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2021-01-20 中科院物理所

今天我們將送出三本由圖靈新知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黑洞與暗能量--宇宙的命運交響》。

本書圍繞黑洞與暗能量兩大主題,詳細闡述了恆星、黑洞等宇宙天體誕生、演變與隕滅的精彩歷程,揭示了黑洞與暗能量的真實面貌,在圍繞人類揭秘宇宙的恢弘人文與歷史背景中,講述探索宇宙的物理與天文知識。

如何才能得到這本《黑洞與暗能量--宇宙的命運交響》呢?參與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你認真閱讀下面的這篇文章,思考文末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互動:你的答案]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獎品!(PS: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截止到本周四中午12點,點讚數前三名的朋友將獲得一本《黑洞與暗能量--宇宙的命運交響》。


【互動問答示例】

互動:這裡就可以自由發揮你的答案啦~


作者:Ethan Siegel

翻譯:yangfz

審校:山寺小沙彌



藝術家對已經形成數萬億恆星的早期宇宙的想像圖。 圖片來源:NASA/ESA/ESO/Wolfram Freudling等


當我們今天看向宇宙時,其中估計有兩萬億個星系,平均每個星系包含約數千億個恆星,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可觀測宇宙中觀測到大約10^24顆恆星。當我們看向越來越遠的距離時,我們也在回顧時間,而且由於宇宙大爆炸發生在一個有限的時間之前(大約138億年),我們能看到的距離有一個極限,且仍然能看到星星。那麼一定有一段時間之前宇宙裡沒有恆星,在那之後第一顆恆星出現在了宇宙。那是什麼時候呢? 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答案。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人類已知最早、離地球最遠的一個星系,GN-z11。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會幫助我們看得更遠。 圖片來源:NASA, ESA, and A. Field


在人類偉大的天文臺,如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赫歇爾和斯皮策等紅外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我們已經看到了比任何時候能看到的更遠的宇宙。我們已經發現了12億至130億年前的一系列星系和類星體,其中有一小部分星系甚至比這更早。目前的紀錄保持者是GN-z11,這個星系從宇宙只有4億年的時候就有了光,這是當前宇宙年齡的3%左右。而且我們之所以看到這個星系也完全是靠運氣,我們現在這一代的望遠鏡不可能找到比這更遠的恆星或星系。



藝術家對於可觀測宇宙對數尺度的概念圖。 圖片來源:wiki


這並不是因為超出這個範圍的恆星或星系是不存在的,而是宇宙當時的性質意味著我們看不到那些存在的宇宙。一旦第一個38萬年過去了,宇宙已經冷卻到可以穩定地形成中性原子,而不會被宇宙大爆炸中的剩餘輻射直接電離,在這個時候就沒有恆星。然後還需要幾千萬年(或者甚至超過一億年)的時間,引力才能使這些微不足道的地區第一次吸引足夠的物質來點燃核聚變。然而,當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有兩件事情對他們不利:

1、 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著即使是最熱的恆星所產生的紫外線光線也會被紅移:從紫外線到可見光一直到紅外線,遠遠超過哈勃能看到的範圍。

2、 現在充滿中性原子的宇宙阻擋了來自這些恆星的光線,就像我們星系中的中性物質遮蔽了我們眼中的銀河系中心一樣。


銀河系和周圍天空的星密度圖,該圖清晰地顯示了銀河系,大小麥哲倫雲等。然而,在可見光的情況下,銀河系中心因銀河系平面中性物質對光的吸收而變得模糊不清。圖片來源: ESA/GAIA



而且,產生的第一個恆星和星系與我們現在的也有很大的不同。現在,宇宙中存在的恆星是由大約70%的氫氣,28%的氦氣和1-2%的「其他物質」所組成的,天文學家們「懶散」地稱之為「金屬」。如果你看看曾經所有存活過的恆星,它們把氫和氦融合成較重的元素,這就是它們總和的效應:豐富了大爆炸後的宇宙,把宇宙由75%的氫,25 %氦和0%金屬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這意味著形成的第一顆恆星應該是純淨的,換句話說就是完全由氫和氦構成,沒有金屬汙染它們。我們最好的候選者是CR7星系中的一群恆星,它的光線飛行了130億年多的時間才能到達我們的眼睛。


CR7的示意圖,它是第一個被認為是第三星族星(population III )的星系:在宇宙中形成的第一顆恆星。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揭示這個星系的實際圖像。 圖片來源:ESO/M. Kornmesser


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使用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結構形成的知識來模擬第一顆恆星應該形成的時間。 因為我們知道以下內容:


