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激動!宇宙中形成的第一個分子,真的被找到了嗎?

2020-11-26 天文在線

宇宙中曾存在著其剛形成時的第一個分子,我們以為找到了一個和它一模一樣的,但這兩者卻大為不同。

宇宙形成時的第一個分子終於被觀測到了!在NASA的同溫層紅外天文臺(SOFIA)觀測到迄今為止最難捕捉的物質——氫化氦之後,各大頭條紛紛報導。這條報導的一部分是完全正確的,氫化氦是在古老宇宙中形成的第一個分子,而且這次是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了氫化氦,而並非是在地面上的實驗室中合成出來的。

但這條報導的另一部分則並不正確,我們本次觀測到的氫化氦不是在宇宙早期所形成的;而事實上,宇宙早期所形成的氫化氦分子很久以前就已經全部被破壞掉了。我們從未觀測到過它們,而且很有可能永遠也不會觀測到。

圖解:在膨脹的宇宙中,物質(上)、輻射(中)和宇宙常數(下)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演變的?隨著宇宙膨脹,物質的密度降低,輻射也會由于波長被拉長而降低到更低的能量等級。(E. SIEGEL / BEYOND THE GALAXY)

試著想像一下宇宙剛剛在熾熱的大爆炸之後形成的樣子。當我們觀測今天的宇宙,我們會看到一個由各種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物質交織而成的龐大網絡,比如恆星、星系和星雲。通過觀測到遙遠的星系和星雲在背向運動,而且越來越快,我們可以證明宇宙在膨脹。另外,我們也觀測到了宇宙中充滿了指向各個方向的低能量輻射。

這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會變得:

更大更空曠物質更聚團溫度更低當然,如果順著時間反推,以上過程將反向進行。

圖解:對宇宙形成的描述可以分為被稱為「大爆炸」的高密度、高溫的狀態,以及之後它所造成的物質和宇宙結構的形成及增長。我們所有的觀測數據,包括可見光成分和宇宙背景微波輻射,使得大爆炸成為了對我們觀測結果的唯一解釋。隨著宇宙的擴張,它的溫度降低,並形成了離子、中性原子,接著形成了分子、氣團、恆星,最終星系得以形成。

我們今天眼前所看到的,是在大爆炸138億年之後的宇宙。但隨著我們向深空觀測,我們所看到的是更加早期的宇宙;換句話說,我們看到了過去。最早期的星系更小,更加發藍,也比我們現在的星系含有更少的重元素。當經歷了許多代恆星的生成和衰亡之後,這些早期的星系才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銀河的模樣。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去到更早的時候:那時還沒有任何行星或星系生成。在大爆炸後的幾千萬年裡,重力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將剛剛生成的中性原子集中到一起形成氣團,也就是說還沒有來得及形成核聚變。這一時期唯一的核聚變發生在大爆炸最一開始的、最高溫高密度的時期,形成了氫、氦和微量的其他元素。

圖解:由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推測,宇宙中會形成大量的氦-4、氘和鋰-7,我們確實也在紅圈中觀測到了這些元素。整個宇宙中75-76%的元素為氫,24-25%為氦,一小部分氘和氦-3以及微量的固態鋰元素。每一種元素形成時都是完全電離狀態,但帶有更多電荷的原子核比最小的氫原子核更加容易捕獲電子。(NASA / WMAP SCIENCE TEAM)

事實上,在我們的宇宙最初形成的幾分鐘內發生核聚變之後,它需要千萬年的時間來冷卻到可以穩定形成中性原子的溫度。在這之前,宇宙中的光子含有的能量足以使它們持續把原子核周圍所有的電子擊離。

在宇宙誕生最初幾分鐘的時間裡,它所含有的元素(重量分數)為75%的氫、25%的氦以及微量的氘、氦-3和鋰。隨著宇宙冷卻下來,我們迎來了創世紀的一刻:這時,所有的光子-包括那些電離宇宙中原子的光子-的能量都降低了下來。因此,各個具有不同重量和電荷量的電離狀態的原子核開始捕獲電子。

