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部門觀測日食,是跨界嗎?有種「天氣」,很特殊!

2020-12-05 中國氣象報

明天(6月21日)

一場觀賞效果絕佳的

日環食將要上演

你是否已經搬好小板凳

靜待這場「年度大戲」呢

不過,也有網友給小編留言

聽說你們要觀測日食

這不是天文學家的事兒嗎?

來來來

這事兒得從一種

特殊的「天氣」說起

●空間天氣●

千百年來,在人們普遍認識中,只認為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等惡劣天氣會影響我們的衣、食、住、行和生產活動。殊不知,在地表20至30公裡以外的高空和在千萬公裡的太空,空間天氣也會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

當然,宇宙空間中並沒有大氣。因此,空間天氣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天氣,主要是指太陽活動對地球,以及近地區域所造成的影響。

空間天氣概念示意圖 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目前為止,國際上較為主流的定義為:

太陽上和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中能影響空間、地面技術系統的運行和可靠性,以及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狀態。簡而言之,空間天氣是指空間環境中的災害性天氣狀態,條件或者事件。

美國在1994年11月也曾給「空間天氣」定義:

空間天氣係指太陽上和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中影響空間、地面技術系統的運行和可靠性及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條件。

輻射帶對地球及衛星產生影響示意圖。來源:SSA

不管怎樣定義,可以肯定的是,空間天氣是圍繞太陽展開。如果太陽表面爆發了一次日冕物質拋射活動,數十億噸高能粒子以每秒幾百甚至幾千公裡的速度向外噴發,隨著不斷地向外傳播,所影響的區域逐漸變成一個半球。這些高能粒子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就會對地球的磁層、電離層、大氣層等產生影響

空間天氣對人類的影響。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由於空間天氣涉及到高能帶電粒子、地磁場和範艾倫輻射帶(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中包圍著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對人類航天和地面設施都有影響。其中,空間災害性天氣還可能對以下方面造成破壞:

空間方面(可以通俗理解為近地宇宙的影響):破壞衛星上的計算機和其它電力系統;使地球大氣層膨脹,造成探頭故障,使對衛星和空間碎片的跟蹤更加困難;低空衛星翻滾,姿態失控;在能量粒子方面—使衛星表面帶電,跟蹤系統、電力板等光敏部件性能下降,衛星電池漏電,單粒子事件增加,太空人眼中出現閃爍,高空放射性輻射 嚴重;質子事件加劇,衛星上存儲器內存撞擊,產生莫名其妙的幻影命令。

地磁方面(可以通俗理解為地球上的影響):產生大的地磁暴和極區電激流亞暴,改變地球磁場,幹擾地下深處的石油鑽頭的信號;在管道和其他大型金屬系統中引起電流,在發電廠和電網中產生重要影響,使控制裝置跳閘斷電,甚至燒壞變壓器。

電離層方面:中斷來自全球定位系統單頻道的導航信號;影響高頻無線電波和短波通訊,幹擾衛星蜂窩電話系統(通俗理解為,你的手機會沒信號了)。

空間天氣態勢圖 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相關國家也認識到空間天氣在太空時代的重要性,紛紛開始進行研究,這其中就包括我國。

1996年,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時名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首次正式對外發布空間天氣預報,專門面向航天領域。為了更好地做好空間天氣預報業務。

2002年6月1日,經批准,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2004年7月,中心業務正式啟動,標誌著我國國家級空間天氣業務正式開始。

2015年11月,國家空間天氣預報臺正式成立,並納入中國氣象局氣象臺序列統一管理。

來源:ICAO

空間天氣預報是根據觀測資料和預報模式,對太陽、行星際、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中關鍵要素進行預警預報。

這裡特別提一點,空間天氣預報與航天事業發展息息相關,如果太空人出艙時正巧遇到宇宙中的高能物質,很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輻射計量超標危及到太空人的生命。

2003年,超強的太陽耀斑帶來萬聖節風暴事件,致使全球多個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在內的衛星出現嚴重故障,有的進入安全模式停止工作,有的乾脆被高能粒子徹底毀壞,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被迫啟動防輻射保護倉才得以安全度過。

那麼,為什麼要觀測日食呢?

