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日食期間共軛半球電離層響應機制

2021-01-13 騰訊網

日食是一種獨特的天文現象,日食期間,太陽輻射大幅降低,引起一系列大氣層和電離層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起,學界就已開始關注日食引起的電離層變化。由於月球的遮擋,日食期間地球上部分區域高層大氣接收到的太陽極紫外和X射線輻射大幅下降,電離層的離子產生率和加熱率均顯著下降,引起電離層光化學、動力學過程等一系列變化,導致電離層熱層的密度、溫度、風場等出現擾動。但已有研究認為日食是一個局部現象,對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日食陰影區(特別是全食區)附近。2018年7月,北美洲的日全食覆蓋了美國大部分區域,在此次日食觀測模擬研究中,有學者認為日食期間電離層擾動不局限在日食區,日食可能會引起更大範圍甚至是全球的擾動,哪些物理過程對該種更大範圍電離層擾動起主導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日食期間,電離層/熱層在日食陰影區的密度溫度擾動,可能通過熱層大氣環流變化、沿磁力線的等離子體輸運、沿磁力線的熱傳導等過程,從一個半球傳到其磁共軛半球。2020年6月21日的日環食橫跨亞洲中緯地區,其磁共軛在南半球的澳洲有被觀測到,此期間還有一些相關的衛星飛過日食區及共軛半球,這為研究日食期間電離層共軛半球響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中國科學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樂會軍等基於全球電離層熱層耦合模型,進行了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共軛半球電離層擾動的主要物理過程及其驅動因素,展開了模擬分析。研究表明,除了日食區的電子密度下降外,在南半球共軛區附近還存在顯著的電子密度增加現象(圖1)。為進一步理解其物理過程,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電離層各關節參量的變化特徵。模擬結果顯示,日食共軛點附近出現了顯著的電離層擾動,包括電子密度增加、電子溫度下降及沿磁力線速度變化等(圖2),衛星觀測數據也顯示出相同的變化特徵。分析表明,這主要是由於等離子體溫度下降引起電離層快速收縮,導致頂部電子密度增加而形成的。

日食期間引起電離層電子溫度快速變化的驅動過程主要有兩種——光電子沿磁力線的跨半球輸運和沿磁力線的熱傳導過程。日食期間,日食區的太陽輻射大幅下降,光電子產生率顯著降低,從而導致本該輸運到共軛半球的光電子數量大幅減少,引起共軛區的光電加熱率下降;日食區本身的電子溫度由於光電加熱的消失而大幅下降,這種降溫過程可能通過熱傳導過程傳遞到共軛半球,使磁共軛點溫度下降。那麼哪種過程起主導作用?研究人員通過兩個控制模擬實驗,研究了耦合半球電離層擾動的主要原因,即分別切斷了跨半球的光電子傳輸和熱傳導過程。模擬結果表明,共軛半球的電離層擾動是由跨層光電子輸運、熱傳導和熱層風變化的綜合作用引起。

對於磁緯20度附近的共軛電離層擾動,關閉光電子跨半球輸運後,共軛區的電離層擾動變化不大;進一步關閉跨半球熱傳導後,共軛半球的電離層擾動幅度顯著下降(如圖3所示),這些表明沿磁力線的熱傳導過程應該是主導因素。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區域熱傳導和光電子加熱的效應不同,這主要依賴於磁力線的長度。低緯地區主要來源於熱傳導效應;隨著緯度增加,磁力線變長,光電子加熱的變化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共軛半球電離層擾動的主要驅動因素。該研究為理解共軛半球電離層對太陽輻射變化響應特徵及其主要物理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上。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圖1.2020年6月21日,日食期間400 km高度處的全球電離層電子密度擾動分布,白色等值線標出了日食陰影區範圍,最中心代表日全食

