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黑暗時代」發生了什麼?真的完全看不見?答案就在21釐米線

2021-01-13 李論科學

如果宇宙中沒有光,生物也就沒有眼睛,我們將永遠不會知道黑暗的存在。黑暗將會毫無意義。——c.s.劉易斯

我們知道微波背景輻射(CMB)發生在宇宙年齡只有38萬年的時候,此時大爆炸殘留的輻射(光子)向任何方向同時發出,均勻的充滿了整個宇宙。但在CMB之後的宇宙經歷了神秘的「黑暗時代」!這個時期宇宙中沒有恆星、星系,只有原始的中性氣體雲。因此這個時期沒有所謂的可見光。

今天我們就了解下,這個時期引力對宇宙物質結構的影響;還有第一批恆星,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以及對天文學至關重要的21裡面線!

宇宙的「黑暗時代」

今天的宇宙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結構,包括重元素、有機分子、衛星、行星和生命。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還有一些可以發光的結構,包括恆星、星團、星系、星系團、超新星、類星體和浩瀚的宇宙網絡。實際上,在任何方向,任何空間位置,我們都會發現大量的發光物體。它們的數量多少似乎只受限於我們望遠鏡的口徑和曝光時長的限制。

如果我們在宇宙中追尋所能看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東西,就會發現一個朝四面八方發出光子的輻射面:宇宙微波背景。

回到宇宙的早期階段,也就是熱大爆炸的時候,此時的宇宙中充滿了一切能從能量上產生的任何粒子,當然這就包含了目前已知和未知的粒子:光子、物質、反物質,以及暗物質粒子以及一些神秘消失的奇異粒子。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空間也在不斷的膨脹,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當宇宙膨脹時,它也會冷卻,因為光子的能量與它的波長成反比,而膨脹的宇宙會拉伸光子的波長,使得光子能量降低。

膨脹降溫意味著,宇宙在某一時刻:

變得足夠冷,物質/反物質對的自發產生過程逐漸停止,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反物質將湮滅消失,變得足夠冷,質子和中子可以在不被高能輻射立即炸開的情況下穩定的組合成原子核,最終變得足夠冷,中性原子也可以穩定地形成(上一步形成的原子核可以和電子穩定的結合在一起)而不被光子重新電離。最後一步非常重要,因為當宇宙經歷了這種轉變以後,它從不透明的離子化等離子體(光子頻繁的被電子散射)就變成了對光子透明的狀態(光子可以自由的沿直線傳播)。因為中性原子只會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大部分集中在可見光波段。

這就是最後散射面(CMB)的來源。當CMB第一次形成的時候,溫度大約是2940k,為紅色光。在未來300萬年左右的時間範圍內,CMB的光將會從可見光中紅移,變成純紅外光,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光子的波長會被拉伸到微波波段。然而,從那一刻起(宇宙在38萬年前發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直到數千萬年後第一顆恆星的形成,宇宙中沒有任何新光產生,更沒有我們所能看到的可見光。這就是所謂的宇宙「黑暗時代」。

當恆星、星系和黑洞形成的時候就是黑暗時代結束的時候,宇宙進入了第二次光明的時代。如果大爆炸創造了第一束光,那麼在形成第一批恆星之前,不會有新的光源產生,直到宇宙5000到1億年之間才會發生新的光源。(你可能聽說過5.5億年這個數字,這是宇宙再電離時代,不是第一批恆星的形成時間!)

只有在第一批恆星形成之後,我們才有了第一個黑洞(來自恆星的死亡),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來自黑洞的合併),第一個星系(來自許多星團的合併),以及後來更大的宇宙結構。

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後,在第一顆恆星出現之前的那段時間呢?宇宙發生了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實際上有兩個肯定的答案。

引力的作用使得微小的,密度略高於平均密度3萬分之一區域,變成了宇宙中第一批恆星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宇宙微波背景溫度波動!這些微小的密度漲落是由COBE、Boomerang、WMAP和普朗克等衛星發現的。我們在CMB中看到的那些「熱點」(紅色)實際上是宇宙中物質含量略低於平均水平的區域,而「冷點」(藍色)則是物質含量略高於平均水平的區域。為什麼?因為即使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出時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但當它們穿過物質越多的區域,在引力的作用下就會損失越多的能量。(引力紅移)

