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來,高溫天氣屢屢來襲,不少人感覺「又悶又熱、透不過氣」。但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這是真的嗎?
隨著北京正式入夏,氣溫也一路走高,除了烈日當空,空氣溼度也不小,讓不少人著實感覺到「又悶又熱、透不過氣」。
炎炎夏日,溼度越大,人體散熱越困難,體感也就更加悶熱。然而近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已經不再預報溼度!那麼,溼度預報到底重要嗎?氣象部門真的取消溼度預報了麼?
絕對溼度≠相對溼度
許多南方人冬天來北方,往往覺得空氣乾燥、皮膚難受;而許多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又會感覺異常潮溼、無比悶熱。這其實就是溼度變化,給人造成的主觀體驗。
溼度,是表示大氣乾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溫度下在一定體積的空氣裡含有的水汽越少,則空氣越乾燥;水汽越多,則空氣越潮溼。而對於溼度而言,又有絕對溼度和相對溼度兩個不同概念。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分析師張娟告訴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客戶端記者:「絕對溼度指一定體積的空氣中含有的水蒸氣的質量,也就是溼空氣當中水蒸氣的密度,一般其單位是克/立方米。絕對溼度只表明單位體積溼空氣中,含有多少水蒸氣,是密度單位,既不能表示溼空氣吸收水蒸氣的能力,也不能表示溼空氣的潮溼程度。」
因此,氣象預報當中的溼度,指的是「相對溼度」,也叫「空氣相對溼度」。其表示的是絕對溼度和在相同溫度下飽和狀態下水分含量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數來出現。相對溼度越高,空氣中的水就更不容易蒸發成水蒸氣;反之說明空氣不飽和,能吸收更多水分。
▲不少溫度計當中,也會有溼度數值,方便公眾掌握真實的天氣情況
因此,張娟提醒說,相對溼度和絕對溼度並不是同一個概念。絕對溼度對於公眾沒有太高的參考價值,而空氣相對溼度與溫度的關係十分密切,普通公眾在關注溼度數據時,應該以氣象部門發布的相對溼度數據為標準。
此外,相對溼度數值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相反的是,在一天中,它的往往起伏很大,尤其是在晴朗、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變化更加明顯——下午氣溫達到最高時,相對溼度最低夜間清晨氣溫較低時,相對溼度也較高。這與氣溫每天每小時都產生變化,是一樣的道理。
溼度預報並未取消
然而近日以來,不少公眾卻發現,氣象部門的預報或是手機APP的天氣提示當中,對於溼度的預報往往「一帶而過」,有時甚至直接略過。有傳言表示,氣象部門對外發布的天氣預報當中,溼度預報已經取消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氣象部門並沒有取消溼度預報。」張娟解釋說,以中央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為例,目前基礎預報的天氣要素是氣溫、降水、風力風向。氣象部門對外公布的天氣情況當中,這三個數據是必須公開的,也是天氣預報電視節目當中,必須口播的。
而至於空氣相對溼度、氣壓等數據,都屬於數值預報內容,在觀測要素當中,後期預報員會進行人工核定。對於口播預報或者文字預報當中,是否體現空氣溼度數據,目前沒有明確規定,因此有些地區的天氣預報當中,的確會省略溼度預報,但有些地區的天氣預報當中,也會堅持播報,具體視情況而定。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首席王華則表示,就北京地區天氣預報要素來說,基礎預報,是包括溼度要素的:「我們採用夜間預報最大相對溼度,白天預報最小相對溼度的方法進行預報。」
至於為何微博發布或者天氣預報節目當中,有時候不會提及溼度數據,一位氣象部門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對公眾而言,相比較於溫度和風力,溼度數據並不是所有人關注的重點;二是對於北京這樣的北方城市來說來說,冬春季節溼度變化對人體體感影響不大,因此往往選擇省略,但並不等於不預報了。「
▲中央氣象臺網站上,顯示的每天逐3小時的空氣溼度預報
「如果想要查詢溼度數據,可以到中央氣象臺官網查詢。」張娟表示,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氣象預報水平,特別是溼度預報的精細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當中。普通公眾可以在中央氣象臺官網,查詢到所在城市當天,和今後7天每天逐3小時的空氣溼度預報。
此外,在不少手機App軟體,例如墨跡天氣、中國天氣通上,也都可以查詢到空氣相對溼度的數據。天氣通的溼度和氣壓數據在一級頁面上就可以顯示;而墨跡天氣則需要點擊當日具體預報進入二級頁面以後查詢。
多種因素影響體感溫度
為何夏天溼度更高?張娟解釋說,我國中東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類型,每年夏季,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的正是暖溼氣流,有明顯的增溼作用。因此每年夏天,南方的潮溼程度是大於北方的,並且空氣的溼度隨著緯度的遞增而減少。
張娟介紹說,人體體感最佳溫度是18~25攝氏度,最佳溼度範圍是40%~60%。人體通過蒸發散熱,當空氣接近100%溼度時,蒸發很難發生,如果本身氣溫就很高,人們就會覺得悶熱異常。
舉個例子來說,北京和上海同一時間溫度都是34度,但上海的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5%,而北京只有60%,從人的體感來說,必然是上海比北京更熱一些。
而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很多城市,由於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往往冬天冷、夏天熱,每年都處在這樣的冷熱循環當中。尤其是夏季,溫度和溼度都很高,被人們冠以「火爐」的稱號。
▲重慶天氣炎熱,被譽為「中國四大火爐之一」,夏季最高溫可達43℃。其主要原因是由於重慶的盆地地形、城市發展、人口聚集、工業生產等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
數據顯示,在常溫常壓下,液態水的導熱比空氣高了大約20倍,含溼材料的導熱係數會大於乾燥材料的導熱係數,且含溼量越高,導熱係數也越大。那麼,夏天是否越潮溼的地方,人體感覺就越悶熱呢?
張娟解釋說,並非只有「溫度」和「溼度」會影響人體體感溫度,其他因素還有很多,例如接受太陽輻射量,室外站立和陰涼處站立的感受肯定不同;人們著裝的影響,輕薄的衣服可以很好的提高散熱水平;再比如風的因素,風能夠加速汗液蒸發及散熱,夏天在有風的地方,體感溫度也比無風的地方涼快不少。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速,不少城市高樓林立,大量的高樓阻擋了城市空氣的流通,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大氣逆輻射效應顯著。再加上不少城市往往建在河谷或者盆地當中,更加容易積聚熱氣無法驅散,重慶、西安都是典型的代表。人們生活在這些城市當中,自然會有更大的機率感受到悶熱,甚至產生氣象部門「高溫低報」的錯覺。
如何去除溼熱對人體的影響?張娟建議,應當儘量減少戶外活動,在室內開空調時,應當打開除溼功能,並在清晨傍晚時開窗透氣,加強空氣流通,既可以排除室內溼氣,也能減少黴菌在室內滋生的機率。在飲食上,應該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過飽過飢等等。