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2020-10-18 博科園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當前河外天文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宇宙再電離」,即星系間氣體被電離(原子被剝離電子)的過程。

宇宙再電離類似於一起懸而未決案件:我們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這件事,但是是誰幹的,怎麼做的,什麼時候做的呢?天文學家現在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氫的再電離是在大約130億年前完成,也就是宇宙的頭10億年裡,電離氣體的氣泡慢慢增長和重疊。然而,到目前為止,能夠產生這種電離氫泡的物體仍然是個謎:研究發現了一個發光星系,其中60%~100%的電離光子逃逸。

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第一批星系都與今天的星系有很大的不同:本星系是非常低效的洩漏者,只有不到2%~3%的電離光子逃離了宿主星系。這很可能是導致其局部氣泡電離的原因,這表明該「案件」正在更接近於破案,宇宙再電離的兩個主要原因通常是:

1、大量的微弱星系洩漏約10%的高能光子

2、發光星系的「寡頭」結構,每個星系都有更大比例(>50%)的光子逃逸出來

為了了解哪些星系支配著宇宙的再電離,天文學家必須測量星系在再電離時代的所謂逃逸比例。探測到被激發的氫原子發出的光(所謂的萊曼-阿爾法線)可以用來推斷逃逸光子的比例。一方面,這樣的探測也是罕見的,因為再電離時代的星系被中性氣體包圍,這些中性氣體吸收了標誌性的氫排放。另一方面,如果探測到這個氫信號,它就代表著一個巨大電離氣泡的「確鑿證據」。

也就是說我們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的星系,氣泡的大小和星系的光度決定了它是單獨製造這個電離氣泡,還是需要看不見的「幫兇」?在宇宙大爆炸8億年後發現了一個發光星系,這支持了由明亮洩漏者組成的「寡頭」會發射大部分電離光子的情景。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可以指出一個物體是造成電離氣泡的原因,而不需要來自看不見星系的貢獻。

未來利用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進行的更多觀測將使天文學家能夠進一步研究宇宙再電離這一懸而未決的問題。