圖解:雖然原子核在宇宙誕生之初的幾分鐘裡就形成了,但那時宇宙的溫度非常高,一直等它冷卻了千萬年後,電子才得以能夠穩定地與原子核結合,而不是立刻被電離。各種元素的原子核捕獲電子的速度由它們的電荷量和電子軌道所決定。

在最初時,所有物質都處於電離狀態,所有的氦和氫原子核都沒有電子。

在大約32000年之後,宇宙冷卻到了第一個氦原子核捕獲到一個電子的溫度。但記住,對外表現中性的氦原子有兩個電子,所以這時氦原子只算是形成了一半。

又經過了100000年,當宇宙約132000歲時,終於氦原子核可以穩定地捕獲第二個電子,我們第一個穩定的中性原子:氦原子,才得以形成。但氦原子很難與其它原子結合:氦是一種單質、惰性氣體。

圖解:元素周期表中第一族的元素,特別是鋰、鈉、鉀、銣等,很容易失去它們的第一個電子。電離氫比電離氦更加容易,完全電離氦需要完全電離氫4倍的能量。(WIKIMEDIA COMMONS USER SPONK)

直到宇宙達到380000歲時,單獨的質子和原子才能夠相互結合,形成氫原子。氫原子之間也可以輕易的互相結合,形成我們都熟悉的分子態的氫氣(H2)。

但在這之前,還存在一個中間狀態-在穩定的氦原子形成後,但氫原子核仍在被電離-這時第一個原子已經形成了。記住,原子的定義為在兩個原子或離子之間含有一個穩定的分子鍵。你也許更加熟悉對外表現中性的穩定分子(如氧氣O2),但原子-離子對同樣含有分子鍵,比如離子態的碳(C+)和原子態的氟(F)可以結合形成CF+並在其放射性結合的過程中釋放出一個光子。

圖解:當兩個原子或分子距離較大時,它們之間不會形成分子鍵。但從能量的角度而言,由於分子態的能量更低,而且物質傾向處於更低能量的狀態,因此它們更傾向於以分子鍵的形式結合,並在形成一個分子鍵的過程中釋放出一個光子。因此,氫化氦,即氦原子和氫離子之間所形成的分子鍵,被認為是宇宙中形成的第一個分子鍵。

當宇宙處於那個中間狀態,即對外表現中性的氦原子已經形成但所有的氫還處於電離狀態(H+)時,這兩種粒子可以以放射性結合的方式結合,並釋放出一個光子。當氦原子和氫離子相碰撞時,它們將形成氫化氦(HeH+),同時釋放出代表其分子鍵能量的光子。

雖然化學界的新聞不像物理和天文界的那樣受關注,但氫化氦這一類的化合物已經被研究了相當長的時間。早在1925年,氫化氦就在化學實驗室中被合成並發現。理論上,它也存在於星際空間:在早期,它的形成代表了宇宙中的第一個分子;在後來的時間中,它形成於在氦原子存在的區域發生的能夠形成氫等離子體的天體物理過程。

圖解: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步入生命的最後時刻時,它將把它的外層物質拋射入太空,並形成一片像蛋星雲那樣的原行星星雲。在這片空間中,氦原子(He)和電離態的氫離子(H+)同時存在,因此在這片空間中可能會形成含有一個分子鍵的氦合氫離子(HeH+)。(STSCI / AURA), HUBBLE SPACE TELESCOPE / ACS)

宇宙早期形成的氫化氦已經在氫原子形成時被破壞了,對於氫元素,在能量的角度上它將比形成HeH+離子更傾向於形成中性的氫分子。一旦溫度降低到一定值,氦合氫離子將和氫原子反應並形成氫分子(H2)和單獨的氦原子(He)。因此宇宙中的第一類分子並沒有存在很長時間,當宇宙形成50000年時,它們已經被全部破壞。

但在晚些時候,即現在的宇宙中,還是會有氫化氦存在:在太陽類恆星死亡時形成的電離態等離子體中。在這其中有足夠的溫度電離氫原子,同時有大量從恆星表面拋射出的氦原子。這類原行星星雲是形成氫化氦的理想場所。