微波輻射中的這些冷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生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物質。隨著宇宙的膨脹物質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輻射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物質開始掌管宇宙,一開始是輻射、物質、後來暗能量),這些區域的生長速度也隨之提高。

到宇宙1600萬年的時候,典型的高密度區域的大小是CMB形成時的10倍。也就是說,那些一開始密度高於平均密度1 / 30000的區域現在是1 / 3000;10000分之一的現在是1000分之一,而那些非常罕見的巨大溫度波動區域,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可能是500分之一,現在是50分之一,比平均密度高了2%。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密度高的區域繼續增長。最終會達到一個閾值,當一個密度過高的區域高於「平均」密度的68%時,就會達到非線性增長的程度,這意味著物質的引力積累會迅速加速。

高密度區域一旦跨過這個門檻,就會在未來形成恆星;從達到這個密度門檻到點亮恆星,這可能是一個不到1000萬年的過程。當然要想將宇宙中的中心原子重新電離就需要無數的恆星共同努力,這就是為什麼宇宙會經歷幾千萬甚至幾億年的「黑暗時代」。當黑暗時代(宇宙中唯一沒有可見光的時代)結束時,第二次光的時代將會來臨。

但是宇宙的黑暗時代並不是完全100%的黑暗。當然,周圍確實沒有可見光,但在宇宙形成恆星之前,確實產生了少量的光,這是因為宇宙中最簡單的結構之一:一個不起眼的、簡單的、中性原子。

這些中性原子(其中92%是氫原子)緩慢地釋放出波長為21釐米的光,其處在無線電波波段。我們通常認為氫原子是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而電子繞著質子旋轉。這是100年前尼爾斯·玻爾第一次提出的氫原子模型。質子和電子的一個特性在宇宙黑暗時代極其重要:它們都有一個自旋,或者一個固有的角動量。

為簡單起見,我們可以將質子和電子自旋的性質建模為「向上」或「向下」,因此,如果有一個質子和電子結合在一起,可以使它們自選方向對齊(統一向上或向下),或反對齊(一個向上、一個向下)。氫原子在形成的時候是完全隨機的,只取決於質子和電子第一次見面製造氫原子時的自旋狀態:最初大約50%是對齊的,50%是反對齊的。這兩種狀態之間有一個非常小的能量差,對應于波長為21釐米的光子的能量,或者5.9微電子伏特,但是量子力學定律禁止從高能(對齊)狀態到低能(反對齊)狀態的轉變。

只有通過一個極其罕見的過程,平均3.4×10^15秒(約1100萬年)的躍遷,一個排列整齊的原子才能變成一個反排列的原子,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一個波長為21釐米的光子。

這種「自旋翻轉轉變」由於壽命長,從未在實驗室中被觀測到,但在1951年以天文學的角度發現了這種轉變,這對於繪製可見光根本無法完成的特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畢竟我們通過21釐米線第一次繪製出了銀河系的螺旋結構,因為由於星系中的塵埃,在可見光下不可能看到整個星系。這也是我們如何測量星系在恆星存在距離之外旋轉曲線的方法;21釐米的線對於天文學來說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

總結:「黑暗時代」並不黑暗

下一代天文學的目標之一是建造一架對21釐米線高度敏感的望遠鏡,希望能在黑暗時代繪製出宇宙的地圖,但這一目標從未實現過。它將使我們的視野超越可見的範圍,超越再電離時代,甚至超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希望到達的第一顆恆星。

雖然黑暗時代的名字很貼切,但我們有機會通過最微弱、能量最低的光來照亮宇宙的黑暗時代。由於宇宙的紅移,目前光的波長將達到10米,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更強大的望遠鏡才能看到它。理想情況下,我國的FAST只要遠離地球的無線電幹擾,身處在太空就可以觀察到宇宙的黑暗時代。

