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會商首用氣象鐵塔觀測資料

2021-01-19 華龍網

本報訊(記者駱倩雯)記者昨天從市氣象局獲悉,在APEC會議專題天氣會商中,本市首次運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氣象鐵塔的觀測資料,分析APEC會議期間的氣象條件。據悉,這對氣象部門的短臨、短期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有很大幫助,提升了精細化預報的能力。

據介紹,氣象鐵塔高325米,共15層,是亞洲第一高的氣象塔,可提供每5分鐘的風向、風速、溫度、相對溼度等數據,280米高度每30分鐘更新南北兩個方向的天氣實景圖像,為城市大氣汙染和邊界層氣象研究提供第一手觀測資料,這種高時間解析度的垂直觀測資料對提高氣象部門的短臨、短期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大有助益。據悉,氣象鐵塔的觀測資料對市氣象局精確預報APEC會議期間的天氣狀況有重大作用,這些資料還將在以後的天氣預報和相關業務科研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市氣象局還完成了鳥巢自動站的更新安裝,形成奧林匹克中心區的自動氣象站觀測網。同時,短時、短期預報製作平臺也完成了更新,針對懷柔會場,每日從5時到20時,逐日3小時間隔加密人工觀測氣象。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組織G20杭州峰會專題天氣會商
    莊白羽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靜淅 黃彬報導 9月3日上午,在全國天氣會商結束後,中央氣象臺與浙江省、杭州市氣象臺及周邊省市氣象臺通過視頻連線進行G20杭州峰會天氣專題會商。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會商後聽取峰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情況匯報,要求充分利用近年來氣象現代化成果,上下協同、齊心協力做好G20杭州峰會氣象保障服務。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在局應急辦,副局長矯梅燕在杭州市氣象臺,副局長於新文在中央氣象臺參加會商。
  • 智慧氣象揭秘風雲變幻|天氣雷達|劉安寧|氣象臺|氣象預報
    天氣預報肯定有一席之地,作為每天出門前的天氣預警工具,它決定著你是否可能被淋成落湯雞。製作天氣預報是個非常繁瑣的過程,需要依次搜集過去一段時間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這些氣象數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告訴你,天氣預報數據採集於「天地空」,經過分析和會商,一份天氣預報產品就誕生了。
  • 中國氣象局部署全國天氣會商改進工作
    中國氣象局部署全國天氣會商改進工作突出精細特色 強化風險分析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進全國天氣會商工作的通知,貫徹落實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再動員再部署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做好汛期氣象服務,切實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空氣品質指數(AQI)大於300立即啟動重汙染天氣會商研判
    本報訊(記者王志昭)近日,省環保廳與省氣象局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實施方案出臺,規定當環保部門監測5個及以上相鄰區域省轄市日空氣品質指數(AQI)大於300,且後續8小時空氣品質指數(AQI)持續升高時,雙方立即啟動重汙染天氣會商,研判空氣汙染形勢。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遙感沙塵會商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任素玲報導 4月2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組織了全國衛星遙感沙塵會商,針對今年1月至4月份沙塵天氣監測情況,分析沙塵天氣趨勢及其影響。
  • 促進預報精準 推動服務精細 中國氣象局研討改進全國天氣會商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6月18日,中國氣象局召開全國天氣會商改進研討會,就如何改進天氣會商工作、提高會商質量進行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主持會議,副局長餘勇出席會議。宇如聰指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是適應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與時俱進改進會商工作,推動以數值預報為主導的客觀數字智能預報發展。持續推進研究型業務建設,加強客觀技術方法研發和應用,增強會商的科技含量。充分應用多源數據融合快速更新的實況分析產品、各類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和精細化定量化智能網格預報產品,提高預報分析的精細化水平。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將採用數據文件傳輸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 通訊員譚小華報導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將取消報文傳輸觀測資料方式,改用數據文件傳輸方式,這是12月8日記者從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工作總結研討會上獲悉的。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行 :氣象就是生產力