圖解:原行星星雲NGC7027很長時間以來被認為是形成氦合氫離子(HeH+)的理想位置,但長期以來的觀測結果卻與之相反。雖然原行星星雲作為形成氦合氫離子(HeH+)空間的理論被提出了很久,但觀測結果卻從來沒被證實過。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分子鍵的旋轉合成中所釋放的能量較低:光子的能量為149.1微米,使其位於光譜中的遠紅外波段。

在地面,由於大氣造成的衰減是無法觀測到這些信息的。我們發射的空間望遠鏡比如赫歇爾和斯皮策望遠鏡不具備相應的觀測能力。這時,NASA的SOFIA正好開始發揮作用,它運行在地面以上45000英尺(13716米)的高度。由於它運行後會返回地面,因此上面的設備可以輕易地被升級。這一次,天文學家正需要升級德國製造的太赫茲頻率接收器(GREAT)。

圖解:NASA的SOFIA望遠鏡安裝在一架改裝過的波音747SP寬體客機上,並特別為超高度、高質量的遠紅外觀測所設計,同時它的設備也可以進行簡單地維護和升級。這一研究第一次發現在宇宙中確實存在有氦合氫離子(HeH+)。根據Rolf Güsten,最新在Nature雜誌發表的研究所述,當使用最新的設備觀測NGC7027時,科學家看到了只在氦合氫離子(HeH+)生成時才會釋放的能量信息。

「在那裡第一次在儀表上觀測到氦合氫離子(HeH+)時真的非常令人興奮,它給了我們長期研究的一個完好結果,同時解答了早期宇宙的一些化學問題。」這是我們第一次得到氫化氦可以形成並存在於宇宙中的第一手證據。

圖解:NASA的同溫層紅外天文臺設置有活動的望遠鏡蓋,這一NASA和德國的DLR的聯合項目使得我們可以將這一先進的紅外天文臺帶到世界的任一角落,從而讓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觀測天文事件。

在這一研究中得出的結論使我們意識到在地面和空間望遠鏡之間的天文臺擁有巨大的潛力。空間望遠鏡不會受到地球大氣的幹擾,地面天文臺沒有發射尺寸和費用的限制,同時設備也可以得到保養和升級。

正如SOFIA科學中心的經理Hal Yorke所述,類似SOFIA這類的設備佔盡了以上兩種天文臺的優勢,「這一分子在我們周圍隱藏了很長時間,我們只需要在好的位置用正確的儀器觀測它-而SOFIA正是最合適的儀器」。

氫化氦一直被認為是宇宙中第一個形成的分子,但在這之前我們還未看到它的自然存在。但最終,我們得到了它存在的證據,並進一步地,得以證明宇宙所進化成為今天的樣子的過程。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然

