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我國將出現罕見的日食奇觀。其中全食帶覆蓋了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長江流域,直接觀看到日全食的人數可能創造歷史之最。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天文、氣象條件共同決定了日全食的最佳觀賞地點,日全食發生時溫度溼度短時間變化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他同時提出,因為日全食發生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地區,對社會、生活各方面有相當的方面都會產生影響,公共和相關行業要根據自身需要做好應急準備。
李競說,日全食發生時全食帶地區溫度會下降,人體會有變涼的感覺但不會太強烈,別的地區溫度不會降低。大部分地區,溫度不會降低太多。特殊的情況下也許會有較大的變化,但也不會出現極端變化。日全食發生時溼度會突然增大。但是,溫度、溼度的變化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為溫度下降的持續時間短,而且發生在夏季,幾分鐘後會迅速回溫;溼度的突然增大也僅僅只會使人有較大的潮溼感。
「這次的日全食恰恰發生在國際天文年,是一次覆蓋地區非常廣泛,觀賞人口眾多的天文奇觀,具有極大的觀賞價值。」李競說,建議普通公眾在觀賞日全食前多了解相關的科普知識,特別是如何進行安全觀賞。例如,選用什麼工具進行觀賞,觀賞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等。他說,中國科協歸納的「五要」與「五不要」可以很好地指導公眾如何進行觀賞。「五要」指:要使用專業日食觀測眼鏡;要使用小孔成像觀測;要使用望遠鏡投影觀測;要每觀測3分鐘,要讓眼睛休息30秒以上;全食階段,當太陽被完全遮蔽時,才可以用肉眼觀測。「五不要」指:不要使用日常的太陽墨鏡、煙燻玻璃片觀測太陽;不要使用水盆或油盆觀測太陽;不要使用望遠鏡直接觀測太陽;不要使用黑色膠片觀測太陽;「非全食階段」絕對不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太陽。
他說,日全食發生時整個天空會一片漆黑,建築、運輸等行業都需提前做好安全應對措施,防止「黑夜」造成安全事故;司機在日全食發生後,不要驚慌,應立即打開車燈減速小心駕駛;高空作業者也要避免突然伸手不見五指而發生事故。
關於最佳觀賞地點,李競說,最佳觀賞地點需要具備3個條件。首先必須位於全食帶,只有全食帶才能觀賞到日全食。其次是食延的長度,食延越長為普通公眾提供的觀賞時間越久,同時研究人員也可以取得更多的觀測資料。由於地球是逆時針方向自轉,這次從地理位置看越往東食延越長,例如上海、蘇州、嘉興比雅安觀賞的時間長。最後必須天氣條件好,萬裡晴空是最好的。否則即使位於全食帶、食延又長的地點,如果出現大片烏雲遮住太陽,或者出現陰雨也無法進行觀賞。所以公眾在觀賞前應注意收看或者收聽天氣預報。
(責任編輯: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