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這麼悶熱溼度預報卻取消了?氣象部門回應了

2020-11-22 手機鳳凰網

夏天到來,高溫天氣屢屢來襲,不少人感覺「又悶又熱、透不過氣」。但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這是真的嗎?

隨著北京正式入夏,氣溫也一路走高,除了烈日當空,空氣溼度也不小,讓不少人著實感覺到「又悶又熱、透不過氣」。

炎炎夏日,溼度越大,人體散熱越困難,體感也就更加悶熱。然而近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那麼,溼度預報到底重要嗎?氣象部門真的取消溼度預報了麼?

絕對溼度≠相對溼度

許多南方人冬天來北方,往往覺得空氣乾燥、皮膚難受;而許多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又會感覺異常潮溼、無比悶熱。這其實就是溼度變化,給人造成的主觀體驗。

溼度,是表示大氣乾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體積的空氣裡含有的水汽越少,則空氣越乾燥;水汽越多,則空氣越潮溼。而對於溼度而言,又有絕對溼度和相對溼度兩個不同概念。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分析師張娟告訴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記者:「絕對溼度指一定體積的空氣中含有的水蒸氣的質量,也就是溼空氣當中水蒸氣的密度,一般其單位是克/立方米。絕對溼度只表明單位體積溼空氣中,含有多少水蒸氣,是密度單位,既不能表示溼空氣吸收水蒸氣的能力,也不能表示溼空氣的潮溼程度。」

因此,氣象預報當中的溼度,指的是「相對溼度」,也叫「空氣相對溼度」。其表示的是絕對溼度和在相同溫度下飽和狀態下水分含量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數來出現。相對溼度越高,空氣中的水就更不容易蒸發成水蒸氣;反之說明空氣不飽和,能吸收更多水分。

▲不少溫度計當中,也會有溼度數值,方便公眾掌握真實的天氣情況

因此,張娟提醒說,相對溼度和絕對溼度並不是同一個概念。絕對溼度對於公眾沒有太高的參考價值,而空氣相對溼度與溫度的關係十分密切,普通公眾在關注溼度數據時,應該以氣象部門發布的相對溼度數據為標準。

此外,相對溼度數值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相反的是,在一天中,它的往往起伏很大,尤其是在晴朗、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變化更加明顯——下午氣溫達到最高時,相對溼度最低夜間清晨氣溫較低時,相對溼度也較高。這與氣溫每天每小時都產生變化,是一樣的道理。

溼度預報並未取消

然而近日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對外發布的天氣預報當中,溼度預報已經取消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氣象部門並沒有取消溼度預報。」張娟解釋說,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為例,目前基礎預報的天氣要素是氣溫、降水、風力風向。氣象部門對外公布的天氣情況當中,這三個數據是必須公開的,也是天氣預報電視節目當中,必須口播的。

而至於空氣相對溼度、氣壓等數據,都屬於數值預報內容,在觀測要素當中,後期預報員會進行人工核定。對於口播預報或者文字預報當中,是否體現空氣溼度數據,目前沒有明確規定,因此有些地區的天氣預報當中,的確會省略溼度預報,但有些地區的天氣預報當中,也會堅持播報,具體視情況而定。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首席王華則表示,就北京地區天氣預報要素來說,基礎預報,是包括溼度要素的:「我們採用夜間預報最大相對溼度,白天預報最小相對溼度的方法進行預報。」

至於為何微博發布或者天氣預報節目當中,有時候不會提及溼度數據,一位氣象部門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對公眾而言,相比較於溫度和風力,溼度數據並不是所有人關注的重點;二是對於北京這樣的北方城市來說來說,冬春季節溼度變化對人體體感影響不大,因此往往選擇省略,但並不等於不預報了。

▲中央氣象臺網站上,顯示的每天逐3小時的空氣溼度預報

「如果想要查詢溼度數據,可以到中央氣象臺官網查詢。」張娟表示,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氣象預報水平,特別是溼度預報的精細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當中。普通公眾可以在中央氣象臺官網,查詢到所在城市當天,和今後7天每天逐3小時的空氣溼度預報。

此外,在不少手機App軟體,例如墨跡天氣、中國天氣通上,也都可以查詢到空氣相對溼度的數據。天氣通的溼度和氣壓數據在一級頁面上就可以顯示;而墨跡天氣則需要點擊當日具體預報進入二級頁面以後查詢。

多種因素影響體感溫度

為何夏天溼度更高?張娟解釋說,我國中東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類型,每年夏季,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的正是暖溼氣流,有明顯的增溼作用。因此每年夏天,南方的潮溼程度是大於北方的,並且空氣的溼度隨著緯度的遞增而減少。