首先,日環食不僅是極具特點的天象,當太陽被月亮遮擋時,人們更容易觀測到太陽日冕活動情況,從而有助於預測其活動趨勢;同時,日食對星地通信起關鍵作用的電離層有一定影響。

簡單來說,監測日食,是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日常空間天氣觀測業務中的一部分。2019年12月26日,氣象部門就用多種手段監測了一次日食。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監測的日食

↓↓

石島氣象臺運用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

和太陽射電望遠鏡等監測日食

↓↓

山東省石島氣象臺位於山東半島東南端,瀕臨黃海,它始建於1953年2月,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2008年1月,經中國氣象局批覆,確定在石島建設太陽觀測項目,為國家空間天氣業務的開展提供支撐。2014年8月石島國家空間天氣觀測站正式掛牌。多年來,山東省石島氣象臺為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觀測數據,已成為其重要的數據源;為我國載人航天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既然知道了

觀測日食是氣象部門的

常規操作

那麼,明天13點

當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的小姐姐

做客直播間

帶你一起看日環食

(劇透:她兼具天文和氣象學術背景哦)

還有什麼理由

不約不約呢

關注我們

乘風破浪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審核:段昊書

參考文章:《空間天氣十問答》《空間天氣 離我們並不遙遠》《空間天氣簡史》《你不知道的空間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與生命安全息息相關》

編輯/作者:文科 程立渤

轉載授權請聯繫:010-58993075(段老師)

送給我們一顆小星星,好嗎?