38萬年前的宇宙中某些地區的密度是多少,

物質和輻射服從的是什麼物理定律(如重力和電磁),

當時有多少宇宙是由物質,輻射,暗物質和中微子組成的,

在膨脹的宇宙中,冷卻、收縮和坍塌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可以模擬宇宙中的條件來判斷何時會首先出現核聚變點火,並因此產生第一顆恆星。


在我們目前的天文臺中,我們看不到這些恆星,因為它們周圍的中性物質阻擋了太多的發射光。在宇宙被重新電離之前,這意味著有足夠的熱紫外線發射恆星將這些中性原子轉變成電離等離子體,然後紫外線和可見光就不能通過。一般來說,宇宙在500-550億年之前不會被重新電離,也就只有通過運氣,我們才能觀測到恰好位於早期發生重新電離的空間區域的GN-z11古代銀河。


一般來說,你需要做的是看光的餘輝照片裡的紅外線部分,因為中性原子在阻斷這種情況時效率較低。


這四張圖以四種不同波長的光線顯示了銀河系的中心區域,其中較長的(亞毫米)波長位於頂部,穿過遠近紅外線(第二和第三),並以可見光視圖結束。可以注意到的是塵埃帶和前景恆星在可見光下遮擋了銀河系中心。圖片來源:ESO/ATLASGAL consortium/NASA/GLIMPSE consortium/VVV Survey/ESA/Planck/D. Minniti/S. Guisard Acknowledgement: Ignacio Toledo, Martin Kornmesser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星系來看到這一點,它可能對可見光和紫外光是不透明的,但是在更長的波長處是透明的。這就是為什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會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的原因。是的,它會比哈勃還要大。是的,它會有更先進的儀器。但是它最大的進步是,它被設計成可以看到更長的波長,一直到中紅外,大約是哈勃望遠鏡可以看到的最長波長的20倍。從理論上說,它應該能夠看到來自早到1.5億至2.5億年之間的星系和星團的光線。


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擁有七倍於哈勃望遠鏡的聚光能力,能夠看到比遠紅外線部分更遠的光譜,能夠觀測的星系甚至比哈勃望遠鏡能觀測的還早。圖片來源:NASA / JWST


我們有大量的理論信息可以給出對宇宙時間線的回答:


到5.5億年前,宇宙100%被重新電離,

在4億年前,我們目前的(哈勃)最遙遠的星系的記錄,

到約2億年前,我們應該形成第一個物質星系,

正好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能夠看到的範圍內,

當宇宙達到5000萬到1億年時,第一顆恆星應該形成。


但是還有更多的科學要做。 即使是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我們也不可能一路走到第一個恆星上,但是我們很可能會更好地解決他們到底在哪裡和什麼時候產生的。至於第一批原始恆星? 第一顆恆星證實除了氫和氦之外沒有別的東西? 如果大自然對我們友善,詹姆斯·韋伯不僅會給我們帶來第一個,而且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例子。



宇宙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發現它。 如果我們想知道答案,我們只需要做的就是看。 只有當我們建立了更好的觀測站並獲得更好的數據時,我們對所有這些數據的理解才會改善。


原文地址:

https://www.forbes.com/sites/startswithabang/2017/12/21/when-did-the-first-stars-appear-in-the-universe/#87028593bcfb


【互動問題:如果沒有恆星你覺得這個宇宙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請大家嚴格按照  互動:問題答案  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參與互動,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

截止到本周四中午12點,點讚數前三名的朋友將獲得我們送出的圖書一本。


編輯:山寺小沙彌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美哭了!原來諾貝爾的獲獎證書,每張都是一幅畫!

2. 45組超炫數學動圖!讓你看的目不轉睛!目不暇接!

3. 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葬在月亮的人

4. 換頭手術真的成功了嗎?

5. 9個讓你夜不能寐的思想實驗

6. 十大不可思議的自然奇觀,絕大多數人恐怕一個都沒見過!

7. 大吉大利,今晚吃……好暈!這雞有毒!