這就是宇宙黑暗時代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何為宇宙「黑暗時代」?
    隨後,氫原子和氦原子沒了光子的吸收和釋放,變得不在活蹦亂跳,整個宇宙溫度由此快速下降,宇宙變得暗淡無光,又冷又靜,宇宙進入「黑暗時代」。5億年的黑暗時代後,宇宙體積增大為原來的數百倍,大量的星系和恆星形成並放出光芒,黑暗無際的宇宙開始有了光亮,宇宙的「黑暗時代」結束,再電離的「恆星時代」開始。
  • 宇宙中只有黑洞看不見?有這麼一種天體,也完全看不見
    人們只能從附近明亮的吸積盤上觀察到黑洞,由於這種看不見的性質,科學家對黑洞非常感興趣,並想知道黑洞內部是什麼。儘管許多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可能存在於黑洞中的問題,但沒有辦法驗證哪一個是真的或全部都是錯誤的猜測。
  • 尋找宇宙「黑暗時代」
    但是,天文學家已經知道,來自這個時代的光可以被檢測出微弱的無線電信號。出於這個原因,我們製造了諸如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MWA)之類的射電望遠鏡。一個國際研究人員小組使用去年通過該陣列獲得的數據,搜尋早期宇宙中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無線電數據,以試圖確切地了解宇宙「黑暗時代」何時結束。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結束的?科學家為何要從氫原子裡尋找答案?
    曾經有科學家推測,在第一顆恆星誕生的數百萬年前,整個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海洋。大約從宇宙大爆炸後的40萬年開始,到此後的數億年間,被科學家們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黑暗時代的太空真的是空的,沒有恆星,沒有行星,更沒有生命,只有大爆炸形成的大量氫原子霧在無邊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的大小不可想像,銀河系如同頭髮絲,地球更是完全看不見!
    如果沒有絕對的大和小,那麼宇宙太空究竟算什麼呢?宇宙太空又到底有多大呢?人類又是否能夠在有生之年,將整個宇宙太空的秘密,全部探索了解出來了呢? 其實從這一些排名中也可以明顯的發現,宇宙中能夠擁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甚至像銀河系這樣龐大的星系,包括著太陽系等等很多星系的都非常的渺小不堪,而從整體上來看,銀河系就像是一根頭髮絲一樣,完全的不起眼,而地球就不用多說了,根本看不見。
  • 宇宙的大小超乎你的想像,銀河系如同頭髮絲,地球更是完全看不見!
    如果沒有絕對的大和小,那麼宇宙太空究竟算什麼呢?宇宙太空又到底有多大呢?人類又是否能夠在有生之年,將整個宇宙太空的秘密,全部探索了解出來了呢?其實從這一些排名中也可以明顯的發現,宇宙中能夠擁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甚至像銀河系這樣龐大的星系,包括著太陽系等等很多星系的都非常的渺小不堪,而從整體上來看,銀河系就像是一根頭髮絲一樣,完全的不起眼,而地球就不用多說了,根本看不見。
  • 看不見的東西?如何對待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的等於不存在嗎?
    於是有的同學可能就會問:難道看不見的就等於不存在嗎?因為我們能看到的大多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就像置身於黑暗中看不見周圍的物體,並不等於這些物體不存在。科學的看與眼睛的看不一樣首先,什麼是看不見的?科學家的定義與一般人的定義並不一樣,很多有超自然體驗的人堅持自己真的感受到了一些「確實存在」但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
  • 宇宙的黑暗時代是如何將所有的光「熄滅」的
    天文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宇宙黑暗時代,他們正在慢慢解開它是如何以及何時結束的謎題。最大的挑戰是天文學家依賴於光。沒有它,任何事物的直接觀察證據都很難獲得。即便如此,今年1月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公布的新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直接證據,證明宇宙迷霧消散的時間點,讓新生宇宙的光線得以暢通無阻地傳播。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來源:新浪科技默奇森廣域陣列是澳大利亞內陸的一個射電望遠鏡網絡,科學家利用該陣列在天空中搜尋中性氫的蹤跡,這可能是宇宙黑暗時代最後的遺存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曾經在數億年的時間裡一片黑暗,而一種原子可能就是開啟這個被遺忘時代的鑰匙
  • 宇宙黑暗時代再電離研究獲重要突破
    該項目使用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上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紅移~7.0),他們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大爆炸後約8億年,約為宇宙當前年齡6%時)的星系樣本,並由此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為約50%。