相關焦點

  • 用氣象監測手段看日食,是種什麼體驗?
    今天,大家被2019年最後一次日食刷屏了嗎?話不多說先看一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監測的日食↓↓除了衛星氣象部門還通過其他方式「關注」日食↓↓日食的本質就是太陽、月球、地球恰好處在一條線上從地球上看去太陽被月球遮擋住而出現的天象你知道嗎?氣象部門監測日食是「常規操作」!
  • 天氣可能影響局地日全食觀測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 通訊員楊光林報導  罕見的天文盛事「日全食」天象即將於7月22日上演。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預計日全食期間雨帶主體位於淮河和黃淮南部地區,日全食最佳觀測地帶天氣狀況不太理想,日偏食帶的華北、江南、華南地區天氣相對較好。
  • 島內掀起「日食熱」 天文愛好者陸續赴大陸觀測
    因為大陸地區的觀測條件非常好,臺灣許多天文愛好者日前紛紛組團啟程赴大陸,希望一睹這一難得的天文奇觀。   一支由臺灣中小學地理老師組成的隊伍19日啟程赴杭州,出發前大家再次檢查所攜帶的日全食專業觀測設備。這些設備中不僅有天文望遠鏡,還有拍攝日全食影像所需的具有電動跟蹤功能的赤道儀以及三腳架。   同日前往大陸的還有來自臺北一所小學天文社的師生,設備也相當專業。
  • 天氣會商首用氣象鐵塔觀測資料
    本報訊(記者駱倩雯)記者昨天從市氣象局獲悉,在APEC會議專題天氣會商中,本市首次運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氣象鐵塔的觀測資料,分析APEC會議期間的氣象條件。據悉,這對氣象部門的短臨、短期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有很大幫助,提升了精細化預報的能力。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氣象條件決定哪兒為最佳觀測地?
    日食是一種由太陽系天體間特殊位置關係而造成的獨特天象,兩千多年前它就啟發人類認識宇宙,發現地球公轉的規律。日環食也是極具特點的日食天象,當太陽被月亮遮擋時,人們更容易觀測到太陽日冕活動情況,從而有助於預測其活動趨勢;日食作為一種天文現象,對星地通信起關鍵作用的電離層有一定影響。
  • 日食可以用肉眼觀測嗎?觀看日食日環食注意事項技巧
    2019年最後一次「金環日食」奇觀將上演,我國可以觀測到日偏食。那麼日食可以用肉眼觀測嗎?今日觀看日食的時候,有哪些注意事項呢?12月26日將出現日食現象日食可以用肉眼觀測嗎?  「絕不能用雙眼直接看太陽。」
  • 日食時氣象變化不會影響健康(圖)
    中國氣象報記者顏昕 劉曉林報導  7月22日,我國將出現罕見的日食奇觀。其中全食帶覆蓋了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長江流域,直接觀看到日全食的人數可能創造歷史之最。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天文、氣象條件共同決定了日全食的最佳觀賞地點,日全食發生時溫度溼度短時間變化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他同時提出,因為日全食發生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地區,對社會、生活各方面有相當的方面都會產生影響,公共和相關行業要根據自身需要做好應急準備。  李競說,日全食發生時全食帶地區溫度會下降,人體會有變涼的感覺但不會太強烈,別的地區溫度不會降低。
  • 天氣這麼悶熱溼度預報卻取消了?氣象部門回應了
    夏天到來,高溫天氣屢屢來襲,不少人感覺「又悶又熱、透不過氣」。但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這是真的嗎?然而近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那麼,溼度預報到底重要嗎?氣象部門真的取消溼度預報了麼?絕對溼度≠相對溼度許多南方人冬天來北方,往往覺得空氣乾燥、皮膚難受;而許多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又會感覺異常潮溼、無比悶熱。
  • 我國氣象觀測有更精準「尺子」:天氣站間距縮小一半
    中青在線北京6月2日電(實習生 蘇琬茜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後,我國進行氣象觀測有了一把更為精準的「尺子」。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天該局發布國家天氣站布局優化方案,選出平均間距為30公裡的地面氣象監測布局,比原先的71公裡的間距縮小了一倍。
  • 空間天氣監測2019年度最後一次日食活動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大洋 程立渤報導 2019年12月26日13:05分,山東石島氣象臺的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最新監測圖像顯示,月球已進入太陽圓盤內。為監測此次日食過程,石島氣象臺將觀測間隔由3分鐘一次改為20秒一次。  由石島氣象臺拍攝的日食監測畫面,看起來紅彤彤的太陽被「咬掉一塊兒」。這也是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日常空間天氣觀測業務中的一部分。
  • 八一八日食觀測史的卦
    因此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國就形成了一套複雜的日食應對儀式,並將這種儀式謂之「救護日月」。這種看似違反科學的禮儀背後,更核心的邏輯是政治上的君權神授,是天子代天宣命的權威與尊嚴。天有異象,天子就有權力,更有義務去有所應對。
  • 【微課堂】第一期:什麼是地面氣象觀測
    天氣、氣候就是上述各種氣象要素的綜合表述。地面觀測按其不同的內容和用途,可分為天氣觀測、氣候觀測、專業觀測和專項觀測等。一、天氣觀測天氣觀測主要是為天氣分析和天氣預報提供氣象情報進行的觀測。按其作用不同,它又分為基本天氣觀測、輔助天氣觀測和補充天氣觀測三種。
  • 寒潮來臨,實時氣象觀測不間斷!申城氣象部門早早築起「防寒牆」
    圖說:寒潮天氣來臨之際,閔行區氣象局值班員對路面觀測系統進行巡視維護 彭玉萍攝2021年首場寒潮悄然而至,申城再度冰凍。面臨這樣的天氣「大考」,上海氣象部門的天氣「守護者」們早已做足準備,確保氣象數據一個都不少,築造起一道「防寒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 中國天氣攜手微博呈現「太空天眼追日食」大型直播
    中國天氣網訊 6月21日,中國天氣「太空天眼追日食」大型直播活動完美收官!中國天氣聯合國、省、市三級氣象部門推出14路直播信號,以不同視角、多窗口全景式呈現日環食過程,同時藉助微博平臺的天然傳播優勢,直播活動火爆全網——直播觀看人次近億,原創話題9.2億閱讀量制霸熱搜,並吸引超10萬人次網友參與互動活動。
  • 【轉載】寒潮來臨,實時氣象觀測不間斷!申城氣象部門早早築起「防寒牆」
    圖說:寒潮天氣來臨之際,閔行區氣象局值班員對路面觀測系統進行巡視維護  彭玉萍攝2021年首場寒潮悄然而至,申城再度冰凍。面臨這樣的天氣「大考」,上海氣象部門的天氣「守護者」們早已做足準備,確保氣象數據一個都不少,築造起一道「防寒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不同下墊面的溫度、溼度、風力等實時氣象觀測數據,不僅是記錄實時的風雲變化,更是為寒潮相關的科學研究以及預報預警提供重要支撐的寶貴數據資料。因此,確保每個自動氣象站的每臺設備維持不間斷工作非常關鍵。
  • 最清晰的日食圖片來了 空間天氣望遠鏡看日食
    12月26日,2019年最後一場日環食天象上演,不過環食帶不會經過我國境內,我國部分地區能觀測到日偏食。觀測太陽的專業望遠鏡看到的日食是什麼樣的?下面就帶您一睹為快。圖片來自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中心空間天氣地基觀測設備,山東石島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觀測圖像。
  • 6月21日夏至兼日食,南寧天氣如何?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今天下午南寧可以觀測到日食,但觀測效果又與天氣狀況密切相關。另外今天是夏至日,也是重要的天文節氣。所以玉在田上午7點到南寧市會展中心北邊拍了一組天氣照片供大家參考。南寧會展中心北面全景圖第一注意到雲層較厚,又有烏雲,稍感悶熱,再聯想到最近廣西的「龍舟水」天氣,今天很可能會下雨。那麼夏至日下雨好不好呢?氣象預測先看氣象諺怎麼說:「夏至無雨三伏熱,夏至雨點值千金」。
  • 這次金環日食有何特別之處?怎麼觀測最科學?天文學家帶你揭秘
    這是中國氣象局空間天氣觀測站山東石島拍下的日偏食畫面。太陽光球色球望遠鏡觀測到日食期間太陽色球層的變化情況,為空間天氣預報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特別視角拍下月影軌跡看完了地面視角觀測到的日食,再換一個反方向的角度。這是風雲四號A星中午12時到下午4時的真彩色雲圖。
  • 12月26日的日食觀測時間表趕緊收藏
    ,據河南氣象預報:  今晚到明天(26日),  冷空氣將攜大風帶我們衝出「霾伏」,  藍天再現!  觀看日偏食專家提醒:  1、日食不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或是望遠鏡觀測,必須藉助專門的濾光片或日食觀測眼鏡,否則會被強烈的陽光灼傷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