張娟介紹說,人體體感最佳溫度是18~25攝氏度,最佳溼度範圍是40%~60%。人體通過蒸發散熱,當空氣接近100%溼度時,蒸發很難發生,如果本身氣溫就很高,人們就會覺得悶熱異常。

舉個例子來說,北京和上海同一時間溫度都是34度,但上海的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5%,而北京只有60%,從人的體感來說,必然是上海比北京更熱一些。

而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很多城市,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往往冬天冷、夏天熱,每年都處在這樣的冷熱循環當中。尤其是夏季,溫度和溼度都很高,被人們冠以「火爐」的稱號。

▲重慶天氣炎熱,被譽為「中國四大火爐之一」,夏季最高溫可達43℃。其主要原因是由於重慶的盆地地形、城市發展、人口聚集、工業生產等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

數據顯示,在常溫常壓下,液態水的導熱比空氣高了大約20倍,含溼材料的導熱係數會大於乾燥材料的導熱係數,且含溼量越高,導熱係數也越大。那麼,夏天是否越潮溼的地方,人體感覺就越悶熱呢?

張娟解釋說,並非只有「溫度」和「溼度」會影響人體體感溫度,其他因素還有很多,例如接受太陽輻射量,室外站立和陰涼處站立的感受肯定不同;人們著裝的影響,輕薄的衣服可以很好的提高散熱水平;再比如風的因素,風能夠加速汗液蒸發及散熱,夏天在有風的地方,體感溫度也比無風的地方涼快不少。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速,不少城市高樓林立,大量的高樓阻擋了城市空氣的流通,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大氣逆輻射效應顯著。再加上不少城市往往建在河谷或者盆地當中,更加容易積聚熱氣無法驅散,重慶、西安都是典型的代表。人們生活在這些城市當中,自然會有更大的機率感受到悶熱,甚至產生氣象部門「高溫低報」的錯覺。

如何去除溼熱對人體的影響?張娟建議,應當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在室內開空調時,應當打開除溼功能,並在清晨傍晚時開窗透氣,加強空氣流通,既可以排除室內溼氣,也能減少黴菌在室內滋生的機率。在飲食上,應該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過飽過飢等等。

