138億年的壽命了,在偌大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顆星體,這些星體都是宇宙誕生後他們才出現的,但是其中卻有一顆與眾不同的恆星,它已經存在了144億年了,而宇宙也才138億歲,這是怎麼回事呢?1989年歐洲天文局的衛星發射升空,正是有了這顆衛星,我們才是宇宙有了更加一步的認知,也是多虧了這顆衛星,我們才發現了瑪士撒拉星HD140283。之所以把這顆恆星叫做瑪士撒拉,是因為在《聖經》中,瑪士撒拉活了969年,在西方被當作長壽的代名詞,這顆恆星在宇宙中也存在了160億年的時間了。
  • CNT國際|加拉帕戈斯群島:跨越赤道的博物之旅
    這片跨越赤道的島嶼被稱為「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是首批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的12個地點之一。乘坐遊輪觀光,是遊覽加拉帕戈斯眾多島嶼的最佳方式。獨特的火山地貌加拉帕戈斯群島是由數百萬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許多島嶼呈錐形,正是露出海面的火山口的形狀。
  • 博特斯虛空,一個跨越2.5億光年的虛無空間,沒人知道它為何存在
    博特斯虛空可以說是一個跨越2.5億光年的虛無空間,它位於牧夫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有7億光年。1981年,一個由天文學家羅伯特.科什納(Robert Kirshner)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一次星系紅移調查中首次發現了這個物質極為稀疏的球體空間。
  • 130億年前,這個大黑洞「瞬間」形成!偷看到了類星體遺蹟
    宇宙形成的最初8億年裡,也就是大約130億年前,當我們的宇宙還只是一個雜亂無章初創時,宇宙突然出現了一股創造力,在宇宙的「左」、「右」、「中」三個方向都產生了超大質量的黑洞。天文學家們在觀察類星體時,仍然可以「偷看」到早期宇宙的這些遺蹟。類星體非常大,非常明亮,被認為是由比地球太陽大數十億倍的老黑洞提供能量,然而,這些古老天體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問題。
  • 為什麼宇宙的年齡是 130 億年,而我們卻能看到 470 億光年遠?
    宇宙的年齡約130億年,可觀宇宙半徑約為470億光年。資料在維基百科等很多地方都可以查到。
  • 洋蔥OMALL受邀與SAGA共同見證「天問一號」發射之旅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