8. 別去賭場了,你永遠贏不了「凱利公式」

9. 這是一件佔據你三分之一人生的大事,然而大多數人卻對其背後的故事一無所知

10. 作死小能手再開腦洞:如果一個硬幣大小的黑洞在你面前,會發生什麼現象?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相關焦點

  • 第一顆恆星是何時出現的?基於大爆炸,科學家給出了一個時間區間
    宇宙大爆炸理論特別強調了第一批恆星出現的時刻。那麼,第一顆恆星是何時出現的呢?要理解這個問題,那你需要返回到零時間「標記」。我們的宇宙來自一個「奇點」,這個奇點是一個具有無限高溫的物質點。宇宙最早的時代是普朗克時代,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它只持續了10-43秒。
  • 宇宙第一顆恆星出生的時間?科學家有線索了!
    根據目前理論,我們知道人類出現的時間最早可追溯到700萬年前,那時候正是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雛形,相當於人類正式形成的伊始。那麼宇宙呢?我們知道宇宙第一顆恆星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形成的時間甚至比天文學家想像的還要早。
  • 宇宙中的第一顆星體是如何形成的?它是什麼星球?
    考慮到在宇宙誕生之後的初期階段,宇宙中沒有氧、矽、硫、鐵、碳、氮等之後的重元素,在宇宙中廣泛存在的只有氫、氦以及少量的鋰元素,所以,如果要說宇宙中第一顆星體是什麼?那麼回答是——會發光發熱的恆星,也就是類似太陽這樣的星球。第一顆恆星是如何誕生的呢?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2008年,但是為了和我們對宇宙的逐漸深入的了解同步,它已經更新了幾次。我六歲的女兒總是有特別多的問題。幾天前我們從學校開車回家的途中,她就在追問我宇宙的本質。她有一句有趣的話是這樣:「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是哪一顆呢?」
  • 科學家的夢想:觀測到宇宙第一顆恆星!真的能實現嗎?
    作為一名天文學家,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那就是希望看到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和星系!但是,真的很難!當你所觀測的天體目標是一些簡單而明亮的存在時,很簡單,把你的望遠鏡對準它,然後等著大量的光子湧進來,進而觀測到。但是,當你試圖研究宇宙中出現的第一批恆星。它們離我們太遠,太暗,無法用望遠鏡直接觀測。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恆星運行的行星
    宇宙中最稀有的行星被發現了!據最新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可能是宇宙中第一顆同時環繞三個太陽運行的行星因此被稱為最稀有的行星,而該行星可能潛伏在獵戶座的鼻子裡!該行星這個系統被稱為GW Orionis(或GW Ori),距離地球約1300光年,是一個罕見的三星太陽系的例子,兩個太陽在中心圍繞另一個太陽運行,第三顆恆星從數億英裡外繞著它的兄弟姐妹旋轉。
  • 史蒂芬·霍金 「一顆恆星剛剛出現在宇宙中」
    理論物理學家兼宇宙學家勞倫斯克勞斯在推特上寫道:「一顆恆星剛剛出現在宇宙中。我們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人。」霍金的孩子露西、羅伯特和蒂姆發表了一份聲明:「我們深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一個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成就將會持續影響這個世界多年,他堅韌不拔的勇氣、他的幽默感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人們。他曾經說過,如果這個宇宙不是你所愛的人的家園,那它就不是一個宇宙。」
  • 當一顆恆星撞上另一顆恆星時,會發生什麼?
    當我們看到滿天的繁星時,常常會冒出一個問題,即宇宙中是否存在恆星撞恆星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是什麼概念呢?這樣說吧,假如把銀河系內的一顆恆星比作一輛龜速行駛的汽車,那麼離它最近的汽車都在數千公裡之外,並且也是在龜速行駛。
  • 宇宙早期的再電離階段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
    對我們的宇宙來說,第一顆恆星發出光的時候,是一個重大的時刻,但科學家卻難以尋找這一時刻。遙遠古老的星系可以幫助科學家理解早期等離子態的宇宙。逐漸地,很久之後,第一顆恆星和星系在黑暗的中性宇宙中成長起來。宇宙黎明我們不知道第一批恆星具體的形成時間,但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時刻,因為當它們形成的時候,它們又把宇宙電離了。
  • 我們在銀河系又發現了一顆古老恆星,幾乎與宇宙同齡!
    這意味著它是宇宙中最古老恆星之一,可能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二代恆星,這顆令人難以置信的貧血恆星,可能形成於大爆炸之後的幾億年,其鐵含量僅是太陽鐵含量的150萬分之一。  我們之所以判斷它是一顆古老恆星,是因為宇宙形成較早期幾乎沒有金屬,第一批誕生的恆星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它們的質量很大,溫度很高,壽命非常短暫,這些早期恆星被稱為「第三種群恆星」,之前科學家從未觀測過。
  • 存在宇宙旋風,太陽系屬於第二類恆星,第一類恆星角動量很小或沒