圖2.日食期間在日食區(左邊,北緯20度)和共軛區(右邊,南緯20度)的電離層電子密度、電子溫度以及沿磁力線擴散速度的變化特徵

圖3.在不同條件下的電離層電子密度(上圖)和電子溫度(下圖)擾動變化。左邊是正常情況下的模擬結果,中間是關閉跨半球光電子輸運,右邊是關閉跨半球光電子輸運和跨半球熱傳導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電離層是地球大氣層被太陽電離的部分,其對人類無線電波通信、導航等高科技領域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探究南大西洋異常區的電離層特性對於空間天氣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研究揭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設在該中心的中科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簡稱「中科院南美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利用中科院南美實驗室巴西聖瑪利亞臺站和中國子午工程武漢臺站數字測高儀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南大西洋異常區電離層特性。
  • 磁暴時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特徵研究
    長期以來,磁暴期間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產生與發展特徵研究一直是電離層閃爍研究的重要課題以往研究表明暴時低緯電離層不規則結構的出現通常歸因於:1)暴時磁層、高緯電場穿透進入低緯和赤道地區。增強的東向電場通過E×B垂直漂移等影響底部F層密度梯度,從而增加瑞利-泰勒不穩定性;2)暴時赤道地區產生的不規則結構沿著磁力線向南北延伸到達低緯甚至中緯度地區。
  • 科學網—我國電離層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電離層環境及其「天氣」變化除威脅到其中的飛行器(多為低軌衛星)安全外,還對無線電通信、衛星導航定位、雷達探測等產生重要影響。電離層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還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社會經濟價值,因此吸引了全球數百個團隊從事相關研究。
  • 研究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該研究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並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Hu et al., 2019)。
  • 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2020-12-0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進一步分析認為,三亞VHF雷達觀測的白天等離子體羽狀結構,可能來自於100°-125°E經度區夜間產生的羽狀結構:在高度方向,羽狀結構運動到F區頂部,此處背景環境可能提供了羽狀結構生存到白天的條件;在經度方向,羽狀結構隨背景電離層一起運動漂移到三亞經度區。該研究更新了以往對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的認識,對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的有關物理機制解釋提出新要求。
  •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但是,由於真正前震、同震和餘震電離層擾動信號很難分離,特別是震前大氣異常仍存爭議,以及大氣和地震耦合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初步揭曉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018年8月如何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進行南北共軛觀測。  在2018年8月27日磁暴恢復相期間,「張衡一號」衛星在電離層內依次飛越南北共軛區域時,觀測到Pc1波動。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苟曉晨、李磊、張藝騰、周斌等科研人員,利用「張衡一號」高精度磁強計、電場儀數據,並結合蜂群(Swarm)衛星和地磁臺站觀測,對波動的特性和產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在2018年8月27日磁暴恢復相期間,「張衡一號」衛星在電離層內依次飛越南北共軛區域時,觀測到Pc1波動。我國科研人員利用「張衡一號」高精度磁強計、電場儀數據,並結合蜂群衛星和地磁臺站觀測,對波動的特性和產生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結果表明,「張衡一號」衛星觀測的Pc1波動位於注入源區附近,以阿爾芬波的形式在南北電離層傳播,呈混合偏振。
  • 研究發現極光邊界波動是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的光學表象
    等離子體層頂將溫度和密度特徵顯著不同的兩種等離子體區分開來,內側是低能高密度冷等離子體,外側是高能低密度的熱等離子體。等離子體層頂外的高能粒子(電子和離子)可以沿磁力線沉降到極區電離層,在地球兩極產生絢麗的極光。由於地球特殊的偶極磁場,兩極的極光形態呈現橢圓環帶結構,通常也稱為極光卵。在平靜條件下,極光卵的赤道邊界通常是平滑的,對應於平滑的等離子體層頂和等離子體片內邊界。
  • 我們如何了解電離層的行為?
    大氣層是典型的分層結構,隨著高度的變化,它的密度和溫度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按照這個變化規律,我們把大氣層分成了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在這些結構中還有兩類特殊的圈層,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臭氧層,另一個就是本期空少問答小課堂的主角——電離層,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目前,雖然對植物如何識別並響應病原菌進行了廣泛的報導,但較少關注植物抗病的精細調控。因為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植物自身更好的生存,過度免疫必定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這就為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入侵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還是持續的侵害,並作出正確的應對?其內在調控機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初步揭曉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018年8月如何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進行南北共軛觀測。
  • NC: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震蕩磁層和極光
    雖然有很多等離子體不穩定性機制用來解釋這些波動,但由於缺乏極光粒子沉降源區的共軛觀測,目前對其成因一直沒有定論。極光邊界和等離子體層頂在空間上處於相鄰的磁通量管,兩者的波動可能存在物理聯繫。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2014-2018年期間DMSP衛星極光圖像,發現這期間所有Dst小於-40 nT的磁暴主相中,90%以上產生了鋸齒極光。這表明磁暴主相期間,昏側磁層內發生了常態化的、系統性的物理過程。
  • 揭示自然溼地活性甲烷氧化菌對增溫的響應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土壤溫度的增加會促進甲烷的氧化,大多數嗜溫性的甲烷氧化菌能在25-35℃發揮最大活性,在酸性泥炭地,溫度可以直接影響甲烷單加氧酶的活性,也可以間接改變其群落結構從而促進溼地甲烷循環。然而,在寒冷生態系統中活性甲烷氧化菌對增溫的響應機制目前並不明確。
  • 氣象部門觀測日食,是跨界嗎?有種「天氣」,很特殊!
    空間天氣概念示意圖 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目前為止,國際上較為主流的定義為:太陽上和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中能影響空間、地面技術系統的運行和可靠性,以及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狀態。簡而言之,空間天氣是指空間環境中的災害性天氣狀態,條件或者事件。
  • 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研一學生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地學期刊《JGR...
    該論文題為「Interhemispheric conjugacy of concurrent onset and poleward traveling geomagnetic responses for throat aurora observed under quiet solar wind conditions」(平靜太陽風條件下伴隨喉區極光的地磁同時響應與極向傳輸的南北半球共軛性),馮惠婷為文章第一作者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廣州大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
    . | 廣州大學劉寶輝/李美娜團隊揭示生物鐘基因GmLHY調控大豆乾旱脅迫響應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生物鐘基因在模式植物中調節乾旱脅迫響應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而在作物物種中卻知之甚少,例如全球主要作物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