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2020-12-05 天文在線

對我們的宇宙來說,第一顆恆星發出光的時候,是一個重大的時刻,但科學家卻難以尋找這一時刻。

遙遠古老的星系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早期等離子態的宇宙。圖源: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

然而在新的研究中,一個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已知的最古老的星系。根據天文學家的說法,這些星系在宇宙只有6.8億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而且天文學家們還找到了證據,證明這些星系向它們周圍發出了大量的紫外輻射。

這些紫外輻射形成了巨大的氣泡,提升了中性氣體的能量並使其電離,給了天文學家第一個關於宇宙重要的轉換時期(再電離時期)的直觀圖像。

黎明之前

在很久之前,宇宙中沒有一顆發光的恆星。宇宙在早期是十分均勻的:各處相同的平均密度,是一個有些無趣的世界。那時候的宇宙也是電中性的,不像宇宙剛誕生時那樣。在更早的時候(均勻中性宇宙之前),在大爆炸後的幾十萬年內,我們的宇宙溫度很高密度很大,呈等離子態,頻繁的碰撞使電子和原子核(此時多為質子)不能形成原子。

但當宇宙年齡達到38萬年的時候,這種狀態終止了。因為宇宙膨脹的很快,溫度也降低了很多,使得電子和原子核能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氫和氦。因此,光子不再被電子散射,能夠大量的自由地向外傳播,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微波背景輻射(CMB)。

之後的百萬年中,宇宙都保持這個中性的狀態。但隨著宇宙膨脹和冷卻,微小的結構開始生長。氣體在某些地方隨機性地比其他地方密度更高,這一點點稍高的密度就使它們有更高的引力,把它們周圍的物質吸引過來,使此處的密度更高。因為密度更高,引力作用就更大,能吸引更多的物質聚集過來,以此類推。逐漸地,很久之後,第一顆恆星和星系在黑暗的中性宇宙中成長起來。

宇宙黎明

我們不知道第一批恆星具體的形成時間,但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時刻,因為當它們形成的時候,它們又把宇宙電離了。

你現在每天接觸到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由完整原子組成的,所有原子核都是毫無例外地被電子殼層包圍,然後在優美複雜的化學作用下形成各種物質。但這種狀態在宇宙中就不那麼常見了,到目前為止,宇宙中大部分質量都處在等離子態中,就像很久以前那樣,電子和原子核是分開的。比如,太陽和其他恆星都是等離子態,星雲也是等離子態,恆星和星雲之間的物質也是等離子態。

宇宙誕生38萬年的時候,從等離子態過渡到中性狀態。130多億年後的現在,它的大部分物質又處在等離子態中,這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麼,一定有一些事使宇宙中的原子再次被電離了。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從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等離子態,觀測到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出現在宇宙舞臺上,無論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再電離」,它一定很早就發生了。

天文學家認為是第一代恆星(以及它們死亡時的超新星爆發)的極高能紫外輻射再次電離了宇宙,使它變為等離子態。但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這具體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即使是我們最強大的望遠鏡和最深空的巡天,都暫時還沒有能看到這麼遙遠的能力。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極早期產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能清楚地看到宇宙現在的樣子,但在這兩個時期之間的時間段,依然沒有足夠的觀測。

我們不知道第一批恆星何時形成(天文學家稱之為宇宙黎明),也不知道「再電離時期」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膨脹的氣泡

這種情況現在馬上要改變了,通過對氣體以及它們周圍的觀測,人們能夠開始尋找更早期星系,對宇宙成長和演化的這個重要的時期更加深入地了解。最近,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找到了三個極暗極小的星系,離我們難以置信地遠。

這些小星系在宇宙只有6.8億年的時候就已經完全形成了。這不是特別令人驚訝,我們之前也發現過同樣古老的星系,但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們加了點新料:通過觀測這三個星系周圍發出的輻射,他們發現這三個星系已經開始向周圍噴射等離子態的氣泡了。