author: Ethan Siegel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中第一個分子的前世今生
    當你仰望星空的時候,是否好奇宇宙是如何從虛無混沌演化成如今的炫目璀璨?宇宙中的第一個原子是什麼?什麼樣的環境裡才能誕生宇宙中的第一個原子?原子間的第一個化學反應是什麼?宇宙中第一個分子又是如何誕生?在遙遠的太空中,那裡的溫度和壓力與地球上的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中許多化學物質與我們所熟悉的化學物質不同,上述的問題的答案是難以預測甚至有些是無法知曉的。
  •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行星星雲,終於發現了宇宙中第一個分子鍵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行星星雲,終於發現了宇宙中第一個分子鍵(氦氫化物)。氦氫化物離子(heh+)的發現,最終結束了太空發現編年史的另一個篇章。以前在太空中探測氦氫化物離子的嘗試受到現有分光計在適當波長下分辨能力有限的限制。這一次,科學家們設法找到了克服這一限制的方法。
  • 宇宙中的第一個分子鍵終於被發現了
    今年,氫化氦在一個年輕的星雲中被觀測到了。圖解:宇宙歷史上的第一個分子鍵發生在溫度下降到4000開爾文的時候。在距離地球3000光年的一個年輕的行星狀星雲中,科學家首次發現了宇宙中形成的第一個分子鍵。這一發現為描述大爆炸之後不久發生的事件的標準模型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並被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 【英文科普視頻】---62、科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宇宙的第一個分子
    科學家在自然界中發現宇宙的第一個分子How Scientists Found the Universe’s First Type of Molecule>Scientists have just detected the universe’s first molecule科學家們剛剛探測到了宇宙中第一個分子using a telescope that we fly around the world on a plane,藉助我們環遊世界的飛機上的一個望遠鏡and that’s a
  • 第一個細胞是怎麼形成的
    如果是先有「雞」,也就是先出現細胞膜的結構,那環境裡的蛋白質、DNA、RNA等等分子,就根本沒法穿過膜,進入到細胞內部。這樣的細胞是個空心的氣球,完全沒用。反過來,如果是先有「蛋」,也就是蛋白質、DNA等分子,好像也不行。因為沒有細胞膜的約束,這些分子是會自由擴散的。還沒等細胞膜形成,這些分子就已經在地球海洋中擴散得無影無蹤了。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換句話說,在宇宙的歷史上似乎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形成像這樣的類星體。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第一個黑洞——種子黑洞——是第一個恆星的殘骸,是恆星爆炸成超新星後留下的屍體。然而,這些恆星殘骸應該不超過幾百個太陽質量。很難想像第一個類星體的黑洞是由這麼小的種子長成的。
  • 宇宙中的有機物怎麼形成的,和生命起源有關係嗎?
    它們的大小從太空中發現的第一個甲基炔(1937年為CH)到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分子C70巴基球(2010年),包括醇類、原始糖、胺基酸等。由此可見,碳在化學鍵合中的多功能性推動了宇宙化學的複雜性。它也是我們現在已知生命所必須的。
  • 豆比看世界(1)——我們會是宇宙中的第一個文明嗎?
    【本文改編自我的知乎回答,本人已退乎~】從孩提時代開始,每次看著天空,我就一直在想,我們真的會是宇宙中的第一個文明嗎後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天文學的研究也日新月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地球2.0的新聞。前兩天看到一篇對於類地行星的介紹,發現目前天文學家鎖定的候選者已經有幾千顆之多,而這還不過是對於一小片天空的對焦而已。這不禁讓我又一次思考:既然類地行星這麼多,我們,地球,真的會是宇宙中存在的第一個文明嗎?作為科研工作者、唯物理性人,我們自然要基於科學知識來討論這個問題。
  • 奇特原子終結宇宙「黑暗時代」:第一個星系形成時刻
    很久以前,在第一顆恆星形成之前的幾百萬年裡,整個宇宙一片黑暗。這段宇宙「黑暗時代」從大爆炸後約40萬年開始,持續了數億年,標誌著最近一次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沒有行星,沒有恆星,沒有星系也沒有生命,只有一團由大爆炸形成的氫原子組成的霧,在無盡的黑暗中飄蕩。
  • 宇宙中最強的酸!大爆炸後的第一個化學反應產物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量子力學來解釋為什麼氦原子會比氫原子更早在大爆炸核合成過程中出現:氦離子He2+和He+具有比H+更高的電離勢,所以它們可以率先與自由電子結合,形成第一個中性原子。以上就是整個事情的兩個側面HeH+是宇宙中第一個分子?
  • 宇宙中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正在電腦中模擬黑洞形成過程