相關焦點

  • 體感溫度和天氣預報為啥有差異?
    比如空氣溼度大,即使氣溫沒那麼高,公眾都會感覺很悶熱;再比如胖人和瘦人在相同的溫度下,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體感溫度和氣象預報有時存在差異,這是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藍藍天工作室的記者曾專訪過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 如何讀懂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中的各種指數聽上去特別高大上,但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小編帶你一起讀懂天氣預報中的各種指數!紫外線強度指數近年來由於大氣中臭氧層出現空洞,致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不斷增多,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如何防範紫外線輻射,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 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
    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時間:2017-04-02 09:42   來源:有史有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沒現代儀器 古代天氣預報時咋測空氣溼度的? 江南連著陰天,說說古人是怎麼做天氣預報的。
  • 立秋後的天氣為啥這麼悶熱?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齊忻敏報導 8月8日,我國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的秋天就要來臨。但近幾天山西太原等地的天氣比沒立秋還熱。有公眾提問:立秋後的天氣為啥這麼悶熱?這樣的天氣會中暑嗎?
  • 氣象工作者:天氣預報這樣出爐
    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嘛,氣象會商也一樣。」李江波1991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原青島海洋大學)海洋氣象專業,在省氣象臺已經工作了26年。 每天一上班,李江波就要對衛星雲圖、雷達和探空氣球等氣象設備採集的數據先過一遍,心裡有個數,這個工作,各市的天氣預報員也會做。同時,巨型計算機會根據海量數據,進行數值預報。 這是否意味著天氣預報已經完全自動化,不再依賴人了呢?
  • 北京天氣預報!北京市7月15日至16日未來兩天氣象預報
    真是十裡不同天,雨水隨機播放,套路這麼深,我也是醉了。今天早晨南郊觀象臺最低氣溫為21.1℃(4:01),隨著氣溫回升,最高氣溫增至31.8℃(15:09),最高氣溫重回30℃+。今天傍晚北部有分散性雷陣雨,明天以多云為主,只是山區有雷陣雨,預計本周后期雨水仍是主角,雨水任性,繼續「雨」你同行,請注意雨具常備哦,並儘量避免山區河道等危險區域活動,謹防地質災害。
  • 南京颱風消息:南京天氣預報 受溫比亞影響取消航班百餘次
    南京颱風消息:最新南京天氣預報 受溫比亞影響取消航班百餘次  今天(8月17日),受到18號颱風「溫比亞」影響,江蘇省氣象臺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信號,進而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根據空管氣象部門預警,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從8月16日晚開始對17日的航班進行調整。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北京|藍渝|符嬌蘭|體感溫度|暴雨|氣象
    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 「今日氣象」十六大成就片——數值天氣預報
    功能全面的氣象監測網絡,為每天的天氣預報提供了第一手觀測資料。當大量的溫度、溼度、氣壓、降水量、風向、風速被轉化成數字信息傳送到氣象部門時,接下來氣象工作者的任務就是依靠這些基礎資料分析明天的天氣狀況,並把它用最簡明、準確的方式公布於眾。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數值天氣預報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迅速發展起來。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前段時間總是降雨天氣,陽光少見,這幾天終於天氣晴朗。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
  • 預報天氣的花
    它的奇特之處在於能夠預報晴天或下雨。所以,當地人們稱之為「報雨花」。「報雨花」為什麼能預報天氣的晴雨呢? 這是因為它的花瓣對溼度很敏感。當空氣中的溼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時,花瓣就會收縮捲曲把花蕊緊緊地包起來;當空氣中溼度降低時花瓣又會慢慢地展開。
  • 氣象「小編」:天氣因「善變」而有趣
    天氣預報是很單調的,無非就是風、雨、雪、氣溫等要素;可天氣又是很有趣的,因為它的「善變」和「不講情面」,從來沒有兩天一模一樣的天氣出現。如何把天氣情況說得通俗易懂又讓人耳目一新,這最考驗氣象小編的功底。張豔莉是氣象小編10人團隊裡最年長的一位,但火爆的網絡詞彙、時興的流行語句,張豔莉「門兒清」。
  • 天氣預報背後的誤讀
    這些預警信息是否準確,又能否抵達每位公眾,是人們對於氣象部門的追問和期待。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逢暴雨或高溫預報之後,似乎總有不同的聲音出現,有的說「天氣預報越來越準,說下雨就真的下雨了」,有的卻說,「又被忽悠了,說好的暴雨為何遲遲不來」「說好的暴雨為何變成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 氣象局談預報黃巖島天氣 稱南海氣象服務由來已久
    中新網5月31日電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今日指出,海洋氣象服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由來已久,像南海,廣東氣象部門、海南氣象部門一直對南海海洋都提供預報服務,以指導海上的漁業生產、海上的交通運輸和其他方面的活動。    中國氣象局今日舉行5月新聞發布會。
  • 北京昨晚遭颮線襲擊 周末悶熱多雷雨需防範強對流天氣
    中國天氣網訊 昨(7日)晚,北京遭遇颮線突襲,雨急風驟,局地出現冰雹。預計,周末兩天天氣悶熱,多雷陣雨天氣,並伴有短時大風,局地有短時強降水或冰雹,出行請防範並及時關注臨近預報。同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中,出遊請避免前往山區。昨天晚上,北京上空電閃雷鳴。
  • 南京氣象局回應"梅雨"預報失誤:極端天氣多
    可是,預報的大雨卻並沒有如期出現。面對網友和市民的質疑,氣象部門坦誠面對。昨天,南京市氣象局網絡發言人在該局的官方網絡論壇,公開承認預報錯誤。記者了解到,這是近年來氣象部門首次公開承認預報錯誤。巧合的是,就在氣象局承認錯報之後,昨天傍晚,一場陣雨突然光臨南京。不少網友開玩笑,這是氣象局承認錯誤後,老天趕過來「安慰」了。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廈門未來三天雨水纏綿 相對溼度高體感還會稍覺悶熱
    白露之後的鷺島,雨水纏綿,未來三天,我市仍有陣雨或雷陣雨,氣象部門提醒,多變的天氣裡市民要注意增減衣物,謹防感冒侵襲。  受冷暖空氣交匯的影響,昨日廈門出現分散性降雨,氣象部門連續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午後島外局部地區出現降雨,主要集中在同安,雨量最大的地方位於同安區古龍醬文化園,雨量達到33.2毫米,為大雨量級。
  • 世界氣象日專家科普知識 天氣預報是咋製作出來的
    李先生打開手機對記者說,蘋果手機自帶的天氣預報顯示當時西安大部多雲,溫度是11℃;手機QQ天氣顯示多雲,溫度是8℃;手機上下載的墨跡天氣軟體,顯示晴天,溫度是6℃。 氣象專家表示,首先要知道一點,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出來的。首先是氣象信息採集,包括高空、地面、衛星、雷達等氣象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等;其次進行氣象信息處理;第三是進行天氣預報製作;最後通過氣象局、媒體等發布。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今年6月,江蘇省氣象部門完成了天氣現象智能觀測系統——「天臉系統」首批7個臺站的建設工作,並投入運行。該系統利用多個攝像機進行氣象視頻採集,再通過智能算法和圖像技術計算,讓「天臉」像「人臉」一樣可識別:無論是天上的雲量還是地面的凝霜、積雪,「天臉系統」都能自動觀測。  入汛以來,重慶建設的「四天」智慧氣象系統在防災減災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