換句話說,從這三個星系發出的輻射已經開始把它們周圍的宇宙轉化成等離子態,就像一個少年額頭上的青春痘。這是第一個再電離時期正在進行的明顯標誌。雖然天文學家推斷宇宙再電離時期在宇宙形成10億年的時候就結束了,但沒有人認為再電離時期會開始地這麼早。

這些星系是即將上線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極好的目標,尤其對研究再電離時期的宇宙歷史來說。如果這個結果能夠成立,更多的再電離時期的例子能夠被找到,我們也許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這個古老而充滿激烈變化的過渡時期。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Paul Sutter-xen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綠豌豆」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這種電離光子就像魔法棒,能使宇宙中的中性氫(不帶電)變成電離氫(帶電)。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綠豌豆」星系帶來130億年前宇宙再電離圖景
    由於「綠豌豆」星系與宇宙嬰兒期的原初星系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推測宇宙再電離時期可能與原初星系有關。為了表彰安妮的研究,9月16日,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將授予她瑪麗·海姆-沃格林獎。  宇宙再電離是什麼?「綠豌豆」能揭示宇宙早期歷史的奧秘嗎?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自2012年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再電離研究領域獲突破性進展。在那段時期,宇宙中沒有恆星,沒有星系,整個宇宙被中性氫所充滿。在這個黑暗時代末期,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恆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整個宇宙開始明亮起來。這段整個宇宙的整體相變過程被稱之為再電離。
  • 用引力透鏡系統「看」宇宙再電離時期
    近日,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遙遠區域的一個星系,該星系在夜空中出現了12個像。這一獨特的景象是由強引力透鏡效應產生的,它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再電離時期。觀測表明,「日爆弧」星系類似於宇宙早時期形成的星系,早到大爆炸後僅1.5億年,一個被稱為再電離的時期。再電離時期是早期宇宙的一個關鍵時期,它結束了「黑暗時代」,即第一批恆星誕生前的時代。當時宇宙是黑暗的,充滿了中性氫。隨後第一批恆星開始形成,來自第一批恆星的光產生了電離中性氫所需的高能光子。
  • 早期的宇宙比你想像中更加絢麗
    圖片說明:一位藝術家關於一顆早期星系的印象: 充斥著恆星形成和死亡的劇烈活動,使得明顯可見的可定義結構有所缺失。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顯示,早期宇宙中的一些星系比宇宙學家預測的要亮得多。該發現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並在預印本伺服器arXiv上全文提供,為宇宙早期發展階段中最難理解的階段之一,Reionisation時代,提供了線索。
  • 哈勃望遠鏡在早期宇宙中的驚人發現
    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哈勃空間望遠鏡天文臺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比預想的要早。 一個歐洲的天文學家小組並沒有發現第一代恆星的證據,這些恆星被稱為第三族群恆星,可以追溯到宇宙只有5億年的時候。
  • 哈勃望遠鏡在早期宇宙中的驚人發現
    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哈勃空間望遠鏡天文臺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比預想的要早。 一個歐洲的天文學家小組並沒有發現第一代恆星的證據,這些恆星被稱為第三族群恆星,可以追溯到宇宙只有5億年的時候。對最早的星系的探索仍然是現代天文學中的一個重大挑戰。
  • 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當我們看向越來越遠的距離時,我們也在回顧時間,而且由於宇宙大爆炸發生在一個有限的時間之前(大約138億年),我們能看到的距離有一個極限,且仍然能看到星星。那麼一定有一段時間之前宇宙裡沒有恆星,在那之後第一顆恆星出現在了宇宙。那是什麼時候呢? 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答案。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嬰兒宇宙是啥樣?21釐米信號揭開早期宇宙的秘密