    所以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開始冷卻,它冷卻時就不再有足夠的壓力來維持形狀,所以它會由於自己的重量而開始崩塌,它會持續崩塌知道體積變得很小,然後它會遭遇到物質擠壓在一起時的壓力,在這個階段,它的體積會比地球還大一些,並且將原子中的電子推得越來越靠近來支撐它的體積,如果它的質量是太陽的數倍,它就會崩塌得更厲害,而且沒有壓力能阻止這種崩塌,因此它就會持續崩塌知道形成黑洞為止。
  • 從宇宙的第一個分子到主要構成,其基本性質與是否旋轉有何關聯?
    對宇宙學的研究,不僅是人類最古老的興趣科目之一,也是最新的科學研究內容,我們開始將宇宙當作一個實體來進行分析。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不僅位於太陽系、銀河系,同時也存在於宇宙這個更大的大範圍之內,因此,對宇宙有更多的了解,對於我們追溯過去和預知未來都尤為重要。比如,宇宙中的第一個分子,如何構建了可見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而宇宙的主要構成和是否旋轉,對宇宙之後的演變和基本性質又有怎樣的決定性作用?
  • 金屬生命體在宇宙中會存在嗎?
    先普及一個小常識:金屬生命體是指身體由金屬構成的並具有生命特徵的生物,其形態可以自由變化。
  • 海市蜃樓是真的嗎?科學家找到依據,其或許涉及平行宇宙
    海市蜃樓是光學現象嗎?以海市蜃樓為例,它被認為是一種由反射和折射構成的光學現象,可以在地球上找到原型,但其形成條件也極為嚴苛,在海洋、湖泊等廣闊水域中才有可能。每一次看見海市蜃樓,人就很難分辨真實與虛擬,這是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虛擬。
  • 宇宙中真的只有人類嗎?如果順利找到外星文明,會發生戰爭嗎?
    人類一直在尋找外星人,可是卻從來沒有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找到外星人了,以它們的科技是否會和人類戰爭?人類該如何和它們進行抗衡的,今年4月份我國「天眼」,開始對於地外文明地毯式搜索,目的就是為了尋找除了人類之外宇宙中的其他高智慧文明,可是我們人類這麼做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科學家在恆星死亡的殘骸中發現宇宙首種分子:氦氫化物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利用一臺天文望眼鏡發現了宇宙中的首個分子:氦氫化物。浩瀚的宇宙深不可測,充滿了可怕的黑洞,這些黑洞可以將行星撕成碎片。然而,在大爆炸之後的瞬間,宇宙是一個相當無聊的、空虛的地方。它顯得炙熱、緻密,主要由氫原子和氦原子組成。在這個原始宇宙中,科學家們相信氫和氦發生了碰撞,形成了宇宙中第一種分子。
  • 地球的胺基酸起源被找到!早在天體形成之前,它已在宇宙中出現
    在實驗室環境中,科學家們模擬了太空中的惡劣環境,想要看看在宇宙誕生早期,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究竟會形成什麼,結果讓人意外,竟然出現了甘氨酸。宇宙早期的甘氨酸,是如何出現的呢?研究者表示,這或許與宇宙早期中大量的塵埃顆粒有關。這些塵埃顆粒在低溫環境中,表面會結冰,之後通過和原子相撞,會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最終,導致甘氨酸的出現。
  • 對於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來說,在宇宙大爆炸早期,存在一個「原初核...
    數十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氦合氫離子(HeH+)是宇宙中的第一個化學反應產物,但科學家一直無法證實該物質存在於宇宙環境中。終於,在最新的《自然》雜誌中,科學家從行星狀星雲NGC 7027中探測到HeH+,這是人們首次在宇宙中探測到這種離子。從古至今,總有一些基本問題隱藏了很深的科學道理,比如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核酸(遺傳物質)?
  • 地球生命起源之謎(3):尋找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生物分子
    前兩章:蒼天有情自何始:地球生命起源之謎(1)地球生命起源之謎(2):大分歧,三派逐鹿俱稱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追求理解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們分成三組。 有些人確信生命始於生物細胞原始形式的形成。 其他人則認為關鍵的第一步是代謝系統,而另一些則關注遺傳學和複製的重要性。
  • 宇宙是個「檸檬精」嗎?誕生的第一種味道是酸味,而且還是強酸
    複讀機很好理解,那就是看到好玩的評論,就複製發送,並且出現成群的人參與;鴿子就是「放鴿子」,不過大多都不是非常要緊的大事,只是非常沒禮貌;「真香」就是「打臉」,總是上一秒不屑一顧,下一秒就愛不釋手;檸檬就是羨慕嫉妒恨,言語泛酸,其實宇宙的本質可能也是個「檸檬精」。在百年前,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合成出了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被認為是宇宙中的第一種分子,也就是第一個由原子和質子合成出來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