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奇觀(圖片來源:新華網)
1.日食的形成原因
當月球運行至一個特別的位置,太陽、月亮及地球會連成一線,這時月亮將遮掩太陽的光芒,在地球上投下陰影,在陰影的不同區域,可觀測到不同的日食現象。在月亮的本影區,即月亮完全遮住太陽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全食,在月亮的半影區,即月亮部分遮住太陽的地區,可以看到日偏食,在月亮的偽影區,即月亮遮住日面中心,但邊緣仍可見的地區,可以看到日環食。其中日全食和日環食不會在地球上同時被看到。
日全食的過程包括五個時期。(a)初虧:月影剛開始侵蝕日面,即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此時為日偏食;(b)食既:月影剛剛遮住整個日面,日全食開始,此時有一兩秒鐘的時間可以在日面邊緣看到一串亮點,這被稱為貝利珠,它們是由於月亮邊緣凹凸不平的山峰對陽光的散射而形成的;(c)食甚:月影圓心與日面圓心距離最近,此時日光被遮的最嚴實;(d)生光:月影剛劃出日面,此時日全食結束,又開始呈現日偏食,貝利珠在此時會再次出現;(e)復圓:月影完全劃出日面,到此為止,日食過程完全結束。每次全食時間最長7分多鐘,一般為2-3分鐘。
2.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簡況
在2009年7月22日,在我國將可以觀測到一次罕見的日全食現象。上午8時53分左右,日全食從印度西海岸開始。隨著全食由西向東推進,在9點鐘左右進入我國西藏南部。全食進入我國後,將先後經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雲南省西北部、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北部、河南省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上海等12個省(區、市),持續時間約40分鐘。整個全食帶在我國的長度約10000公裡,平均寬度230公裡,幾乎覆蓋整個長江流域。全食離開我國後,將進入太平洋,北京時間12時17分左右在東南太平洋海域結束。
3.日食對電離層的影響
電離層是由於太陽輻射電離了大氣的中性粒子,使得高層大氣中出現了大量的自由電子和離子。無線電廣播和通訊依賴於地球高層電離層對無線電波的反射。觀測已經證實,太陽光被月球遮擋時,日全食地區上空的電離層天氣有明顯變化。預計2009年7月22日日食期間,從日食開始到食甚,電離層電子濃度逐漸下降,將導致短波通訊最大可用頻率下降達30%以上,大部分短波頻道的廣播信號在食甚前後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日食結束後,少量的短波頻段會因為日食的後續效應發生二次中斷。此外,經過日食帶電離層的電波路徑被顯著改變,並對GPS單頻接收系統的導航定位精度產生明顯影響,此影響在食甚過後十數分鐘後達到最大,然後逐漸減小,數小時後消失。
4.日食對氣象的影響
太陽是地球上氣象萬千變化的源泉。日全食期間,由於太陽輻照完全被遮蓋,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也會給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天氣系統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南京大學方成院士這樣描述日全食的情景,"日全食發生時天空亮度會驟然下降一百萬倍。原來太陽的位置,會變成暗黑的圓面,剎那間天地一片漆黑。這時夜幕降臨,繁星點點,昏暗的大地上涼風習習。雞犬驚叫著逃回自己的巢穴,有時天空中的飛鳥還會失去自控而墜落到地上。"由於太陽輻射被月球遮蓋,大氣溫度明顯下降,會給人們對環境溫度的感知帶來明顯影響;環境溼度也會上升很多。此外,由於日食破壞了大氣原有的熱平衡,會帶來大氣中風速、風向的變化;特別是由於城市的"熱島"效應,會放大這類效應,甚至出現漩渦旋風等異常天氣現象。
5.應對措施
建議在日食發生前1小時至日食後3小時內,航空、航天、測繪、勘探等部門避免進行高精度作業,通訊部門注意調整海南對新疆、西藏等地的短波通訊頻率,日食帶所覆蓋的城市注意調整其短波通訊頻率,避免進行野外探險或考察活動。
由於日食會帶來天氣特別是風場的變化,因此在生產作業中要特別注意高空作業和建築施工的安全問題。
日全食是一直自然的天文現象,應該用科學的態度,採取合理的措施來應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來源: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