    我們知道這個轉變的結果——畢竟我們現在就存在於這裡——但是不知道到底怎麼發生的。最早的恆星如何產生的?什麼時候產生的?看起來是什麼樣?黑洞在星系的產生上起到了什麼作用?比普通物質重得多,又被認為塑造了宇宙演變的暗物質,其本質是什麼?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射電天文學項目正在試圖描繪這一未知之境。天文學家們有一個簡單的信息源——氫原子放射和吸收的一個單一孤立的波長。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當前河外天文學的熱門話題之一是「宇宙再電離」,即星系間氣體被電離(原子被剝離電子)的過程。
  • 發現130億年前有一個發光星系,或將能破解「宇宙再電離」難題!
    天文學家在宇宙大爆炸後8億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正在再電離其周圍氣體的發光星系。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羅曼·邁耶領導的研究,在歐洲天文學會(EAS)的虛擬年會上公布,並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130億年前形成的第一批星系,對於理解宇宙的起源至關重要。
  • 回望更早的宇宙:宇宙的邊緣是什麼樣子?
    在火宇宙模型中,宇宙不斷循環,而我們目前正處於「爆炸」階段,最終會(以某種方式)慢下來,停止,逆轉,並壓縮回到難以置信的高溫和高壓狀態。然後,宇宙將(以某種方式)反彈回來,並在新的大爆炸階段重新點燃。問題在於,我們很難在火宇宙中複製宇宙早期圖像中的斑點和斑塊。
  • 對於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來說,在宇宙大爆炸早期,存在一個「原初核...
    那麼一直朝宇宙早期追溯,一個類似的問題就浮現出來:「先有氫還是先有氦?」在元素周期表中,第1號元素氫以及第2號元素氦的地位非常特別。在任何單位,1號與2號都是激烈的競爭者。先有氫還是先有氦?這個問題還真是蠻重要的。當然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分成兩部分來說。對於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來說,在宇宙大爆炸早期,存在一個「原初核合成」階段。
  • 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科學家對早期宇宙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這就是我們熟知並廣為接受的大爆炸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很久以前的宇宙比現在小得多,熱得多,密度也大得多。在138億年前的早期宇宙中,構成我們今天所有一切的元素都是在大約12分鐘內形成的。
  • 科學好故事|回望更早的宇宙:宇宙的邊緣是什麼樣子?
    我們同樣不知道宇宙的最早期階段——大爆炸的第一個剎那——發生了什麼,我們沒有找到必要的證據去得出一個可靠的結論。一些地方的再電離發生較早,哈勃太空望遠鏡正是由此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星系——位於320億光年之外,僅僅在大爆炸之後的4.07億年。但其他地區仍然部分保持中性,直到近10億年過去後才完全電離。
  • 這種「綠色豌豆」星系,觸發了130億年前的宇宙再電離!
    新研究表明,很可能是原始星系觸發了宇宙歷史上被稱為「宇宙再電離」的時期。日內瓦的天文學家Anne Verhamme通過研究「綠色豌豆」星系成功地證明了這一點。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宇宙「第一縷曙光」
    天文學家探測到了宇宙再電離階段氫原子發出的21cm射電信號。我們知道宇宙源於大爆炸,知道如今宇宙中的物質結成了星系和星系團等結構,甚至也知道最初均勻分布的物質是怎樣演化成這樣的結構的,還知道在這背後有暗物質和暗能量在發揮作用(遺憾的是,這兩者到底是什麼仍是未解之謎)。這樣的光輝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天文觀測手段的進步。越來越強大的望遠鏡讓天文學家在空間上觀察到了更加遙遠的天體,在時間上追溯回更深遠的過去。
  • 科學家最新探測到最昏暗的早期宇宙星系
    科學家通過凱克天文臺和引力透鏡方法,最新探測到最昏暗的早期宇宙星系。
  • 宇宙於何時甦醒?
    ,紫外線光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疊加,其間充滿了電離氫氣體的巨大氣泡貫穿了早期的宇宙。在130多億年以後的今天,宇宙幾乎又充滿了等離子體。這其間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一定有什麼東西把宇宙中的原子撕裂了。考慮到我們現能觀測到的最年輕宇宙都充滿了電離物質,不管是什麼造成的這次「再電離」,都一定發生在早期,也就是在第一代恆星和星系登場宇宙舞臺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