  • ...鏡像宇宙」:科學家們準備啟動實驗,尋找看不見的物質存在的證據...
    在一系列即將到來的實驗中,田納西州的科學家們將測試「鏡像物質」的存在,這種物質可以構成一個看不見的平行世界。奧克萊德國家實驗室(Oak Ride National Laboratory)是美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所在地。物理學家利亞•布魯薩德(Leah Broussard)將在這裡進行她向NBC描述的一項「相當直接」的測試,以評估標準物理模型之間的差距。
  • 如果時間停止,宇宙會發生什麼?
    當你用手機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看到的其實是它幾分之一秒前的樣子,無論距離是多少,光或信息都需要時間來傳播,這意味著不管你看往何方看向何物,你看到的都只是過去,而非現在,你根本也不可能看到現在,現在也不可能存在於你的大腦中,因為神經衝動在神經元中行進也需要時間
  •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大爆炸期間又發生了什麼?答案你不會想到
    宇宙的起源是什麼?現代宇宙學家試圖用大爆炸理論來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圖解: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一個極緊密、極熾熱的奇點膨脹到現在的狀態。在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和空間。大爆炸標誌著宇宙的起源,宇宙從奇點(或接近奇點的東西)——一個無限小、無限熱、密度無限大的點——膨脹而來。
  • 電瓶車時代的我們,怎麼利用黑暗森林法則,制定地球國家安全法?
    在劉慈欣的《三體2黑暗森林》中,大劉借用了一位不受世俗觀點約束,我行我素的男人——羅輯,訴說了人類社會學中的一個法則——黑暗森林,這條法則不但適用於地球,同樣適用於其他星球,甚至是整個宇宙。在我們真正進入宇宙進行宇宙航行之前,供我們使用的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可能非電瓶車莫屬了,所以我給咱們目前所處的時代起了一個代號:電瓶車。如果非要將咱們的地球文明評個分做個比較的話,我想咱們至少可以得到100分,不過滿分是100000分。
  • 宇宙在進入完全黑暗前可能還有一場煙火秀
    根據最新的研究顯示,白矮星會是最後徘徊在宇宙之中的恆星,最後在無法想像的遙遠未來發生爆炸。 IMAGE BY NASA AND H.(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DAN FALK 編譯:邱彥綸):如果有關類太陽恆星殘骸的最新計算正確,那麼宇宙的一切將會以一連串的爆炸和低泣畫下句點。宇宙歷史的最末篇章終將黯淡無光。 物理學家認為自現在起的無數億年後,所有的恆星都燃燒殆盡之時,宇宙將成為一片既寒冷又黑暗的廣袤之地,再也沒有任何事情會掀起宇宙波瀾。
  • 黑暗森林法則,任何一個低概率的事情放大到宇宙級別都會得到答案
    根據《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人類現在試圖尋找外星人的行為是不是在作死?1977年,美國航天局的兩艘旅行者號飛船相繼發射升空。放置在太空飛行器上的金屬板記錄了地球上人類的「名片」,向可能存在的外星智慧生命傳達了地球的信息。
  •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外星人?他們在哪裡?
    ,於是有些科學家和知名人士提出幾種假說來認證,為何我們看不見外星人?第一種,就是我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論,大意為:假設宇宙中確實有很多智慧生命體,那些還沒發展到宇宙文明的就不說了,他們沒有星際旅行的能力,但是一旦意識或觀察到宇宙有其他智慧生命,則開始了一種黑暗森林的思維,即生命的演化過程是黑暗的,充滿了殺戮與掠奪,人性本惡,不能寄希望於對方的善意,則需要在對方科技進化超過自己來碾壓自己之前,就把對方文明毀滅
  • 平行時空真的存在?如果宇宙與另一個宇宙撞擊,會發生什麼?
    小時候看《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沈佳宜的一句:在另一個時空我們是在一起的,令很多人為之落淚。你有沒有想過世界上真的有平行時空存在著,我們生活的宇宙不止一個?很多人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宇宙叫做椒鹽脆餅狀的星系集合。
  • 再次突破:更接近130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結束髮出的信號!
    研究小組成員目前正在搜尋這架位於偏遠西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數據,以尋找宇宙這個鮮為人知的「黑暗時代」信號。了解這一時期將有助於解決當今關於宇宙的主要問題。那個時代物質在宇宙中的分布方式,很可能決定了星系和星系團的分布方式。在一下這個黑暗時代之前,宇宙是熾熱而稠密的。電子和光子有規律地相互纏繞,使宇宙變得不透明。但當宇宙的年齡不到一百萬年時,電子-光子相互作用就變得罕見了。不斷膨脹的宇宙變得越來越透明和黑暗,開始了宇宙的黑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