    該恆星沒有自轉,此類恆星即為宇宙中最普遍、最常見 、最簡單的恆星,可佔據宇宙恆星總數的99.9999%以上,也就是說,在1千萬顆恆 星當中,你可能找不出一個是屬於第二類恆星。 由於第一類恆星在形成過程中,幾乎吸收了整個星雲的質量,所以此類恆星周邊沒有行星,什麼也沒有。
  • 宇宙何時會有第一顆「黑矮星」?
    雖然這裡看到的許多恆星可能已經死亡,但他們的恆星殘餘仍在繼續發光。大爆炸發生在大約138億年前,它可能只需要5000至1億年才能形成第一批恆星。從那時起,宇宙就充滿了星光。當足夠的物質 - 主要是氫氣和氦氣 - 聚集成一個緊湊的物體時,核聚變必須發生在核心內部,從而產生真正的恆星。
  • 宇宙最明亮的浪漫:燃燒一顆恆星來說再見
    【每日科技網】   超新星,它指的並不是哪一顆星球或者哪一類星球。而是指的恆星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全稱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的意思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比宇宙早出現了2億年,顛覆宇宙大爆炸?
    HD140283(瑪士撒拉星)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它有145億年的歷史了,這個數字很難讓人理解,畢竟我們的宇宙只有138億歲。這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有比時空和整個宇宙更早出現的東西?除此之外,在6個月的時間裡,邦德還研究了視差效應,也就是一顆恆星的視差位置相對於遙遠背景的改變相對於觀測者的位置,這可以讓你更好地計算恆星的亮度,和它到地球的距離之間的比率。在這項研究中,恆星的年齡越老,其亮度就越暗,這並不能證明之前估計的恆星年齡是正確的。所以他認為,在最初的計算中出現了錯誤,恆星的年齡是通過核反應的速率來測量的。
  • 宇宙第一顆黑洞的起源,也許並非來自恆星的死亡,或與引力子有關
    假設的粒子團「引力子」與黑洞起源關於宇宙中超大黑洞的起源,一直令一些天文學家們感到疑惑, 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起源故事,那就是第一個黑洞不是來自恆星,而是來自被稱為「引力子」的超奇異、假設的粒子團,它們是在大爆炸最初的混沌年代倖存下來的。
  • 首次出現!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有些天體之間存在「傳承」的關係,比如小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白矮星,大質量恆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後會逐漸演變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恆星之所以擁有著和行星不一樣的命運和歸宿,是因為它們內部存在強大的驅動力——核聚變反應,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的情況決定了恆星的形態。
  • 太空中恆星是什麼?不管恆星當中有多少氫氣,總會有燒完的時候!
    hello,大家好我是愛分享的小廝今天給大家說說太空中的恆星名詞解釋塌縮:也稱「坍縮」或「坍塌」,在天文學上是指恆星的物質收縮而擠壓在一起。不管恆星當中有多少氫氣,總會有燒完的時。當壯年內部的核反應逐漸把氫消耗盡,所有的氫都轉化成氦時,維持恆星狀態的反應就結束了,恆星也就度過了它漫長的青壯年期-主序星階段,而步入了晚年。這時候它就變成一顆紅巨星了。一般來說,恆星從主序星變成紅巨星所經歷的時間並不長,它是在迅速膨脹中變為紅巨星的。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天體,能做自己發光發熱。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2000億至4000億顆。
  • 宇宙中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是誰?
    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等離子體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恆星是宇宙中主要的天體。宇宙中恆星的大小我們都不容易想像出來,所以我們用我們熟悉的地球來做對比,來感知宇宙中最大的恆星有多大。太陽和木星對比圖天狼A和太陽天狼星A也叫大犬座主星,是人們用肉眼能看見的5776顆恆星中最亮的一顆
  • 一顆恆星的一生經過幾個過程?
    恆星是什麼?首先是我們最常見的,太陽就是一顆恆星,目前的年齡大致為45.7億年,正值中壯年時期,處於最穩定的主序星階段,那麼還有哪些是恆星?比鄰星是除太陽外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距離約4.3光年,還有天狼星α是天空中除太陽外最亮的恆星,質量最大的恆星是R136a1沃爾夫-拉葉星。一顆恆星的誕生恆星並不是宇宙大爆炸一下子就炸出來的,而是慢慢的宇宙變化形成的。
  • 一顆恆星怎麼比宇宙的年齡還大?
    太空之謎:如果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那麼一顆恆星如何超過140億年的歷史呢?天文學家一直在天秤座中觀測一顆離地球約190光年的奇異恆星。它以每小時130萬公裡的速度快速穿越天空。但更有趣的是,HD 140283(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瑪土撒拉)也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