博科園|研究/來自:歐洲天文學會

參考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當前河外天文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宇宙再電離」,即星系間氣體被電離(原子被剝離電子)的過程。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  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這種「綠色豌豆」星系,觸發了130億年前的宇宙再電離!
    新研究表明,很可能是原始星系觸發了宇宙歷史上被稱為「宇宙再電離」的時期。日內瓦的天文學家Anne Verhamme通過研究「綠色豌豆」星系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 「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大爆炸後不久 一個巨大的星系照亮了宇宙
    在這一時期,宇宙被熾熱的緻密等離子體所遮蔽,遮住了所有的可見光,使天文學家看不到它。當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在接下來的幾億年中形成時,它們發出的輻射使這一等離子體電離,使宇宙變得透明。目前最大的宇宙學謎團之一就是「宇宙再電離」 是何時開始的。為了找出答案,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向宇宙深處以及更遠的時間觀察,以發現第一批可見的星系。
  • 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圖源: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然而在新的研究中,一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已知的最古老的星系。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些星系在宇宙只有6.8億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天文學家們還找到了證據,證明這些星系向它們周圍發出了大量的紫外輻射。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仰望星空,感覺宇宙被繁星填滿了夜空。但是,當宇宙還處於初級階段時,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光源,整個宇宙黑漆漆的一片。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探測、測量和研究宇宙初生時代的信號,自從那個沒有恆星的時代在大約130億年前結束以來,這個信號一直在宇宙中傳播。該團隊由華盛頓大學、墨爾本大學、科廷大學和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
  • 遠古星系是如何照亮宇宙的?包含了太多宇宙奧秘!
    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宇宙中一些最早星系比預期的還要明亮。過量的光是星系釋放出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電離輻射副產品。這一發現為再電離時代的成因提供了線索。再電離時代是一個重大的宇宙事件,它將宇宙從幾乎不透明的狀態轉變為今天所見的明亮恆星景觀。
  • 無線電波望遠鏡搜尋來自 130 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所發出的訊號
    然而,在宇宙形成的初期,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恆星。一個國際科學團隊比起以往更近距離地偵測、測量、及研究來自所述時期的一個訊號,而這個訊號自從無星時代在大約 130 億年前結束以來,就一直在宇宙間運行。但是,有一種我們可以搜尋的特定訊號。它來自那個中性的氫。我們從來沒有測量過該訊號,但我們知道它存在。但是它難以偵測,因為自從 130 億年前該訊號被發射以來,我們的宇宙就變得非常忙碌,充滿著來自恆星、星系的其他活動。甚至,我們的科技也淹沒了來自中性氫的訊號。摩拉利斯教授及他的團隊正在追蹤的 130 億年訊號是中性氫所發散出來的電磁無線電波,波長 21 公分。
  • 用引力透鏡系統「看」宇宙再電離時期
    近日,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遙遠區域的一個星系,該星系在夜空中出現了12個像。這一獨特的景象是由強引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它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再電離時期。這個綽號為「日爆弧」的星系距離地球約110億光年,被46億光年外的巨大星系團「放大」成多幅圖像。如果星系團的質量足夠大,將會彎曲和放大來自其後面較遠星系的光線。該過程不僅導致來自後方星系的光變形,而且會幫星系「畫」出多個像。此次「日爆弧」星系就因引力透鏡效應形成了12幅「肖像」。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星系,距地130億光年,它將證明奇點是存在的
    有人稱它是神創造的一片「海洋」而已,只要能夠到達宇宙的邊界,就可看到神之居住地;同時也有人說宇宙只是人類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已,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等等,各種說法層出不窮,難以分辨真假。如今,認同率最高的莫過於奇點爆炸論了。何為奇點爆炸倫理?科學家解釋稱,在137億年前,混沌中有一個大奇點爆炸點,其體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卻擁有無限的密度和熱量。
  • 圍繞銀河系發現4個黯淡小星系: 宇宙最古老星系
    天文學家發現圍繞銀河系運轉的4個小型星系,這些星系可以追溯到130億年前,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就出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這些矮星系(又稱為衛星星系)通過引力作用環繞著銀河系,就像月球與地球的關係,只是在更大尺度上。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的意義與「在地球上發現第一批人類的遺骸」相提並論。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遙遠的星系,開啟了了解宇宙歷史的窗戶
    我們即將寫下一部近乎完整的宇宙歷史。天文學家現在已經觀察到星系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的97%,也就是138億年前。來自這樣一個名為SPT0615-JD的星系的光,在133億年前開始了它向地球的旅程。2017年,它到達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在那裡,一個名為「再電離透鏡星系團調查(遺蹟)」的項目第一次看到了它,這個項目的目的是發現宇宙中最早的一些星系。從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這些遺蹟佔據了哈勃100多個小時的觀測時間和斯皮策太空望遠鏡900多個小時的觀測時間。該項目發現了300多個來自宇宙最初10億年的候選星系。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中一些最古老的星系
    該研究小組的發現表明,包括Segue-1、Bootes I、Tucana II和Ursa Major I在內的星系實際上是最早形成的星系之一,據信已經超過130億年了。當宇宙大約38萬年時,第一個原子形成了。這些是氫原子,元素周期表中最簡單的元素。
  • 宇宙大爆炸2億年後誕生首個星系 清除宇宙濃霧
    【科技訊】11月7日消息,據悉,太空中的首個星系是在宇宙大爆炸2億年之後出現的。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引起再電離的物質必定來自星系,但一直缺乏相關的證據支持。目前,這項最新研究或許將有助於揭開這一謎團。
  • 為什麼宇宙的年齡是 130 億年,而我們卻能看到 470 億光年遠?
    宇宙的年齡約130億年,可觀宇宙半徑約為470億光年。資料在維基百科等很多地方都可以查到。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星系 就在銀河系周圍
    從事這項研究的科學家稱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他們解釋說,發現一些圍繞銀河系運行的宇宙最早星系「相當於發現了第一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的遺骸」。該研究小組的發現表明,包括Segue-1、Bootes I、Tucana II和Ursa Major I在內的星系實際上是最早形成的星系之一,據信已經超過130億年了。當宇宙大約38萬年時,第一個原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