    據介紹,每天6時,亞洲航空氣象中心人員開始分析和製作亞洲危險天氣例行諮詢產品,對區域內未來6小時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塵暴和山地波進行專業詳細的預報。此後,每3小時製作一份例行諮詢產品,不定時製作非例行諮詢產品。每天7時,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組織區域內氣象監視臺和備份中心人員進行危險天氣例行協同會商。每天8時,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發布第一份例行諮詢產品。
  • 不一樣的會商室:紀念活動天氣會商掠影
    「關於9月2日夜間到3日上午這一段的環流形勢,我還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是發生在8月28日早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以下簡稱紀念活動)中國氣象局專題天氣會商中的一幕。隨著日期逐漸臨近,能否在適宜的天氣下迎來紀念活動,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國家林草局、中國氣象局會商今春我國沙塵天氣趨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月12日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氣象局日前在北京聯合召開2021年春季我國沙塵天氣趨勢預測會商會。會上,來自林業、氣象、草原、荒漠化監測等領域專家對2021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趨勢進行了分析會商,全面分析了氣候因素和地表狀況,採用多種預測模型和方法,形成了2021年春季沙塵天氣趨勢預測綜合意見。會議聽取了國家氣候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林草局規劃院、國家林草局西北院、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勘察規劃院等單位的專題報告。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李江波,這位入選全國百名國家首席預報員的「氣象大咖」,壓低聲音告訴記者,「這馬上召開的會議,先聽取各地市的情況,由省局進行評估,大家針對即將發布的天氣預報會商,如果數據差距不大,就可以對外發布。」 類似的會商,不只是省內調度各市之間的,每天還有中央氣象臺調度各省召開的,「預報員就好像醫生,我們的會商,類似把天氣當病號來會診。會診的出發點是什麼?
  • 石家莊市圖書館氣象科普講座帶您了解天氣知識
    有時,我們的手機會收到氣象災害預警,這種預警往往會精確到今天幾點幾分某種氣象災害幾級預警,但是為什麼不能在前一天發布預警呢?這是因為天氣預警信號的時效非常短,暴雨預警的最長時效為12小時,雷電預警的時效只有6小時,這是為了更精準地達到預警效果,因此在極端天氣集中的季節,要時刻關注氣象預警,以便及時部署防範工作。
  • 廣州塔變氣象塔 526米為世界最高氣象觀測點(圖)
    記者邵權達 攝亞運氣象亞運信息服務專欄在三個高度設觀測儀 526米點為世界最高氣象觀測點本報訊(記者葉卡斯)記者了解到,為了獲取大氣邊界層的觀測數據,廣東省氣象局在廣州塔上建設了世界第一高度的觀測點,不僅將為亞運會開幕式提供氣象保障,還將在後亞運時代為廣州市民提供高空大氣成分監測
  •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分析:數據更多,你的天氣預報會更準
    古人說「天有不測風雲」,就是用天氣變化的無常來形容世間很多事情的變化毫無規律,但到了21世紀,現在已經是「天有可測風雲」——在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的今天,天氣預報水平也迅速發展,大家可以輕鬆的獲取天氣預報,來規劃穿衣、出行,各種生產工作也可以靠天氣預報來規避風險和尋找機會。
  • 氣象圖_氣象圖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象百科
    通常專指根據同一時刻測得的各地天氣實況,用數值或符號按一定格式填在空白地圖上,反映廣大地區天氣實況和形勢的圖。氣象圖主要有地面氣象圖和高空氣象圖兩種。地面氣象圖填寫的數值和符號有海平面氣壓、氣溫、露點、雲狀、雲量、能見度、風向、風速、現在天氣、過去天氣等,根據圖上氣壓值描出等壓線,結合溫度、露點、天氣現象標出各類天氣系統和天氣形勢及其天氣分布等。高空氣象圖填寫的數值和符號有關層次的高度、溫度、溼度、風向、風速等,根據圖上高度和溫度值分別描出等高線和等溫線,從而顯示出空間天氣系統及其天氣形勢的分布。
  • 觀測數據與天氣預報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從簡單的溫溼度計到複雜的能見度儀,從藍天中的探空氣球到大海上的浮標站,從矗立在地面的天氣雷達到遊弋於太空的氣象衛星,各種各樣的氣象觀測手段織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忠實記錄著氣象數據。而這些寶貴的數據,正是預報員用以製作天氣預報的第一手材料。
  • 密織一張「測天網」 安徽省地面氣象觀測全面實現自動化
    「我的前輩們用的還是原始的人工觀測,手工計算的方式」,孫亞東對記者說,一直到上世紀的80年代,觀測員還是用算盤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計算。  孫亞東在學校學氣象專業的時候,就要背一本厚厚的編碼冊,上面有各種天氣現象所對應的編碼,「同一種天氣現象,在不同時間段發生,對應的編碼也不一樣。」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在古時候,沒有科學設備監測,古人們經過長期的觀測,摸索出一套天氣變化的規律,如「布穀催春種」,意思是布穀鳥叫以後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了,可以開始播種了,再如「天氣新晴,是夜必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諺語都稱得上是天氣預報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